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七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25)

1. 痢疾門(十二則)

用補陰之藥以治痢,則實無不宜也。若一見紅白,不問虛與不虛,動用攻邪逐穢之劑,以致白變紅,紅變陳腐屋漏之色也。夫下痢純血,原是陽旺陰虛之症。不補陰以制陽,反助陽以攻陰,則陰氣愈虛,虛極則陰氣但有降無升矣。肛門大開,不能收閉,正有降無升之明驗也。

面色紅潤,唇如朱塗,正陽在上而陰沉下之顯徵也。陽宜降而反升,陰宜升而反降,則陰陽不交,不死何待乎?然能奄奄不死者,以其陰氣雖降,而未絕也。治法急救其陰,以引其陽氣之下降,兼補其陽,以提其陰氣之上升,未必非死裡求生之法也。方用補陰升提湯:

人參(一兩),熟地(一兩),白芍(三兩),茯苓(一兩),升麻(二錢),甘草(一錢),山藥(一兩),北五味子(三錢),山茱萸(一兩),訶黎勒(三錢),水煎服。一劑痢減半,再劑痢止。倘服之仍如前之痢也,則陰已絕而陽不能交,不必再服。

論此方乃救陰之奇方,提氣之聖藥。苟有陰氣未絕,未有不可續之,而升提者也。正不可因一用之無功,竟置此方於不用。如一見純紅之症,急以此方減半投之,何至有死亡之嗟哉。

此症用續絕湯甚佳。

人參(五錢),熟地,山茱萸,山藥,芡實(各一兩),甘草(一錢),北五味(二錢),水煎服。

人有貪酒好飲,久經歲月,濕熱所積,變成痢疾,雖無崩奔之狀,而有溏鶩之苦,終年累月而不愈,人以為酒積之在脾也,誰知是腎泄之病,乃濕熱之酒氣熏之也。氣熏於腎之中,腎即醉於酒之味,正不必其濕熱之盡入之也。然而濕熱之侵,由於腎衰之故,腎不能敵,乃移其濕熱於脾,脾又久受濕熱之困,不能再藏,乃釀成酒積而作痢矣。雖其積在脾,病實在腎。

但治脾而痢不能愈,必須治腎。然徒治其腎,病亦不能愈,必須解酒之毒,分消其濕熱之氣,則不治痢,而痢自止。方用化酒止痢湯:

人參(三錢),白朮(一兩),山茱萸(五錢),黃連(一錢),茯苓(五錢),柞木枝(五錢),白芍(五錢),檳榔(五分),薏仁(五錢),水煎服。連服四劑,痢疾自愈,不可多服。愈後仍須忌酒,否則暫止而仍發也。

論此方實解酒毒,然力止能解於目前,不能解於日後,非藥之過也。蓋酒氣熏蒸於腎,受毒最深。用此方以解酒毒,則脾胃有更蘇之氣。倘不遵酒戒,仍然酣飲,則酒入於脾胃,其克伐之性較前更甚,蓋已傷而不可再傷也。此酒積之病,酒徒每每坐困,不得享長年之樂,可不慎哉!

此症用萸術杜柞湯亦佳。

山茱萸,白朮(各一兩),柞木枝,杜仲(各一錢),水煎服。十劑可愈。

人有長年累月,裡急後重,而作痢者,乍作乍止,無有休歇,人以為休息之痢,誰知是正氣已復,而邪氣尚存之故哉。夫痢不可妄止,必須因勢利導之。苟邪火、邪水未曾滌盡,一旦用補塞之藥遽止之,則痢雖遏於旦夕,邪在腹中,時動時靜,靜則安,動則發,亦其常也。

白話文:

用滋陰的藥來治療痢疾,其實是沒有什麼不合適的。如果一看到大便帶有紅色或白色,不論病人是虛弱還是不虛弱,就隨便使用攻邪、驅除污穢的藥物,可能會導致白色的便變成紅色,紅色變成像陳舊房屋漏水的顏色一樣。要知道,下痢拉出純血,原本就是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的症狀。不滋養陰液來抑制陽氣,反而幫助陽氣去攻擊陰液,這樣陰氣會更加虛弱,虛弱到了極點,陰氣就只會向下流失而不會上升了。肛門大開,不能收縮閉合,正是陰氣只降不升的明顯表現。

