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六 (19)
卷之六 (19)
1. 燥症門(十五則)
人有兩脅脹滿,皮膚如蟲之咬,乾嘔而不吐酸,人以為肝氣之逆,誰知是肝氣之燥乎。夫肝藏血者也,肝中有血,則肝潤而氣舒;肝中無血,則肝燥而氣鬱。肝氣既郁,則伏而不宣,必下克脾胃之土,而土之氣不能運,何以化精微以生肺氣乎。故傷於中則脹滿、嘔吐之症生;傷於外則皮毛拂抑之象見。
似乎肝氣之逆,而實乃肝氣之燥也。肝燥必當潤肝,然而肝燥由於腎虧,滋肝而不補腎,則肝之燥止可少潤於目前,而不能久潤於常久,必大滋乎腎,腎濡而肝亦濡也。方用水木兩生湯:
熟地(一兩),白芍(一兩),茯苓(三錢),柴胡(一錢),陳皮(一錢),甘草(三分),神麯(五分),白朮(三錢),甘菊花(二錢),枸杞子(二錢),牛膝(三錢),玄參(三錢),水煎服。二劑而肝血生,四劑而肝燥解。
或謂肝燥而用白芍、熟地濡潤之藥,自宜建功,乃用白朮、茯苓、柴胡、神麯之類,不以燥益燥乎?不知過於濡潤反不能受濡潤之益,以脾喜燥也。脾燥而不過用濡潤之藥,則脾土健旺,自能易受潤澤而化精微。否則純於濡潤,未免太濕矣。脾先受損,安能資益夫肝經,以生血而解燥哉。用燥於濕之中,正善於治燥耳。
此症用濡木飲亦效。
白芍(一兩),熟地,川芎(各五錢),柴胡,香附,炒梔子,神麯(各五分),白豆蔻(一粒),水煎服。
人有口渴善飲,時發煩躁,喜靜而不喜動,見水果則快,遇熱湯則憎,人以為胃火之盛也,誰知是胃氣之燥乎。夫胃本屬土,土似喜火而不喜水。然而土無水氣,則土成焦土,何以生物哉?況胃中之土,陽土也,陽土非陰水不養。胃中無水斷難化物,水衰而物難化,故土之望水以解其乾涸者,不啻如大旱之望時雨也。
且人靜則火降,人動則火起,內火既盛,自索外水以相救,喜飲水而惡熱湯,又何疑乎。第燥之勢尚未至於熱,然燥之極必至熱之極矣。治法解燥須清熱也。方用清解湯:
玄參(一兩),生地(五錢),甘菊花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茯苓(三錢),麥冬(三錢),丹參(二錢),沙參(三錢),水煎服。連服四劑,而煩躁除,再服四劑,口渴亦解,再服四劑,全愈。
此方平陽明胃火者居其半,平少陰相火者居其半。蓋陽明胃火必得相火之助,而勢乃烈。雖治燥不必瀉火,然土燥即火熾之原,先平其相火,則胃火失勢,而燥尤易解,此先發制火,乃妙法也。
此症用潤土湯亦效。
玄參,生地(各一兩),甘草(一錢),地骨皮(五錢),茯苓(三錢),水煎服。
人有肌肉消瘦,四肢如削,皮膚飛屑,口渴飲水,人以為風消之症,誰知是脾燥之病乎。蓋脾燥由於肺燥,而肺燥由於胃燥也。胃燥必至胃熱,而胃熱必移其熱於脾,脾熱而燥乃成矣。
白話文:
有些人兩側脅肋脹滿,皮膚像蟲咬一樣癢,想吐但吐不出酸水,人們以為是肝氣不順,哪知道這是肝氣太乾燥的緣故啊!肝臟是儲藏血液的,肝臟裡面有足夠的血液,肝就滋潤而氣機舒暢;肝臟裡面沒有血,肝就乾燥而氣機鬱結。肝氣既然鬱結,就會潛伏而不能宣散,一定會向下侵犯脾胃,導致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,這樣又怎麼能產生精微物質來滋養肺氣呢?所以當病邪侵犯到體內時,就會出現脹滿、嘔吐的症狀;當病邪侵犯到體表時,就會出現皮膚發癢的現象。
