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七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13)

1. 五癉門(十則)

此方開腠理而生津液,則肺金有潤燥之功。合之茯苓、茵陳、花粉、白朮則土氣大旺,金氣亦揚,清肅令行,而膀胱之壅熱立通,小便利而黃色烏能獨存哉。

此症亦可用通氣飲:

桔梗(二錢),紫菀(二錢),白朮(五錢),茯苓(五錢),甘草(三分),茵陳(一錢),益智仁(三粒),貝母(二錢),水煎服。

心疸之症,煩渴引飲,一飲水即停於心之下,時作水聲,胸前時多汗出,皮膚盡黃,惟兩目獨白,人以為黃疸也,誰知是心中虛熱以成之乎。夫心喜燥不喜濕,然過於燥,則未免易其性以喜濕矣。然而心終宜燥,而不宜濕。以濕濟燥,可權宜行於一時,不可經常行於長久。

蓋水乃陰物,陰居陽地,不肯遽入於小腸,心又因水制,力不能分消,移其水以入於膀胱,故水停心下作聲。而膻中乃心之相臣,見水邪犯心,且出其火以相救,戰爭於胸間,水得火炎,而熱化為汗,時出於胸。其餘之水,何能盡解,旁趨而出諸皮毛,乃壅閉而變為黃矣。

一身皆黃而兩目不變者,蓋因肝開竅於目,心為肝子,邪見肝木之旺,不敢犯肝之界,兩目正肝之部位,所以濕熱不至於目,而無黃色之侵耳。然則治法,宜補肝氣以生心,瀉水濕以逐熱,則黃疸不攻而自散也。方用瀉肝利濕湯:

白芍(一兩),茯苓(五錢),白朮(五錢),茵陳(三錢),炒梔子(三錢),木通(一錢),遠志(一錢),水煎服。一劑症輕,二劑又輕,十劑全愈。

此方補肝即所以補心,瀉水即以瀉熱。倘徒治黃而不辨其臟氣之生克,妄用龍膽草等藥,必至變為寒黃之症,反難施治矣。

此症用茵陳苓朮黃連湯亦效。

茵陳(三錢),茯苓,白朮(各五錢),黃連(二錢),水煎服。

肝疸之症,兩目盡黃,身體四肢亦現黃色,但不如眼黃之甚,氣逆手足發冷,汗出不止,然止在腰以上,腰以下無汗,人以為黃疸也,誰知是肝氣之郁,濕熱團結而不散乎。夫肝屬木,非水不長,何以得濕而反郁乎?不知肝之所喜者,腎水也,非外來之邪水也。腎水生木而發生,邪水剋木而發癉。

蓋肝藏血而不藏水,外來之水多,則肝閉而不受,於是移其水於脾胃。然而外來之水,原從脾胃來也。脾胃之所棄,而脾胃仍肯容之乎?勢必移其水於膀胱,而膀胱又不受。蓋膀胱因肝木之濕熱,不敢導引而入,以致自焚。於是濕熱復返而入肝,而肝無容身之地,乃鬱勃而發汗,汗不能盡出而黃症生矣。

使汗能盡出,未必遽成黃也。無奈肝之濕熱,欲下走於腎宮,而腎氣惡肝木之犯,杜絕而不許入境,腰以下正腎之部位也,所以無汗而發黃耳。治法開肝氣之郁,佐之分濕散邪之劑,則黃疸自愈矣。方用利肝分水飲: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能疏通肌膚紋理,產生津液,使肺臟的金氣得以潤澤乾燥。配合茯苓、茵陳、花粉、白朮等藥材,能使脾胃的土氣旺盛,同時也能提升肺金之氣,清肅之氣得以運行,膀胱的阻塞和熱邪立刻被疏通,小便順暢,黃色自然消失。

這個病症也可以用通氣飲:

