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三 (7)
卷之三 (7)
1. 遍身骨痛門(四則)
人有一身上下,由背而至腰膝兩脛,無不作痛,飲食知味,然不能起床,即起床蓆,而痛不可耐,仍復睡臥,必須捶敲按摩,否則其痛走來走去,在骨節空隙之處作楚,而不可忍。人以為此症乃痛風也。然痛風之症,多感於風濕,而風濕之感,多入於骨髓。風濕入於經絡則易去,風濕入於骨髓則難祛,以骨髓屬腎,腎可補而不可瀉,祛風濕則傷腎,腎傷則邪欺正弱,將深居久住,而不肯遽出矣。雖然腎不可瀉,而胃與大腸未嘗不可瀉也。
瀉胃與大腸之風濕,而腎之風濕自去。蓋胃為腎之關,而大腸為腎之戶也。方用並祛丹:
黃耆(一兩),白朮(五錢),茯苓(五錢),甘菊花(三錢),炙甘草(一錢),羌活(五分),防風(五分),水煎服。一劑而痛減,二劑而痛除,三劑而痛全愈矣。愈後,用八味地黃丸調理,永無再犯之患。
白話文:
這人全身上下,從背部到腰膝兩腿,無一處不疼痛,還能感覺食物的味道,卻無法起床。即使勉強起床,也因為疼痛難忍而不得不躺下,必須依靠捶敲按摩才能緩解。然而疼痛會不斷移動,在骨節的空隙處作痛,讓人難以忍受。人們認為這是痛風,但痛風的病因多是感受風濕,而風濕容易侵入骨髓。風濕入侵經絡容易去除,但入侵骨髓則難以根除,因為骨髓屬腎,腎臟可以補益,但不可過度瀉泄。祛除風濕會傷腎,腎臟受損,正氣就會減弱,風濕就會深入體內,久住不願離開。
雖然腎臟不可瀉泄,但胃和大腸卻可以。瀉除胃和大腸的風濕,腎臟的風濕自然會消失。因為胃是腎臟的關口,大腸是腎臟的大門。治療方法可以用並祛丹:
黃耆(一兩),白朮(五錢),茯苓(五錢),甘菊花(三錢),炙甘草(一錢),羌活(五分),防風(五分),水煎服。一劑藥就能減輕疼痛,二劑藥就能消除疼痛,三劑藥就能痊癒。痊癒後,服用八味地黃丸調理,永不復發。
論理,不治腎而治胃與大腸之風濕,去風宜用乾葛也,去濕宜用豬苓也。有風有濕,必化為火,去火亦宜用石膏、知母也。然邪在骨髓,必須用氣分之劑提出,在氣分,使微寒之品,與輕散之味以和解之,則邪易於速化。然後用補腎之藥補其腎中之水火,真水足而邪水不敢再入,真火足而邪火不能再侵也。
此症亦可用耆朮兩活湯:
人參,肉桂(各三錢),白朮,黃耆(各一兩),茯苓(五錢),甘草(一錢),羌活,獨活(各五分),水煎服。四劑愈。
白話文:
論理
治療風濕症,不應該只治腎臟,還要治療胃和大腸。因為風濕病往往是由於風寒濕邪入侵所致,而胃和大腸是風寒濕邪容易侵犯的部位。
去風應該用乾葛,去濕應該用豬苓。風濕相合,必然化為火邪,去火則應該用石膏和知母。
然而,邪氣已經深入骨髓,必須用氣分藥將它引出來。在氣分,應該用微寒性質的藥物,配合輕散的味道,使邪氣更容易化解。
然後,再用補腎的藥物來補益腎臟的水火,真水充盈,邪水就不敢再入侵;真火充足,邪火就無法再侵犯。
治療方法
此症也可以用「耆朮兩活湯」治療:
人參、肉桂各三錢,白朮、黃耆各一兩,茯苓五錢,甘草一錢,羌活、獨活各五分,水煎服用。四劑即可痊癒。
人有遍身疼痛,至腰以下不痛者,人亦以為痛風也,誰知乃火鬱於上中二焦,不能散而成者也。若作風濕治之,全不能效,然而僅治其火,亦正徒然。蓋火生於郁。則肝膽之氣不宣,木必下克脾胃之土,而土氣不升,則火亦難發,以致氣血耗損,不能灌注於經絡而作痛矣。方用逍遙散加味治之。
柴胡(二錢),白芍(五錢),當歸(一兩),甘草(一錢),炒梔子(三錢),陳皮(一錢),茯苓(三錢),白朮(二錢),羌活(一錢),水煎服。一劑而痛如失矣。
白話文:
