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九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 (32)

1. 痰證門(二十一則)

栝蔞(三錢),半夏(三錢),枳殼(一錢),甘草(一錢)

水煎服。

人有遍身俱長大小之塊,累累不一,人以為痰塊也,誰知是氣之不行,而痰因結之而不散乎。夫怪病多生於痰,身中長塊,亦怪病之一也。然而痰生塊結,必有其故。蓋痰之生本於濕,塊之結成於火,故無濕不能生痰,而無痰不能成塊。第痰之生也。

雖生於濕,塊之成也,雖成於火,苟氣旺而濕又何留,濕苟不留,火又何從而起,是消塊不必去火,惟在於消痰,亦不必全消夫痰,又在亟補其氣,蓋氣旺則痰消,痰消則塊亦消也。

方用二陳湯加味治之。

人參(三錢),茯苓(三錢),白朮(五錢),陳皮(二錢),半夏(三錢),白芥子(三錢),姜炒黃連(五分)

水煎服。十劑消半,三十劑全消。

此方本消痰之聖藥,亦消塊之神劑,塊成於痰,消痰即所以消塊也。

此症亦可用礬石消壘散。

澤瀉,半夏(各三錢),茯神,白朮(各五錢),薏仁(一兩),附子(二分),人參(二錢),甘草(五分),白礬(一錢),黃連(三分)

水煎服。十劑自消。

人有性喜食酸,因多食青梅,得痰飲之病。日間胸膈中如刀之刺,至晚而胸膈痛止,膝䯊大痛,人以為胃中之寒,誰知痰飲隨氣升降而作痛乎。夫痰在上宜吐,痰在中宜消,在下宜降。今痰飲在胸膈之間,是痰在上焦也。不可用消痰,降痰之法,必當用吐藥吐之。惟是吐痰必傷其氣,毋論大吐之後,使臟腑反復,多傷胃氣。

而多食酸味之人,則肝木必旺,而恣肆其橫逆之勢,以傷中州之土矣。土傷則胃氣更損,雖久積之痰頓失,新長之痰安保其不再聚乎。治法於吐中而仍行其補胃、平肝之法,使痰去而正又不虧之為得也。(症傷於酸,必用吐法以開之也,乃吐不傷經,尤善用吐也。

方用:

參蘆(一兩),瓜蒂(七枚),白芍(一兩),白芥子(一兩),竹瀝(二合)

水煎服。一劑必大吐,盡去其痰,其痛如失。然後用二陳湯調理,不再痛。

前方名為倒痰湯,用參蘆以扶胃土,用白芍以平肝木,用白芥子、竹瀝共入於瓜蒂之中,吐痰即用消痰之藥,使余痰盡化,舊痰去而新痰不生,得治痰之益,又絕其傷氣之憂也。

此症用蔞蘇飲亦佳。

栝蔞(三錢),甘草(一錢),半夏(三錢),蘇葉(三錢),竹瀝(一合),陳皮(一錢)

水煎服。

人有偶食難化之物,忽然動驚,因而飲食減少,形體憔悴,面色黃瘦,顛寒作熱,數載不愈,人以為勞瘵之症也,誰知痰裹其食而不化乎。夫傷食之病,未有手按之而不痛者,況痰裹其食,其痛尤甚,何以經歲、經年而人未知也。且食至歲月之久,宜當消化,何久留在腹乎。

不知食因驚而留於腹者,食存於兩脅之旁,外有肋骨護之,手按痛處不能及也。食因痰裹,痰既不消,食亦不化,故有留中數載,仍為舊物,人所未知也。兩脅之地,乃肝木之位,痰食積於中,自生如瘧之症,發寒發熱,狀似勞瘵,以勞瘵治之,則驚氣不解,而痰食如故,病何能愈哉。治法開其驚,降其痰食,數載之病一朝可去。

白話文:

痰證門(二十一則)

處方一:

栝蔞三錢、半夏三錢、枳殼一錢、甘草一錢,用水煎服。

針對身體長腫塊的觀點:

有些人身上會長出大小不一的腫塊,一個個連著,人們以為是痰引起的,但其實是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痰液積聚而不散。許多奇怪的疾病都跟痰有關,身上長腫塊也屬於怪病的一種。然而,痰液積聚形成腫塊,一定有原因。痰的產生源於濕氣,腫塊的形成則與火氣有關。沒有濕氣就無法產生痰,沒有痰也無法形成腫塊。雖然痰是由濕氣產生,腫塊由火氣形成,但如果身體氣血旺盛,濕氣就不會停留;如果濕氣不停留,火氣又從何而來?所以,消除腫塊不一定要直接清火,重點在於化痰。也不必完全消除痰液,更重要的是要加強氣血。當氣血旺盛時,痰液自然會消散,痰液消散後,腫塊也會跟著消失。

