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八 (16)
卷之八 (16)
1. 癆瘵門(十七則)
各炒、磨為細末,入白糖一斤,滾水調服。
遇飢即用,無論數次。其婦聞之如法喜吞,頭一日即服五大碗。約五月,每日如此,脾氣漸服漸愈,竟得不死。問其前後所服幾何?約百斤也。後見余稱謝。因備志之,以助行醫方法之窮。二味既能健脾,尤能補腎,腎脾兼治,所以奏功。況萬年青殺蟲於無形,入之於二味之中,蟲亦不知其何以消滅於無蹤也。
此方不特單治脾癆,但不可責其近功耳。若加入人參二兩以助胃氣,則胃氣更健,脾氣尤易援耳。
此症用援怯湯亦妙。
白朮,山藥(各一兩),茯苓(三錢),人參(三錢),芡實(五錢),白薇(一錢),鰻魚骨末(五分),肉桂(三分)
水煎調服。
人有陰虛火動,每夜發熱如火,至五更身涼,時而有汗,時而無汗,覺骨髓中內炎,飲食漸少,吐痰如白沫,人以為骨蒸之癆瘵也,誰知是腎水不能制火乎。夫腎中水火,必須兩平,火之有餘,水之不足也。水不足,火始有餘。骨蒸之病,正坐於火旺水虧耳。治法不必瀉腎中之火,但補其腎中之水,則水足濟火,腎既不熱,骨髓之內外何能熱乎。
方用涼髓丹:
地骨皮(一兩),丹皮(一兩),麥冬(五錢),金釵石斛(三錢),牛膝(二錢),茯苓(二錢)
水煎服。連服四劑而內熱輕,再服四劑內熱盡除,服一月而前症盡愈。
此方用地骨、丹皮,不特補腎中之水,且取其能涼骨中之髓,與消骨外之血也。夫骨中髓熱,必耗其骨外之血,骨外血熱,必爍其骨中之髓。故兼用二味,則髓與血兩治,無太熱之虞,腎中寧獨熱哉。況石斛、牛膝,無非補腎陰之味。陰旺則陽平,水勝則火退,骨蒸不蒸,而癆瘵何能成哉。
此症用純陰湯亦佳。
玄參,麥冬,丹皮,地骨皮,熟地(各三錢)
水煎服。
人有氣虛,氣息短促不足以息,與勞役形體氣急促者迥殊,懶於語言,飲食無味,身體困倦,人以為氣癆也,誰知是陽虛下陷,由於內傷其元氣乎。夫元氣藏於關元之中,上通肺而下通腎。元氣不傷,則腎中真陽自升於肺而肺氣始旺,行其清肅之令,分布於五臟七腑之間。若元氣一傷,不特真陽不能上升,且下陷於至陰之中以生熱矣。
此熱乃虛熱,非實熱也。實熱可瀉,虛熱宜補,故必用甘溫之藥以退其虛熱。然而單用甘溫以退其熱,不用升提之味以挈其下陷之陽,則陽沉於陰,而氣不能舉,雖補氣亦無益也。即升提其氣矣。不用補氣之味,則升提力弱,終難輕舉其氣也。
方用補中益氣湯:
人參(五錢),白朮(五錢),炙黃耆(三錢),當歸(三錢),陳皮(五分),甘草(五分),升麻(二分),柴胡(三分),加貝母(一錢)
水煎服。一劑氣升,二劑氣旺,十劑生力,胃氣大開,前病頓失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各自炒過、磨成細末,加入一斤白砂糖,用滾水調和後服用。
感覺肚子餓就服用,不限次數。有個婦人聽說這個方法,很高興地照做,第一天就喝了五大碗。大約過了五個月,每天都這樣服用,脾氣慢慢恢復,最終痊癒,沒有因此喪命。問她前後總共服用了多少?大約一百斤。後來她來向我道謝。因此我特別記錄下來,希望能幫助推廣這種治療方法。這兩種藥材既能健脾,又能補腎,腎脾同時調理,所以能見效。況且萬年青能無形中殺蟲,加入這兩種藥材中,蟲子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就消失了。
這個方子不只單純治療脾勞,但不要指望它能快速見效。如果加入二兩人參來幫助胃氣,則胃氣會更強,脾氣也更容易恢復。
這個病症用援怯湯也很好。
白朮、山藥(各一兩),茯苓(三錢),人參(三錢),芡實(五錢),白薇(一錢),鰻魚骨粉(五分),肉桂(三分)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有人陰虛火旺,每晚發熱如火燒,到五更天身體才涼下來,時而有汗,時而無汗,感覺骨髓內發炎,食慾漸漸減少,吐出的痰像白色泡沫,人們都以為是骨蒸勞瘵,卻不知是腎水不能制約火氣。腎中的水火必須平衡,火氣過旺是因為水不足。水不足,火才會旺盛。骨蒸的病因,正是由於火旺水虧。治療方法不必瀉腎中的火,只要補充腎中的水,使水足以制約火,腎不再發熱,骨髓內外怎麼還會發熱呢?
方子用涼髓丹:
地骨皮(一兩),丹皮(一兩),麥冬(五錢),金釵石斛(三錢),牛膝(二錢),茯苓(二錢)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連續服用四劑,體內熱感減輕,再服四劑,體內熱感完全消除,服用一個月後,之前的症狀全部痊癒。
這個方子用地骨皮、丹皮,不只補充腎中的水,還因為它們能涼骨中的髓,並消除骨外的血熱。骨中髓熱,必定會耗損骨外的血,骨外血熱,必定會灼傷骨中的髓。所以同時使用這兩味藥,就能同時調理髓和血,不會有過熱的危險,腎中又怎麼會獨自發熱呢?況且石斛、牛膝,都是滋補腎陰的藥材。陰氣旺盛,陽氣自然平和,水氣充足,火氣自然消退,骨蒸自然不會發生,勞瘵又怎麼會形成呢?
這個病症用純陰湯也很好。
玄參,麥冬,丹皮,地骨皮,熟地(各三錢)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有人氣虛,呼吸短促不足,這和勞動過度導致的氣喘不一樣,他們懶得說話,食慾不振,身體困倦,人們以為是氣勞,卻不知是陽氣虛弱下陷,由於內傷元氣。元氣藏於關元穴之中,上通於肺,下通於腎。元氣沒有損傷,腎中的真陽自然會上升到肺,肺氣才能旺盛,發揮其清肅的功能,分布在五臟六腑之間。如果元氣受損,不只真陽不能上升,還會下陷於至陰,產生虛熱。
這熱是虛熱,不是實熱。實熱可以瀉火,虛熱則要補益,所以必須用甘溫的藥來退虛熱。然而,單用甘溫的藥來退熱,不用升提的藥來牽引下陷的陽氣,陽氣就會沉於陰,氣就不能上升,即使補氣也無濟於事。即使升提了氣,不用補氣的藥,則升提的力量薄弱,終究難以輕易地將氣提起。
方子用補中益氣湯:
人參(五錢),白朮(五錢),炙黃耆(三錢),當歸(三錢),陳皮(五分),甘草(五分),升麻(二分),柴胡(三分),加入貝母(一錢)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一劑下去,氣就上升,兩劑下去,氣就旺盛,十劑下去,就能產生力量,胃口大開,之前的病症也消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