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五 (28)
卷之五 (28)
1. 春溫門(三十三則)
此方心、腎、脾、胃、肺五者兼治之藥。茯苓為君,能調和於五者之中,又是利水之味,下利既除,身熱自止,而咳喘、心煩不得眠,俱可漸次奏功也。
此症用解煩湯亦效。
人參,巴戟天,麥冬(各五錢),白朮(一兩),炒棗仁(三錢),菖蒲(五分),神麯(一錢),白豆蔻(二粒)水煎服。
春月傷風,手足逆冷,脈緊,心下滿而煩,飢不能食,人以為傷寒之症,邪入厥陰結於胸中也,而孰知不然。夫脈浮為風,脈緊為寒,明是傷寒之症,而必謂春月得之,是傷風而非傷寒,人誰信之,然而實有不同也。蓋風最易入肝,春風尤與肝木相應,但肝性所喜者溫風,而不喜寒風也。
春月之風,溫風居多,而寒風亦間有之,倘偶遇寒風,肝氣少有不順,脈亦現緊象矣。第於緊中細觀之,必前緊而後澀,緊者寒之象,澀者逆之象也。寒風入肝,手足必然逆冷,肝氣拂抑,而心氣亦何能順泰乎;心既不舒不能生脾胃之土,肝又不舒必至克脾胃之土矣,所以雖飢不能食也。夫傷寒之入厥陰,由三陽而至;傷風之入厥陰,乃獨從厥陰而自入者也。
是以傷寒之邪入肝深,而傷風之邪入肝淺。入深者恐其再傳,入淺者喜其易出。但解肝中之寒,而木中之風自散,飲食可進,煩滿逆冷亦盡除矣。方用加味逍遙散治之。
柴胡(二錢),白芍(五錢),當歸(三錢),白朮(五分),甘草(一錢),茯神(三錢),陳皮(五分),肉桂(一錢),水煎服。一劑諸症俱愈。
逍遙散原是和解肝經之神藥,得肉桂則直入肝中,以掃蕩其寒風。陽和既回,而大地皆陽春矣,何鬱滯之氣上阻心而下克脾胃哉。脾胃有升騰之氣,草木更為敷榮,斷不致有遏抑摧殘之勢矣。倘作傷寒治法,而用瓜蒂吐之,必有臟腑反覆之憂也。
此症用衛君湯效亦捷。
人參,巴戟天(各三錢),茯苓(三錢),白芍,白朮(各五錢),陳皮(三分),肉桂,半夏(各一錢),水煎服。
春月傷風,忽然發厥,心下悸,人以為傷寒中,有不治厥則水漬入胃之語,得毋傷風亦可同治乎。不知傷寒之悸,恐其邪之下行而不可止;傷風之悸,又慮其邪之上衝而不可定。蓋寒性屬陰,陰則走下;風性屬陽,陽則升上,故同一發厥,同一心悸,治法絕不相同。傷寒宜先治厥而後定其悸;傷風宜先定悸而後治其厥也。方用定悸湯:
白芍,當歸(各一兩),茯神,生棗仁(各五錢),半夏,炒梔子(各三錢),甘草(一錢),菖蒲,丹砂末(各五分),水煎調服。一劑悸定,再劑厥亦定也。
此方止定悸而治厥已寓其內。蓋病原是心膽之虛,補其肝而膽氣旺,補其肝而心亦旺。又慮補肝以動木中之火,加入梔子以補為瀉,而復以瀉為補,則肝火亦平,而厥亦自定。總之傷寒為外感,傷風為內傷,斷不可以治外感者移之以治內傷也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可以同時調理心、腎、脾、胃、肺這五個臟腑。其中茯苓是主要藥材,它能夠調和這五個臟腑的功能,同時又有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的作用。腹瀉停止後,身體的發熱自然就會消退,而咳嗽、氣喘、心煩失眠等症狀也會逐漸好轉。
這個病症用解煩湯也有效果。
藥方:人參、巴戟天、麥冬各五錢,白朮一兩,炒棗仁三錢,菖蒲五分,神麯一錢,白豆蔻二粒,用水煎服。
