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3)

1. 痙痓門(十一則)

白朮(一兩),薏仁,芡實(各五錢),柴胡,知母,甘草,天花粉(各一錢),神麯(二錢),水煎服。

感濕熱又且感風,遂成癇瘈,身蜷足彎,不能俯仰,人以為少陰之傷寒也,誰知是少陰之痙病乎。夫少陰者,足少陰腎也。腎宜熱不宜寒,宜濕不宜燥,何以痙病有濕有熱,反成癇瘈蜷彎不能俯仰之症耶?不知腎最惡風,而喜熱者,喜真火之生,非喜邪火之克也,喜真水之養,非喜邪水之傷也。蓋邪火助燥,邪水增濕耳。

既有二邪入於腎中,又益之以風,安能無癇瘈蜷彎不能俯仰之苦哉?然其治法仍須治濕熱,少佐以祛風為得也。方用助腎辟邪丹:

茯苓(五錢),薏仁(五錢),防己(一錢),豨薟草(一錢),玄參(三錢),水煎服。

此方用防己以治腎中之風,用薏仁、茯苓以去腎中之濕,用玄參、豨薟草以治腎中之熱。是風熱濕三者均治,何病之不可去哉。夫腎宜補而不宜瀉,今去風、去濕、去熱,得非瀉腎之藥乎?然而薏仁、茯苓雖利濕而不損其陰,防己雖去風而不傷其氣,玄參、豨薟雖去火而不滅其光,非瀉腎而仍是補腎,若單瀉而不補則誤矣。

此症用散痙湯亦佳。

防己(一錢),白朮(一兩),澤瀉,豨薟草,炒黑荊芥(各二錢),薏仁(三錢),水煎服。

感濕熱又感風邪,厥逆下利,舌卷囊縮,背曲肩垂,項似拔,腰似折,手足俱冷,其腹脹大,人以為厥陰之傷寒也,誰知是厥陰之痙症乎。夫風濕熱三合而成痙。邪傳入厥陰,乃入肝木之經也,其勢更急。世人誤發其汗,必致動濕。濕雖陰類,然是外受之陰邪,非肝中之真血也。

所動之陽,奔入濕中,為濕所沒,必至亡陽。蓋脫出之陽,不啻如龍之出谷,其體輕矯,飛騰而不可止遏。今為濕所滯留,則如蛇行匍匐,盡力奔越,究難飛去,故此等痙病,皆誤汗而成之也。治法又不可拘於散邪,仍須補正。惟救其亡陽,而亟使其回陽耳。雖然陽之所以亡者,終由於陰虛之不能攝陽,故補陽必須補陰。

而補厥陰之陰,仍從少陰腎經以補之也。方用回陰散痙湯:

巴戟天(五錢),茯苓(一兩),山藥(五錢),防風(五分),炒梔子(一錢),白芍(五錢),當歸(三錢),白朮(一兩),甘草(一錢),水煎服。

此方補肝經之血,而佐之去濕、去火、去風之味,自是正治之法。而又補腎中之火,益之巴戟天何居?正補少陰之謂也。第厥陰之木,非少陰之水不生,何必補腎中之火?詎知汗發亡陽,陽氣盡從外泄,腎中已無真火,單用寒涼以祛熱,則脾胃不勝其寒矣。巴戟天溫腎不至大熱,腎溫而陽回,肝清而陰足,陰陽和合,內之正氣既固,風熱濕之外邪不必攻而自破,況原有攻之者乎。此有益無損之治法,又何患厥陰痙症之無傳久哉。

白話文:

痙攣病症(共十一則)

第一則

用白朮(一兩)、薏仁、芡實(各五錢)、柴胡、知母、甘草、天花粉(各一錢)、神麴(二錢),用水煎服。

有些人因為感受了濕熱,又感染了風邪,結果就變成了癲癇,身體蜷曲、腳彎曲,無法彎腰或抬頭,大家以為是少陰經的傷寒,卻不知道這是少陰經的痙病。所謂的少陰,指的是足少陰腎經。腎臟適合溫熱,不適合寒冷;適合濕潤,不適合乾燥。為什麼痙病會有濕又有熱,反而變成癲癇、身體蜷曲、無法彎腰抬頭的症狀呢?這是因為腎最怕風邪,而喜愛的溫熱,是喜愛真正的火氣產生,而不是喜愛邪火的剋制;喜愛真水的滋養,而不是喜愛邪水的傷害。其實邪火會助長乾燥,邪水會增加濕氣而已。