臉色紅潤,嘴唇像塗了朱砂一樣紅,正是陽氣浮在上而陰氣沉在下的明顯徵象。陽氣應該下降卻反而上升,陰氣應該上升卻反而下降,這樣陰陽不能交合,離死亡還會遠嗎?然而,還能苟延殘喘不死的人,是因為他們的陰氣雖然下降,但還沒有完全消失。治療方法是趕緊挽救陰液,引導陽氣下降,同時補養陽氣,提升陰氣上升,這或許是從死亡中尋求生路的方法。方子可以用補陰升提湯:

人參(30克),熟地(30克),白芍(90克),茯苓(30克),升麻(6克),甘草(3克),山藥(30克),北五味子(9克),山茱萸(30克),訶黎勒(9克),用水煎服。服用一劑痢疾就能減輕一半,再服一劑痢疾就能停止。如果服藥後痢疾仍然像之前一樣,那就是陰液已經耗盡而陽氣無法交合,就不用再服藥了。

這個方子是救陰的奇妙方子,是提升氣機的聖藥。只要陰氣還沒有完全耗盡,沒有不能夠延續並提升的。絕對不可以因為一次服用沒有效果,就完全不用這個方子。如果一看到拉純血的症狀,馬上用這個方子減半服用,哪裡會有死亡的哀嘆呢?

這個症狀用續絕湯效果也很好。

人參(15克),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芡實(各30克),甘草(3克),北五味子(6克),用水煎服。

有些人貪杯好酒,長期以來,濕熱積聚在體內,變成了痢疾。雖然沒有像崩潰一樣的症狀,但卻有大便溏稀的痛苦,終年累月都不能痊癒。人們認為是酒積在脾胃裡,卻不知道這是腎氣外泄的病症,是濕熱的酒氣熏蒸的緣故。酒氣熏蒸腎臟內部,腎臟就好像醉在酒的味道裡,不一定是濕熱完全侵入。然而,濕熱的侵入,是因為腎臟衰弱的緣故,腎臟不能抵抗,就把濕熱轉移到脾臟,脾臟又長期受濕熱困擾,不能再藏納,就釀成酒積而導致痢疾了。雖然積聚在脾臟,但病根實在腎臟。

只治療脾臟痢疾是不能痊癒的,必須治療腎臟。然而,單獨治療腎臟,疾病也不能痊癒,必須要解酒的毒素,分消濕熱的氣,這樣不治療痢疾,痢疾也會自然停止。方子可以用化酒止痢湯:

人參(9克),白朮(30克),山茱萸(15克),黃連(3克),茯苓(15克),柞木枝(15克),白芍(15克),檳榔(1.5克),薏仁(15克),用水煎服。連續服用四劑,痢疾就會痊癒,不能多服。痊癒後仍然要忌酒,否則暫時停止也會再次發作。

這個方子確實能解酒毒,但力量只能解決眼前的問題,不能解決日後的隱患,並不是藥物的過錯。因為酒氣熏蒸腎臟,受毒最深。用這個方子來解酒毒,脾胃就會有復甦的氣機。如果仍然不遵守戒酒的規定,還是暢飲,那麼酒進入脾胃,對身體的傷害會比之前更嚴重,因為已經受傷了就不能再次受傷了。這種酒積的疾病,嗜酒的人常常因此而受困,不能享有長壽的樂趣,能不謹慎嗎!

這個症狀用萸術杜柞湯效果也很好。

山茱萸,白朮(各30克),柞木枝,杜仲(各3克),用水煎服。服用十劑就可以痊癒。

有些人長期以來,裡急後重,而患上痢疾,時好時壞,沒有停止的時候。人們認為這是休息痢,卻不知道是正氣已經恢復,而邪氣仍然存在的緣故。要知道,痢疾不可以隨便停止,必須因勢利導。如果邪火、邪水沒有完全清除,一旦使用補塞的藥物來強行止痢,那麼痢疾雖然在短時間內止住了,但邪氣仍然留在腹中,時而活動時而靜止,靜止時就沒事,活動時就會發作,這也是常有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