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八 (32)
卷之八 (32)
1. 淋證門(七則)
方用通腎祛邪散:
白朮(一兩),茯苓(五錢),瞿麥(一錢),薏仁(五錢),萹蓄(一錢),肉桂(三分),車前子(三錢)
水煎服。
此方分解濕熱,又不損腎中之氣,故腎氣反通轉,能分解夫濕熱也。淋症去而腎受益,何至變生不測哉。
此症用散淋湯亦效。
白朮(二兩),杜仲(一兩),茯苓(一兩),𦻎薟(三錢),薏仁(五錢),黃柏(一錢),肉桂(一分)
水煎服。
人有交感之時,忽聞雷轟,忽值人至,不得泄精,遂至變為白濁,溺管疼痛,宛如針刺,人以為腎精之內敗也,誰知是膽氣之阻塞乎。夫膽喜疏泄者也,今膽氣受驚,則收攝過多,而十二經之氣皆不敢外泄,精亦阻住而不得流逐,蓄積於膀胱、陰器之間,而膽氣不伸,自顧未遑,何能為十二經決斷耶。所以精變為淋,壅塞而艱於出也。
治法抒其膽氣,少加導水之藥,則膽氣既伸,得決其一往莫御之氣,自然水通而精亦化也。
方用助膽導水湯:
竹茹(三錢),枳殼(一錢),車前子(三錢),白芍(五錢),蒼朮(三錢),滑石(一錢),木通(二錢),薏仁(三錢),豬苓(二錢)
水煎服。二劑少愈,四劑全愈。
方中雖導水居多,然導水之中仍是抒膽之味,故膽氣開而淋症愈耳。
此症用順膽湯亦效。
柴胡,黃芩(各二錢),白芍,車前子(各五錢),茯神,澤瀉,炒梔子,蒼朮(各三錢)
水煎服。四劑愈。
人有下痢之時,因而小便閉塞,溺管作痛,變為淋者,人以為濕熱太盛也,誰知是清濁之不分乎。夫夏感暑熱,多飲涼水,或過餐茶、瓜,皆能成痢,是痢疾固濕熱所成。惟是濕熱留於腸胃,宜從大便而出,今從小便而出者,是濕熱過盛,其大勢雖趨於大腸,而奔迫甚急大腸不及流,乃走膀胱,而膀胱得濕熱之氣,則肺金清肅之令不行,欲化溺而不得,遂變為白濁而滲出者也。故清濁不分者,專言膀胱,非大小腸也。
然水入膀胱,清濁之分,全責其滲化之奇,今因濕熱不能化,非膀胱之病乎。夫膀胱氣化能出,氣者火也,濕熱非火乎,何得火而反變為白濁耶。不知膀胱寒而溺頻出,膀胱熱而溺不能出,白淋是熱而仍出者,以其有濕以相雜耳。且膀胱得火而化溺者,乃真火而非邪火也。真火化溺而易出,邪火爍溺而難出耳。
濕熱之火,正邪火而非真火也。治法清膀胱之邪火,兼逐大腸之濕熱,則痢止而淋亦止矣。
方用五苓散加減治之。
茯苓(三錢),豬苓(二錢),澤瀉(五錢),白朮(五分),炒梔子(三錢),白芍(五錢),檳榔(二錢)
水煎服,連服二劑少輕,再服二劑又輕,更服二劑全愈。
此方利水之藥多於治痢,何以痢先愈而淋反後愈也。蓋痢本濕熱所成,利其水則濕熱易解。水不走大腸,而盡走於膀胱,則膀胱反難滲水之速,故少遲奏效耳。
白話文:
淋證門(七則)
通腎祛邪散:
白朮(約37.5克),茯苓(約18.75克),瞿麥(約3.75克),薏仁(約18.75克),萹蓄(約3.75克),肉桂(約1.125克),車前子(約11.25克)
用水煎服。
這個方子能分解濕熱,又不會損害腎臟的氣,因此腎氣可以恢復通暢,能夠分解濕熱。淋病好了,腎臟也受益,怎麼會產生無法預料的變化呢?