既然有濕熱兩種邪氣進入腎臟,又加上風邪的侵襲,怎麼可能沒有癲癇、身體蜷曲、無法彎腰抬頭的痛苦呢?但治療方法仍然要以去除濕熱為主,稍微輔助祛風才是正確的。可以用助腎辟邪丹:

茯苓(五錢)、薏仁(五錢)、防己(一錢)、豨薟草(一錢)、玄參(三錢),用水煎服。

這個方子用防己來治療腎中的風邪,用薏仁、茯苓來去除腎中的濕氣,用玄參、豨薟草來治療腎中的熱邪。這樣風、熱、濕三種邪氣都能治療,病怎麼可能不好呢?腎臟適合補養而不適合瀉除,現在去除風、濕、熱,難道不是瀉腎的藥嗎?然而,薏仁、茯苓雖然有利濕的作用,卻不會損傷腎的陰液;防己雖然能祛風,卻不會傷害腎的氣;玄參、豨薟草雖然能清熱,卻不會滅掉腎的光澤。這樣並非瀉腎,而仍然是在補腎,如果單純瀉而不補就錯了。

這個症狀用散痙湯也很好。

防己(一錢)、白朮(一兩)、澤瀉、豨薟草、炒黑荊芥(各二錢)、薏仁(三錢),用水煎服。

第二則

有些人因為感受了濕熱,又感染了風邪,導致四肢冰冷、下痢、舌頭捲縮、陰囊收縮、背部彎曲、肩膀下垂、脖子僵硬好像要斷掉、腰部彎曲好像要折斷、手腳冰冷,肚子脹大,大家以為是厥陰經的傷寒,卻不知道這是厥陰經的痙症。風、濕、熱三種邪氣結合而形成痙症,邪氣傳入厥陰經,也就是肝經,情況更加緊急。世人如果錯誤地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一定會使濕氣更加嚴重。濕雖然屬於陰,但是外來的陰邪,而不是肝臟中真正的血液。

被動搖的陽氣會奔入濕邪之中,被濕邪所困,一定會導致陽氣耗散。要知道,脫離出來的陽氣,就像龍從山谷中出來,身體輕盈矯健,騰飛而不可阻擋。現在被濕邪所阻礙,就像蛇匍匐前行,盡力奔跑,最終也難以飛去。所以,這種痙病都是因為錯誤發汗造成的。治療方法又不能拘泥於散發邪氣,仍然要以補養正氣為主,最重要的是救回耗散的陽氣,並使其恢復。雖然陽氣之所以耗散,最終還是因為陰虛而無法固攝陽氣,所以補陽必須同時補陰。

而補養厥陰肝經的陰液,仍然要從少陰腎經入手。可以用回陰散痙湯:

巴戟天(五錢)、茯苓(一兩)、山藥(五錢)、防風(五分)、炒梔子(一錢)、白芍(五錢)、當歸(三錢)、白朮(一兩)、甘草(一錢),用水煎服。

這個方子能補養肝經的血液,並輔助一些去除濕氣、火氣、風邪的藥材,自然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而且又能補養腎中的火氣,再加上巴戟天,這是為什麼呢?這就是所謂的補益少陰。厥陰肝木,如果沒有少陰腎水滋養就無法生長,為什麼要補腎中的火氣呢?要知道,發汗會使陽氣耗散,陽氣都從體外散發出去,腎中已經沒有真正的火氣,如果單純用寒涼的藥物來清熱,脾胃就會受不了寒冷了。巴戟天溫補腎陽,不會過於燥熱,腎陽溫和則陽氣恢復,肝氣清靜則陰液充足,陰陽和諧,體內的正氣鞏固,風熱濕這些外邪不必攻打也會自行消散,何況還有攻邪的藥物呢?這是有益無害的治療方法,又何必擔心厥陰痙症無法治癒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