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一 (20)
卷之一 (20)
1. 中寒門(七則)
人遇嚴寒之時,忽感陰冷,直入於腑,手、足、身皆冷,面目色青,口嘔清水,腹中雷鳴,胸脅逆滿,體寒發顫,腹中覺有涼氣一裹,直衝而上,猝不知人,此寒氣直中七腑也。夫中寒之病,與傷寒之症大相懸絕。蓋傷寒之寒,由表而入於裡;中寒之寒,由腑而入於臟。雖入腑、入臟同是直中之症,而治法終有不同也。
蓋入腑之寒輕於入臟,則治腑之寒烏可重於治臟哉。惟是腑有七,而中腑之藥似宜分別。大凡陰寒之中人,必乘三焦之寒而先入,溫三焦之寒,而七腑之寒可盡散也。然而三焦之所以寒者,又由於胃氣之虛也。徒溫三焦之寒,而不急補其胃氣,則氣虛而不能接續,烏能回陽於頃刻乎。
方用救腑回陽湯:
人參(五錢),附子(一錢),肉桂(二錢),巴戟天(一兩),水煎服。
此方用人參以扶胃氣,用肉桂以回陽,亦不必更借巴戟天之為君矣。不知巴戟天補心腎之火,心腎之火旺,而三焦之火更旺矣。且巴戟天生胃氣而回陽,故用之為君,尤能統人參、附、桂同心之將,而掃蕩祛除,寓剿於撫之中也。所以一劑奏功,陽回而陰寒立散矣。
此症用術桂乾薑湯甚效。
白朮(一兩),肉桂(三錢),乾薑(三錢),水煎服。
人有嚴寒之時,忽感陰寒,唇青身冷,手足筋脈攣急,上吐下瀉,心痛腹疼,囊縮甲青,腰不能俯仰,此陰寒中臟之病也。夫中臟重於中腑,寒氣入於五臟,似宜分臟而治;然而不必分也,但直溫其命門之火,則諸臟之寒可以盡散。蓋命門為十二經之主,主不亡,則心君必不為下殿之走;主不亡,則肝木必不為遊魂之變;主不亡,則肺金必不為魄散之升;主不亡,則脾土必不為崩解之阨。惟命門既寒,而陽氣為陰邪所逼,越出於腎外,則五臟之神不能獨安,各隨陽而俱遁矣。
然則五臟為寒邪所犯,不必治五臟也,獨溫其命門,而五臟之寒可解。雖然,命門雖為五臟之主,而五臟氣虛,大兵到處,掃蕩群妖,苟無糧草,何以供命。此命門宜溫,而五臟之氣亦不可不補也。方用蕩陰救命湯:
人參(一兩),白朮(三兩),熟地(三錢),肉桂(一錢),附子(三錢),山茱萸(二錢),茯神(三錢),水煎服。一劑而陽回,再劑而全愈。
何神速乃爾?蓋寒入五臟,由命門之陽外出,一回其陽,而寒氣無留於臟矣。方中以參、術為君,似乎止救心、脾二經;雖附子、肉桂與熟地、山茱同用,腎亦在所救之中,而肝、肺竟置之度外。何以能斬關直入,回陽於頃刻耶?不知五臟為寒邪所犯,大約犯腎之後,即便犯脾,而後犯心也,犯肝、肺者無多也。故專顧心腎與脾經,而肝肺已在其內。
況人參同附子並用,無經不達,又寧有肺肝之不入者乎。而且補肝、補肺之藥,無非收斂之劑,欲祛邪而使之出,不可留邪而使之入,倘用收斂之味以補肝肺,反掣人參、附子之手,不能迅於蕩陰矣。此用藥之不雜,實有秘義也。且腎中水火原不相離,用桂、附大熱之藥以回陽,未免腎中乾燥,與其回陽之後,又補腎水以濟陽,何如於用火之時,而先為防微之為得哉。吾所以少用熟地、山茱於桂、附之中,以制火之橫。
白話文:
中寒門(七則)
人若在嚴寒環境下,突然感到陰冷之氣直入內臟,手腳身體都冰冷,臉色發青,嘔吐清水,腹部發出雷鳴般的聲音,胸脅部脹滿不適,渾身發冷發抖,腹部感覺有股涼氣裹住,直衝向上,意識不清,這是寒氣直侵七腑的症狀。中寒的病症和傷寒的病症大不相同。傷寒的寒邪從體表侵入內裡;而中寒的寒邪則從腑臟侵入臟器。雖然都屬於寒邪直入的症狀,但治療方法卻大相徑庭。
因為侵入腑臟的寒邪比侵入臟器的寒邪輕,所以治療腑臟的寒邪不能比治療臟器的寒邪更重。腑臟有七個,治療中腑的藥物似乎應該區分使用。一般來說,陰寒之邪入侵人體,必定先沿著三焦的寒氣入侵,溫通三焦的寒邪,則七腑的寒邪便可消除。然而,三焦之所以會受寒,又是因為胃氣虛弱。單純溫通三焦的寒邪,而不積極補充胃氣,則氣虛而無法接續,又怎能在短時間內回陽呢?
