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1)

1. 卷之八

2. 瘧疾門(十則)

人有發瘧,先腰痛頭疼目重,寒從背起,先寒後熱,熱如火熾,熱止,汗出不能即干,遍身骨節無不痠痛,小便短赤,世俗皆稱脾寒,此乃太陽膀胱經之瘧也。夫風邪從太陽經而入,即瘧邪也。惟是冬月風邪入太陽而成傷寒。若夏秋風邪入太陽而成瘧耳。蓋冬月之風乃至寒之風,夏秋之風乃至熱之風也,風不同而病亦異。

總之,無食、無痰不能成瘧。夏秋之閒,明是熱風作祟,裹住痰食不化,行於陰而作寒,行於陽而作熱也。夫痰食之類,遇寒則停住,遇熱宜流通。何反裹痰食而不化,此乃寒熱酷烈,因脾胃之衰盛,以分勝負。邪旺之極,正不能敵邪,遂至狼狽,無津液以養身體,骨節所以痠痛也,正既不能敵邪,邪勢更張,反堵截其關津路口,小便不能遽出,而邪火入之,此所以短赤也。治法健脾胃之土,散太陽之邪,消痰化食,邪無所恃而自散矣。

方用開邪散:

白朮(五錢),茯苓(五錢),前胡(一錢),柴胡(一錢),甘草(五分),豬苓(二錢),人參(一錢),青皮(一錢),枳殼(一錢),白豆蔻(三分),山楂(一錢),半夏(一錢)

水煎服。一劑輕,再劑又輕,三劑全愈。

此方健脾胃之氣,則土旺敢與邪戰。健脾胃之中,用利水化濕之藥,引邪直走於膀胱太陽之經,邪從太陽而入,仍從太陽而出,在本經尤易分消耳。方中不專散太陽之邪,而兼表少陽之郁。蓋少陽乃太陽之去路,早斷其竄走之途,則邪不得不仍趨太陽原路而去。況消痰化食之品,無不用之得宜,則堂堂之陣,自然望旗幟而驚遁矣。

此症用加味四君湯亦甚效。

人參,甘草,桂枝(各一錢),白朮,茯苓(各五錢),半夏(二錢)

水煎服。

人有發瘧之時,身先發熱,頭疼鼻乾,渴欲飲水,目眴眴不得眠,甚則煩躁,畏火光,厭聽人聲喧譁,人謂熱病,誰知是陽明胃經之瘧乎。夫陽明胃土也,邪入陽明,其勢自大。蓋陽明多氣多血之經,其容水穀亦至盛,宜足以容邪,何邪入反能作祟,蓋水穀之氣盛,正足資盜賊之糧也。譬如賊居深山,勢不甚張,及至入於城市,則妄行流毒,恣其擄掠無有止足也。

陽明胃經之邪,亦復如是。若胃中水穀未足充其飢渴,必索水以救其內炎。渴甚多飲,則水停於心胃之中,心氣為水所遏,不得下交於腎,則心腎兩開,何能寐乎。心不能下交於腎,則腎畏火炎,何敢上交於心,以滋心中之液。自然心無所養而煩躁生,火邪更熾,傷火畏火,喜靜而不喜動,人聲喧譁安得不惡。

總皆陽明熱邪作祟也。治法可不急瀉其陽明之熱邪乎。然而火邪居於胃中,爍干津液,胃氣必虛,但瀉其邪,不補其正,則正氣消亡,邪益跳梁,是終無痊可之日也。故必須補中以瀉其火熱之邪,則正不傷,而邪亦易解也。

白話文:

瘧疾門(十則)

有人發瘧疾,一開始腰痛、頭痛、眼睛沉重,寒意從背部升起,先寒後熱,熱得像火燒一樣,退熱後出汗,但汗不容易乾,全身骨節都痠痛,小便短少顏色深紅。民間都說是脾寒,其實這是太陽膀胱經的瘧疾。風邪從太陽經侵入,就是瘧邪。只是冬天風邪侵入太陽經則成為傷寒,而夏秋風邪侵入太陽經則成為瘧疾。因為冬天的風是寒冷的風,夏秋的風是溫熱的風,風的性質不同,疾病也因此不同。

