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七 (18)
卷之七 (18)
1. 大瀉門(九則)
人有腹中大痛,手不可按,一時大瀉,飲食下喉即出,完穀不化,勢如奔馬,不可止抑,頃刻之間,瀉數十次,一日一夜約至百次,死亡呼吸,此肝經風木挾邪而大瀉也。其病得之夏日貪涼,向風坐臥,將暑熱之氣遏抑不宣,藏於脾胃之內。一過秋天,涼風透入,以克肝木,而肝木之風,鬱而不舒,乃下克脾胃。
而脾胃之熱,遂與風戰,將腹中所有之水穀盡驅而直下,必欲無留一絲以為快,故腹中作痛,其勢甚急。脾胃欲止而風不肯止,脾胃欲閉而熱不可閉,下焦之關門大開,上焦之關門難闔,所以食甫下喉,不及傳化而即瀉也。治法必須急救其脾胃之氣,而後因勢利導之。然非多用藥餌,星速補救,則王道遲遲,鮮不立亡矣。
方用逆挽湯:
人參(一兩),茯苓(二兩),大黃(一兩),黃連(三錢),梔子(三錢),甘草(三錢),水煎服。一劑腹痛除,瀉亦頓止。
此方用人參以固其脾胃之氣,則氣不至於驟脫,然最奇在用大黃也。蓋此瀉乃火留於腸胃,非用大黃迅逐,則火不遽散,水不盡流。然徒用大黃不用黃連、梔子,則火邪甚熾,盤踞於斷澗曲溪,未必驟涸。三味並用,則大小河渠,無不盡行啟泄。然分消無法,則壅塞阻滯亦未可知。
益之茯苓以分清濁,且是健脾開胃之藥,則土氣既堅,自無沖決之患。更慮過於迅逐,邪去雖速,未免傷損腸陰,又佐甘草之和緩,以調劑於遲速之間,使人參易於生氣,所謂剿撫並用,無激而死鬥之虞,自然風浪息平,水歸故道,平成立奏也。
此症用參連湯亦效。
人參,茯苓(各一兩),白芍(二兩),黃連(三錢),甘草(一錢),水煎服,愈。
人有口渴飲水,忽然大瀉,一日或十餘行,或數十行,晝夜之間,瀉至數百次,完穀不化,直下無留,人以為火瀉也,誰知是腎水不足以制火乎。夫胃為腎之關,胃火必得腎水以相制,腎水一虧,胃火必旺。而內火無資,自索外水以相濟,然外水只可少止上焦之炎,不能竟助下焦之水,故外水入而腎不受。腎與膀胱為表裡,而膀胱亦不納,水無從而化,乃直趨於大腸而作瀉矣。
但胃火既盛,渴飲涼水,宜變為汗。今不為汗,而作瀉者,故因腎水不能制胃火之炎,胃火必欺腎水之弱,於是挾水以侮腎,不泄汗而瀉水耳。及其後也,不特水之驟崩,且火亦驟降,關門不閉,上下盡開,不啻如崩湍倒峽,建瓴而下也。論其治法,自宜急救其標,然而徒止其瀉,不急救其陰,則亡陰立盡,何以制火以存其胃氣乎?方用生陰止瀉湯:
山茱萸(二兩),車前子(一兩),茯苓(一兩),白芍(二兩),肉桂(三分),白朮(一兩),甘草(五錢),山藥(二兩),薏仁(一兩),水煎服。一劑瀉減,再劑瀉又減,三劑瀉全止矣。
白話文:
大瀉門(九則)
第一則
有些人肚子劇烈疼痛,無法按壓,突然開始腹瀉,吃下的東西馬上就拉出來,完全沒有消化,拉肚子的速度像奔跑的馬一樣,無法停止。一下子就拉幾十次,一天一夜大約拉到一百次,呼吸微弱,幾乎要死亡。這是因為肝經的風邪夾雜邪氣導致的嚴重腹瀉。這種病通常在夏天因為貪圖涼快,直接吹風或坐臥在風口,使身體的暑熱之氣被抑制而無法發散,積聚在脾胃裡。到了秋天,涼風侵入,剋制肝木,而肝木之風受到壓抑而無法舒展,就往下侵犯脾胃。
