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八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4)

1. 瘧疾門(十則)

此症用四瘧散亦效。

熟地(二兩),白朮(一兩),甘草(一錢),山茱萸(一兩),人參(五錢),白芥子(三錢),柴胡(三分),荊芥(一錢,炒黑)

水煎服。

人有四日兩頭髮瘧者,終年累月不愈,但有熱而不寒,雖有汗而不渴,每發於夜,人以為陰虛之極,誰知是陽衰之極乎。夫邪入人身每乘陰陽之虛,然瘧之初入,必先入陽,而後入陰,入於陽則發近,入於陰則發遠,入於至陰之中,則其發更遠。四日兩發者,乃《內經》所云間二日之瘧。

即邪入於至陰也,最難祛逐,以陽氣衰微,不敢與邪相戰,邪得安居於至陰之中耳。夫邪正原不兩立,正不容邪,而邪每欺正。今邪居於至陰,譬如強梁之輩,僑寓人家,欺主人之軟弱,鵲巢鳩居,心忘主人於戶外矣。四日兩發之瘧,情形實有相似。故治法必須大補陽氣,後益之以攻陰邪之藥,則邪出而與陽相角,始可成功。

倘以為陰虛,惟用滋陰之藥,則邪且樂得相資,雖佐之祛邪之味,彼且謹閉至陰之藏而不出矣。

方用提陰升陽祛邪湯:

人參(一兩),白朮(一兩),何首烏(生用,一兩),鱉甲(一兩),茯苓(五錢),熟地(一兩),山茱萸(五錢),肉桂(一錢),柴胡(一錢),白芥子(三錢)

水煎服。二劑反覺寒熱交戰而病重,再服二劑,寒熱不生,全愈矣。

此方雖陰陽雙補,而意重補陽。陽旺則敢與邪鬥,故初服之而病重者,正陽氣與邪氣交戰也。兼補陰者,助其陰氣之旺,則陰旺而邪不敢重回於至陰之內。用柴胡於補陰、補陽之中者,提出陰氣以交於陽,則邪亦從陰俱出,一遇陽氣,則彼此大哄。又有鱉甲、何首之輩,超勇絕倫,邪有不披靡而遁哉。故一戰不勝,連戰未有不勝者也。

此症用遠瘧湯亦佳甚。

人參,山茱萸,鱉甲,當歸(各一兩),白朮,熟地(各二兩),山藥(五錢),附子(一錢),柴胡(五分),白芥子(三錢)

水煎服。

人有哀哭過傷,病後成瘧,困倦甚疲,人以為瘧母之未消,誰知是陰陽兩虧乎。夫瘧之盛衰,全視乎陰陽之衰旺也。下多亡血,亡其陰也。悲哀傷氣,傷其陽也。陰陽兩虧,正氣虛極,何能與邪氣相爭,惟聽瘧邪之往來,邪盛則盛,邪衰則衰,治法宜助正以祛邪,倘惟事攻邪,而不知補正,則正氣愈虛,汗必大出,陰虛陽散,欲不亡得乎。

方用救正湯:

人參(一兩),黃耆(一兩),白朮(二兩),炙甘草(一錢),當歸(五錢),半夏(三錢)

水煎服。連服數劑瘧止,十劑全愈。

夫瘧邪之久居不散者,正藉痰氣之彌滿耳。補正氣以消痰氣,則正氣自旺,痰氣自消,此瘧之更易痊也。此方全在用半夏之神,補非呆補,消非峻消矣。

白話文:

瘧疾這個病,用四瘧散這個藥方也有效。

藥方組成:熟地黃(二兩)、白朮(一兩)、甘草(一錢)、山茱萸(一兩)、人參(五錢)、白芥子(三錢)、柴胡(三分)、荊芥(一錢,炒黑)。

用水煎服。

有人得了一種四天發作兩次的瘧疾,這樣一年到頭都好不了,只會發熱而不怕冷,雖然有出汗但不口渴,每次都在晚上發作。人們認為這是陰虛到了極點,卻不知道這是陽氣衰弱到了極點。邪氣侵入人體,每次都是趁著陰陽虛弱的時候,但瘧疾剛開始侵入時,一定是先侵入陽氣,然後才侵入陰氣。侵入陽氣發作的時間就近,侵入陰氣發作的時間就遠,侵入到最深層的陰氣之中,發作的時間就更遠。四天發作兩次的瘧疾,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間隔兩天的瘧疾。

