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士鐸

《辨證錄》~ 卷之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5)

1. 健忘門(四則)

人有老年而健忘者,近事多不記憶,雖人述其前事,猶若茫然,此真健忘之極也。人以為心血之涸,誰知是腎水之竭乎?夫心屬火、腎屬水,水火似乎相剋,其實相剋而妙在相生,心必藉腎以相通,火必得水而既濟。如止益心中之血,而不去填腎中之精,則血雖驟生,而精仍長涸,但能救一時之善忘,而不能冀長年之不忘也。治法必須補心,而兼補腎,使腎水不幹,自然上通於心而生液。

然而老年之人,乃陰盡之時,補陰而精不易生,非但藥品宜重,而單恃煎湯,恐有一時難以取勝之憂,服湯劑之後,以丸藥繼之,始獲永遠之效也。方名生慧湯:

熟地(一兩),山茱萸(四錢),遠志(二錢),生棗仁(五錢),柏子仁(去油,五錢),茯神(三錢),人參(三錢),菖蒲(五分),白芥子(二錢)

水煎服。連服一月自然不忘矣。

此方心腎兼補,上下相資,實治健忘之聖藥,苟能日用一劑,不特卻忘,並有延齡之慶矣。然而人必苦服藥也,則丸方又不可不傳耳。方名扶老丸:

人參(三兩),白朮(三兩),茯神(二兩),黃耆(三兩),當歸(三兩),熟地(半斤),山茱萸(四兩),玄參(三兩),菖蒲(五錢),柏子仁(三兩),生棗仁(四兩),麥冬(三兩),龍齒(三錢),白芥子(一兩)

各為細末,蜜為丸,丹砂為衣。每日晚間白滾水吞下三錢,久服斷不健忘。

此方老少人俱可服,而老年人尤宜,蓋補腎之味多於補心,精足而心之液生,液生而心之竅啟,竅啟而心之神清,何至昏昧而善忘哉。

此症亦可用強記湯:

熟地,麥冬,生棗仁(各一兩),遠志(二錢)

水煎服。二十劑不忘矣。

人有壯年而健忘者,必得之傷寒大病之後,或酒色過度之人。此等之病,視若尋常,而本實先匱,最為可畏。世人往往輕之而不以為重,久則他病生焉,變遷異症而死者多矣。予實憫之,故又論及此。此種健忘,乃五臟俱傷之病,不止心腎二經之傷也。若徒治心腎,恐胃氣甚弱,則虛不受補,甚為可慮。

必須加意強胃,使胃強不弱,始能分布精液於心腎耳(。方用生氣湯:

人參(二錢),白朮(一錢),茯苓(三錢),遠志(八分),炒棗仁(二錢),熟地(五錢),山茱萸(二錢),甘草(三分),神麯(三分),半夏(三分),麥冬(一錢),肉桂(三分),菖蒲(三分),芡實(三錢),廣木香(一分)

水煎服。四劑而胃口開,十劑而善忘少矣,連服三十劑全愈。

此方藥味多而分兩輕者,以病乃久虛之症,大劑恐有阻滯之憂,味少恐無調劑之益,所以圖攻於緩,而奏效於遠也。扶助胃氣而仍加意於補心腎二經,則五臟未嘗不同補也。有益無損,殆此方之謂歟。

白話文:

健忘門(四則)

老年人健忘,多記不住最近的事,即使別人提起以前的事,也茫然不知,這是健忘的極致。人們以為是心血不足,其實是腎水枯竭。心屬火,腎屬水,水火看似相剋,卻妙在相生,心必須依靠腎來溝通,火必須借助水才能調和。如果只補充心血,而不滋補腎精,即使血一時增多,但腎精仍然枯竭,只能暫時緩解健忘,無法長期保持記憶。治療必須同時補心補腎,使腎水不枯竭,自然上達於心而產生津液。

然而老年人陰精已衰,補陰也很難使精氣再生,所以藥物劑量需加重,單靠湯劑恐怕難以奏效,服湯劑後應再服用丸藥,才能取得持久的效果。

生慧湯方:

熟地黃一兩、山茱萸四錢、遠志二錢、生棗仁五錢、柏子仁(去油)五錢、茯神三錢、人參三錢、菖蒲五分、白芥子二錢

水煎服,連服一月,自然就不會健忘了。

此方補心腎兼顧,上下相輔相成,是治療健忘的良方,如果每天服用一劑,不僅能治癒健忘,還能延年益壽。但長期服用湯藥也令人吃力,所以丸藥方劑也必須傳授。

扶老丸方:

人參三兩、白朮三兩、茯神二兩、黃耆三兩、當歸三兩、熟地黃半斤、山茱萸四兩、玄參三兩、菖蒲五錢、柏子仁三兩、生棗仁四兩、麥冬三兩、龍齒三錢、白芥子一兩

研成細末,用蜂蜜做成丸藥,用丹砂做外衣。每天晚上用溫開水送服三錢,長期服用就不會健忘。

此方老少皆宜,老年人尤其適合,因為補腎的藥物多於補心的藥物,腎精充足,心液自然產生,心液產生,心竅就通暢,心竅通暢,心神就清澈,就不會昏沉健忘了。

強記湯方:

熟地黃、麥冬、生棗仁各一兩、遠志二錢

水煎服,二十劑即可治癒健忘。

壯年人健忘,往往是因為傷寒大病之後,或因酒色過度所致。這種病看似平常,但本源已虛,極為可怕。世人常輕視而不重視,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其他疾病,最終因病情變化而死亡的人很多。我深感惋惜,所以也論述此病。這種健忘,是五臟俱傷所致,不只是心腎兩經受損。如果只治療心腎,而胃氣很虛弱,就會導致虛不受補,非常危險。

必須重視健胃,使胃氣強盛,才能將精氣輸布到心腎。

生氣湯方:

人參二錢、白朮一錢、茯苓三錢、遠志八分、炒棗仁二錢、熟地黃五錢、山茱萸二錢、甘草三分、神麴三分、半夏三分、麥冬一錢、肉桂三分、菖蒲三分、芡實三錢、廣木香一分

水煎服,四劑胃口就開,十劑健忘症狀就減輕,連服三十劑即可痊癒。

此方藥物種類多,劑量卻較輕,是因為此病是久虛之症,劑量過大恐有阻滯之憂,劑量過少又恐無療效,所以採取緩慢進補的方法,以期取得長遠的效果。此方扶助胃氣,同時也注重補益心腎,使五臟都能得到滋補。有益無害,大概就是指此方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