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辨證錄》~ 卷之五 (2)
卷之五 (2)
1. 關格門(五則)
法宜調其營衛,不偏陰偏陽,一味沖和,毋犯胃氣,使其臟腑自為敷布,不必問其關從何開,格從何啟,一惟求之中焦握樞而運,以漸透於上下之間,自能營氣前通,衛氣不閉,因其勢而利導之,庶無扞格耳。方用和中啟關散:
麥冬(五錢),人參(五分),甘草(五分),柏子仁(三錢),滑石(敲碎,一錢),黃連(一錢),白芍(五錢),桂枝(三分),天花粉(一錢五分),水煎服。一劑而上吐止,再劑而下閉通矣。
此方解散中焦之火,更能舒肝以平木,木氣既平,而火熱自減。內中最妙者,用黃連與桂枝也。一安心以交於腎,一和腎而交於心,心腎兩交,則營衛陰陽之氣,無不各相和好,陰陽既和,而上下二焦安能堅閉乎,此和解之善於開關也。
此症用黃連啟心湯亦效。
人參(一錢),白朮,丹皮(各三錢),黃連,玄參(各二錢),甘草(一錢),桂枝(三分),半夏(五分),柴胡(三分),水煎服。二劑愈。
人有上吐下結,氣逆不順,飲食不得入,溲溺不得出,腹中作疼,手按之少可,人以為此寒極而陰陽易位,其脈必澀而伏也。法當吐,不吐則死。然而不必吐也,夫上部無脈下部有脈,吐之宜也,以食填塞於太陰耳。今脈澀而伏,非無脈之比,況所食之物,已經吐出,是非食填太陰也。
吐之不重傷脾胃之氣,以堅其閉塞乎。夫胃氣之所以不開,與大小腸、膀胱之所以閉結者,由於腎氣之衰也。胃為腎之關門,腎之氣不上,則胃之關必不開。腎主大小便、膀胱之氣化,亦腎氣化之也。腎氣不通於三經,則便溲何從而出然則上下開闔之權衡全在乎腎也。治法必須大補其腎中之水火。
腎中之水火足,而關格不治而自愈矣。方用水火兩補湯:
熟地(一兩),山茱(四錢),茯神(五錢),車前子(三錢),人參(二錢),麥冬(一兩),五味子(五分),肉桂(一錢),白朮(五錢),牛膝(三錢),水煎服。連服二劑,上吐止而下結亦開矣,再服四劑全愈。
此方補腎中之水火,而又能通腎中之氣。氣足而上自達於胃,下自達於膀胱、大小腸矣。倘用香燥之藥以救胃,則胃氣愈傷;倘用攻利之藥以救膀胱、大小腸,則膀胱、大小腸愈損,何日是開關解格之日哉。
此症用化腎湯亦神效。
熟地(二兩),肉桂(二錢),水煎服。一劑即通,二劑全愈。
人有一時關格,大小便閉結不通,渴飲涼水,少頃即吐,又飲之又吐,面赤唇焦,粒米不能下胃,飲一杯吐出杯半,脈亦沉伏,人以為脈絕也,誰知是格陽不宣,腎經寒邪太盛之故乎。夫腎屬少陰,喜溫而不喜寒也。寒邪入腎則陽無所附,陽欲杜陰而不能,陰且格陽而愈勝,於是陽不敢居於下焦,而盡逆衝於上焦咽喉之間,難於容物而作吐矣。夫陽宜陰折,熱宜寒折,似乎陽熱在上,宜用陰寒之藥以治之。
白話文:
治療這種「關格」的病症,重點應該在於調和身體的營衛之氣,不要偏重於陰或陽,要使其達到平和的狀態。治療時不要傷害到胃氣,讓各個臟腑能夠自行運行和分配氣血。不需要執著於關口從哪裡打開,阻礙從哪裡解除,只需要著重於調和中焦的樞紐,使其能夠順暢運行,逐漸使氣血流通於上下之間。這樣一來,營氣自然能夠向上運行,衛氣也不會閉塞。順應這種趨勢加以引導,就能避免出現阻礙。
這裡推薦使用「和中啟關散」:
麥冬(五錢)、人參(五分)、甘草(五分)、柏子仁(三錢)、滑石(搗碎,一錢)、黃連(一錢)、白芍(五錢)、桂枝(三分)、天花粉(一錢五分),用水煎服。服用一劑就能止住嘔吐,再服用一劑就能使大小便通暢。
