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一 (15)
卷之一 (15)
1. 傷寒門(四十三則)
惟重治陽明,則胃中之火自解,使邪不走少陽,而少陽原存之寒邪孤立無黨,何能復煽陽明之焰?自然陽明火息,而少陽之邪亦解也。方用破邪湯:
石膏(三錢),柴胡(一錢),半夏(一錢),茯苓(三錢),甘草(一錢),麥冬(一兩),玄參(三錢),陳皮(一錢),
水煎服。一劑而身熱解,如瘧之症亦痊。
此方用石膏、玄參以治陽明之火,用麥冬以滋肺中之燥。蓋肺燥即不能制肝膽之過旺也,且肺燥必取給於胃,則胃土益加乾枯,其火愈熾矣。今多用麥冬,使肺金得潤,不必有藉於胃土,則肺氣得養,自能制肝、膽之木,而少陽之邪,何敢附和胃火以作祟乎。況柴胡原足以舒少陽之氣,而茯苓、甘草、半夏、陳皮之類,更能調和於陽明、少陽之間,邪無黨援,安得而不破哉。
此症用八公和陽湯亦神。
石膏(一錢),柴胡(二錢),茯苓(三錢),白朮(二錢),甘草(一錢),炒梔子(一錢),青皮(三分),天花粉(一錢),水煎服。
冬月傷寒,身熱三日,腹滿自利,人以為陽傳於陰矣,而孰知不然。夫陰症腹滿自利,而陽症未聞無之也。不辨其是陽非陰,而概用治太陰之法,鮮有不死亡者矣。然陰與陽何以辨之?夫太陰之自利,乃寒極而痛也;少陽之自利,乃熱極而痛也。痛同而症實各異。此痛必須手按之,按而愈痛是陽症也;若太陰陰症,按之而不痛矣。
故治陽症之法,仍須和解少陽之邪,而不可誤治太陰也。方用加減柴胡湯治之。
柴胡(一錢),白芍(五錢),茯神(二錢),甘草(一錢),梔子(二錢),陳皮(一錢),當歸(三錢),枳殼(五分),大黃(五分),水煎服。一劑而腹滿除,二劑而自利止矣,不必三劑也。
此方和解之中,仍寓微攻之意;分消之內,少兼輕補之思,所以火邪易散,而正氣又不傷也。若以大承氣下之,未免過於推蕩;若以大柴胡下之,未免重於分消,所以又定加減柴胡湯,以治少陽腹滿之自利耳。
此症亦可用和攻散:
柴胡,梔子,丹皮(各二錢),白芍(五錢),茯苓(三錢),甘草,陳皮,大黃(各一錢),水煎服。
冬月傷寒,身熱四日,畏寒不已,人以為太陰轉少陰矣,誰知仍是太陰也。夫太陰脾土也,少陰腎水也,似不相同,然而脾土乃濕土也,土中帶濕,則土中原有水象,故脾寒即土寒,而土寒即水寒也。所以不必邪傳入腎,而早有畏寒之症矣。治法不必治腎,專治脾而寒症自消。方用理中湯加減治之。
白朮(一兩),人參(三錢),茯苓(三錢),肉桂(一錢),附子(一錢),水煎服。一劑而惡寒自解,而身熱亦解矣。
夫方中用桂、附似乎仍治少陰之腎,然而以參、術為君,仍是治脾而非治腎也。雖然脾、腎原可同治,參、術雖治脾而亦能入腎;況得桂、附則無經不達,安在獨留於脾乎。然則治脾而仍是治腎,此方之所以神耳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的重點在於治理陽明經,只要陽明經的熱火消解,就能避免邪氣侵入少陽經。這樣一來,少陽經原有的寒邪就會孤立無援,無法再次助長陽明經的熱焰。自然陽明經的火氣平息,少陽經的邪氣也會跟著消解。這裡提供一個方子,名為破邪湯:
石膏(三錢),柴胡(一錢),半夏(一錢),茯苓(三錢),甘草(一錢),麥冬(一兩),玄參(三錢),陳皮(一錢),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一劑藥就能退燒,連帶類似瘧疾的症狀也能痊癒。
