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一 (18)
卷之一 (18)
1. 傷寒門(四十三則)
人參(三錢),白朮(五錢),肉桂(一錢),巴戟天(三錢),丁香(三分),肉豆蔻(一枚),芡實(三錢),山藥(三錢),水煎服。一劑而惡寒止,二劑而嘔吐盡除也。
此方用參、術以健脾,用巴戟天、芡實、山藥以補腎,而又用肉桂、丁香以闢除寒氣。旺腎火以生脾土,則土氣自溫,母旺而子不貧,亦母溫而子不寒也。
此症用加味參朮附薑湯亦神。
人參(五錢),白朮(五錢),肉豆蔻(一枚),附子(三分),乾薑(一錢),水煎服。
冬月傷寒,身熱十一日,而熱反更盛,發厥不寧,一日而三、四見,人以為邪再傳厥陰也,誰知是邪不能傳肝乎。夫少陰寒水也,邪在少陰,未入厥陰,何以發厥而見熱症?然而此厥乃似熱而非熱也。內寒之甚,逼陽外見而發厥,故不待傳入厥陰之經而先發厥耳。症見此等證候,本是死證,而用藥得宜,未必至死。
仲景夫子未嘗立方者,非無方也,以灸法神奇,示人以艾火灸少陰者,正教人不必治厥陰也。雖然灸少陰者固易回春,而陽藥又安在不可以起死。方用回生至神湯:
人參(三兩),肉桂(三錢),白朮(二兩),生薑汁(一合),蔥(十條,搗汁),同水煎服。一劑而厥定,再劑而身熱解矣。
此雖在用參、術之多,第不佐之薑、蔥二汁,則不能宣發於外,而邪伏於腎中而不得出也。惟參、術得薑、蔥之助,導之出外,不必走肝,而厥反自安矣,此治法之巧者。
此症亦可用加味人地湯殊驗。
熟地(二兩),人參(一兩),白朮(一兩),附子(一錢),生薑汁(一合),水煎調服。
冬月傷寒,身熱十二日,而熱仍不退,不見發厥,人以為傷寒至厥陰,不發厥而病將退矣,誰知傷寒虛極,欲厥而不可得乎。夫熱深者厥亦深,不厥似乎熱之不深矣。然而熱深而發厥者,元氣足以鼓之也;熱深而不能發厥者,元氣不足以充之也。傳經至十二日,病已入肝,而厥不應者,非熱之不深,乃元氣之甚困也,烏可因不厥,而即疑其厥陰之不熱乎。
治法補其肝氣,而輔之以解熱之品,則厥陰不燥,而木氣大舒,邪不能留,非惟熱解而見厥,抑亦邪散而消厥也。方用消厥散:
白芍(五錢),當歸(五錢),丹皮(三錢),生地(二錢),甘草(一錢),人參(一錢),炒黑荊芥(三錢),炒梔子(一錢),天花粉(二錢),水煎服。一劑而厥乃發,再劑而厥反定矣。
此方補肝涼血以治傳經之傷寒。世無其膽。然而肝燥而內熱,因虛而厥伏也,非滋其肝中之血,則熱深者何能外見乎。故必補其虛,而發厥隨可乘其厥而散熱也。人亦可聞吾言,而放膽治之矣。
此症用增減逍遙散大效。
白芍,白朮(各三錢),當歸,人參,炒黑荊芥,白芥子(各二錢),柴胡(一錢),甘草(五分),陳皮,神麯(各三分),
白話文:
傷寒門(四十三則)
這個藥方用人參三錢、白朮五錢、肉桂一錢、巴戟天三錢、丁香三分、肉豆蔻一枚、芡實三錢、山藥三錢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服用一劑就會停止怕冷的感覺,服用兩劑就能完全消除嘔吐。
這個藥方用人參、白朮來強健脾胃,用巴戟天、芡實、山藥來補腎,又用肉桂、丁香來驅除寒氣。它能旺盛腎火,藉此來滋養脾土,使脾土的氣溫暖起來。就像母親強壯,孩子就不會虛弱;母親溫暖,孩子就不會寒冷一樣。