有些人全身疼痛,但腰部以下卻不痛,很多人會誤以為是痛風。其實這是因為火氣鬱結在上焦和中焦,無法散發導致的。如果用治療風濕的方法,根本無效;但單純治療火氣,也無濟於事。因為火氣是因郁結而生的。
肝膽之氣不通暢,就會導致木氣下降克制脾胃之土,土氣無法上升,火氣就更難發散,進而導致氣血耗損,無法灌注到經絡,造成疼痛。
治療方法是用逍遙散加味:
- 柴胡(二錢)
- 白芍(五錢)
- 當歸(一兩)
- 甘草(一錢)
- 炒梔子(三錢)
- 陳皮(一錢)
- 茯苓(三錢)
- 白朮(二錢)
- 羌活(一錢)
水煎服,一劑即可止痛。
說明
- 上焦:指心、肺等部位
- 中焦:指脾胃等部位
- 逍遙散:中藥方劑,具有疏肝解郁、養血調經的作用。
- 柴胡、白芍、當歸、甘草等都是逍遙散的常用藥材,可以疏肝解郁、養血調經。
- 梔子、陳皮、茯苓、白朮、羌活等藥材則可以清熱利濕、健脾化濕、祛風止痛。
備註
逍遙散專解肝膽之郁,梔子尤善於解鬱中之火,肝膽之火既盛,則膽中之汁必干,肝中之血必燥,多加當歸、芍藥,更於平肝平膽之內而濟之滋膽滋肝之味也。血足而氣自流通,復加羌活以疏經絡,自然火散而痛除耳。
此症用和肝消火散。
柴胡,梔子,丹皮,蒼朮,天花粉(各二錢),白芍(五錢),茯苓,生地(各三錢),甘草(一錢),陳皮(五分),川芎(一錢),水煎服。四劑全愈。
人有遍身生塊而痛者,此雖是痛風,然因濕氣不入臟腑而外走經絡、皮膚以生此塊,乃濕痰結成者也。消痰於腸胃之內者易為力,而消痰於經絡、皮膚者難為功。雖然經絡皮膚固難治,而腸胃可易治也,吾治其腸胃而經絡皮膚之痛塊自消。方用消塊止痛丹:
白話文:
逍遥散專門治療肝膽鬱結,梔子特別擅長清解鬱火,肝膽火旺盛就會導致膽汁乾涸、肝血乾燥,因此加入當歸和芍藥,除了平肝平膽之外,也能滋養膽肝。血氣充足就能暢通無阻,再加入羌活疏通經絡,自然能散去火氣,疼痛也隨之消失。
這種情況可以用和肝消火散治療。
柴胡、梔子、丹皮、蒼朮、天花粉各兩錢,白芍五錢,茯苓、生地各三錢,甘草一錢,陳皮五分,川芎一錢,水煎服用。四劑即可痊癒。
有些人全身長了腫塊,而且疼痛難忍,雖然看起來像是痛風,但其實是因為濕氣沒有進入臟腑,反而跑到經絡、皮膚,形成腫塊,這是濕痰凝聚的結果。消除腸胃內的痰比較容易,而消除經絡、皮膚上的痰就比較困難。雖然經絡、皮膚難以治療,但腸胃卻很容易治療,我治療腸胃,經絡、皮膚的疼痛腫塊自然就會消退。方子用消塊止痛丹:
人參(三錢),黃耆(五錢),防風(一錢),半夏(三錢),羌活(一錢),白朮(三錢),桂枝(五分),茯苓(五錢),薏仁(五錢)水煎服。二劑而痛輕,四劑而痛止,十劑而塊消,二十劑而塊盡消也。
夫塊結不散,正氣虛也。氣虛則痰結,吾用人參、耆、術以補其氣,而痰之勢衰矣。況益之茯苓、薏仁以利濕,半夏以消痰,防風、羌活以去風,桂枝以逐邪,則痰之黨羽既孤,而不能留其塊壘矣。倘徒治經絡皮膚,反耗損腸胃之氣,而氣不能行於經絡皮膚,則塊且益大,何以消之哉。
此症用防耆分濕湯甚效。
白話文:
藥方
人參(三錢)、黃耆(五錢)、防風(一錢)、半夏(三錢)、羌活(一錢)、白朮(三錢)、桂枝(五分)、茯苓(五錢)、薏仁(五錢),水煎服。
療效
服用兩劑藥後,疼痛減輕;四劑藥後,疼痛消失;十劑藥後,腫塊開始消散;二十劑藥後,腫塊完全消失。
醫理
腫塊形成的原因,是正氣虛弱。氣虛則導致痰濕凝結。我們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來補益元氣,使痰濕的勢力減弱。此外,再加入茯苓、薏仁以利濕,半夏以消痰,防風、羌活以祛風,桂枝以驅除邪氣,使痰濕失去依附,自然無法形成腫塊。
如果只治療經絡皮膚,反而會損耗脾胃的元氣,而氣血無法暢達經絡皮膚,腫塊反而會更加嚴重,如何能消除呢?