於是脾胃的熱與風邪交戰,將腹中所有的水穀全部驅趕出來直接向下排泄,想要一點不留,因此肚子會疼痛,而且情況非常緊急。脾胃想要止瀉,但風邪不肯停止;脾胃想要閉合,但熱邪卻無法閉塞。下焦的關門大開,上焦的關門難以閉合,所以食物剛吞下,還沒來得及消化就直接拉出來了。治療方法必須先搶救脾胃的氣,然後順勢引導。如果不用藥物快速補救,就會耽誤時機,很可能很快就會死亡。
治療方劑使用逆挽湯:
人參(30克),茯苓(60克),大黃(30克),黃連(9克),梔子(9克),甘草(9克),用水煎服。一劑藥就能止住腹痛,腹瀉也會立即停止。
這個方子用人參來固護脾胃之氣,防止氣驟然脫失。但最關鍵的是使用了大黃。因為這種腹瀉是火熱留在腸胃,不用大黃快速驅逐,火熱就無法迅速散去,水濕也無法完全排出。然而只用大黃不用黃連、梔子,火邪會更加旺盛,盤踞在腸胃深處,不一定能馬上清除。三味藥一起用,就能讓大小河道都徹底疏通排泄。但是如果只是分流而沒有適當的疏導,就可能會造成阻塞。
加入茯苓來分清濁,而且茯苓是健脾開胃的藥物,土氣堅固了,自然不會有沖決的危險。又擔心藥力過於迅猛,雖然祛邪快速,但恐怕會損傷腸道陰液,所以用甘草來緩和藥性,在快速和緩慢之間進行調節,使人參更容易產生生氣。這就是所謂的剿撫並用,不會因為過於刺激而導致危險。這樣自然就能平息風浪,讓水流歸於正常,很快就能見效。
這個病症使用參連湯也有效。
人參,茯苓(各30克),白芍(60克),黃連(9克),甘草(3克),用水煎服,就能痊癒。
第二則
有些人感到口渴喝水,突然開始腹瀉,一天可能拉十幾次或幾十次,晝夜之間甚至拉到數百次,食物完全沒消化,直接排出,一點不留。人們以為是火熱引起的腹瀉,卻不知道是腎水不足以制約火熱。胃是腎的關隘,胃火必須要腎水來制約,如果腎水不足,胃火就會旺盛。而體內火熱沒有滋養,就會向外尋求水分來幫助,但是從外部攝入的水只能稍微減緩上焦的熱,不能真正幫助下焦的腎水。所以喝進去的水腎臟無法接受,腎與膀胱互為表裡,膀胱也無法吸收,水無法化為體液,就直接進入大腸而引起腹瀉。
但是胃火既然旺盛,喝下涼水,應該變成汗液才對。現在卻不發汗,反而腹瀉,就是因為腎水不能制約胃火的旺盛,胃火必定會欺負腎水的虛弱,於是挾帶水液來侵侮腎臟,不讓水分變成汗液,而是直接腹瀉出來。之後不僅水分驟然崩泄,火熱也驟然下降,關門無法閉合,上下都打開,就像山洪爆發一樣傾瀉而下。要治療這個病,當然要先急於處理症狀,然而只是止瀉,而不搶救陰液,陰液就會很快耗盡,又如何能夠制約火熱、保全胃氣呢?因此使用生陰止瀉湯:
山茱萸(60克),車前子(30克),茯苓(30克),白芍(60克),肉桂(1克),白朮(30克),甘草(15克),山藥(60克),薏仁(30克),用水煎服。一劑藥腹瀉就會減少,再服一劑腹瀉又會減少,三劑藥腹瀉就完全停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