這表示邪氣已經深入到最深層的陰氣之中,很難驅趕,因為陽氣衰弱,不敢與邪氣對抗,邪氣才能安穩地住在最深層的陰氣之中。邪氣和正氣本來不能並存,正氣不容許邪氣,但邪氣總是欺負正氣。現在邪氣住在最深層的陰氣中,就像強盜寄居在別人家裡,欺負主人軟弱,像喜鵲佔據鳥巢一樣,把主人忘在門外了。四天發作兩次的瘧疾,情況確實很相似。所以治療方法必須要大力補養陽氣,然後再用驅趕陰邪的藥,這樣邪氣才會出來與陽氣對抗,才能成功治好。

如果認為是陰虛,只用滋陰的藥,邪氣反而會樂得得到滋養,即使加上一些驅邪的藥,邪氣也會緊閉在最深層的陰氣之中不出來。

藥方用提陰升陽祛邪湯:

藥方組成:人參(一兩)、白朮(一兩)、何首烏(生用,一兩)、鱉甲(一兩)、茯苓(五錢)、熟地黃(一兩)、山茱萸(五錢)、肉桂(一錢)、柴胡(一錢)、白芥子(三錢)。

用水煎服。吃兩劑藥反而覺得寒熱交戰病情加重,再吃兩劑藥,寒熱就消失了,病就好了。

這個藥方雖然陰陽雙補,但重點在於補陽氣。陽氣旺盛就敢與邪氣鬥爭,所以剛開始吃藥病情加重,正是陽氣和邪氣交戰的表現。兼顧補陰氣,是為了幫助陰氣旺盛,這樣陰氣旺盛,邪氣就不敢再回到最深層的陰氣之中。在補陰、補陽的藥中加入柴胡,是為了把陰氣提起來與陽氣交合,這樣邪氣也會跟著陰氣一起出來,一遇到陽氣,就會互相對抗。再加上鱉甲、何首烏這些藥,更是勇猛無比,邪氣哪有不被擊潰逃跑的道理。所以一次戰鬥不勝,連連戰鬥一定會勝利。

這個病用遠瘧湯也很好。

藥方組成:人參、山茱萸、鱉甲、當歸(各一兩)、白朮、熟地黃(各二兩)、山藥(五錢)、附子(一錢)、柴胡(五分)、白芥子(三錢)。

用水煎服。

有人因為過度悲傷哭泣,生病後得了瘧疾,感到困倦疲憊,人們認為是瘧母(指瘧疾引起的包塊)還沒消退,卻不知道這是陰陽兩虧。瘧疾的盛衰,完全取決於陰陽的衰旺。流血過多,是陰氣虧損;悲哀傷心,是陽氣虧損。陰陽兩虧,正氣極度虛弱,怎麼能和邪氣鬥爭,只能任由瘧邪往來,邪氣盛就盛,邪氣衰就衰。治療方法應該幫助正氣來驅逐邪氣,如果只知道攻打邪氣,而不知道補養正氣,那麼正氣會更加虛弱,必定會大量出汗,陰虛陽氣散失,哪有不喪命的道理。

藥方用救正湯:

藥方組成:人參(一兩)、黃耆(一兩)、白朮(二兩)、炙甘草(一錢)、當歸(五錢)、半夏(三錢)。

用水煎服。連續服用幾劑瘧疾就停止發作,服用十劑就完全痊癒。

瘧邪之所以長期存在而不消散,正是因為體內充滿痰氣。補養正氣來消除痰氣,那麼正氣自然會旺盛,痰氣自然會消散,這樣瘧疾就更容易痊癒了。這個藥方完全在於運用半夏的神奇作用,補不是呆板的補,消也不是猛烈的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