處方二:

使用二陳湯加味來治療:人參三錢、茯苓三錢、白朮五錢、陳皮二錢、半夏三錢、白芥子三錢、薑炒黃連五分,用水煎服。服用十劑可以消除一半的腫塊,三十劑可以完全消除。

這個方子是化痰的良藥,也是消除腫塊的神奇藥方。腫塊是由痰形成的,所以消除痰液就能達到消除腫塊的效果。

處方三:

也可以使用礬石消壘散:澤瀉三錢、半夏三錢、茯神五錢、白朮五錢、薏仁一兩、附子二分、人參二錢、甘草五分、白礬一錢、黃連三分,用水煎服。服用十劑腫塊就會自行消失。

針對喜歡吃酸導致的痰飲病:

有些人喜歡吃酸,因為吃太多青梅而得了痰飲的病。白天胸口像刀割一樣的疼痛,到了晚上胸口的疼痛會停止,但膝蓋關節卻劇烈疼痛。人們以為是胃裡寒氣引起的,其實是痰飲隨著氣的升降而導致疼痛。痰在上部應該用催吐的方法,痰在中間應該用消化的方法,痰在下部應該用疏導的方法。現在痰飲停留在胸口之間,這是痰在上焦的表現。不能用消除痰液或疏導痰液的方法,必須使用催吐藥來吐出痰液。但是催吐一定會傷到氣,無論是大量嘔吐之後,還是使臟腑反覆受刺激,都會損傷胃氣。

而且,喜歡吃酸味的人,肝木一定會旺盛,會更加放縱其橫逆的勢頭,進而傷害到中焦的脾胃。脾胃受損,胃氣會更加虛弱。雖然能暫時去除長久積聚的痰液,但如何保證新的痰液不再產生呢?治療方法應該在催吐的同時,仍然要補養脾胃、平息肝火,使痰液消除的同時,身體的正氣也不會虧損,這樣才是正確的方法。(病情是由於吃酸引起的,一定要用催吐的方法來開通,而且催吐不會傷害身體,這樣用催吐的方法才是上策。)

處方四:

使用:參蘆一兩、瓜蒂七枚、白芍一兩、白芥子一兩、竹瀝二合,用水煎服。服用一劑必定會大量嘔吐,將痰液完全吐出,疼痛感也會消失。之後再用二陳湯調理,疼痛就不會再復發。

這個方子叫做倒痰湯。用參蘆來扶持胃土,用白芍來平息肝木,用白芥子和竹瀝一起加入瓜蒂中,催吐的同時也使用了化痰的藥物,使殘留的痰液完全被化解。這樣既能去除舊的痰液,又能防止新的痰液產生,既能達到治療痰的目的,又能避免損傷身體氣血的擔憂。

處方五:

這個症狀也可以用蔞蘇飲:栝蔞三錢、甘草一錢、半夏三錢、蘇葉三錢、竹瀝一合、陳皮一錢,用水煎服。

針對因為驚嚇導致的食積問題:

有些人因為偶爾吃了難消化的食物,突然受到驚嚇,導致食慾減少,身體消瘦,面色蠟黃,忽冷忽熱,多年不癒。人們以為是勞瘵病,其實是痰包裹著食物,導致食物無法消化。一般來說,因為傷食而導致的疾病,按壓患處一定會疼痛。更何況痰包裹著食物,疼痛感會更加強烈,為什麼多年以來人們都不知道呢?而且,食物即使積存多年,也應該會被消化,為什麼會長時間留在腹中呢?

不知道的是,食物因為驚嚇而留在腹中,積存在兩脅的旁邊,外面有肋骨保護,用手按壓痛處也無法觸及。食物被痰包裹著,痰液無法消除,食物也無法消化,所以才會積存在腹中多年,仍然是舊有的食物,這是人們所不知道的原因。兩脅是肝木所處的位置,痰和食物積存在這裡,就會產生像瘧疾一樣的症狀,忽冷忽熱,看起來很像勞瘵病。如果用治療勞瘵病的方法來治療,驚嚇引起的氣滯就無法解除,而痰食仍然存在,病又怎麼能好呢?治療方法應該是疏解驚嚇,疏導痰食,多年積累的疾病就能夠在短時間內被治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