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一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7)

1. 傷寒門(四十三則)

冬月傷寒,至八日而潮熱未已,人以為邪再傳少陽矣,誰知是邪在陽明,欲出而未出乎。夫陽明之府,多氣多血之府也。氣血既多,藏邪亦正不少。痰在胃膈,原能自發潮熱,不必假借少陽之經也。況邪又將出,而窺伺少陽,乃少陽前受陽明之貽害,堅壁以拒,未免寒心,故現潮熱之症,其實尚未入於少陽也。治法正不須治少陽之邪,而單解陽明之熱,陽明熱解而少陽之邪自散矣。

方用解胃湯:

青蒿(五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五分),麥冬(五錢),玄參(三錢),竹葉(五十片),水煎服。一劑而胃熱清矣,再劑而潮熱退矣,不必三劑也。

此方息陽明之焰,而又能解少陽之氛,一方而兩治。倘徒解少陽之氛,而陽明愈熾矣;倘徒息陽明之焰,而少陽又燥矣。兩陽有偏勝之虞,則二府必有獨干之嘆,自然輕變為重,邪傳正無已時。今一方兩治,仍是單治陽明,而少陽治法已包於中,所以能收全功也。

此症用發越湯亦妙。

葛根(三錢),茯苓(五錢),甘草(五分),麥冬(三錢),玄參(一兩),生地(三錢),柴胡(五分),水煎服。

冬月傷寒,至九日而瀉利不已,人以為邪入太陰,陽又變陰之症,誰知是陽欲辭陰之病乎。夫變陰與辭陰何以辨之?變陰者,陽傳入於陰也;辭陰者,陽傳出於陰也。入於陰則自利,豈出於陰而反自利乎。不知陰陽不相按時,多為瀉利不已。但入陰之自利,其腹必痛;出陰之自利,其腹不痛也。

倘至九日而瀉利不已,其腹不痛者,正離陰之自利也。切戒不可用太陰止利之藥,一用止利之藥,而邪轉入陰,必成危證矣。法宜仍治少陽,而解其表裡之邪,則自利自止,而寒熱之邪亦散也。方用小柴胡湯加減用之。

柴胡(一錢),茯苓(三錢),甘草,黃芩(各一錢),陳皮(五分),水煎服。一劑即止利,而寒熱頓解矣。

此方專解半表半裡之邪,而又能分消水濕之氣,既不入陰而復善出陽,故取效獨捷耳。

此症用合陰湯亦效。

柴胡(八分),茯苓(五錢),甘草(五分),天花粉(一錢),枳殼(三分),神麯(五分),白芍(三錢),水煎服。

冬月傷寒,至十日,惡寒嘔吐,人以為邪再傳少陰矣,誰知是邪不欲入少陰乎。夫邪既不欲入少陰,何以惡寒嘔吐?不知傷寒傳經,而再入於太陰,其中州之氣,前經刻削,則脾氣已虛,脾氣既虛,而脾必耗腎中之火氣,而腎又曾經邪犯,在腎亦自顧不遑。母貧而子不忍盜母之財,故邪入於脾,而脾甘自受。

先行惡寒嘔吐,不待傳入少陰,而始見此等證候也。治法單治太陰脾土,而嘔吐可止。然而單治脾而不治腎,則腎火不生脾土,而惡寒終不能愈,寒既不除,而嘔吐仍暫止而不能久止也。方用脾腎兩溫湯:

白話文:

傷寒門(四十三則)

冬天感染風寒,到了第八天還持續發燒,人們以為是病邪再次傳到了少陽經,誰知道其實是病邪還在陽明經,想要往外發散卻還沒發散出去。陽明經是人體氣血最旺盛的地方,氣血充足,病邪藏匿在這裡也不少。如果痰積在胃部,本來就會引起發燒,不一定非要牽扯到少陽經。而且病邪正要往外發散,卻窺伺著少陽經,這是少陽經先前受到陽明經的影響,所以緊守防禦,難免感到寒冷,因此出現了發燒的症狀,但其實病邪還沒有進入少陽經。治療的方法並不需要針對少陽經的病邪,只要單純清除陽明經的熱,陽明經的熱清除了,少陽經的病邪自然就會消散。

