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十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 (23)

1. 腸鳴門(三則)

人有腸中自鳴,終日不已,噯氣吞酸,無有休歇,人以為脾氣之虛也,誰知是肝氣之旺乎。夫肝木不郁,則脾氣得舒,腸亦安然輸挽,順流而下,何至動不平之鳴耶。惟肝木克脾土,則土氣不能伸,而腸乃鳴矣。蓋坤道主安寧者也,惟地中有風震動之,聲出如霆如雷,非明驗乎。

故治腸鳴之病,不必治腸,治脾土而已。亦不必專治脾土,治肝木而已。肝木之風靜,脾土之氣自靜也。方用安土湯:

白芍(一兩),白朮(一兩),柴胡(一錢),茯苓(三錢),甘草(一錢),蒼朮(二錢),神麯(二錢),炮姜(一錢)

水煎服。一劑少土,二劑全止,不必三劑。

此方脾肝同治之法。肝平而脾氣得養矣,脾安而腸氣得通矣。不必止鳴而鳴自止者,妙在行肝氣之郁居多,所以奏功特神耳。

此症用香梔平肝飲亦佳。

炒梔子(三錢),茯苓,白芍,白朮(各五錢),陳皮,甘草(各一錢),香附(二錢)水煎服。

人有飢餓之後,腹中腸鳴,手按之鳴少止者,人以為大腸之虛也,誰知胃氣之虛乎。蓋胃氣者,陽氣也。胃與大腸同合陽明之經,胃屬足陽明,大腸屬手陽明也。故陽明胃燥,大腸亦燥,陽明胃虛,大腸亦虛。大腸之糟粕,必由胃而入,大腸氣虛,必得胃氣來援。今胃氣既虛,僅可自顧,安能分布於大腸,此大腸匱乏,所以呼號,求濟於同經之胃而頻鳴也。治法必須助胃氣之弱。

方用實腸湯:

黃耆(一兩),茯苓(五錢),山藥(五錢),白朮(一兩),甘草(一錢),神麯(二錢),五味子(一錢),肉果(一枚)水煎服。一劑而腸鳴止,連服四劑不再發。

此方大補胃中之氣,絕不去實大腸,治胃而腸鳴自止,故即謂之實腸湯。

此症用加味四君湯亦妙。

白朮(三錢),茯苓(二錢),人參,穀芽(各一錢),甘草,神麯(各五分),砂仁(一粒)水煎服。

人有腸中作水聲者,如囊裹漿狀,亦腸鳴之病也,誰知是水蓄於大腸乎。夫大腸之能開能闔者,腎火操其權也,腎熱而大腸亦熱,腎寒而大腸亦寒。大腸寒而水乃注於中而不化,故作水聲也。雖然大腸能容糟粕,而不能容水,水入大腸,必隨糟粕而出,何以但作水聲,不隨糟粕而即出耶?蓋大腸之下為直腸,直腸之下為魄門,乃肺操其政,非腎操其政也。肺憐腎之弱,欲救之而無從,未常不惡邪水之入腸也。

肺居上游,不能禁邪水之不入於腸,實能斷邪水之不出於腸。況大腸與肺為表裡,肺氣不下行,大腸之氣亦因之而不泄。魄門正肺之門也,肺門謹鎖,大腸之水又何從而出乎?所以愈積於其中,作裹漿之聲也。治法補命門之火,兼利其水,則水從膀胱而化矣。方用五苓散治之。

白朮(五錢),茯苓(五錢),豬苓,澤瀉(各一錢),肉桂(三錢)一劑而膀胱之水若決江河而大出矣,二劑而腹中之水聲頓息。

白話文:

有人腸子會自己響個不停,整天都是這樣,打嗝反酸,沒有停止的時候,人們以為這是脾氣虛弱的緣故,誰知道實際上是肝氣過旺呢。如果肝氣不鬱結,脾氣就能得到舒展,腸子也會平穩地運作,順暢地向下推送,怎麼會有不平靜的響聲呢。只有當肝氣剋制了脾氣,脾氣無法伸展,腸子才會響。大地之道主張的是安寧,只有當地下有風震動時,聲音才會像雷霆和雷聲一樣傳出,這不是明證嗎?

