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六 (6)
卷之六 (6)
1. 火熱症門(十六則)
今四處盡病,乃腎火之大熾耳。蓋各經之火,止流連於一處,斷不能口舌、咽喉、眼目、兩脅一齊受病也。似乎治法未可獨治一經矣。然而各經不可分治,而腎經實可專治,治其腎火,而各經之火盡散也。方用六味地黃湯加味治之。
熟地(一兩),山藥(五錢),茯苓(三錢),丹皮(五錢),澤瀉(三錢),山茱萸(四錢),麥冬,白芍(各一兩),
水煎服。一劑兩脅之脹滿除,二劑眼目之紅腫愈,三劑咽喉之痛解,四劑口舌之爛痊也。
六味湯原是純補真水之藥,水足而火自息。又有白芍之舒肝以平木,麥冬之養肺以益金,金生水而水不必去生肝,則水尤易足,而火尤易平也。蓋龍雷之火,乃虛火也。虛火得水而即伏,何必瀉火以激其怒哉。或曰:用六味之方而不遵分兩進退加減者何也?曰:夫藥投其病,雖佐使之味可多用,病忌其藥,雖君主之品自當少減。輕重少殊,又何慮哉。
此症用止沸湯亦佳。
熟地(三兩),麥冬(二兩),地骨皮(一兩),水煎服。
寒熱時止時發,一日四、五次以為常,熱來時躁不可當,寒來時顫不能已,人以為寒邪在陰陽之間也,誰知是火熱在心腎之內乎。夫腎與心本相剋而相交者也,倘相剋而不相交,必至寒熱止發之無定。蓋心喜寒而不喜熱,腎喜熱而不喜寒,然而熱為腎之所喜,必為心之所惡,寒為心之所喜,必為腎之所惡。
腎噁心寒,恐寒氣犯腎,遠避之而不敢交於心;心惡腎熱,恐熱氣犯心,堅卻之而不肯交於腎。然而腎噁心寒,而又惡其不下交於腎,必欲交心而心不受,反以熱而凌心矣;心惡腎熱而不上交於心,必思交腎而腎又不受,反以寒而犯腎矣。兩相犯而相凌,於是因寒熱之盛衰,分止發之時候矣。
夫心腎原無時不交也,一日之間,寒熱之止發無常,因交而發,因不交而即止,又何足怪。惟熱來時躁不可當,寒來時顫不能已,實有秘義也。夫熱來之時,乃腎氣之升騰也。心雖惡熱,而心中正寒,宜不發躁,而何以躁?蓋寒則心氣大虛,虛則惟恐腎氣之來攻,乃懼而躁,非熱而躁也。
寒來之時,乃心氣之下降也,腎雖惡寒,而腎中正熱,宜不發顫,而何以顫?蓋熱則腎水大乏,乏則惟恐心氣之來奪,乃吝而顫,非寒而顫也。然則欲心之不躁,必須使其不寒,欲腎之不顫,必須使其不熱。方用解圍湯:
人參(五錢),熟地(一兩),山茱萸(五錢),當歸(一兩),茯神(五錢),生棗仁(五錢),柴胡(一錢),白芍(一兩),遠志(二錢),半夏(二錢),玄參(三錢),菖蒲(一錢),水煎服。二劑寒熱減半,躁顫亦減半,再服二劑,前症頓愈。再服二劑,不再發。
此方心肝腎三部均治之藥也。欲心腎之交,必須借重肝木為介紹,分往來之寒熱,止彼此之躁顫,方能奏功。方中雖止腎熱而散心寒,倘肝氣不通何能調劑?所以加入柴胡、白芍以大舒其肝中之鬱氣。蓋祖孫不至間隔,而為子為父者,自然愉快矣。寧尚至熱躁寒顫之乖離哉。
白話文:
現在到處都是病,其實是腎火太旺盛的緣故。因為其他經脈的火,只會停留在一個地方,絕不可能同時讓口舌、咽喉、眼睛、兩側脅肋一起生病。看起來治療方法不能只針對單一經脈。然而,其他經脈可以不分開治療,但腎經確實可以專門治療。治療腎火,其他經脈的火自然就會消散。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加減來治療。
熟地(一兩),山藥(五錢),茯苓(三錢),丹皮(五錢),澤瀉(三錢),山茱萸(四錢),麥冬,白芍(各一兩),
用水煎服。一劑藥後兩側脅肋的脹滿感會消除,兩劑藥後眼睛的紅腫會痊癒,三劑藥後咽喉的疼痛會緩解,四劑藥後口舌的潰爛會痊癒。
六味地黃湯本來就是純粹滋補腎水的藥,腎水充足,火自然就熄滅了。再加上白芍能舒緩肝氣以平息肝木,麥冬能滋養肺氣以增益肺金。肺金生腎水,而腎水不必再去生肝木,這樣腎水就更容易充足,火也更容易平息。龍雷之火是虛火,虛火得到水的滋養就會潛伏,何必用瀉火的方法去激怒它呢?有人問:用六味地黃湯,卻不按照藥量進行加減,這是為什麼呢?答:藥物對症下藥,即使是輔助的藥物也可以多用,如果藥物與病情相沖,即使是主要的藥物也應當減少。藥量稍微有差異,又何必擔心呢?