這個病症用散淋湯也有效。
散淋湯:
白朮(約75克),杜仲(約37.5克),茯苓(約37.5克),𦻎薟(約11.25克),薏仁(約18.75克),黃柏(約3.75克),肉桂(約0.375克)
用水煎服。
有的人在性交時,突然聽到雷聲,或者有人來訪,沒有射精,結果變成白濁,小便時尿道疼痛,像針刺一樣。人們認為這是腎精出了問題,誰知道是膽氣阻塞呢?膽喜歡疏通發散,現在膽氣受驚,就會過度收斂,導致十二經脈的氣都不敢往外發散,精液也因此被阻礙而無法排出,積聚在膀胱和陰器之間。膽氣無法伸展,自己都顧不暇了,哪裡還能為十二經脈做決定呢?所以精液變成淋病,堵塞而難以排出。
治療方法是疏通膽氣,稍微加一些利水的藥,膽氣一旦舒暢,就能夠發揮其勢不可擋的力量,自然小便通暢,精液也得以化解。
助膽導水湯:
竹茹(約11.25克),枳殼(約3.75克),車前子(約11.25克),白芍(約18.75克),蒼朮(約11.25克),滑石(約3.75克),木通(約7.5克),薏仁(約11.25克),豬苓(約7.5克)
用水煎服。服兩劑就會稍微好轉,服四劑就能痊癒。
這個方子雖然利水的藥居多,但利水的同時仍然有疏肝膽的藥味,所以膽氣暢通了,淋病自然就好了。
這個病症用順膽湯也有效。
順膽湯:
柴胡、黃芩(各約7.5克),白芍、車前子(各約18.75克),茯神、澤瀉、炒梔子、蒼朮(各約11.25克)
用水煎服。服四劑就能痊癒。
有的人在拉肚子的時候,小便反而閉塞,尿道疼痛,變成淋病。人們認為是濕熱太嚴重了,誰知道是清濁不分呢?夏天感受暑熱,喝太多涼水,或者吃太多茶和瓜果,都可能造成拉肚子。拉肚子確實是由濕熱引起的。但是濕熱應該從大便排出,現在卻從小便排出,說明濕熱太過旺盛,雖然主要趨向於大腸,但由於來勢太猛,大腸來不及處理,就跑到膀胱去了。膀胱得到濕熱之氣,肺金的清肅之氣就無法運行,想排尿卻排不出來,於是變成白濁的淋病滲出來。所以說清濁不分,是指膀胱的問題,而不是指大腸和小腸。
水進入膀胱後,清濁的分離,全靠膀胱的滲化功能。現在因為濕熱無法正常運作,難道不是膀胱的問題嗎?膀胱氣化功能正常就能排出尿液,而氣就是火。濕熱不也是火嗎?為什麼有火反而變成白濁呢?這是因為膀胱寒冷時會頻繁排尿,膀胱有熱時則排不出尿。白濁淋是熱證但仍能排出,是因為有濕氣和熱混合在一起。而且膀胱得到火而能化生尿液,是真火而不是邪火。真火化生的尿液容易排出,邪火則會耗損尿液,使其難以排出。
濕熱之火,是邪火而不是真火。治療方法是清除膀胱的邪火,同時驅逐大腸的濕熱,那麼拉肚子停止了,淋病也就好了。
五苓散加減方:
茯苓(約11.25克),豬苓(約7.5克),澤瀉(約18.75克),白朮(約1.875克),炒梔子(約11.25克),白芍(約18.75克),檳榔(約7.5克)
用水煎服。連續服用兩劑會稍有好轉,再服兩劑會更輕,再服兩劑就能痊癒。
這個方子利水的藥多於治療拉肚子的藥,為什麼拉肚子先好,而淋病反而後好呢?因為拉肚子本來就是濕熱引起的,利水就能使濕熱容易解除。水不走大腸,而全都跑到膀胱,膀胱反而難以快速滲水,所以見效慢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