春天受風寒,出現手腳冰冷、脈搏緊繃、胸悶煩躁、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的症狀,人們可能會認為是傷寒,以為是邪氣侵入厥陰經而結在胸中,但其實並不是這樣。脈搏浮現是受風的表現,脈搏緊繃是受寒的表現,明明是傷寒的症狀,但因為是春天發病,就說這是受風而不是傷寒,人們可能不相信,但事實上確實有所不同。因為風邪最容易侵入肝臟,春風尤其與肝木之氣相應,只是肝臟喜歡的是溫和的風,不喜歡寒冷的風。
春天的風,多半是溫風,但偶爾也會有寒風。如果遇到寒風,肝氣就容易不順暢,脈象也會出現緊繃的現象。但仔細觀察,這種緊繃的脈象一定是先緊後澀,緊是受寒的表現,澀是氣機逆亂的表現。寒風侵入肝臟,手腳自然會冰冷,肝氣受到壓制,心氣也難以舒暢;心氣不舒暢就無法滋養脾胃,肝氣不舒暢也會克制脾胃,所以才會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。傷寒侵入厥陰經,是由三陽經傳遞而來;而春天受風寒侵入厥陰經,則是直接從厥陰經侵入的。
因此,傷寒邪氣侵入肝臟比較深,而春天受風寒侵入肝臟比較淺。侵入深的需要擔心它會再次傳變,侵入淺的則容易治癒。只要解除肝臟的寒氣,肝中的風邪自然會消散,食慾就會恢復,煩躁、胸悶、手腳冰冷等症狀也會全部消除。可以服用加味逍遙散來治療。
藥方:柴胡二錢,白芍五錢,當歸三錢,白朮五分,甘草一錢,茯神三錢,陳皮五分,肉桂一錢,用水煎服。通常一劑藥就能治好所有的症狀。
逍遙散本來就是調和肝經的神藥,加上肉桂就能直接進入肝臟,驅散寒風。陽氣恢復後,就像大地回春一樣,哪裡還有鬱悶之氣阻礙心氣,又克制脾胃呢?脾胃的升發之氣恢復,就像草木重新繁榮生長一樣,絕不會有被遏制摧殘的現象。如果當成傷寒來治療,用瓜蒂催吐,肯定會導致臟腑功能紊亂。
這個病症用衛君湯效果也很快。
藥方:人參、巴戟天各三錢,茯苓三錢,白芍、白朮各五錢,陳皮三分,肉桂、半夏各一錢,用水煎服。
春天受風寒,忽然出現昏厥、心悸的症狀,人們可能會以為是傷寒,認為不先治療昏厥,水邪就會侵入胃部。難道受風寒引起的昏厥和心悸,也能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嗎?其實,傷寒引起的心悸,是擔心邪氣向下走而難以控制;而受風寒引起的心悸,是擔心邪氣向上衝而難以安定。寒邪屬陰,陰邪會向下走;風邪屬陽,陽邪會向上升,所以同樣是昏厥、心悸,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。傷寒應該先治療昏厥,再安定心悸;而春天受風寒應該先安定心悸,再治療昏厥。可以使用定悸湯:
藥方:白芍、當歸各一兩,茯神、生棗仁各五錢,半夏、炒梔子各三錢,甘草一錢,菖蒲、丹砂末各五分,用水煎服,藥煎好後加入丹砂末攪拌均勻服用。通常一劑藥心悸就能安定,再服一劑昏厥也能治好。
這個藥方雖然是安定心悸,但治療昏厥的藥理也蘊含其中。病根是心膽虛弱,補益肝臟就能讓膽氣旺盛,補益肝臟也能讓心氣旺盛。但又擔心補肝會使肝火妄動,所以加入梔子以補為瀉,又以瀉為補,這樣就能平息肝火,昏厥自然也能安定下來。總之,傷寒是外感,而春天受風寒是內傷,絕對不能用治療外感的方法來治療內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