因此治療腸鳴的疾病,不需要直接治腸,只需要調理脾氣即可。甚至也不需要專門調理脾氣,只需要調理肝氣即可。當肝氣平靜,脾氣自然也會平靜。這時候可以使用安土湯:

白芍、白朮各一兩,柴胡一錢,茯苓三錢,甘草一錢,蒼朮、神麯各二錢,炮姜一錢

用水煎煮服用。服用一次後腸鳴會減少,二次後就會完全停止,不需要第三次。

這個方法同時調理脾臟和肝臟。肝氣平和,脾氣得到滋養;脾臟安定,腸氣得到流通。不需要刻意制止腸鳴,腸鳴自然會停止,因為主要是疏導肝氣鬱結,所以效果特別好。

這種症狀使用香梔平肝飲也有很好的效果。

炒梔子三錢,茯苓、白芍、白朮各五錢,陳皮、甘草各一錢,香附二錢。用水煎煮服用。

有人在飢餓之後,腹部腸子會響,用手按壓會稍微緩解,人們以為這是大腸虛弱,誰知道實際上是胃氣虛弱呢。胃氣是陽氣,胃和大腸都屬於陽明經脈,胃屬足陽明,大腸屬手陽明。所以陽明胃燥,大腸也會燥;陽明胃虛,大腸也會虛。大腸中的食物殘渣,必須由胃進入,大腸氣虛,必須得到胃氣的支援。現在胃氣已經虛弱,只能勉強維持自身,怎能再分給大腸,這就是大腸匱乏,所以發出呼喚,向同經的胃求助,頻繁地響的原因。治療方法必須要增強胃氣。

可以使用實腸湯:

黃耆一兩,茯苓、山藥各五錢,白朮一兩,甘草一錢,神麯二錢,五味子一錢,肉果一枚。用水煎煮服用。服用一次後腸鳴就會停止,連續服用四次後就不會再發生。

這個方子大量補充胃中的氣,並不去固實大腸,通過調理胃氣,腸鳴自然停止,所以稱為實腸湯。

這種症狀使用加味四君湯也很有效。

白朮三錢,茯苓二錢,人參、穀芽各一錢,甘草、神麯各五分,砂仁一粒。用水煎煮服用。

有人腸子內會發出像水聲一樣的聲音,就像袋子裏包裹著漿液的樣子,這也是腸鳴的病症,誰知道這是水分囤積在大腸裏面呢。大腸能夠開闔,是由腎火控制的,腎熱,大腸也會熱;腎寒,大腸也會寒。大腸寒,水分就會在大腸裏面囤積,無法被吸收,所以發出水聲。然而,大腸能容納食物殘渣,卻不能容納水分,水分進入大腸,應該隨食物殘渣一起排出,為什麼只發出水聲,不隨食物殘渣立刻排出呢?大腸的下方是直腸,直腸的下方是魄門,這是肺在控制,而不是腎在控制。肺看到腎的虛弱,想要救助卻無從下手,並非不討厭邪水進入腸子。

肺處於上游,不能禁止邪水不進入腸子,但確實能阻止邪水不從腸子排出。況且,大腸和肺是表裡關係,肺氣不下行,大腸的氣也就無法泄出。魄門正是肺的門戶,肺門緊鎖,大腸的水分又如何能排出呢?所以水分會越積越多,發出包裹漿液的聲音。治療方法是補充命門之火,同時利尿,水分就會從膀胱排出了。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

白朮、茯苓各五錢,豬苓、澤瀉各一錢,肉桂三錢。服用一次後,膀胱的水分就像江河決堤一樣大量排出,第二次服用後,腹部的水聲頓時消失。

五苓散本來就是利尿的聖藥,我在裡面加入大量肉桂,腎氣溫和,直接走向膀胱,水分有了出口,怎麼還會流入大腸呢?所以不需要特別治療大腸,自然就好了。

這種症狀使用消漿飲也能有效。

茯苓、山藥各一兩,芡實五錢,肉桂一錢,車前子二錢。用水煎煮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