這個症狀用加味參朮附薑湯也會有很好的效果。
藥方是:人參五錢、白朮五錢、肉豆蔻一枚、附子三分、乾薑一錢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冬天感染風寒,發燒了十一天,反而燒得更厲害,出現手腳冰冷、煩躁不安的厥逆症狀,一天會發生三、四次。一般人以為這是風寒邪氣再次傳到厥陰經。但誰知道這是邪氣無法傳入肝經呢?少陰經是屬寒水的,邪氣在少陰經,還沒進入厥陰經,怎麼會出現手腳冰冷和發燒的症狀呢?然而這種手腳冰冷是像熱卻不是真的熱。是因為體內寒氣太嚴重,把陽氣逼到體外,所以才出現手腳冰冷,因此不必等到邪氣傳到厥陰經就先出現厥逆了。出現這種症狀,本來是屬於死症,但如果用藥得當,未必會死。
張仲景先生沒有開這個方子,不是因為沒有方子,而是因為艾灸的效果很神奇,他教人用艾草火灸少陰經,正是要告訴人們不必治療厥陰經。雖然灸少陰經很容易讓人恢復健康,但陽性的藥物難道就不能起死回生嗎?這裡開出回生至神湯:
人參三兩、肉桂三錢、白朮二兩、生薑汁一合、蔥十條(搗爛取汁),加水一起煎煮後服用。服用一劑手腳冰冷就會停止,再服一劑發燒就會退去。
這個藥方雖然用了很多人參、白朮,但如果沒有加上生薑汁、蔥汁這兩樣,就無法使藥力向外發散,邪氣就會潛伏在腎中而無法排出。只有人參、白朮得到生薑汁、蔥汁的幫助,才能將邪氣引導到體外,不必經過肝經,手腳冰冷自然就會痊癒,這就是治療方法的巧妙之處。
這個症狀也可以用加味人地湯,效果非常顯著。
藥方是:熟地二兩、人參一兩、白朮一兩、附子一錢、生薑汁一合,加水煎煮後調服。
冬天感染風寒,發燒了十二天,熱度仍然不退,也沒有出現手腳冰冷的厥逆症狀。一般人認為這是風寒傳到厥陰經,沒有出現手腳冰冷,病就要好了。但誰知道這是風寒太過虛弱,想厥逆卻無力厥逆呢?發熱越深,厥逆也會越深,沒有厥逆似乎代表熱沒有那麼深了。然而發熱很深卻出現厥逆,那是因為元氣充足能夠推動陽氣;發熱很深卻無法厥逆,那是因為元氣不足以支撐。病傳到十二天,已經進入肝經,而沒有出現厥逆,不是因為熱不深,而是因為元氣太虛弱。怎麼可以因為沒有厥逆,就認為是厥陰經不熱呢?
治療方法應該補益肝氣,並輔以清熱的藥物,這樣厥陰經就不會乾燥,肝氣就能舒展開來,邪氣自然無法停留。這樣不僅熱會退去,也會出現厥逆,進而使邪氣散去,厥逆也就能消除了。這裡開出消厥散:
白芍五錢、當歸五錢、丹皮三錢、生地二錢、甘草一錢、人參一錢、炒黑荊芥三錢、炒梔子一錢、天花粉二錢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服用一劑就會出現厥逆,再服一劑厥逆就會停止。
這個藥方是補肝涼血,用來治療傳經的傷寒。一般人沒有這樣的膽量使用。然而肝臟乾燥而有內熱,是因為虛弱而導致厥逆潛伏,如果不滋養肝中的血液,那麼深藏的熱氣又怎麼能顯現出來呢?所以必須補其虛弱,發出厥逆,才能藉著厥逆散去熱氣。希望人們能聽我的話,放心大膽地使用這種方法治療。
這個症狀用增減逍遙散效果也很好。
藥方是:白芍、白朮各三錢、當歸、人參、炒黑荊芥、白芥子各二錢、柴胡一錢、甘草五分、陳皮、神麯各三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