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偶錄》~ 卷一 (1)
卷一 (1)
1. 卷一
2. 識一字便可為醫說
客有問於余曰:「醫之為道,乃古聖人泄天地之秘,奪造化之權,起死回生,非讀破萬卷書,參透事事物物之理者不能?今非通儒而業此,亦能療人病者。何也?」余曰:「天地間有理有數。理可勝數,則有學問之醫,遠近崇之,遂得其以盡活人之道。然仲景為醫中之聖,尚未見許於當時,觀傷寒之序文可知。
猶宣聖以素王老其身,天人意在萬世,不在一時也。仲景之後,名賢輩出,人皆不得志於時,閉門著書,以為傳道之計,而喻嘉言、柯韻伯二先生書,尤感憤而為不平之鳴。此理數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。今之業醫者,無論不儒為通儒,而求其識字者。則為良醫矣。無論其識多字也,只求其識一字者,可以為良醫矣。
」客曰:「此何字也。得毋所謂丁字乎?」余曰:「亦其類耳。不必他求,即人字是也。人乃陰精陽氣合而成之者也。左為陽,左邊一丿,陽之位也。右為陰,右邊一乀,為陰之位也。作書者遇丿處自然輕手揮之,陽主乎氣,輕清之象也。遇乀處自然重手頓之,陰主乎精,重濁之象也。
兩畫不相立,陰陽互根之道也。兩晝各自位置,陰陽對待之道也。丿在左者不可使之右,乀在右者不可之左,陰陽不離之道也。左丿由重而輕,萬物生於水,即男女構精,萬物化生之義,由陰而陽也。右乀由輕而重,形生於氣。即大哉乾元,乃統天,至哉坤元,乃順承。人之氣,陽統乎陰也。
二者合之則成人,合之之義,醫書謂之自抱,《周易》名之曰交,交則為泰矣。試以形景淺言之。人之鼻下口上水溝穴一名人中,取人身居乎天地中之義也。天氣通於鼻,地氣通於口。天食人以五氣,鼻受之。地食人以五味,口受之。穴居其中,故曰人中。自人中而上,目鼻耳皆兩竅,(偶畫。
)自人中而下,口與二便皆單竅,(奇畫。)上三畫偶而為陰,下三畫奇而為陽,取地天之義,合成泰卦也。形景主外,猶必合陰陽之象而成人,況人之所以生之理乎。人之為義大矣哉!子若遇醫者問此一字,恐高車駟馬,詡詡以名醫自負者,亦一字不識也。」客聞予言,大笑而去。
白話文:
有位客人向我提問說:「醫學這條道路,是古人用智慧解開了天地的奧祕,掌握了生命的創造與控制權,有能力起死回生,難道不是要讀遍萬卷書,深入理解所有事物的原理才能做到嗎?然而現在有些並非學富五車的人從事醫學,也能治療人的疾病,這是為什麼呢?」我回答說:「宇宙之間存在著道理和規律。道理能勝過規律,那麼那些有學問的醫生,遠近的人都會尊敬他們,他們就能充分發揮救死扶傷的能力。然而,張仲景被稱為醫學中的聖人,但在當時卻未得到認可,從他的《傷寒論》序文中可以看出來。
就像孔子雖然一生沒有顯赫的地位,但他的影響力卻跨越了時代,不僅僅侷限於當代。張仲景之後,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醫學家,他們大多在當時都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,於是關門寫書,作為傳播醫學知識的方式。尤其是喻嘉言和柯韻伯兩位先生的書籍,更是充滿了激昂的情感,表達了他們對不公正的抗議。這就是道理和規律之間微妙的關係,有些事情可以說,有些則無法言語描述。如今從事醫學的人,不論是否學富五車,只要求他們認識字,就可以成為好醫生了。更進一步來說,他們不需要認識很多字,只要認識一個字,就可以成為好醫生了。」
客人問:「這是哪個字呢?難道是丁字?」我回答說:「差不多是那種類型的字,不需要尋找其他,就是'人'字。人是由陰精和陽氣結合而成的。左邊代表陽,左邊的一撇,是陽的位置。右邊代表陰,右邊的一捺,是陰的位置。寫字的人遇到一撇的地方自然會輕輕揮動筆,因為陽代表氣,輕盈清澈的象徵。遇到一捺的地方自然會重重按下筆,因為陰代表精,厚重混濁的象徵。
兩筆不能獨立存在,這代表陰陽相互依存的道理。兩筆各自有自己的位置,這代表陰陽對立的道理。左邊的一撇不能移到右邊,右邊的一捺也不能移到左邊,這代表陰陽不離的道理。左邊的一撇由重到輕,萬物由水而生,即男女構精,萬物化生的意義,由陰轉為陽。右邊的一捺由輕到重,形體由氣而生。即乾元大哉,統御天地,坤元至哉,順承天地。人的氣,陽統陰。
兩者結合就形成了人,這個結合的意義,在醫書中被稱為自抱,《周易》中被稱為交,交合後就會形成泰卦。讓我們以人體的表面淺顯地解釋一下。人鼻子下面、嘴巴上面的水溝穴又叫人中,取其人在天地中間的含義。天氣通過鼻子進入人體,地氣通過嘴巴進入人體。天氣提供人體五種氣息,由鼻子接收。地氣提供人體五種味道,由嘴巴接收。這個穴位位於中間,所以被稱為人中。從人中向上,眼睛、鼻子、耳朵都是兩個孔洞,代表偶數。
從人中向下,嘴巴和排泄器官都是單個孔洞,代表奇數。上面三個偶數代表陰,下面三個奇數代表陽,這取自地天的含義,合在一起形成泰卦。身體的外部結構,也必須符合陰陽的象徵才能形成人,更何況是人之所以生存的原理呢。人的意義真是太深遠了!如果你遇到醫生問這個字,恐怕那些乘坐華麗馬車,自稱名醫的人,也可能一個字都不認識。」客人聽了我的話,大笑著離開了。
3. 張飛疇運氣不足憑說
諺云:「不讀五運六氣,檢遍方書何濟?」所以稍涉醫理者,動以氣運為務,曷知《天元紀》等篇,本非《素問》原文,王氏取《陰陽大論》,補入經中,後世為古聖格言,孰敢非之?其實無關於醫道也。況論中明言,時有當位而氣無,必猶然諄諄詳論者,不過窮究其理而已。
縱使勝復有當,而政分南北,四方有高下之殊,四序有非時之化,百步之內,晴雨不同,千里之外,寒暄各異,豈可以一定之法而測非常之變耶?若熟之則資顧問則可,苟奉之法,則一執不通矣。
白話文:
有句俗語說:「如果不理解五運六氣,就算看遍所有的藥方書籍又有什麼用?」因此,稍微涉及醫學理論的人,往往都專注於研究氣運。但事實上,《天元紀》等篇章並非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的原始內容,是王冰從《陰陽大論》中取出,補充到經文中的。後世將這些視為古聖先賢的格言,誰敢去質疑呢?然而實際上,這些與醫學道理並無直接關係。
而且在論述中明確指出,有些時候,雖然位置應有其相應的氣運,但實際上卻沒有,人們仍然詳細地討論這些,只是為了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罷了。
即使勝復有定規,但政權分南北,各地形勢高低不同,四季有非正常的變化,百步之內,晴雨可能不同;千里之外,冷暖可能迥異,怎麼可以用固定的方法來預測那些不尋常的變化呢?如果用來作為參考和諮詢,當然可以,但如果完全遵照這些法則,那麼就會變得固執不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