治療方法是用「救腑回陽湯」:
人參(五錢)、附子(一錢)、肉桂(二錢)、巴戟天(一兩),水煎服。
此方用人參來扶助胃氣,用肉桂來回陽,其實不必再用巴戟天為主藥。不知巴戟天補益心腎之火,心腎之火旺,則三焦之火更旺。而且巴戟天生發胃氣並回陽,所以用它為主藥,更能統帥人參、附子、肉桂等藥物共同作用,既能迅速驅除寒邪,又能溫和地調理身體。因此,一劑藥就能奏效,陽氣回升,陰寒之邪立即消散。
此症使用「術桂乾薑湯」也很有效:
白朮(一兩)、肉桂(三錢)、乾薑(三錢),水煎服。
如果在嚴寒環境下,突然感到陰寒,嘴唇發青,身體冰冷,手腳筋脈攣縮,嘔吐腹瀉,心痛腹痛,陰囊收縮,指甲發青,腰部不能彎曲,這是陰寒侵犯臟器的病症。中臟的病症比中腑的病症更嚴重,寒邪侵入五臟,似乎應該區分臟器來治療;但其實不必區分,只要溫通命門之火,則五臟的寒邪就能消除。因為命門是十二經脈的根本,命門不衰,則心臟不會衰弱;命門不衰,則肝臟不會失常;命門不衰,則肺臟不會虛弱;命門不衰,則脾臟不會失調。但如果命門受寒,陽氣被陰邪所逼迫,從腎臟向外溢出,則五臟的神氣不能安定,都隨著陽氣一同逃散。
所以,五臟受寒邪侵犯,不必治療五臟,只要溫通命門,五臟的寒邪就能解除。雖然命門是五臟之主,但如果五臟氣虛,就像大軍作戰,到處掃蕩妖邪,卻沒有糧草供應,又怎能持久呢?所以命門需要溫通,五臟之氣也不能不補。治療方法是用「蕩陰救命湯」:
人參(一兩)、白朮(三兩)、熟地(三錢)、肉桂(一錢)、附子(三錢)、山茱萸(二錢)、茯神(三錢),水煎服。一劑藥就能回陽,兩劑藥就能痊癒。
為什麼如此神速呢?因為寒邪侵入五臟,是由於命門的陽氣外泄,只要回補陽氣,寒邪就無處滯留於臟腑了。方中以人參、白朮為主藥,似乎只救治心、脾二經;雖然附子、肉桂與熟地、山茱萸同用,腎臟也在治療範圍內,但肝、肺似乎被忽略了。為什麼能直接回陽呢?因為五臟受寒邪侵犯,一般都是先犯腎,然後犯脾,再犯心,犯肝、肺的較少。所以專注於救治心、腎和脾經,肝、肺自然也在其中。
況且人參與附子同用,沒有任何經脈達不到,又怎會有肝肺未被治療的呢?而且補肝、補肺的藥物,大多是收斂的藥物,想要驅除邪氣就應該讓它排出,不應該留住邪氣。如果用收斂的藥物來補肝肺,反而會阻礙人參、附子藥效,不能迅速回陽。因此,用藥不雜,確實有其道理。而且腎臟中水火本不相離,用肉桂、附子這種溫熱的藥物來回陽,容易導致腎臟乾燥,不如在回陽的同時,也補益腎水來滋養陽氣,這樣更好。所以我在肉桂、附子中少用熟地黃、山茱萸,來控制溫熱藥物的燥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