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八 (31)
卷之八 (31)
1. 淋證門(七則)
沐浴涉水,似乎外水可以制火,詎識腎火乃虛火也,外水乘腎氣之虛直入以遏其火,火乃不敢外散,反閉守於腎宮。腎水乃至陰之水,猶天地之海水也。海水得火而成鹽之塊,腎水得火而成石之淋,又何足怪乎。惟是外水淡水也,腎水鹹水也,腎火喜咸而畏淡,一遇淡水之侵,腎火閉結而不得伸,乃行其氣於膀胱,煎乾鹹水而成石也。治法通其腎中之氣,利其膀胱,則腎火解而砂石自化矣。
方用化石湯:
熟地(二兩),茯苓(一兩),薏仁(五錢),山茱萸(一兩),澤瀉(五錢),麥冬(五錢),玄參(一兩)
水煎服。一劑、二劑輕,十劑全愈。
此方不去治淋,反去補腎,以茯苓、薏仁淡滲之藥解其鹹味,以麥冬、玄參微寒之品散其火氣;以地黃、山萸甘酸之珍滋其陰水,又取其甘能化石,而酸能消石也。又慮其性滯而不行,留而不走,益之澤瀉之咸,咸以入咸,且善走攻堅,領群藥趨於腎中,又能出於腎外,迅逐於膀胱之裡,而破其塊也。倘不補腎而惟治膀胱,且氣不能出,烏能化水哉。
此症用化沙湯亦效。
熟地(二兩),山茱萸(一兩),甘草(二錢),澤瀉,車前子(各三錢)
水煎服。
人有感濕氣而成淋者,其症下身重,溺管不痛,所流者清水而非白濁,人以為氣虛成淋,誰知是濕重成淋乎。五淋之中,惟此淋最輕,然而最難愈,以濕不止在膀胱之經也。夫濕從下受宜感於足。今足不腫而變為淋,是濕不入於皮膚,而入於經絡,且由經絡而入於臟腑矣。然治臟腑之濕,而經絡之濕宜乎盡散,何淋症最難愈耶。
蓋濕之能入於臟腑者,乘虛而入也。瀉濕必損臟腑之氣,氣損則不能行水,濕何能瀉耶。濕既難瀉,淋何能即愈哉。故治濕必須利氣,而利氣始能去淋也。
方用禹治湯:
白朮(一兩),茯苓(一兩),薏仁(一兩),車前子(三錢)
水煎服。
此方利水而不耗氣,分水而不生火,勝於五苓散實多。蓋五苓散有豬苓、澤瀉,未免過於疏決,肉桂大熱,未免過於熏蒸,不若此方不熱不寒、能補能利之為妙也。大約服此湯至十劑,凡有濕症無不盡消,不止淋病之速愈也。
此症亦可用氣化湯治之。
白朮(一兩),茯苓,豬苓,車前子(各三錢),黃耆(一兩),升麻(五分)
水煎服。
人有春夏之間,或遭風雨之侵膚,或遇暑氣之逼體,上熱下濕,交蒸鬱悶,遂至成淋,絕無驚懼,忍精之過,人以為濕熱之故也,誰知是腎虛而感濕熱乎。夫腎虛者,腎中之火虛也。腎寒則火不足以衛身,外邪得以直入於腎。幸腎中之水,足以外護,不至於深入,乃客於腎之外廓。
腎與膀胱為表裡,腎之外即膀胱也。濕熱外邪,遂入於膀胱之中,代腎火之氣,以行其氣化之令。然膀胱得腎氣而能化,得邪氣何能化哉,故熱不化水濕,且助火不為溺而為淋矣。治法急宜逐膀胱之濕熱,以清其化源。然而膀胱之濕熱去,而腎氣仍弱,何能通其氣於膀胱。淋症即愈,吾恐有變病之生矣,故於利濕、利熱之中,更須益腎中之氣也。
白話文:
淋證門(七則)
有人洗澡或涉水,以為外面的水可以降火,卻不知道腎火是虛火。外面的水趁著腎氣虛弱直接進入,抑制了腎火,導致腎火不敢向外散發,反而閉塞在腎臟。腎水是極陰的水,就像天地間的海水一樣。海水遇到火會形成鹽塊,腎水遇到火則會形成結石,這有什麼奇怪的呢?只是外面的水是淡水,而腎水是鹹水。腎火喜歡鹹味卻害怕淡味,一旦遇到淡水侵入,腎火就會閉塞而無法伸展,於是將氣運行到膀胱,煎熬乾鹹水而形成結石。治療方法應該是疏通腎中的氣,讓它能夠運行,並疏利膀胱,這樣腎火就能夠解開,結石也會自然消解。
藥方:化石湯
熟地二兩、茯苓一兩、薏仁五錢、山茱萸一兩、澤瀉五錢、麥冬五錢、玄參一兩。
用水煎服。服用一兩劑,症狀就會減輕,服用十劑就能完全痊癒。
這個藥方不是直接治療淋病,而是補腎。用茯苓、薏仁這些淡滲的藥物來解除鹹味,用麥冬、玄參這些微寒的藥物來散發火氣;用地黃、山茱萸這些甘酸的藥材來滋養腎陰,又取其甘味能化解結石,酸味能消磨結石。又擔心藥性太過遲滯而無法運行,便加入澤瀉的鹹味,讓鹹味能夠進入鹹味的腎,而且澤瀉善於走竄攻堅,引領其他藥物進入腎臟,又能從腎臟出來,迅速排出到膀胱,從而擊破結石。如果不用補腎的方法而只治療膀胱,氣就不能順利排出,又怎麼能化解水液呢?