結論
此症使用「防耆分濕湯」療效顯著。
黃耆,白朮,茯苓(各五錢),薏仁(五錢),防風,柴胡,天花粉(各一錢),桂枝(三分),麻黃(五分),水煎服。四劑愈。
人有遍身疼痛,殆不可忍,然有時止而不疼,人以為風濕相搏,誰知是氣血虧損,凝滯而不通乎。夫風寒束於肌骨,雨濕入於肢節,皆能作痛,然其痛必一定不遷,非時而痛,時而不痛也。惟氣血既虛,不能流行於肢節肌骨之中,每視盛衰以分輕重,氣到之時則痛輕,氣散之後則痛重,血聚之時則痛輕,血滯之時則痛重也。倘認作風寒雨濕之邪,而用祛除掃蕩之藥,則氣血愈虛,而疼痛更甚。
治法必大補其氣血,而佐以溫熱之味,則正旺而邪不敢侵,不必止痛而痛自止也。方用忘痛湯:
白話文:
「黃耆、白朮、茯苓(各取五錢)、薏仁(取五錢)、防風、柴胡、天花粉(各取一錢)、桂枝(取三分)、麻黃(取五分)。以上材料加水煮沸後服用。此方需連續服用四劑才能痊癒。
人們常常全身疼痛,痛苦難耐,但偶爾會停止疼痛,有人認為這是風濕病的症狀,卻不知道這是因為氣血不足,導致血液凝滯不通所致。風寒會束縛在皮膚和骨骼,雨濕會進入四肢,都能引起疼痛,然而這種疼痛必定是固定的,不會忽來忽去。只有當氣血不足時,不能在四肢、肌肉和骨骼中流通,其疼痛的程度會隨著氣血的盛衰而變化。當氣血充足時,疼痛較輕;當氣血散失後,疼痛會加重;當血液聚集時,疼痛較輕;當血液阻塞時,疼痛會加重。如果誤認是風寒雨濕所引起的,使用祛除掃蕩的藥物,反而會使氣血更加不足,疼痛會更為嚴重。
治療的方法必須大量補充氣血,並輔以溫熱的調味料,讓正氣強壯,邪氣自然不敢侵犯,無需專門止痛,疼痛自然會停止。使用忘痛湯來治療:」
當歸(一兩),黃耆(二兩),肉桂(二錢),延胡索(一錢),天花粉(三錢),秦艽(一錢),水煎服。一劑必出大汗,聽其自干,一服即愈,二服不再發。
此方即補血湯之變方也。補血湯名為補血,實氣血雙補之神劑,今益以肉桂之祛寒,延胡索之活血化氣,天花粉之消痰去濕,秦艽之散風,即有外邪,無不兼治,何痛之不愈乎。
此症用化凝湯亦妙。
當歸(五錢),黃耆(一兩),肉桂(五分),茯苓(五錢),柴胡,甘草,羌活,半夏(各一錢),水煎服。四劑愈。
白話文:
將當歸一兩、黃耆二兩、肉桂二錢、延胡索一錢、天花粉三錢、秦艽一錢,水煎服。服用一劑就會大量出汗,讓汗水自然風乾,服用一次即可痊癒,服用二次便不再復發。此方為補血湯的變方,補血湯雖然名為補血,實際上是補氣血雙補的神藥,現在加入肉桂祛寒、延胡索活血化氣、天花粉消痰去濕、秦艽散風,即使有外邪,也能兼治,何種疼痛不能治癒呢?此症使用化凝湯也很好。將當歸五錢、黃耆一兩、肉桂五分、茯苓五錢、柴胡、甘草、羌活、半夏各一錢,水煎服。服用四劑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