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九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 (29)

1. 痰證門(二十一則)

夫胃土自寒,尚且水變為痰,況外寒又侵胃乎。內外之寒合,自然痰涎日多,下不能化,必至上湧而吐矣。祛寒其可緩乎,惟是祛胃土之寒,必須補心火之旺,火旺土堅,何痰不化哉。

方用六君子湯加味治之。

人參(三錢),白朮(五錢),茯苓(三錢),陳皮(一錢),甘草(三分),半夏(一錢),肉桂(二錢)

水煎服。

六君子湯原是補脾胃之聖藥。胃病而治脾者,脾胃為表裡,脾健而胃更健也。肉桂上補心火,而下尤補腎火也,心火旺而胃溫,腎火旺而脾熱,脾胃兩熱,寒痰有不立消者哉。

此症用加味參朮苓附湯亦甚效。

人參(一錢),白朮(三錢),茯苓(三錢),附子(二分),神麯(一錢),麥芽(一錢),白芥子(三錢)

水煎服。

人有熱氣入胃,火鬱成痰,痰色黃穢,敗濁不堪,人以為熱痰作祟,誰知是胃火之未消乎。夫胃本屬土,胃火之盛,由於胃土之衰也。胃土衰而外熱犯之,似與胃相宜,何以反化為痰乎。蓋胃土既虛,則水穀之入不能生津以潤土,而土氣太乾,必索外水以相救,水多火勝,而不相化,胃土抑鬱而不伸,胃火亦搏結而不發,痰何能消,必變為黃穢敗濁之色矣。然則治法不必治痰,補胃氣之虛,少加散火抒郁之味,則胃土復強,消痰更易。

方用疏土湯:

白朮(三錢),茯苓(五錢),乾葛(五分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三分),陳皮(五分),天花粉(三錢),竹葉(三十片),甘菊(二錢),柴胡(五分)

水煎服。一劑胃郁解,二劑胃火散,三劑胃痰消,四劑全愈。

此方補胃重而瀉火輕,以鬱火之痰原未常大旺也。故補胃而火可散,散火而鬱自解,況方中原有葛根、柴胡以解其鬱乎,郁開痰豁,必至之勢也。

此症亦可用玄石花粉散:

石膏(二錢),白朮(三錢),茯苓(五錢),天花粉,玄參(各三錢)

水煎服。

人有感雨露之濕,或牆垣土房之濕,以致濕變為痰,成為痰飲。肢節痠痛,背心作疼,臍下有悸,人以為濕痰成病,誰知是脾氣之濕,濕以助濕乎。夫脾最惡濕,必得腎火以燥之,則汗泥之土,始成膏壤,水入脾中,散精而無留伏之害,惟腎火衰微,不能生脾土,而脾土愈濕,土濕自易成痰,又加天地之水氣,兩相感召,則濕以添濕,痰更添痰矣。治法補腎火以生土,補火之藥,仍於補脾之中用之,則火無亢炎之禍,土有健順之宜。

方用五苓散治之:

白朮(一兩),豬苓(三錢),澤瀉(二錢),茯苓(一兩),肉桂(二錢),半夏(三錢)

水煎服。一劑臍下之悸除,二劑肢節、背心之疼痛止,三劑痰飲盡消,四劑全愈。

五苓散乃利水之神劑也。肉桂溫命門之火,更能引濕痰化水,盡趨於膀胱而出。尚恐舊痰已化,而新痰又生,故加入半夏以消之,助苓、術之醒脾,尤能奏健土之功也。土生火中,火旺土內,一方而火土兩安,脾腎兼補,此五苓散之功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胃本身就虛寒,尚且會因為水液停滯而變成痰,更何況是外來的寒氣又侵襲胃部呢?內外寒邪結合,自然會導致痰涎越來越多,往下無法消化,必然會向上湧動而吐出來。祛除寒邪怎麼能耽擱呢?只是要祛除胃部的寒氣,必須要補足心火的旺盛,心火旺盛則脾土堅固,這樣哪有痰不能化解的呢?

