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九 (30)
卷之九 (30)
1. 痰證門(二十一則)
此症用制涎湯亦效。
茯苓,薏仁,白朮,山藥(各五錢),肉桂(一錢),半夏(二錢)
水煎服。
人有陰虛枯槁,肺氣困乏,嗌塞喉干,咯痰動嗽,此肺氣之燥也。夫肺之燥,必非一日,夏傷於熱,秋必病燥。肺屬金,而金最畏火,夏火炎炎,肺金不能敵火氣之克耳。但金既畏火克,即宜發燥,何待火退金旺之時反現燥象。不知金畏火刑,而金尚出其肺中之液,猶可以敵火氣之炎,迨火令既過,金無所畏,不足之氣形焉,轉難濟肺氣之乏,勢必求外水以止渴。
然而外水止可入胃,終不可以入肺,且肺氣既燥,肺難自顧,何能下生腎水,乃腎中取給又不免,則燥且益燥,咳嗽吐痰之症生矣。治法似宜補脾胃,以生肺金矣。然健脾助胃之藥,性多燥烈,以燥投燥,則肺中之津液未能遽生,反足以添其火炎。必須於潤肺之中而大補其腎水,腎水足而肺金得養,子富而母自不貧也。
且肺金之氣,夜藏於腎,向因腎涸,力難迎肺金,以歸藏於腎之內,肺乃取給於腎,而腎之水不足以供肺之用。肺乃半途而返,不忍入於腎子之宮,腎見肺金之燥,出其涸竭之水以濟之。涸竭之水,水中有火也,肺不敢受,於是不變津而變痰。此痰也,肺未常欲其上升,無如上焦火旺,肺液乾枯,不得不取資於痰,以暫救其嗌燥,故咯而升痰。迨痰既上升,而上焦之火,彼此相鬥,嗽又生矣。
方用潤燥飲:
麥冬(一兩),熟地(一兩),蘇子(一錢),白芥子(二錢),甘草(一錢),桔梗(三錢),天門冬(三錢),山茱萸(五錢),北五味(五分),人參(一錢)
水煎服。二劑肺潤,四劑腎潤,十劑全愈。
此方用二冬以潤肺,用熟地、茱萸以補腎,肺腎相通,加人參、五味以益氣,氣旺而津液尤易生也。又恐過於補腎,而不上走益肺,故加升提之味,使益肺多於益腎。尚慮用參以助燥,更入蘇子、甘草使之調和於上焦之間,同白芥子以消膜膈之痰,又不動火以增燥,亦何致有痰嗽之患哉。
此症亦可用潤稿湯治之。
熟地,麥冬,葳蕤(各一兩),甘草(五分),百合(五錢),貝母(一錢)
水煎服。
小兒痰氣壅阻,竅隧不開,手足逆冷,有如風症,人以為慢脾風也,誰知是脾虛而痰盛乎。夫小兒以脾健為主,脾土不旺,則所食之水穀,盡變為痰。痰氣既盛,則經絡之間無非痰結,竅隧閉塞,氣即不能展舒矣。脾主四肢,手足者,脾之所屬也,脾氣既不能展舒,何能運動夫手足乎,此逆冷之所以成,而非外風之中也。風性甚動而且急,使真有風入,則疾風暴雨,勢不可當,安有迂緩舒徐者乎。
無奈前人巧立名色,謂是慢驚之風,創造牛黃、犀角、蛇、蠍等藥以療之,遂至殺小兒如草菅,深可痛惜。使早用健脾之劑,少佐之以祛痰之藥,則無兒不可活也。
白話文:
痰證的治療方法(共二十一則)
這個症狀使用制涎湯也有效。
制涎湯藥方: 茯苓、薏仁、白朮、山藥(各五錢),肉桂(一錢),半夏(二錢)。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有些人身體陰液虧虛,形體消瘦乾枯,肺氣衰弱,感到咽喉堵塞、乾燥,咳嗽時有痰,這是肺氣乾燥的表現。肺的乾燥,絕非一日造成,通常是因為夏天受到暑熱的傷害,秋天就會發病為乾燥症。肺屬金,而金最怕火,夏天火氣旺盛,肺金無法抵抗火氣的剋制。然而,金既然怕火的剋制,就應該立即發燥,為何等到火氣消退、金氣旺盛的時候反而出現乾燥的現象?這是因為金在受到火刑時,還能從肺中分泌液體,來抵抗火氣的熾熱。等到火令過去,金沒有了畏懼,不足之氣就顯現出來,反而更難以補救肺氣的衰竭,勢必會向外求取水分來止渴。
