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六 (28)
卷之六 (28)
1. 消渴門(五則)
消渴之病,有氣喘痰嗽,面紅虛浮,口舌腐爛,咽喉腫痛,得水則解,每日飲水約得一斗,人以為上消之病也,誰知是肺消之症乎。夫肺屬金,金宜清肅,何火熾如此?蓋心火刑之也,肺為心火所刑,則肺金乾燥,又因腎水之虛,欲下顧腎,肺氣既燥,肺中津液自顧不遑,安得余津以下潤夫腎乎。肺既無內水以潤腎,乃索外水以濟之。
然救其本宮之火炎,而終不能益腎中之真水,腎又不受外水,而與膀胱為表裡,即將外水傳於膀胱,故飲水而即溲也。治法似宜瀉心中之火,以救肺金之熱矣。然而肺因火熱發渴,日飲外水,則水停心下者有之。水日侵心,則心火留於肺而不歸,心中已成虛寒之窟,是寒涼之藥,反為心之所惡。
且寒涼之藥,不能上存,勢必下趨於脾胃。夫肺火之盛而不解者,正苦於脾胃之虛,土不能生金之故。苟再用寒涼,必至損傷脾胃之氣,肺金何以養哉。必須仍治肺金,少加補土之味,則土旺而肺氣自生,清肅之令行,而口渴自止。方用清上止消丹:
麥冬(二兩),天冬(一兩),人參(三錢),生地(五錢),茯苓(五錢),金銀花(一兩),水煎服。十劑渴盡減,二十劑全愈。
此方重治肺,而輕治胃與脾。治肺而不損金,清火而不傷土。土生金而金生水,又何疑乎。惟方中加入金銀花者,火刑金而多飲涼水,則寒熱相擊,熱雖暫解於片刻,而毒必留積於平時,用清金之藥,以解其熱,不能解其毒也。與其日後毒發而用散毒之品,何若乘解熱之時,即兼解其毒,先杜其患哉。況金銀花不特解毒,且善滋陰,一味而兩用之也。
此症用二冬苓車湯亦效。
麥冬(三兩),天冬(一兩),茯苓(五錢),車前子(三錢),水煎服。
消渴之病,大渴恣飲,一飲數十碗,始覺胃中少快,否則胸中嘈雜如蟲上鑽,易於飢餓,得食渴減,不食渴尤甚,人以為中消之病也,誰知是胃消之病乎。胃消之病,大約成於膏粱之人者居多。
燔熬烹炙之物,肥甘醇厚之味,過於貪饕,釀成內熱,津液乾涸,不得不求濟於外水,水入胃中,不能遊溢精氣,上輸於肺,而肺又因胃火之熾,不能通調水道,於是合內外之水建瓴而下,飲一溲二,不但外水難化,且平日素醞,水精竭絕,而盡輸於下,較暴注、暴泄為尤甚,此竭澤之火,不盡不止也。
使腎水未虧,尚可制火,無如膏粱之人,腎水未有不素乏者也,保火之不爍干足矣,安望腎水之救援乎。內水既不可制,勢必求外水之相濟,而外水又不可以濟也,於是思食以濟之。食入胃中,止可解火於須臾,終不能生水於旦夕,不得不仍求水以救渴矣。治法宜少瀉其胃中之火,而大補其腎中之水,腎水生而胃火息,腎有水,而關門不開,胃火何從而沸騰哉。方用閉關止渴湯:
白話文:
消渴門(五則)
消渴症患者,伴隨氣喘咳嗽、面紅浮腫、口舌潰爛、咽喉腫痛等症狀,喝水後症狀緩解,每日飲水約一斗,人們以為是上消(心火亢盛)的疾病,卻不知這是肺消(肺陰虛燥)的症狀。肺屬金,金性應清肅,為何如此火熱?這是因為心火亢盛,灼傷了肺金,導致肺金乾燥,加上腎水不足,肺氣本就乾燥,更無餘力滋潤腎臟。肺臟沒有內在津液滋潤腎臟,只好依靠外來的水分來補充。
但治療只能暫時緩解心火亢盛,最終不能滋養腎臟的真水,腎臟也不吸收外來的水分,而腎與膀胱互為表裡,外來的水分直接排入膀胱,所以喝水就小便。治療方法似乎應該瀉去心火,以拯救肺金的熱邪。然而,肺因火熱而口渴,每日飲水,卻可能導致水分停滯在下焦。水分長期浸潤心臟,心火就會停留在肺部而不歸位,心臟則變成虛寒的狀態,此時寒涼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而且,寒涼藥物不能停留在上焦,必然會下行至脾胃。肺火旺盛而不能熄滅,正是因為脾胃虛弱,土無法生金的緣故。如果再用寒涼藥物,必然損傷脾胃之氣,肺金又如何滋養呢?必須仍然治療肺金,稍加補益脾土之味,則脾土旺盛,肺氣自然恢復,清肅之氣流行,口渴自然停止。藥方用清上止消丹:
麥冬(二兩)、天冬(一兩)、人參(三錢)、生地(五錢)、茯苓(五錢)、金銀花(一兩),水煎服。十劑症狀減輕,二十劑痊癒。
此方主要治療肺臟,而輕微治療脾胃。治療肺臟而不損傷肺金,清熱而不傷脾土。脾土生金,金生水,有何疑慮呢?方中加入金銀花的原因是:心火灼傷肺金,大量飲用涼水,寒熱交爭,熱邪雖暫時減輕,但毒邪必然積聚體內。單用清熱的藥物,只能解決熱邪,不能解決毒邪。不如趁著熱邪減輕之際,同時解毒,預防疾病發生。況且金銀花不僅解毒,還能滋陰,一味藥物具有雙重功效。
此症用二冬苓車湯也同樣有效。
麥冬(三兩)、天冬(一兩)、茯苓(五錢)、車前子(三錢),水煎服。
消渴症患者,非常口渴,大量飲水,喝幾十碗水才覺得胃部稍感舒適,否則胸中嘈雜,像蟲子在鑽一樣,容易飢餓,吃了東西口渴減輕,不吃就更渴,人們以為這是中消(脾胃虛熱)的疾病,卻不知這是胃消(胃陰虛熱)的症狀。胃消症,多見於嗜食肥甘厚味的人。
油膩炙烤的食物,肥甘醇厚的味道,過度貪食,導致內熱,津液枯竭,不得不依靠外來水分補充,水分進入胃中,不能化生精氣,上輸於肺,而肺又因為胃火旺盛,不能通調水道,於是內外水分大量排出,喝一碗水,排兩碗尿,不僅外來水分難以吸收,而且平日積累的水分精華也全部排出,比暴瀉更甚,這是竭澤而漁,難以停止。
如果腎水沒有虧損,還能制約胃火,但是嗜食肥甘厚味的人,腎水必然不足,只能勉強保住不讓胃火燒盡津液,哪能指望腎水來救援呢?內在水分不能制約胃火,必然要依靠外來水分補充,而外來水分又不能解決問題,於是就想吃東西來緩解。食物進入胃中,只能暫時緩解胃火,終究不能馬上生津液,不得不再次飲水解渴。治療方法應該少瀉胃火,而大補腎水,腎水充足,胃火自息,腎臟有水,關門不開,胃火又從何而起呢?藥方用閉關止渴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