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味來治療:

人參(三錢),白朮(五錢),茯苓(三錢),陳皮(一錢),甘草(三分),半夏(一錢),肉桂(二錢)

用水煎服。

六君子湯本來就是補益脾胃的良藥。治療胃病卻要從脾下手的原因,是因為脾胃互為表裡,脾健壯則胃也會更健壯。肉桂向上可以補心火,向下尤其能補腎火,心火旺盛則胃部溫暖,腎火旺盛則脾臟溫熱,脾胃都溫熱了,寒痰哪有不立即消除的呢?

這個症狀用加味參朮苓附湯也很有效果:

人參(一錢),白朮(三錢),茯苓(三錢),附子(二分),神麯(一錢),麥芽(一錢),白芥子(三錢)

用水煎服。

有的人因為熱氣進入胃部,火鬱積而變成痰,痰的顏色黃濁污穢,令人不堪,人們以為是熱痰作祟,殊不知是胃火沒有消散的緣故。胃本來屬土,胃火旺盛是因為胃土虛弱。胃土虛弱而外來熱邪侵犯,似乎和胃相合,為什麼反而會化為痰呢?這是因為胃土虛弱,水穀進入後不能化生津液來滋潤脾土,而脾土太過乾燥,必然會尋求外來的水液來幫助,水液過多而火氣旺盛,二者不能互相調和,胃土鬱悶而不能舒展,胃火也凝聚而不能發散,痰又怎麼能消除呢?必然會變成黃濁污穢的顏色。因此治療的方法不必針對痰,而是要補益胃氣的虛弱,稍加一些疏散火氣、舒暢鬱結的藥物,那麼胃土就能恢復強壯,消除痰也就更容易了。

可以用疏土湯:

白朮(三錢),茯苓(五錢),葛根(五分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三分),陳皮(五分),天花粉(三錢),竹葉(三十片),甘菊(二錢),柴胡(五分)

用水煎服。一劑藥後胃部鬱結就能解除,二劑藥後胃火就能消散,三劑藥後胃痰就能消除,四劑藥後就能完全痊癒。

這個方子補胃的藥物較多而瀉火的藥物較少,因為這種鬱火所生的痰原本就不是太過旺盛的火氣造成的。所以補益胃氣就能使火氣消散,火氣消散了鬱結自然就能解除,更何況方中還有葛根、柴胡來解鬱呢,鬱結打開痰自然會消失,這是必然的趨勢。

這個症狀也可以用玄石花粉散:

石膏(二錢),白朮(三錢),茯苓(五錢),天花粉,玄參(各三錢)

用水煎服。

有的人因為感受了雨露的濕氣,或者牆壁、土房的濕氣,導致濕邪變成痰,形成痰飲。肢體關節痠痛,背部中心疼痛,肚臍下方有悸動的感覺。人們以為是濕痰引起的病症,殊不知是脾氣本身的濕氣,濕氣又來幫助濕邪。脾臟最不喜歡濕氣,必須要用腎火來燥濕,那麼濕爛的泥土才能變成肥沃的土壤,水液進入脾臟後才能散發精微而沒有停滯的禍患。但是腎火衰微,不能生養脾土,而脾土就更加潮濕,脾土潮濕就容易形成痰,再加上天地間的濕氣相互感應,濕氣加重濕氣,痰液加重痰液。治療的方法應該補益腎火來生養脾土,補火的藥物仍然要在補脾的藥物中一起使用,這樣火氣就不會過於亢盛,脾土也能順利地恢復健康。

可以用五苓散治療:

白朮(一兩),豬苓(三錢),澤瀉(二錢),茯苓(一兩),肉桂(二錢),半夏(三錢)

用水煎服。一劑藥後肚臍下方的悸動就能消除,二劑藥後肢體關節和背部的疼痛就能停止,三劑藥後痰飲就會完全消除,四劑藥後就能完全痊癒。

五苓散是利水的良藥。肉桂溫養命門的火氣,更能引導濕痰化成水液,全部從膀胱排出。還擔心舊的痰液已經化解,而新的痰液又會產生,所以加入半夏來消除痰液,幫助茯苓、白朮來振奮脾氣,更能發揮健壯脾土的功效。脾土生長於火中,火氣旺盛於土內,一個方子就能使火和土都安穩,脾和腎都得到補益,這就是五苓散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