然而,外來的水分只能進入胃,終究無法進入肺。而且肺氣既然乾燥,自身難保,哪有能力下生腎水?從腎中取用補充,又不可避免地使乾燥更加嚴重,因此產生咳嗽吐痰的症狀。治療方法似乎應該補養脾胃,來促進肺金的生長。然而,健脾助胃的藥物,性質大多燥烈,用燥熱的藥物來治療乾燥,肺中的津液無法馬上產生,反而會增加火氣。因此,必須在滋潤肺的同時,大力補養腎水,腎水充足,肺金才能得到滋養,就像兒子富足了,母親自然不會貧困。
而且肺金之氣,夜晚藏於腎中,之前是因為腎虛乾燥,力量不足以接納肺金,使其歸藏於腎內,肺才從腎中汲取養分,然而腎水不足以供給肺的需要。肺只好半途返回,不忍心進入腎子之宮,腎看到肺金的乾燥,拿出自己已經乾涸的水液來幫助它。這乾涸的水液,其中含有火氣,肺不敢接受,於是就不變成津液而變成痰。這個痰,並非肺想讓它上升,無奈上焦火氣旺盛,肺液乾枯,不得不取用痰液,來暫時緩解咽喉的乾燥,所以咳嗽時就會咳出痰。等到痰液上升,而上焦的火氣,又互相爭鬥,咳嗽又產生了。
潤燥飲藥方: 麥冬(一兩),熟地(一兩),蘇子(一錢),白芥子(二錢),甘草(一錢),桔梗(三錢),天門冬(三錢),山茱萸(五錢),北五味子(五分),人參(一錢)。用水煎煮後服用。服用兩劑,肺就能得到滋潤;服用四劑,腎就能得到滋潤;服用十劑就能完全康復。
這個藥方用麥冬、天門冬來滋潤肺部,用熟地、山茱萸來補養腎臟。肺和腎相互連通,加上人參、五味子來益氣,氣血旺盛,津液就更容易產生。又擔心過於補腎,而不能向上行走來滋養肺部,所以加入升提的藥物,使滋養肺部的效果多於滋養腎部的效果。還擔心使用人參會助長燥熱,所以加入蘇子、甘草來使藥性調和於上焦之間,與白芥子一起消除胸膈的痰,又不至於動火而增加乾燥,這樣又怎麼會產生痰嗽的病症呢?
這個症狀也可以用潤槁湯來治療。
潤槁湯藥方: 熟地、麥冬、葳蕤(各一兩),甘草(五分),百合(五錢),貝母(一錢)。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小孩子痰氣壅塞,導致氣血通道不通暢,手腳冰冷,像得了風症一樣,人們以為是慢脾風,卻不知道這是脾虛導致痰多。小孩子以脾胃健壯為主,脾土如果不旺盛,那麼吃進去的水穀,都會變成痰。痰氣一旦旺盛,那麼經絡之間就充滿了痰結,氣血通道閉塞,氣就不能舒展了。脾主管四肢,手腳是脾所屬的部位,脾氣既然不能舒展,又怎麼能運動手腳呢?這就是手腳冰冷的原因,而不是外來的風邪侵入。風的性質是動而且急,如果真的有風邪侵入,那麼病情就會來勢洶洶,哪有緩慢舒緩的樣子呢?
無奈以前的人巧立名目,說是慢驚風,創造了牛黃、犀角、蛇、蠍等藥物來治療,以至於殺害小孩子如同割草一樣,實在令人痛心。如果早點使用健脾的藥物,稍微佐以祛痰的藥物,那麼就沒有小孩子不能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