這個方子用石膏和玄參來清除陽明經的火熱,用麥冬來滋潤肺部的乾燥。因為肺乾燥就無法制約肝膽的過於旺盛,而且肺乾燥必然會從胃部汲取津液,導致胃土更加乾枯,火氣更旺。現在大量使用麥冬,讓肺金得到滋潤,不必再依賴胃土,這樣肺氣得到滋養,自然就能制約肝膽的木氣,少陽經的邪氣又怎麼敢依附胃火作亂呢?況且柴胡本來就能夠疏通少陽經的氣機,而茯苓、甘草、半夏、陳皮等藥材,更能調和陽明經和少陽經之間的關係,邪氣沒有黨羽,自然容易被清除。
這個病症用八公和陽湯也很有效:
石膏(一錢),柴胡(二錢),茯苓(三錢),白朮(二錢),甘草(一錢),炒梔子(一錢),青皮(三分),天花粉(一錢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冬天感受寒邪,發燒三天,肚子脹滿而且腹瀉,人們以為是陽氣轉入陰經了,但誰知道並非如此。陰症確實會腹脹腹瀉,但陽症也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。如果不分辨是陽症還是陰症,就一概用治療太陰經的方法,很少有不死的。那麼,陰症和陽症要如何分辨呢?太陰經的腹瀉是因為寒冷到了極點而引起的疼痛;少陽經的腹瀉是因為熱到了極點而引起的疼痛。雖然都痛,但病症的實質卻大不相同。這個疼痛必須用手按壓,按壓後更痛的是陽症;如果是太陰經的陰症,按壓反而不會痛。
所以治療陽症的方法,仍然要調和少陽經的邪氣,不能錯誤地用治療太陰經的方法。這裡提供一個方子,用加減柴胡湯來治療:
柴胡(一錢),白芍(五錢),茯神(二錢),甘草(一錢),梔子(二錢),陳皮(一錢),當歸(三錢),枳殼(五分),大黃(五分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一劑藥就能消除腹脹,兩劑藥就能止住腹瀉,不必用到三劑。
這個方子在調和的同時,也帶有輕微攻邪的用意;在分消的同時,也兼顧了少許補益的想法,所以火邪容易散去,而正氣又不會受到損傷。如果用大承氣湯來瀉下,未免過於猛烈;如果用大柴胡湯來瀉下,又未免過於著重分消,所以才制定了加減柴胡湯,來治療少陽經腹脹腹瀉的病症。
這個病症也可以用和解兼攻散的方法治療:
柴胡、梔子、丹皮(各二錢),白芍(五錢),茯苓(三錢),甘草、陳皮、大黃(各一錢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冬天感受寒邪,發燒四天,仍然非常怕冷,人們以為是太陰經轉入了少陰經,誰知道仍然是太陰經的病症。太陰經是脾土,少陰經是腎水,表面上看似不同,但脾土是濕土,土中帶有濕氣,所以土中本身就帶有水的性質。因此,脾寒就是土寒,而土寒也就是水寒。所以不必等到邪氣傳入腎經,就已經出現怕冷的症狀了。治療方法不必治療腎經,專門治療脾經,怕冷的症狀自然會消失。這裡提供一個方子,用理中湯加減來治療:
白朮(一兩),人參(三錢),茯苓(三錢),肉桂(一錢),附子(一錢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一劑藥就能消除惡寒,連帶發燒也會消退。
這個方子中使用肉桂和附子,似乎仍然是治療少陰腎經的藥,但是以人參和白朮為君藥,仍然是治療脾經而不是治療腎經。雖然脾和腎可以同時治療,人參和白朮雖然是治療脾經的藥,但也都能進入腎經;況且有了肉桂和附子的加入,藥力就能到達全身各個經絡,又怎麼會只停留在脾經呢?所以說,治療脾經實際上也是在治療腎經,這就是這個方子的神奇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