總之,沒有飲食積滯、沒有痰飲,就不能形成瘧疾。夏秋之間,明顯是熱風作祟,裹住了未消化的痰食,在陰經運行則發寒,在陽經運行則發熱。痰食這類東西,遇到寒則停滯,遇到熱則容易流通。為什麼反而裹住了痰食而不消化呢?這是因為寒熱交替劇烈,由於脾胃的盛衰,邪正之間爭奪勝負。邪氣盛到極點,正氣無法抵禦邪氣,於是人就非常痛苦,沒有津液滋養身體,所以骨節痠痛;正氣不能抵禦邪氣,邪氣更加猖獗,反而堵塞了關節的經絡通道,小便不能順利排出,邪火入侵,所以小便短少顏色深紅。治療方法是健脾胃之土,驅散太陽經的邪氣,消痰化食,邪氣無處依附,自然就會散去。

處方:開邪散

白朮(五錢)、茯苓(五錢)、前胡(一錢)、柴胡(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、豬苓(二錢)、人參(一錢)、青皮(一錢)、枳殼(一錢)、白豆蔻(三分)、山楂(一錢)、半夏(一錢)

水煎服。一劑病情減輕,再服一劑病情更輕,三劑痊癒。

這個方子健脾胃之氣,則脾土旺盛就能夠和邪氣抗衡。在健脾胃的同時,使用利水化濕的藥物,引導邪氣直接到達膀胱太陽經,邪氣從太陽經侵入,也從太陽經排出,在經絡本位更容易消散。這個方子不單純是驅散太陽經的邪氣,也兼顧疏通少陽經的鬱滯。因為少陽經是太陽經的通路,及早切斷邪氣竄走的道路,邪氣就不得不沿著太陽經原路退去。而且方中消痰化食的藥物都用得恰當,就像排兵布陣,邪氣自然就會潰退。

此症使用加味四君湯也十分有效。

人參、甘草、桂枝(各一錢)、白朮、茯苓(各五錢)、半夏(二錢)

水煎服。

有人發瘧疾時,先發熱,頭痛、鼻乾、口渴想喝水,眼睛昏花睡不著,嚴重時煩躁不安,怕光,討厭聽見喧鬧聲,人們認為這是熱病,卻不知這是陽明胃經的瘧疾。陽明屬胃,邪氣入侵陽明經,其勢力就會很大。因為陽明經氣血充盛,容納水谷的能力也很強,應該足以容納邪氣,為什麼邪氣入侵反而作祟呢?因為水谷之氣盛,正好供給了邪氣的能量。這就好比賊人住在深山裡,勢力不強,等到進入城市,就肆意妄為,無所不掠。

陽明胃經的邪氣也是如此。如果胃中水谷不足以滿足其飢渴,就會渴求水分來緩解內部炎症。非常渴就喝很多水,水就會停留在心胃之中,心氣被水所阻遏,不能下行於腎,就會導致心腎不交,怎麼能睡得著呢?心不能下交於腎,腎就會害怕火熱,怎麼敢上交於心,滋養心臟的津液呢?自然心臟得不到滋養就會煩躁,火邪更加熾盛,畏懼火熱,喜歡安靜而不喜歡動,人聲喧譁當然會感到厭惡。

總之,都是陽明經熱邪作祟。治療方法難道不應該迅速瀉去陽明經的熱邪嗎?但是火邪在胃中,灼傷津液,胃氣必定虛弱,只瀉邪不補正,正氣就會衰竭,邪氣會更加猖獗,最終就無法痊癒。所以必須益氣補中以瀉去火熱的邪氣,這樣正氣就不會受損,邪氣也更容易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