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十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 (24)

1. 腸鳴門(三則)

蓋五苓散本是利水之聖藥,我多加肉桂,則腎氣溫和,直走膀胱,水有出路,豈尚流入大腸哉?故不必治大腸而自愈也。

此症用消漿飲亦效。

茯苓,山藥(各一兩),芡實(五錢),肉桂(一錢),車前子(二錢)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五苓散本來就是利尿的良藥,我多加了肉桂,就能溫補腎氣,直接作用於膀胱,讓水有排出的管道,怎麼還會流入大腸呢?所以不必特別治療大腸,腸鳴的症狀自然就會好。

這個症狀用消漿飲也有效。

配方是:茯苓、山藥各一兩,芡實五錢,肉桂一錢,車前子二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2. 自笑門(附自哭三則)

人有無端大笑不止,或揹人處自笑,異於平素者,人以為心家有邪熱也,誰知心包之火盛乎。其狀絕似有祟憑之,孰知絕非祟也。倘祟憑其身,必有奇異之徵,不止一自笑而已。膻中為心之相,過熱則權門威赫,妄大自尊,縱欲窮奢,無所不至,隨地快心,逢人適意,及其後,有不必喜而亦喜,不可樂而亦樂,是豈相臣之素志,亦權大威傾,勢驅習移而然也。膻中火盛,發而自笑,正相彷彿耳。

治法惟瀉心包之火,笑自止矣。方用止笑丹:

生棗仁(三錢),黃連(二錢),犀角屑(五分),丹砂末(一錢),丹皮(三錢),生甘草(一錢),麥冬(三錢),茯神(三錢),丹參(二錢),天花粉(二錢),水煎服。一劑笑可止,二劑笑全止,三劑全愈。

此方瀉心包之火,仍是安心君之藥。蓋心中清明,包絡自不敢有背主私喜之事,故安心正所以安心包也。

此症用蒲柏飲亦效。

菖蒲(一錢),玄參,麥冬(各一兩),柏子仁(三錢),貝母(一錢)水煎服。四劑愈。

人有笑哭不常,忽而自哭,忽而自笑,人以為鬼祟也,誰知積痰類祟乎。夫心虛則不能自主,或哭或笑之病生。蓋心氣虛而不能生胃,而胃氣亦虛矣。胃氣既虛,水穀入胃,不化精而化痰,痰將何往?勢必仍留於胃中,胃苦痰濕之盪漾,必取心火之氣以相資,而心虛不能生土,痰即乘勢入於心宮,心惡痰之相犯,堅閉不納,又恐胃土之沉淪,故心痗而作痛也。痛至則哭,痛失則笑,何祟之有?治法以化痰之藥動其吐,痰出而哭與笑皆愈矣。

方用:

茯苓(五錢),白朮(五錢),甘草(三錢),陳皮(三錢),半夏(三錢),竹瀝(二合)水五碗,煎三碗,頓服之,以鵝翎掃其咽喉,必吐痰升許而愈。

蓋痰在上焦,非吐則痰不能出,非用二陳湯為吐藥,則舊疾雖出,新痰又積,笑哭正無止期。惟用二陳湯為吐藥,則新舊之病一治而永愈也。

此症用加味參茯飲亦效。

人參,茯苓(各五錢),半夏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甘草(一錢),竹瀝(二合),附子(一片)水煎服。

人有無故自悲,涕泣不止,人以為魅憑之也,誰知為臟燥之故乎。夫臟燥者,肺燥也。《內經》曰:悲屬肺,肺之志為悲。又曰:精氣並於肺則悲。是悲泣者,肺主之也。肺經虛則肺氣乾燥,無所滋潤,衰傷欲哭之象生。自悲出涕者,明是肺氣之匱乏也。肺虛補肺,又何疑乎?然而肺乃嬌臟,補肺而肺不能遽受益也,必須補其肺金之母,土旺而金自旺矣。虛則補母,正善於補肺耳。

方用轉愉湯:

人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小麥(五錢),大棗(十枚),白朮(五錢),茯神(三錢)水煎服。十劑全愈。

白話文:

有時候,有人會莫名奇妙的大笑不停,或者在沒人的地方自己笑,和平常的行為很不同,人們可能以為這是心臟部位有邪熱造成的,但其實,這多半是因為心包的火氣太旺盛了。這種情況看起來像是被鬼魂附身,但實際上絕對不是。如果真的有鬼魂附身,一定會有更奇特的徵兆,而不僅僅只是自笑。

