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九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 (26)

1. 痰證門(二十一則)

水煎服。一劑輕,二劑又輕,四劑全愈。

此方六君子之變也。補心散郁並而行之,心氣健而火氣自通,火氣通而胃之氣自旺,土旺自能制水,何畏於水之攻心哉。

此症用加減運痰湯亦效。

人參(三錢),茯神(一兩),益智仁(一錢),菖蒲(一錢),澤瀉(五錢),肉桂(五分)

水煎服。

人有口吐涎沫,渴欲飲水,然飲水又不能多,仍化為痰而吐出,人以為水之在肺也,誰知是肺氣之熱乎。夫肺主氣,行營衛,布津液,周流於一身,不可停住者也。惟水邪入之,塞其氣道,氣凝不通,液聚不達,遂變為涎沫。而清肅之令失,肺乃生火以自焚,故引外水以救內火,然內火終非外水可息,外水亦非內火易消,故不化精津,仍變為痰涎而上吐也。治法清肺金之熱,不取給於外水,則水不入肺,而涎沫可解。

然肺金失清肅之令,不止水邪之故。蓋水邪之入肺,因心火之克肺也。肺因火邪相侵,原思水以相濟,水乃乘其渴而入之,故欲解肺金之熱,必須清心火之炎。

方用解炎湯:

黃連(五分),天花粉(二錢),黃芩(一錢),麥冬(一兩),茯苓(五錢),桔梗(一錢),甘草(三分),陳皮(三分),神麯(五分)

水煎服。一劑渴解,二劑痰消,不必三劑。

此方清心肺之熱,而痰氣過升,亦非所宜。加入茯苓下行於膀胱,則火隨水走,其勢自順,既能消痰,又能降火,何至肺氣之壅塞乎。且此方雖消痰降火,不耗損肺金之氣,此痰之所以易消,火之所以易降也。

此症用息沸飲亦佳。

麥冬(二錢),款冬花(一錢),茯神(二錢),甘草(一錢),桔梗(三錢),黃芩(二錢),天花粉(二錢),竹葉(三十片)

水煎服。

人有少氣身重,日吐清水、清痰,人以為水在脾也,誰知是脾氣之寒乎。夫脾為濕土,所惡者水,喜者火也。火衰則水旺,水旺則火衰,必然之理也。蓋無火則土為寒土,水不能燥,而且有凝凍之憂,即有微火,僅可化水,而不能化津,但能變痰,而不能變液。且火既衰微,止可化上焦之水,不能解下焦之凍。

此清痰、清水所以上吐而不下行也。濕流於四體,身安得不重乎。治法必須利水清痰,以燥脾土之氣。然而脾中無火,雖脾土之衰,由於腎火之弱也。不補腎中之火,則釜下無薪,土如冰炭,安能大地陽回,變濕汙之地為膏壤之區乎。故必須補腎火之旺,而土自燥,土燥而濕自除耳。

方用燥土湯:

白朮(一兩),茯苓(一兩),肉桂(二錢),人參(三錢),破故紙(一錢),山藥(五錢),芡實(五錢),砂仁(三粒),益智仁(一錢),半夏(二錢)

水煎服。

此方燥脾者居其七,燥腎者居其三,似乎仍重在補脾,而輕在補腎。不知脾喜燥,而腎惡燥,使燥腎之藥太多,則腎先受損,何以益脾乎。此用藥之妙於權衡也。

白話文:

痰證門(二十一則)

用水煎服。吃一副藥症狀就減輕,吃兩副藥症狀又減輕,吃到四副藥就完全好了。

這個藥方是從六君子湯變化而來的。它同時補益心氣和疏散鬱悶,心氣強健,火氣自然暢通,火氣暢通了,胃的氣也會跟著旺盛,土氣旺盛了自然能克制水,還怕什麼水來侵犯心臟呢?

這種病症用加減運痰湯也有效。

(藥方:人參三錢,茯神一兩,益智仁一錢,菖蒲一錢,澤瀉五錢,肉桂五分)

用水煎服。

有人會吐出像口水一樣的痰,而且想喝水,但又不能喝太多,喝下去又變成痰吐出來,人們以為是肺裡有水,誰知道這是因為肺氣太熱了呢?肺主管氣,運行營衛,布散津液,周流全身,是不能停滯的。只有水邪侵入肺部,堵塞了氣的通道,氣凝結不通,津液積聚不流通,就會變成痰涎。肺清肅的功能喪失,就會產生火來焚燒自己,所以會引外面的水來救內部的火,然而內部的火終究不是外面的水能撲滅的,外面的水也不是內部的火能輕易消除的,所以不能化生精津,反而變成痰涎吐出來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清除肺部的熱,而不是靠外面的水來解決,這樣水就不會進入肺部,痰涎自然就能消除。

但是肺失去清肅的功能,不只是因為水邪的緣故。水邪之所以會進入肺部,是因為心火克制了肺。肺因為受到火邪的侵擾,本想用水來調和,水就趁著它口渴的時候進入了,所以要解決肺熱的問題,必須先清除心火的炎熱。

藥方用解炎湯:

(藥方:黃連五分,天花粉二錢,黃芩一錢,麥冬一兩,茯苓五錢,桔梗一錢,甘草三分,陳皮三分,神麯五分)

用水煎服。吃一副藥口渴的症狀就能解除,吃兩副藥痰就能消除,不必吃到三副。

這個藥方能清除心肺的熱,但是痰氣過度上升也不好。加入茯苓讓它往下走到膀胱,這樣火會隨著水走,氣機就順暢了,既能消痰,又能降火,怎麼會讓肺氣壅塞呢?而且這個藥方雖然能消痰降火,卻不會耗損肺部的氣,這就是痰容易消除,火容易下降的原因。

這種病症用息沸飲也不錯。

(藥方:麥冬二錢,款冬花一錢,茯神二錢,甘草一錢,桔梗三錢,黃芩二錢,天花粉二錢,竹葉三十片)

用水煎服。

有人會感到氣短、身體沉重,每天吐出清稀的水或清痰,人們以為是脾裡有水,誰知道這是因為脾氣太寒了呢?脾是濕土,最討厭水,喜歡火。火衰弱了水就會旺盛,水旺盛了火就會衰弱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沒有火,土就會變成寒冷的土,水就無法蒸發,而且有結冰的危險,即使有微弱的火,也只能化水,而不能化生津液,只能變成痰,而不能變成液體。而且火既然衰弱,只能化解上焦的水,不能解除下焦的寒冷。

這就是清痰、清水向上吐出而不向下排出的原因。濕氣流到四肢,身體怎麼會不沉重呢?治療方法必須利水、清除痰,來乾燥脾土的氣。然而脾中沒有火,雖然脾土衰弱,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腎火不足。不補腎中的火,就像鍋下沒有柴火,土就像冰冷的炭,怎麼可能讓陽氣回暖,將潮濕的土地變成肥沃的土地呢?所以必須補益腎火,使它旺盛,這樣土自然會乾燥,土乾燥了,濕氣自然就消除了。

藥方用燥土湯:

(藥方:白朮一兩,茯苓一兩,肉桂二錢,人參三錢,破故紙一錢,山藥五錢,芡實五錢,砂仁三粒,益智仁一錢,半夏二錢)

用水煎服。

這個藥方乾燥脾氣的藥佔七成,乾燥腎氣的藥佔三成,看起來好像還是偏重在補脾,而輕視了補腎。卻不知道脾喜歡乾燥,而腎討厭乾燥,如果用太多乾燥腎的藥,腎就會先受到損害,又怎麼能幫助脾呢?這就是用藥的奧妙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