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六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5)

1. 暑症門(十一則)

此方乃五苓散、白虎湯之合方也。濕因暑病不祛暑,則濕不易消,故用白虎湯於五苓散中,解暑利濕而兼用之也。

此症用清暑定逆湯亦佳。

白朮,山藥,薏仁(各五錢),肉桂(三分),香薷(一錢),陳皮(三分),人參(二錢),茯苓(三錢),水煎服。

人有冬時寒令,偶開笥箱以取綿衣,覺有一裹熱氣衝鼻,須臾煩渴嘔吐,洒洒惡寒,翕翕發熱,惡食喜水,大便欲去不去,人皆以為中惡也,誰知是傷暑之病乎。夫冬月有何暑氣之侵人,謂之傷暑?不知氣虛之人,遇邪即感,不必值酷熱炎氛,奔走烈日之中,而始能傷暑也。或坐於高堂,或眠於靜室,避暑而反得暑者正比比也。

是暑氣之侵人每不在熱,而在寒,衣裳被褥曬之,盛暑夾熱收藏於笥箱之內,其暑氣未發,一旦開泄,氣盛之人自不能幹,倘體虛氣弱,偶爾感觸,正易中傷,及至中傷而暑氣必發矣。況冬時人身外寒內熱,以熱投熱,病發必速,故聞其氣而即病也。治法不可以傷寒法治之,當舍時從症,仍治其暑氣而各症自消。

方用香薷飲加減治之。

人參(三錢),白朮(三錢),茯苓(二錢),香薷(二錢),黃連(五分),甘草(三分),陳皮(五分),扁豆(二錢),厚朴(五分),水煎服。一劑而愈,不必再劑。

若執冬令無傷暑之症,拘香薷非治寒之方,不固泥乎甚矣。醫道之宜通變,而治病之貴審問也。

此症用補氣化暑丹亦效。

人參(二錢),茯苓,白朮,麥冬(各三錢),香薷(一錢),砂仁(一粒),陳皮,炮姜,神麯(各三分),水煎服。一劑即愈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是五苓散和白虎湯的合方。因為濕氣引起的暑病,如果只祛濕而不解暑,濕氣不容易消除,所以把白虎湯加入五苓散中,目的是既能解暑又能利濕。

這個病症用清暑定逆湯效果也不錯。

用白朮、山藥、薏仁(各五錢),肉桂(三分),香薷(一錢),陳皮(三分),人參(二錢),茯苓(三錢),用水煎服。

有些人冬天寒冷時,偶爾打開箱子拿棉衣,會覺得有一股熱氣撲鼻而來,很快就會感到煩躁口渴、想吐、發冷發抖、發熱、不想吃飯卻想喝水、想大便又拉不出來。大家都以為這是中邪,卻不知道這是中了暑氣。冬天怎麼會有暑氣侵犯人呢?為什麼說是中暑呢?要知道,體虛的人,遇到外邪就會生病,不一定要在酷熱的天氣下或是在烈日下奔走才會中暑。有的人坐在涼爽的房子裡,或是在安靜的房間裡睡覺,避暑反而中暑的,這種情況很多。

這是因為暑氣侵犯人,常常不是因為熱,而是因為寒。衣服被褥在烈日下曝曬後,把熱氣夾雜著暑氣收藏在箱子裡,暑氣還沒發作,一旦打開箱子,體力強壯的人或許沒事,但體虛氣弱的人,偶爾接觸到,就容易中暑,等到中暑後,暑氣就會發作。況且冬天人體內熱外寒,熱上加熱,病發作得很快,所以聞到熱氣就立刻生病。治療方法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,要根據症狀來治療,還是要用治療暑氣的方法,那麼其他症狀自然就會消失。

可以用香薷飲加減來治療。

用人參(三錢),白朮(三錢),茯苓(二錢),香薷(二錢),黃連(五分),甘草(三分),陳皮(五分),扁豆(二錢),厚朴(五分),用水煎服。一劑就能治好,不必再服藥。

如果認為冬天沒有中暑的症狀,或是認為香薷不是治療寒症的藥,那就太固執了。醫學應該要懂得變通,而治病最重要的是要仔細詢問病情。

這個病症用補氣化暑丹也有效。

用人參(二錢),茯苓、白朮、麥冬(各三錢),香薷(一錢),砂仁(一粒),陳皮、炮姜、神麯(各三分),用水煎服。一劑就能治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