桔梗(二錢)、紫菀(二錢)、白朮(五錢)、茯苓(五錢)、甘草(三分)、茵陳(一錢)、益智仁(三粒)、貝母(二錢),用水煎服。

心疸的症狀,是煩躁口渴,想喝水,但水一下肚就停在心臟下方,時常發出水聲,胸前經常出汗,皮膚都變黃,只有眼睛是白的。一般人以為是黃疸,卻不知道這是因為心臟虛熱造成的。心臟喜歡乾燥,不喜歡潮濕,但過於乾燥,就會改變它的性質,反而喜歡潮濕。然而,心臟始終適合乾燥,不適合潮濕。用潮濕來滋潤乾燥,只能在短時間內權宜行事,不能長期如此。

因為水是陰性的東西,陰性的東西停留在陽氣所在的心臟部位,不肯立刻進入小腸。心臟又因為水的制約,無法將水分散消化,只能把水移到膀胱。所以水停留在心臟下方發出聲響。心包是心臟的輔佐,看到水邪侵犯心臟,就釋放自己的火氣去救助,在胸部產生交戰。水遇到火的炙烤,就會轉化成熱,變成汗水,時常從胸口冒出。其餘的水無法完全化解,就向旁邊竄出,從皮膚毛孔排出,結果因為堵塞而變成黃色。

全身都變黃,只有眼睛不變黃,是因為肝臟在眼睛開竅,心臟是肝臟的兒子,看到肝木的旺盛,不敢侵犯肝臟的地盤。眼睛正是肝臟的部位,所以濕熱不會侵犯到眼睛,眼睛才不會變黃。所以治療方法,應該補益肝氣來滋養心臟,排除水濕來驅散熱邪,這樣黃疸自然就會消散。藥方可以用瀉肝利濕湯:

白芍(一兩)、茯苓(五錢)、白朮(五錢)、茵陳(三錢)、炒梔子(三錢)、木通(一錢)、遠志(一錢),用水煎服。服一劑症狀會減輕,服兩劑會更輕,服用十劑就會痊癒。

這個藥方補養肝臟,其實就是在補養心臟,排除水濕,其實就是在排除熱邪。如果只是治療黃疸,而不辨別臟器的生剋關係,胡亂使用龍膽草等藥,一定會變成寒性黃疸,反而更難治療。

這個病症用茵陳苓朮黃連湯也有效。

茵陳(三錢)、茯苓、白朮(各五錢)、黃連(二錢),用水煎服。

肝疸的症狀,是兩眼都變黃,身體四肢也出現黃色,但不如眼睛的黃色嚴重。會出現氣逆、手腳發冷、汗出不止,但只在腰部以上,腰部以下沒有汗。一般人以為是黃疸,卻不知道這是肝氣鬱結,濕熱凝聚而不散。肝臟屬木,沒有水的滋養就不能生長,為什麼會因為濕氣而鬱結呢?要知道,肝臟所喜歡的是腎臟的水,而不是外來的邪水。腎水能滋養肝木使其生長,邪水卻會剋伐肝木,導致黃疸。

肝臟是儲藏血液的,不是儲藏水的。外來的過多水份,會使肝臟閉塞而不接受,於是就把水移到脾胃。然而外來的這些水,原本就是從脾胃來的。脾胃自己都不要的水,又怎會願意接納呢?所以必然把水移到膀胱,而膀胱也不接受。因為膀胱受到肝木的濕熱影響,不敢引導這些水進入,導致膀胱自身也受到焚燒。於是濕熱又返回肝臟,肝臟沒有容身之地,就鬱積而發出汗。汗水無法全部排出,就產生黃疸。

如果汗水能夠全部排出,未必會立刻形成黃疸。無奈肝臟的濕熱,想要向下跑到腎臟,而腎氣厭惡肝木的侵犯,拒絕讓其進入,腰部以下正是腎臟的部位,所以沒有汗水,反而發黃。治療方法應該疏通肝氣的鬱結,輔助使用化濕散邪的藥劑,那麼黃疸自然就會痊癒。藥方可以用利肝分水飲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