這個方子的作用是解除中焦的火氣,同時也能夠舒緩肝氣,平息肝木之氣。肝木之氣平穩了,火熱自然就會減少。其中最為精妙的地方,在於使用了黃連和桂枝。黃連能夠使心火安定並與腎水相交,桂枝能夠調和腎氣並與心火相交,當心腎之氣互相交通,營衛陰陽之氣自然就能夠互相調和。陰陽之氣調和了,上下二焦自然就不會閉塞。這就是調和陰陽比直接開關疏通更有效的道理。
這個病症使用「黃連啟心湯」也有效果。
人參(一錢)、白朮、丹皮(各三錢)、黃連、玄參(各二錢)、甘草(一錢)、桂枝(三分)、半夏(五分)、柴胡(三分),用水煎服。服用兩劑就能痊癒。
有些人會出現上吐下瀉,氣機逆亂不順,吃不下東西,大小便排不出來,肚子疼痛,按壓時會稍微舒服一些。人們認為這是寒邪極盛導致陰陽顛倒,所以脈象會是澀滯而沉伏的。按照常理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,如果不吐就會有生命危險。但是,這種情況未必一定要催吐。如果上部沒有脈,下部有脈,那確實應該催吐,因為可能是食物堵塞了脾胃。但現在脈象只是澀滯而沉伏,並非沒有脈,而且食物也已經吐了出來,所以並不是食物堵塞脾胃的原因。
如果催吐,反而會更加傷害脾胃之氣,導致閉塞更加嚴重。胃氣之所以不能暢通,以及大小腸、膀胱之所以閉塞不通,都是由於腎氣衰弱引起的。胃是腎的關門,腎氣不能上行,胃的關口自然就無法打開。腎主管大小便和膀胱的氣化,這些也都是腎氣的功能。如果腎氣不能夠暢通於這三條經脈,大小便又怎麼能夠排出來呢?所以說,上下開合的關鍵完全在於腎。治療方法必須要大力補益腎中的水火。
當腎中的水火充足了,「關格」病症自然就能夠痊癒。這裡推薦使用「水火兩補湯」:
熟地(一兩)、山茱萸(四錢)、茯神(五錢)、車前子(三錢)、人參(二錢)、麥冬(一兩)、五味子(五分)、肉桂(一錢)、白朮(五錢)、牛膝(三錢),用水煎服。連續服用兩劑,就能夠止住嘔吐,同時大小便也能夠通暢,再服用四劑就能完全康復。
這個方子能夠補益腎中的水火,同時也能夠疏通腎中的氣機。當腎氣充足了,自然就能夠上行到胃,下行到膀胱和大小腸。如果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來治療胃,反而會更加傷害胃氣;如果使用攻下通利的藥物來治療膀胱和大小腸,反而會更加損傷膀胱和大小腸,那又怎麼可能達到開關解格的目的呢?
這個病症使用「化腎湯」也有非常好的效果。
熟地(二兩)、肉桂(二錢),用水煎服。服用一劑就能通暢,服用兩劑就能完全康復。
有些人會突然出現「關格」的病症,大小便閉塞不通,口渴想喝涼水,但是喝下去沒多久又吐了出來,再喝還會吐,臉色發紅,嘴唇焦乾,一點食物都吃不下,喝一杯水要吐出大半杯,脈象也沉伏。人們認為這是脈象將要斷絕的表現,卻不知道這是陽氣被阻礙無法宣發,腎經寒邪太盛的緣故。腎屬於少陰,喜歡溫暖而不喜歡寒冷。當寒邪侵入腎臟,陽氣就失去了依附,陽氣想要制約陰氣卻無能為力,而陰氣反而會阻礙陽氣,使得陽氣不敢停留在下焦,全部逆行衝到上焦的咽喉部位,導致無法容納食物而出現嘔吐。按照常理,陽應該被陰來制約,熱應該被寒來制約,現在看起來是陽熱在上,似乎應該用陰寒的藥物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