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五 (22)
卷之五 (22)
1. 春溫門(三十三則)
治法亦治其如瘧,而不必治其真瘧耳。方用破假湯:
人參(三錢),白朮(五錢),陳皮(一錢),神麯(五分),柴胡(二錢),山楂(十粒),甘草(五分),白芍(五錢),鱉甲(三錢),石膏(一錢),半夏(一錢),水煎服。一劑惡寒除,二劑發熱解,四劑如瘧之症全愈。
此方於補正之中寓祛邪之味,正既無虧,邪又退舍,此王霸兼施之道也。
此症用散瘧湯亦效。
柴胡(二錢),何首烏,白朮(各五錢),青皮(二錢),水煎服。
春月傷風,汗多,微發熱惡風,人以為傳經之邪,入陽明胃中也,誰知傷風春溫之症,亦有邪入胃者乎。邪到陽明必然多汗而渴,今汗雖多而不渴,是火邪猶未盛,所以微發熱而不大熱耳。夫同一外邪也,何傷寒之邪入胃而火大熾,傷風之邪入胃而火微旺?蓋傷寒之邪寒邪也,傷風之邪風邪也;寒邪入胃,胃惡寒而變熱,風邪入胃,胃喜風而變溫。蓋其熱乃胃之自熱,不過風以煽之也。
風煽其火,則火必外泄,反不留於胃中,所以皮膚熱極而多汗,而口轉不渴,異於傷寒傳經入胃之邪,而無燎原之禍也。然而終何以辨其非傷寒哉?傷寒惡寒而不惡風,傷風惡風而不惡寒,正不必以冬月之惡風,為是傷寒之的症也。蓋惡風即是傷風之病耳。治法散其風而火自解也。
方用熏解湯:
石膏(三錢),乾葛(二錢),甘草(一錢),荊芥(一錢),茯苓(五錢),麥冬(五錢),水煎服。一劑汗止,二劑熱盡散矣。
此方乾葛、荊芥乃發汗之藥,何用之反能止汗?不知傷風多汗,乃風煽之也。今用乾葛、荊芥以散其風,則風息而火亦息,況用石膏以瀉胃火,火靜而汗自止,又得麥冬以滋其肺,茯苓以利其水,甘草以和其中,安得而出汗哉。
此症用三奇湯亦效。
玄參(一兩),乾葛,天花粉(各三錢),水煎服。
傷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人以為傷寒之邪入於陽明,不知是傷風之邪入於陽明也。夫傷風之邪既輕於傷寒,何傷風之病竟同於傷寒乎?不知傷寒之邪入於陽明,其重病不同於傷風,而輕病則未嘗不同也。若口苦,不過胃不和也;咽乾,胃少液也;腹滿,胃有食也;微喘,胃少逆也;發熱惡寒,胃之陰陽微爭也。症既同於傷寒,而治法正不可同也。
和其胃而不必瀉其火,解其熱而不必傷其氣,始為得之。方用和解養胃湯:
玄參(一兩),甘菊花(三錢),甘草(一錢),麥冬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蘇子(一錢),水煎服。一劑口苦咽乾之症除,二劑喘熱、腹滿、惡寒之病去,不必三劑。
此方解陽明之火,而不傷胃土之氣,所以能和胃而辟邪也。
此症亦可用三奇湯加麥冬五錢治之。
傷風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嚥下,人以為陽明之火,將逼其熱以犯肺,必有衄血之禍矣。不知冬月傷寒,邪入於陽明,則有此病,若春月傷風,烏得有此。然傷風之症,既同於傷寒,安保其血之不衄耶?而傷風終無衄血者。蓋風性動而變,不比寒性靜而凝也。故傷寒寒在胃,而逼其熱於口舌咽喉者,陰陽拂亂而衄血成矣;傷風逼其熱於上,雖亦漱水而不欲咽,然風以吹之,其熱即散,安得而致衄哉。治法瀉陽明之火,而口燥自除也。
白話文:
春溫門(三十三則)
治療方法也如同治療瘧疾,但不一定真的在治瘧疾。
使用「破假湯」:
人參(三錢),白朮(五錢),陳皮(一錢),神麯(五分),柴胡(二錢),山楂(十粒),甘草(五分),白芍(五錢),鱉甲(三錢),石膏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用水煎服。一副藥就能消除怕冷,兩副藥能退燒,四副藥就能完全治癒像瘧疾的症狀。