表面上看起來像是肝氣不順,實際上是肝氣太乾燥。肝燥應該滋潤肝臟,然而肝燥是腎虛引起的,如果只滋潤肝而不補腎,那麼肝燥只能暫時得到一點緩解,不能長久滋潤,必須大力滋補腎臟,腎臟得到滋潤,肝臟也自然會得到滋潤。可以用水木兩生湯:
熟地黃(30克),白芍(30克),茯苓(9克),柴胡(3克),陳皮(3克),甘草(1克),神麯(2克),白朮(9克),甘菊花(6克),枸杞子(6克),牛膝(9克),玄參(9克),用水煎服。服用兩劑肝血就能產生,服用四劑肝燥就能解除。
或許有人認為,肝燥應該用白芍、熟地這些滋潤的藥物,自然會見效,但方中卻用了白朮、茯苓、柴胡、神麯這些藥,不是讓乾燥的情況更嚴重嗎?殊不知,過於滋潤反而不能接受滋潤的好處,因為脾臟喜歡乾燥。脾臟乾燥,只要不過度使用滋潤的藥物,那麼脾土就會健壯,自然能容易接受潤澤而化生精微物質。如果一味地滋潤,反而會太過濕潤了。如果脾臟先受損,又怎麼能資助肝臟,產生血液而解除乾燥呢?在濕潤的藥物中加入一些燥性的藥物,才是治療乾燥的最好方法。
這個病症也可以用濡木飲來治療,效果也很好。
白芍(30克),熟地黃,川芎(各15克),柴胡,香附,炒梔子,神麯(各2克),白豆蔻(1粒),用水煎服。
有些人總是口渴,喜歡喝水,時常感到煩躁,喜歡安靜而不喜歡動,看到水果就想吃,遇到熱湯就討厭,人們以為是胃火太旺盛,哪知道這是胃氣太乾燥的緣故啊!胃本來就屬土,土好像喜歡火而不喜歡水。然而,如果土沒有水氣,就會變成焦土,又怎麼能生長萬物呢?況且胃中的土是陽土,陽土必須有陰水來滋養。胃中沒有水,就難以消化食物,水不足就難以消化食物,所以土渴望水來解除乾燥,就像久旱渴望甘霖一樣。
而且,人靜下來火氣就會下降,人活動起來火氣就會上升,體內火氣既然旺盛,自然會向外尋求水分來幫助,所以喜歡喝水而討厭熱湯,這有什麼奇怪的呢?只是乾燥的情況還沒有到發熱的地步,然而乾燥到了極點一定會發熱到極點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解除乾燥並且要清熱。可以用清解湯:
玄參(30克),生地黃(15克),甘菊花(9克),天花粉(9克),茯苓(9克),麥冬(9克),丹參(6克),沙參(9克),用水煎服。連續服用四劑,煩躁的症狀就會消除,再服用四劑,口渴的症狀也會解除,再服用四劑,就能完全痊癒。
這個方子,平息陽明胃火的藥物佔一半,平息少陰相火的藥物佔一半。因為陽明胃火一定會得到相火的幫助,火勢才會那麼猛烈。雖然治療乾燥不一定要瀉火,但是土燥是火氣旺盛的根源,先平息相火,那麼胃火就會減弱,乾燥也更容易解除,這是先發制火的妙法。
這個病症也可以用潤土湯來治療,效果也很好。
玄參,生地黃(各30克),甘草(3克),地骨皮(15克),茯苓(9克),用水煎服。
有些人肌肉消瘦,四肢像被削過一樣細,皮膚乾燥起屑,口渴想喝水,人們以為是風消病,哪知道這是脾燥引起的疾病啊!脾燥是肺燥引起的,而肺燥是胃燥引起的。胃燥一定會導致胃熱,胃熱一定會將熱傳到脾臟,脾臟發熱,乾燥就形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