方用解胃湯:

青蒿(五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五分),麥冬(五錢),玄參(三錢),竹葉(五十片),用水煎服。一劑藥就能清除胃熱,再服一劑,發燒就退了,不需要用到三劑。

這個藥方能平息陽明經的熱焰,又能解除少陽經的邪氣,一個藥方同時治療兩種情況。如果只解除少陽經的邪氣,陽明經的熱會更加旺盛;如果只平息陽明經的熱焰,少陽經又會變得乾燥。如果兩陽經出現偏盛的情況,那麼這兩個經絡就都會獨自承受病邪的侵擾,自然會使輕症轉變為重症,病邪傳變沒有停止的時候。現在一個藥方同時治療兩種情況,其實還是主要治療陽明經,但治療少陽經的方法已經包含在其中,所以才能收到完全的療效。

這個病症使用發越湯效果也很好。

葛根(三錢),茯苓(五錢),甘草(五分),麥冬(三錢),玄參(一兩),生地(三錢),柴胡(五分),用水煎服。

冬天感染風寒,到了第九天持續腹瀉,人們以為是病邪進入了太陰經,是陽轉為陰的症狀,誰知道這是陽氣想要脫離陰氣的表現呢?陽氣轉為陰和陽氣脫離陰,這兩者要如何區分呢?陽氣轉為陰,是指陽經的病邪傳入到陰經;陽氣脫離陰,是指陽經的病邪從陰經出來。病邪進入陰經,會引起腹瀉,難道從陰經出來反而也會引起腹瀉嗎?陰陽之氣沒有按照時序運行,常常會引起腹瀉不止。但是,病邪進入陰經引起的腹瀉,肚子一定會痛;病邪脫離陰經引起的腹瀉,肚子不會痛。

如果到了第九天腹瀉不止,肚子卻不痛,這正是陽氣離開陰經引起的腹瀉。切記不能使用治療太陰經腹瀉的藥物,一旦使用了止瀉的藥,病邪反而會轉入陰經,必定會變成危險的病症。治療的方法應該仍然治療少陽經,解除表裡之邪,腹瀉自然會停止,寒熱的病邪也會消散。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減藥物來治療。

柴胡(一錢),茯苓(三錢),甘草,黃芩(各一錢),陳皮(五分),用水煎服。一劑藥就能止住腹瀉,寒熱的症狀也會立即解除。

這個藥方專門解除半表半裡的邪氣,又能分解體內的水濕之氣,既不使病邪進入陰經,又能使陽氣順利發散出來,所以效果特別快。

這個病症使用合陰湯也有效果。

柴胡(八分),茯苓(五錢),甘草(五分),天花粉(一錢),枳殼(三分),神麯(五分),白芍(三錢),用水煎服。

冬天感染風寒,到了第十天,感到怕冷、嘔吐,人們以為是病邪再次傳到了少陰經,誰知道這是病邪不想進入少陰經呢?既然病邪不想進入少陰經,為什麼會感到怕冷、嘔吐?要知道傷寒傳經,而再次進入太陰經,中焦脾胃之氣,因為之前經絡的侵擾而已經虛弱,脾氣虛弱,脾臟必定會消耗腎中的火氣,而腎臟也曾經被病邪侵犯,自身也難以保全。母親貧窮,兒子不忍心掠奪母親的財物,所以病邪進入脾臟,脾臟只能自己承受。

先出現怕冷、嘔吐的症狀,不用等到病邪傳入少陰經,就會出現這些症狀了。治療的方法只需要治療太陰脾土,嘔吐就可以停止。然而只治療脾而不治療腎,腎火不能生養脾土,怕冷的症狀終究不能痊癒,怕冷的症狀不能去除,嘔吐也只是暫時停止而不能持久。可以使用脾腎兩溫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