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五 (27)
卷之五 (27)
1. 春溫門(三十三則)
胸滿心煩者,腎水不能上濟於心宮,而腎火反致上焚於包絡,胸膈在包絡之間,安得不滿,胸既不舒,而心亦不能自安,此煩之所以生也。故傷風之後,見此等症,切勿認作陰寒而妄治之也。治法補水以濟心,復補金以生腎,腎水足而腎氣生,自然上交心而制火,下通大腸而利水矣。方用加味地黃湯:
熟地,茯苓(各五錢),山茱萸,澤瀉,丹皮(各三錢),山藥,麥冬(各五錢),北五味(一錢),肉桂(五分),水煎服。一劑咽痛除,二劑下利止,三劑胸不滿,心亦不煩矣。
夫既是腎陰之虛,用地黃湯以滋水,加麥冬、五味以益腎之化源是矣,何加入肉桂以補命門之火,非仍是治少陰之寒邪乎?不知水非火不生,用肉桂數分,不過助水之衰,而非祛寒之盛。且大腸自利,得壯火而瀉,得少火而止,雖地黃湯內減熟地之多,增茯苓、澤瀉之少,亦足以利水而固腸,然無命門之火以相通,則奏功不速,故特加肉桂於水中而補火也。
此症用地苓芍桂湯亦效。
熟地(二兩),茯苓(五錢),白芍(五錢),肉桂(五分),水煎服。
春月傷風二、三日,咽中痛甚,人以為少陰之火,寒逼之也,誰知是少陰之寒,火逼之乎。夫傷寒咽痛,乃下寒實邪,逐其火而上出;傷風咽痛,乃下熱虛火,逼其寒而上行,正不可一見咽痛,即用傷寒藥概治之也。蓋傷寒之咽痛,必須散邪以祛火;傷風之咽痛,必須補正以祛寒。方用補喉湯:
熟地(二兩),山茱萸,茯苓(各一兩),肉桂(一錢),牛膝(二錢),水煎服。一劑而喉痛頓除。
熟地、山茱滋陰之聖藥,加入肉桂、牛膝則引火歸源,自易易矣。況茯苓去濕以利小便,則水流而火亦下行,何至上逼而成痛哉,所以一劑而奏功也。
此症用救咽丹亦妙。
熟地(二兩),山茱萸(八錢),山藥(一兩),肉桂(一錢),破故紙(二錢),胡桃肉(一個),水煎冷服。
春月傷風,身熱下利六、七日,咳而嘔,心煩不得眠,人以為邪入少陰而成下利,以致嘔咳、心煩不眠也,誰知春溫之病多有如此,症相同而治法宜別。蓋傷寒之治,利其水;而春溫之治,不可徒利其水也。夫傷風而至六、七日,邪宜散矣,乃邪不盡散,又留連而作利,其脾土之衰可知,咳而嘔,不特脾衰而胃亦衰矣。
土既衰而肺腎亦衰矣,況腎因下利之多,重傷其陰,力不能上潤於心,心無水養,則心自煩躁,勢必氣下降而取給於腎,腎水又涸,則心氣至腎而返,腎與心不交,安得而來夢乎。治法健其脾胃,益其心腎,不必又顧其風邪也。方用正治湯:
人參(二錢),熟地,白朮,炒棗仁(各五錢),麥冬(三錢),茯苓(一兩),竹茹(一錢)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春溫門(三十三則)
胸悶心煩
如果感到胸悶心煩,這是因為腎水無法向上滋養心臟,反而腎火向上燃燒到心包絡。胸膈位於心包絡之間,自然會感到胸悶。胸部不舒服,心也無法安定,這就是心煩的原因。因此,感冒之後出現這種症狀,千萬不要誤認為是陰寒而錯誤治療。治療方法應該補腎水以滋養心臟,同時補金以生成腎水,當腎水充足,腎氣就會產生,自然可以上行滋養心臟並抑制火氣,向下疏通大腸以利水。可以使用加味地黃湯:
熟地黃、茯苓(各15克),山茱萸、澤瀉、牡丹皮(各9克),山藥、麥冬(各15克),北五味子(3克),肉桂(1.5克),用水煎服。一劑能消除咽喉痛,二劑能止住腹瀉,三劑能消除胸悶,心也不會煩躁了。
既然是腎陰虛,用地黃湯來滋養腎水,加上麥冬、五味子來增強腎水的生成是正確的。但為什麼要加入肉桂來補充命門之火呢?難道不是在治療少陰的寒邪嗎?其實,水沒有火的溫煦就無法產生,使用少量的肉桂只是幫助衰弱的腎水,而不是為了驅散寒邪。而且,大腸腹瀉,需要陽火的溫煦才能止住,而如果陽火不足,反而會瀉得更厲害。雖然地黃湯減少了熟地黃的用量,增加了茯苓、澤瀉的用量,也足以利水固腸,但如果沒有命門之火的幫助,效果不會很快,所以特別在藥湯中加入肉桂來補火。
這個症狀使用地苓芍桂湯也有效果。
熟地黃(60克),茯苓(15克),白芍藥(15克),肉桂(1.5克),用水煎服。
咽喉疼痛
春天感冒二、三天,咽喉疼痛非常嚴重,人們認為這是少陰的火氣,寒氣逼迫所致。但誰知道這是少陰的寒氣,火氣反過來逼迫所致呢?傷寒引起的咽喉痛,是因下寒實邪,火被逼迫而向上發散;而感冒引起的咽喉痛,是因下熱虛火,寒氣被逼迫而向上運行。絕對不能一看到咽喉痛,就用治療傷寒的藥物一概而論。傷寒引起的咽喉痛,必須驅散外邪以祛除火氣;感冒引起的咽喉痛,必須補益正氣以驅散寒氣。可以使用補喉湯:
熟地黃(60克),山茱萸、茯苓(各30克),肉桂(3克),牛膝(6克),用水煎服。一劑就能立刻消除喉嚨痛。
熟地黃、山茱萸是滋陰的良藥,加入肉桂、牛膝可以引火歸源,自然容易見效。加上茯苓能去除濕氣、利小便,水分排出,火氣也會向下走,怎麼會向上逼迫而引起疼痛呢?所以一劑就能見效。
這個症狀使用救咽丹也很有效。
熟地黃(60克),山茱萸(24克),山藥(30克),肉桂(3克),補骨脂(6克),核桃肉(1個),用水煎服,放涼後服用。
發熱腹瀉
春天感冒,發熱、腹瀉六、七天,咳嗽、嘔吐,心煩睡不著。人們認為是邪氣進入少陰而導致腹瀉,進而引起嘔吐、咳嗽、心煩不眠。但其實春溫這種病大多如此,症狀相似,但治療方法應該不同。傷寒的治療是利水,而春溫的治療,不能單純利水。感冒到六、七天,外邪應該已經散去,但外邪沒有完全散去,又纏綿引起腹瀉,可見脾土虛弱。咳嗽、嘔吐,不僅脾虛,胃也虛了。
脾胃虛弱,肺腎也虛弱了,加上因為腹瀉過多,嚴重損傷腎陰,無力向上滋養心臟。心臟沒有水的滋養,就會煩躁。此時心氣會下降到腎去尋求幫助,但腎水也已經枯竭,心氣到腎後又返回。腎與心不能相交,又怎麼能有夢呢?治療方法應該健脾胃、補心腎,不必再顧慮外感風邪。可以使用正治湯:
人參(6克),熟地黃、白朮、炒酸棗仁(各15克),麥冬(9克),茯苓(30克),竹茹(3克),用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