膻中是心臟的輔佐,如果過度熱盛,就會像權力過大的門閥一樣,妄自尊大,放縱慾望,奢侈無度,無所不為,隨時都感到開心,見到任何人都感到愉快。到了後來,就算沒有值得高興的事也會開心,就算沒有快樂的理由也會感到快樂,這難道是輔佐大臣的本性嗎?不,這是因為權力過大,威勢傾斜,形勢和習慣使然。當膻中的火氣太盛,引發自笑,就是這個道理。

治療方法主要是清瀉心包的火氣,這樣笑聲自然會停止。使用止笑丹來治療:

生棗仁(三錢)、黃連(二錢)、犀角屑(五分)、丹砂末(一錢)、丹皮(三錢)、生甘草(一錢)、麥冬(三錢)、茯神(三錢)、丹參(二錢)、天花粉(二錢),用水煎煮服用。服用一次,笑聲可以停止;服用兩次,笑聲完全停止;服用三次,病情完全痊癒。

這個方子清瀉心包的火氣,同時也是安撫心臟的藥物。因為當心臟保持清明,心包就不敢有違背主人,私自歡喜的事情,所以安撫心臟實際上也就是安撫心包。

對於這種病症,使用蒲柏飲也有療效。

菖蒲(一錢)、玄參、麥冬(各一兩)、柏子仁(三錢)、貝母(一錢),用水煎煮服用。服用四次後,病情會好轉。

有人時常笑著哭著,突然自哭,突然自笑,人們可能以為這是鬼魂作祟,但實際上,這是因為積痰造成的,和鬼魂無關。心臟虛弱時,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,可能會出現哭笑的疾病。因為心氣虛弱,無法滋養胃部,導致胃氣也變得虛弱。當胃氣虛弱,食物進入胃中,無法轉化為精華,反而形成痰。這些痰會去哪呢?勢必還是留在胃中,胃部受到痰濕的影響,必定會向心臟借取火氣來補充能量。然而,心臟虛弱,無法滋養脾胃,痰就會乘機進入心臟。心臟厭惡痰的侵擾,堅決封閉,不讓痰進入,同時又擔心脾胃的沉淪,所以心臟會疼痛。當疼痛發生,就會哭泣;當疼痛消失,就會笑,哪裡有什麼鬼魂?治療方法是使用化痰的藥物,引發嘔吐,當痰排出,哭和笑都會痊癒。

使用以下的藥方:

茯苓(五錢)、白朮(五錢)、甘草(三錢)、陳皮(三錢)、半夏(三錢)、竹瀝(二合),用水五碗煎煮成三碗,一次服用,再用鵝毛刷刺激咽喉,必定會吐出大量的痰,然後病情就會好轉。

因為痰在上焦,如果不引發嘔吐,痰就無法排出。如果不使用二陳湯作為嘔吐藥,舊病雖然能排出,但新的痰又會積聚,笑和哭的情況永遠不會停止。只有使用二陳湯作為嘔吐藥,新舊病才能一次治好,永遠痊癒。

對於這種病症,使用加味參茯飲也很有效。

人參、茯苓(各五錢)、半夏(三錢)、天花粉(三錢)、甘草(一錢)、竹瀝(二合)、附子(一片),用水煎煮服用。

有人無緣無故自悲,淚流不止,人們可能以為這是鬼魂作祟,但實際上,這是因為臟燥的原因。臟燥,就是肺部燥熱。《內經》說:悲屬於肺,肺的意志表現為悲。又說:精氣集中在肺部,就會感到悲傷。所以,悲泣是由肺部主管的。肺部虛弱,肺氣就會乾燥,沒有滋潤,出現衰弱和想哭的現象。自悲流淚,明確顯示肺氣的匱乏。肺虛就要補肺,這還有什麼疑問嗎?但是肺部是一個脆弱的器官,單純補肺,肺部不一定能立即受惠,必須補充肺金的母親——脾胃,脾胃旺盛,肺金自然也就強壯了。虛弱時補充母親,正是為了更好地補肺。

使用轉愉湯來治療:

人參(三錢)、甘草(二錢)、小麥(五錢)、大棗(十枚)、白朮(五錢)、茯神(三錢),用水煎煮服用。服用十次後,病情會完全痊癒。

這個方子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來補充脾胃。脾胃旺盛,肺金怎麼可能還會虛弱呢?但是,肺燥容易悲傷,如果不滋潤肺部,解除燥熱,反而助長脾胃的火氣,不是會讓肺燥更嚴重嗎?但事實上,助長脾胃的火氣,正是為了幫助肺金恢復活力。當氣血旺盛,肺部的燥熱自然會緩解。大麥成熟於秋季,含有秋季金氣。加入到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中,完全沒有真正的火氣,因此能夠相互補充,達到治療效果。

對於這種病症,使用加味參朮湯非常有效。

人參、天花粉、生地(各五錢)、白朮、麥冬(各一兩),用水煎煮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