這個病症使用化沙湯也有效。
熟地二兩、山茱萸一兩、甘草二錢、澤瀉三錢、車前子三錢。
用水煎服。
還有一種人因為感受濕氣而患上淋病,症狀是下半身沉重,小便時尿道不痛,排出的尿液是清水而不是混濁的。人們以為是氣虛造成的淋病,卻不知道是濕氣太重導致的。在五種淋病中,這種淋病最輕微,卻最難以治癒,因為濕氣不只在膀胱經絡。濕氣從下半身感受,應該是侵犯到足部。現在足部沒有腫脹卻變成淋病,說明濕氣沒有進入皮膚,而是進入了經絡,而且還從經絡進入了臟腑。治療臟腑的濕氣,經絡的濕氣理應完全散去,為什麼淋病反而最難治癒呢?
這是因為濕氣能進入臟腑,是趁著虛弱而進入的。如果用瀉濕的方法,必定會損傷臟腑之氣,氣虛就不能夠運行水液,濕氣又怎麼能排出去呢?濕氣難以排出,淋病又怎麼能夠馬上痊癒呢?所以治療濕氣必須要先利氣,只有利氣才能夠消除淋病。
藥方:禹治湯
白朮一兩、茯苓一兩、薏仁一兩、車前子三錢。
用水煎服。
這個藥方能夠利水而不損耗氣,分利水濕而不產生火熱,比五苓散的效果好很多。因為五苓散中有豬苓、澤瀉,未免過於疏泄,肉桂又過於溫熱,容易導致熏蒸,不如這個藥方不寒不熱,能夠補氣又能夠利水。大約服用這個藥方十劑,凡是有濕氣的病症都能夠全部消除,不止是淋病能夠迅速治癒。
這種病症也可以用氣化湯來治療。
白朮一兩、茯苓三錢、豬苓三錢、車前子三錢、黃耆一兩、升麻五分。
用水煎服。
還有一種人,在春夏之間,或因風雨侵襲皮膚,或因暑氣逼迫身體,導致上熱下濕,交蒸鬱悶,於是就得了淋病,並沒有受到驚嚇,也沒有忍精過度。人們以為是濕熱的緣故,卻不知道是腎虛感受濕熱所致。所謂腎虛,指的是腎中之火虛弱。腎臟寒冷,火不足以衛護身體,外邪便會直接進入腎臟。幸好腎中有水可以保護,不至於深入,而只是停留在腎臟的外圍。
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,腎臟的外圍就是膀胱。濕熱外邪於是進入膀胱之中,代替腎火的作用來行使氣化的功能。然而膀胱只有得到腎氣才能夠化水,得到邪氣又怎麼能夠化水呢?所以熱不能化解水濕,反而助長火氣,使小便不能正常排出而形成淋病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迅速去除膀胱的濕熱,清除水液化生的源頭。然而膀胱的濕熱去除之後,腎氣依然虛弱,又怎麼能夠將氣運行到膀胱呢?如果淋病暫時治癒,我擔心會有其他病症產生,所以必須在利濕清熱的同時,更加需要補益腎中的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