這個方子在補養身體的同時,也帶有驅除邪氣的功效,身體的元氣沒有虧損,邪氣自然就會消退,這就是同時兼顧補養和驅邪的方法。
這種病症使用「散瘧湯」也有效果。
柴胡(二錢),何首烏,白朮(各五錢),青皮(二錢),用水煎服。
春天感冒,出汗多,稍微發燒怕風,人們認為這是病邪從經絡傳入,進入陽明胃經。但誰知道感冒這種春天發生的溫病,也有病邪進入胃部的呢?邪氣到了陽明經一定會出汗多且口渴,現在雖然出汗多但不口渴,說明火邪還不嚴重,所以只是微微發燒而沒有高燒。同樣是外感邪氣,為什麼傷寒的邪氣進入胃部後火氣旺盛,而感冒的邪氣進入胃部後火氣只是稍微旺盛?因為傷寒的邪氣是寒邪,感冒的邪氣是風邪;寒邪進入胃部,胃會因為怕冷而轉為熱,風邪進入胃部,胃會因為喜歡風而轉為溫。胃的熱是自身產生的,只不過風邪在煽動它而已。
風煽動火,火必定會向外發散,反而不會停留在胃中,所以皮膚發熱且出汗多,但卻不口渴,這和傷寒病邪傳入胃部的情況不同,不會有像燎原大火一樣的後果。但究竟要如何區分它不是傷寒呢?傷寒是怕冷而不怕風,感冒是怕風而不怕冷,不需要因為冬天出現怕風就認為一定是傷寒的症狀。怕風就是感冒的病症。治療方法是驅散風邪,火自然就會消退。
使用「熏解湯」:
石膏(三錢),葛根(二錢),甘草(一錢),荊芥(一錢),茯苓(五錢),麥冬(五錢),用水煎服。一副藥就能止汗,兩副藥熱就會完全消散。
這個方子裡,葛根、荊芥是發汗的藥,為什麼用了反而能止汗?要知道,感冒出汗多,是因為風在煽動。現在用葛根、荊芥來驅散風邪,風停了,火也自然消退,再加上用石膏來瀉胃火,火氣平靜下來,汗自然就止住了。而且還用了麥冬來滋潤肺部,茯苓來利水,甘草來調和中焦,怎麼可能還會出汗呢。
這種病症使用「三奇湯」也有效果。
玄參(一兩),葛根,天花粉(各三錢),用水煎服。
感冒,口苦咽乾,腹脹微微喘氣,發燒怕冷,人們認為是傷寒邪氣進入了陽明經,卻不知道這是感冒的邪氣進入了陽明經。感冒的邪氣既然比傷寒輕微,為什麼感冒的病情竟然和傷寒一樣呢?要知道傷寒邪氣進入陽明經,病情嚴重時和感冒不同,但病情輕微時其實沒有不同。口苦,只是胃氣不和;咽乾,是胃液不足;腹脹,是胃裡有食物積滯;微微喘氣,是胃氣稍微上逆;發燒怕冷,是胃裡的陰陽之氣在微微爭鬥。既然症狀和傷寒一樣,治療方法就不能和傷寒一樣。
調和胃氣而不是瀉胃火,解除發熱而不是傷耗元氣,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使用「和解養胃湯」:
玄參(一兩),甘菊花(三錢),甘草(一錢),麥冬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蘇子(一錢),用水煎服。一副藥就能解除口苦咽乾的症狀,兩副藥就能去除喘氣、發熱、腹脹、怕冷的症狀,不需要服用三副藥。
這個方子能夠解除陽明經的火氣,但不會傷害胃土的元氣,所以能夠調和胃氣,驅除邪氣。
這種病症也可以用「三奇湯」加麥冬五錢來治療。
感冒口渴乾燥,只想漱口不想吞下,人們認為是陽明經的火氣,將會向上逼迫,導致肺熱,一定會有流鼻血的危險。要知道,冬天傷寒,邪氣進入陽明經,才會出現這種情況,春天感冒,怎麼可能出現這種情況?但感冒的症狀,既然和傷寒相似,怎麼能保證不會流鼻血呢?而感冒最終都沒有流鼻血的情況。因為風的性質是動而多變,不像寒的性質是靜而凝固的。所以傷寒的寒邪在胃,而把熱逼到口舌咽喉,導致陰陽失調而流鼻血;感冒把熱逼到上方,雖然也想漱口而不願吞下,但風一吹,熱就散了,怎麼會導致流鼻血呢?治療方法是瀉陽明經的火,口渴乾燥自然就消除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