這種病症用止沸湯也很好。
熟地(三兩),麥冬(二兩),地骨皮(一兩),用水煎服。
有時發冷有時發熱,一天會出現四、五次,發熱時會躁動不安,發冷時會顫抖不止,人們以為是寒邪在陰陽之間。誰知道這是心腎內部的火熱造成的呢?腎與心本來是互相剋制又互相協調的。如果只有剋制而沒有協調,必然會導致寒熱發作的時間不固定。心喜歡寒冷而不喜歡熱,腎喜歡熱而不喜歡寒冷。然而,熱是腎所喜歡的,必定是心所厭惡的;寒是心所喜歡的,必定是腎所厭惡的。
腎厭惡心寒,擔心寒氣侵犯腎臟,遠遠地躲避而不與心相交。心厭惡腎熱,擔心熱氣侵犯心臟,堅決地拒絕而不肯與腎相交。然而,腎厭惡心寒,又厭惡心不與它相交,想與心相交而心又不接受,反而用熱來欺凌心。心厭惡腎熱,又不上交於心,想與腎相交而腎又不接受,反而用寒來侵犯腎。兩者互相侵犯凌辱,於是就因為寒熱的盛衰,而有了發作的時間。
心腎本來沒有不相交的時候。一天之內,寒熱發作的時間不固定,是因為相交而發作,不相交就停止,這有什麼奇怪的呢?唯獨發熱時躁動不安,發冷時顫抖不止,其實有更深的道理。發熱的時候,是腎氣向上升騰。心雖然厭惡熱,但心中正好寒冷,不應該躁動,為什麼會躁動呢?因為寒冷導致心氣大虛,虛弱就擔心腎氣來攻擊,所以會恐懼而躁動,並不是因為熱而躁動。
發冷的時候,是心氣向下下降。腎雖然厭惡寒,但腎中正好熱盛,不應該顫抖,為什麼會顫抖呢?因為熱導致腎水大為缺乏,缺乏就擔心心氣來奪取,所以會吝惜而顫抖,並不是因為寒而顫抖。想要心不躁動,就必須讓心不再寒冷;想要腎不顫抖,就必須讓腎不再熱。可以用解圍湯:
人參(五錢),熟地(一兩),山茱萸(五錢),當歸(一兩),茯神(五錢),生棗仁(五錢),柴胡(一錢),白芍(一兩),遠志(二錢),半夏(二錢),玄參(三錢),菖蒲(一錢),用水煎服。兩劑藥後,寒熱會減輕一半,躁動和顫抖也會減輕一半。再服兩劑藥,之前的症狀就會痊癒。再服兩劑藥,就不會再發作。
這個方子是心、肝、腎三方面都治療的藥。想要心腎相交,必須借助肝木來作為介紹,區分往來的寒熱,制止彼此的躁動和顫抖,才能發揮功效。方中雖然能平息腎熱,驅散心寒,但是如果肝氣不通,怎麼能調和呢?所以加入柴胡、白芍來大大舒緩肝中的鬱氣。就像祖孫之間不再有隔閡,那麼作為兒子和父親的自然就愉快了。又怎麼會出現熱躁寒顫的乖離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