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)

1. 卷之六

2. 火熱症門(十六則)

陽明火起發狂,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妄見妄言,人皆謂內熱之極也。然而陽明屬土,而不屬火,何以火出於土,謂是外邪之助乎?既非暑氣之侵,又非寒氣之變,乃一旦火起,以致發狂,人多不解。不知土中之火,乃心中之火也,心火起而陽明之火翕然而發。

陽明胃經乃多氣多血之腑,火不發則已,一發而反不可制,往往捲土而來,火焰升騰,其光燭天,而旁且沿燒於四境,有不盡不已之勢,非惟焚盡於胃,而且上燒於心,心君不寧,且有下堂而走者,神既外越,自然妄有所見,既有妄見安能止其妄言?此譫語之所以生也。然則陽明之火乃內因而成,非外邪所致也。

治法宜與傷寒之狂,傷暑之狂俱不可同日而論矣。然而陽明之火,其由來雖有內外之殊,而治陽明之火,其方法實無彼此之異。必須急滅其火,以救燎原之勢,而不可因循觀望,長其火焰之騰,以致延燒各臟腑也。方用人參竹葉石膏湯治之。

人參(五錢),石膏(一兩),麥冬(一兩),竹葉(三百片),知母(三錢),甘草(一錢),糯米(一撮),水煎服。一劑狂定,再劑腹滿不能臥之病除,而妄見妄言之症亦去矣,不必三劑。

此方退胃火之神劑也,凡有胃熱之病,用之皆宜。然止可救一時之急,而不可瀉長久之火。論理內熱之火既起於心,宜瀉心,而反瀉胃者,恐胃火太盛,必致變生不測也。蓋心火不止,不過增胃火之炎;而胃火不止,實有犯心火之禍。所以治心火者,必先瀉胃也。胃既瀉矣,而後減去石膏、知母加入黃連一錢,玄參一兩,再服二劑,不特胃火全消,而心火亦息也。

此症用苦龍湯亦神。

地龍(二十條,搗爛),苦參(五錢),水煎服之。一劑既止狂,不必再服。

熱病有完穀不化,奔迫直瀉者,人以為大腸之火也,誰知是胃火太盛乎。夫胃火上騰而不下降,胡為直下於大腸而作瀉耶?蓋胃為腎之關,腎虛則胃之關門不守,胃乃挾水穀之氣而下行矣。第腎虛為寒而胃何以反能熱耶?不知腎虛者水虛也。水虛則火無所制,而命門龍雷之火下無可藏之地,直衝於胃,見胃火之盛,亦共相附會,不上騰而下泄矣。

胃火既盛,又得龍雷之火,則火勢更猛,以龍雷之性甚急,傳於大腸不及傳導,故奔迫而直瀉也。治法似宜先治腎矣,然而胃火不瀉,則腎火斷不肯回,但遽瀉胃火,則胃土因火而崩,胃水隨土而泄,又不能底止,必須先健其土,而分利其水,則水清而土可健,火可安,而龍雷之火亦易於收藏也。方用緩流湯:

茯苓(一兩),芡實,山藥(各三兩),車前子(五錢),薏仁(一兩),甘草(一錢),人參(一兩),五味子(一錢),

此方無一味非健土之藥,又無一味非利水之品。然利水之中不走其氣,下氣不走而上火自升矣。況健土之品,無非補腎之味,腎得補而真陰生,龍雷之火自仍歸於腎臟。腎火既安,則胃火失黨,而胃土又健,則水穀之氣,更易分消,自然火衰而瀉止也。

白話文:

火熱症門(十六則)

陽明經發熱導致病人發狂,腹部脹滿無法平躺,臉色發紅發熱,胡言亂語,看見不存在的事物,人們都認為這是內熱達到極點的表現。但是,陽明經屬土不屬火,為何會從土中生出火來呢?這是不是外邪入侵造成的呢?既不是暑氣侵襲,也不是寒氣轉變,而是突然發熱致使發狂,很多人都不理解。其實,土中的火指的是心火,心火旺盛便導致陽明經的火突然發作。

陽明胃經是氣血充盛的腑臟,火不發作則已,一旦發作就難以控制,往往捲土重來,火焰騰騰上升,光芒直衝雲霄,並向四周蔓延燃燒,勢不可擋,不僅焚燒胃部,而且向上燒到心臟,心神不安,甚至心神不寧,四处逃窜,神志不清,自然會胡思亂想,看見不存在的事物,既然胡思亂想,又怎能阻止胡言亂語呢?這就是譫語產生的原因。因此,陽明經的火是內因導致的,不是外邪引起的。

治療方法應該與傷寒引起的狂症、中暑引起的狂症區別對待。然而,陽明經的火雖然其來源有內外之分,但治療陽明經的火,方法卻沒有什麼不同。必須迅速撲滅其火勢,阻止其蔓延,而不能猶豫觀望,任其火焰升騰,導致蔓延到各個臟腑。方劑使用人參竹葉石膏湯治療。

人參(五錢),石膏(一兩),麥冬(一兩),竹葉(三百片),知母(三錢),甘草(一錢),糯米(一撮),水煎服。一劑藥就能使狂症痊癒,再服一劑就能消除腹部脹滿無法平躺的症狀,胡言亂語的症狀也消失了,不需要服用三劑。

此方是治療胃火的良方,凡是有胃熱的病症,都可以使用。但只能緩解一時之急,不能長期服用以瀉火。從理論上講,內熱之火既然起源於心臟,應該瀉心火,為何反而瀉胃火呢?這是因為胃火太盛,必然會導致意外變化。因為心火不止,只會加劇胃火;而胃火不止,則有傷及心火的危險。所以治療心火,必須先瀉胃火。胃火瀉下後,再減少石膏、知母的用量,加入黃連一錢,玄參一兩,再服用兩劑,不僅胃火完全消除,心火也會熄滅。

此症使用苦龍湯也很有效。

地龍(二十條,搗爛),苦參(五錢),水煎服。一劑藥就能止住狂症,不需要再服用。

熱病患者飲食消化不良,腹瀉急迫,人們認為是大腸火盛,其實這是胃火太盛。胃火上升而不下降,為何會直接下行到大腸而導致腹瀉呢?因為胃是腎的關口,腎虛則胃門失守,胃氣挾帶水谷下行。但是,腎虛屬寒,胃為何反而會發熱呢?這是因為腎虛就是水虛。水虛則火無制約,命門之火(腎中的真火)向下無處藏身,直衝胃部,與胃火交相激盪,不上升反而下降。

胃火既盛,又加上命門之火,則火勢更加猛烈,由於命門之火屬急性之火,傳導到大腸不及消化,所以腹瀉急迫。治療方法似乎應該先治腎,但是胃火不瀉,腎火就不會回歸,如果驟然瀉胃火,則胃土因火而崩潰,胃液隨土而瀉,又無法制止,必須先健脾益胃,再利水,則水清而土可健,火可安,命門之火也容易收藏。方劑用緩流湯:

茯苓(一兩),芡實,山藥(各三兩),車前子(五錢),薏仁(一兩),甘草(一錢),人參(一兩),五味子(一錢)。

此方沒有任何一味藥不是健脾益胃的藥物,也沒有任何一味藥不是利水的藥物。但是利水之中不傷及氣,利水不傷氣,則上焦之火自然會下降。況且健脾益胃的藥物,大多都有補腎的作用,腎臟得到滋補,真陰就會產生,命門之火自然會歸於腎臟。腎火安定後,胃火失去依託,而且胃土又健壯,則水谷之氣更容易消化吸收,自然火衰而腹瀉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