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五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8)

1. 翻胃門(五則)

此拔本塞原之道,不同於單味偏師,取勝於一時者也。

此症用鋤種湯亦神效。

楝樹根(一兩),檳榔,厚朴,炒梔子,百部(各一錢),白朮,茯苓,使君子肉(各三錢),水煎服。服後不可用飲食,須忍飢半日,尤不可飲茶水。二劑蟲盡死而愈。

人有食後必吐出數口,卻不盡出,膈上時作聲,面色如平人,人以為脾胃中之氣塞也,誰知是膈上有痰血相結而不散乎。夫膈在胃之上,與肝相連,凡遇怒氣,則此處必痛。以血之不行也,血不行則停積,而血成死血矣。死血存於膈上,必有礙於氣道,而難於升降。氣血阻住,津液遂聚而成痰,痰聚而成飲,與血相搏而不靜,則動而成聲。

本因氣而成動,又加食而相犯,勢必愈動而難安,故必吐而少快也。至食已入胃,胃原無病,胃自受也,寧肯茹而復吐乎,此所以既吐而又不盡出耳。然則治法,但去其膈上之痰血,而吐病不治而自愈也。方用瓜蒂散加味吐之。

瓜蒂(七枚),蘿蔔子(三錢),韭菜汁(一合),半夏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甘草(三錢),枳殼(一錢),人參(一錢),水煎服。一劑即大吐,去痰血而愈,不必二劑也。

瓜蒂散原是吐藥,得蘿蔔子、枳殼以消食,得半夏、天花粉以蕩痰,得韭汁以逐血。誠恐過於祛除,未免因吐而傷氣,又加入人參、甘草以調和之,使胃氣無損,則積滯易掃,何至惡食而再吐哉。此非反胃,因其食後輒吐,有似於反胃,故同反胃而共論之也。

此症用清膈散甚佳。

天花粉,桑白皮(各三錢),生地,白芍(各五錢),紅花(三錢),桃仁(十個),杏仁(十個),枳殼(五分),甘草(一錢),紫菀(一錢),水煎服。四劑全愈。

白話文:

這種治療方法是從根本解決問題,不同於只用單味藥材或偏方,只能暫時取勝。

這個病症用鋤種湯也十分有效。

楝樹根(一兩)、檳榔、厚朴、炒梔子、百部(各一錢)、白朮、茯苓、使君子肉(各三錢),用水煎服。服藥後不可以吃東西,必須忍耐飢餓半天,尤其不可以喝茶水。服用兩劑,蟲就會全部死亡而痊癒。

有的人吃完飯後一定會吐出幾口,卻又吐不乾淨,胸膈部位時常發出聲響,臉色看起來跟正常人一樣,人們以為是脾胃的氣機堵塞了,誰知道是胸膈上有痰血凝結而不散呢?胸膈在胃的上方,與肝相連,凡是遇到生氣的事情,這個地方一定會疼痛。因為血的運行不順暢,血不運行就會停滯積聚,而變成死血。死血存在胸膈上,一定會阻礙氣的運行,而難以升降。氣血阻塞,津液於是聚集而形成痰,痰聚集而形成飲,與血互相搏動而不安定,就會產生聲音。

本來是因為氣而產生動盪,又加上飲食的刺激,情況必定更加動盪而難以安定,所以一定會嘔吐而稍微舒服一些。等到食物進入胃裡,胃本身並沒有生病,胃自己承受了,哪裡會願意吃進去又吐出來呢?這就是為什麼吐了又吐不乾淨的原因。那麼治療方法,只要去除胸膈上的痰血,嘔吐的病症不用特別治療就會自己好轉。可以用瓜蒂散加味來催吐。

瓜蒂(七枚)、蘿蔔子(三錢)、韭菜汁(一合)、半夏(三錢)、天花粉(三錢)、甘草(三錢)、枳殼(一錢)、人參(一錢),用水煎服。服用一劑就會大量嘔吐,去除痰血而痊癒,不需要服用第二劑。

瓜蒂散本來是催吐的藥,加入蘿蔔子、枳殼來幫助消化,加入半夏、天花粉來清除痰液,加入韭菜汁來驅除瘀血。因為擔心過度地清除,可能會因為嘔吐而損傷正氣,所以又加入人參、甘草來調和,使胃氣不受損傷,那麼積滯就容易清除,哪裡會到了厭惡飲食而再次嘔吐呢?這不是反胃,因為它吃完飯後就嘔吐,看起來像是反胃,所以把它和反胃放在一起討論。

這個病症用清膈散效果非常好。

天花粉、桑白皮(各三錢)、生地、白芍(各五錢)、紅花(三錢)、桃仁(十個)、杏仁(十個)、枳殼(五分)、甘草(一錢)、紫菀(一錢),用水煎服。服用四劑就能完全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