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偶錄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診脈歌

病人雙腕仰,高骨定為關,依掌後之高骨,定為關脈。寸脈量虎口,尺脈准臂彎,關前距虎口一寸,故曰寸。關後距臂彎一尺,故曰尺。左寸心胞絡,左關膽與肝,左尺司何職,膀胱腎系焉,右寸胸中肺,胃脾屬右關,要知大腸腎,右尺自昭然。

口鼻一呼吸,脈來四五跳,此是無病者,平和氣血調,三至為遲候,六至作數教,遲則寒之象,數則熱之標,一二寒愈盛,七八熱正饒。

輕舉得皮面,表邪脈故浮,若是病在裡,重取須沉求,洪長征實健,細弱識虛柔,水濕並痰飲,滑利又弦遒,緊促氣內亂,伏澀氣疑留,妊娠中止代,失血中穴芤,代脈中止,芤脈中空。只此尚易見,其他渺以幽。

白話文:

病人雙手抬起,以手腕高處的骨節點定為脈搏位置,稱為「關脈」。在手掌後方的高骨上定脈,稱為「關脈」。寸脈量取於虎口(手腕最突出的部分),尺脈則在手臂彎曲處量取,關脈前距離虎口一寸,所以稱為「寸脈」;關脈後距離手臂彎曲處一尺,所以稱為「尺脈」。

左側寸脈主心與心包絡,左側關脈主膽與肝,左側尺脈主膀胱與腎。右側寸脈主胸中肺,右側關脈主胃與脾,右側尺脈主大腸與腎。

口鼻的呼吸一次,脈搏跳動四到五次,這是健康無病的情況,表示氣血調和。脈搏跳動三次為緩慢,六次為快速,緩慢常表示寒症,快速常表示熱症。脈搏兩三次為極寒,七、八次為極熱。

輕微提按脈搏可感到表面,表示外邪所引起的脈象浮現。若脈象深沈,表示病在內部。洪長的脈象代表實證,細弱的脈象代表虛證。水腫、痰飲等病理情況,脈象會滑利或有弦韌感。脈象緊促表示氣機混亂,脈象伏澀可能表示氣血凝滯。懷孕中止產,失血後脈象可能呈現「代脈」,即脈搏中間有一段暫停。而「芤脈」則是脈搏中間有一段空隙。

這些脈象的觀察比較容易理解,其他的脈象則較為複雜,難以一目瞭然。

2. 望舌色

舌者心之竅。凡病俱現於舌,能辨其色,症自顯然。舌尖主心,舌中主脾胃,舌邊主肝膽,舌根主腎。假如津液如常,口不燥渴,雖或發熱,尚屬表症,若舌苔粗白,漸厚而膩,是寒邪入胃,挾濁飲而欲化火也,此時已不辨滋味矣,宜用半夏、藿香。迨厚膩而轉黃色,邪已化火也,用半夏,黃芩。

若熱甚失治則變黑,胃火甚也,用石膏,半夏。或黑而燥裂,則去半夏而純用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花粉之屬以潤之。至厚苔漸退而舌底紅色者,火灼水虧也,用生地、沙參、麥冬、石斛以養之。此表邪之傳裡者也。其有脾胃虛寒者,則舌白無苔而潤,甚者連唇口面色俱痿白,此或泄瀉,或受濕,脾無火力,速宜黨參、焦朮、木香、茯苓、炙草、乾薑、大棗以振之。虛甚欲脫者,加附子、肉桂。

白話文:

舌頭是心臟的門戶,所有疾病都會反映在舌頭上,觀察舌頭的顏色就能清楚地辨別病症。

舌尖代表心臟,舌頭中間代表脾胃,舌頭邊緣代表肝膽,舌根代表腎臟。

如果唾液正常,口不乾渴,即使發燒,也屬於表症。但如果舌苔粗白,逐漸變厚且膩,說明寒邪入侵胃部,挾帶濁液想要化為火熱,此時已經無法辨別味道了,應該服用半夏、藿香。

當舌苔厚膩轉為黃色,說明邪氣已經化為火熱,可以用半夏、黃芩。

如果熱症嚴重而不治,舌苔就會變成黑色,這是胃火太盛的表現,應該服用石膏、半夏。如果舌苔又黑又乾燥裂開,就應該去掉半夏,只用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花粉等藥物滋潤。

當厚厚的舌苔逐漸消退,舌底呈現紅色,說明火熱灼傷津液,應該服用生地、沙參、麥冬、石斛滋養。這說明表邪已經傳入內裡。

如果脾胃虛寒,舌頭就會白而無苔,而且濕潤,嚴重者甚至連嘴唇、口角、面色都變得蒼白,這可能是腹瀉或者受濕導致脾臟沒有火力,應該服用黨參、焦朮、木香、茯苓、炙草、乾薑、大棗等藥物來振奮脾胃。虛寒嚴重,快要虛脫的人,應該加服附子、肉桂。

若脾熱者,舌中苔黃而薄,宜黃芩。心熱者,舌尖必赤,甚者起芒刺,宜黃連、麥冬、竹捲心。肝熱者,舌邊赤或芒刺,宜柴胡、黑山梔。其舌中苔厚而黃者,胃微熱也,用石斛、知母、花粉、麥冬之類。若舌中苔厚而黑燥者,胃大熱也,必用石膏、知母。如連牙床唇口俱黑,則胃將蒸爛矣,非石膏三四兩,生大黃一兩,加糞金汁、人中黃、鮮生地汁、天冬、麥冬汁、銀花露,大劑之投不能救也。此唯時疫發癍及傷寒症中多有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舌苔黃薄,代表脾胃有熱,可以用黃芩來清熱。如果舌尖發紅,嚴重時甚至有芒刺,代表心火旺盛,要用黃連、麥冬、竹捲心來降火。如果舌邊發紅或有芒刺,代表肝火上炎,要用柴胡、黑山梔來清熱。如果舌苔厚而黃,代表胃火微熱,可以用石斛、知母、花粉、麥冬等藥來清熱潤燥。如果舌苔厚而黑燥,代表胃火很旺,一定要用石膏、知母來降火。如果連牙床、嘴唇、口腔都黑,代表胃火已經很嚴重,快要把胃燒爛了,即使用石膏、大黃、糞金汁、人中黃、生地汁、天冬、麥冬汁、銀花露等藥物大劑量服用,也難以救治。這種情況多見於時疫發疹和傷寒症中。

余嘗治一獨子,先後用石膏至十四斤余而癍始透病始退,此其中全恃識力。再有舌黑而潤澤者,此係腎虛,宜六味地黃湯。若滿舌紅紫色而無苔者,此名絳舌,亦屬腎虛,宜生地、熟地、天冬、麥冬等,更有病後絳舌如鏡發亮而光,或舌底嗌乾而不飲冷,此腎水虧極,宜大劑六味地黃湯投之以救其津液,方不枯涸。

白話文:

我曾經治療一位獨生子,前後使用了石膏十四斤多,才讓疹子發透,病症才開始消退。這件事全靠醫生的識別能力。

再者,如果舌頭發黑而潤澤,這是腎虛所致,應該服用六味地黃湯。

如果滿舌頭紅紫色而沒有舌苔,這稱為絳舌,也是腎虛的表現,應該服用生地、熟地、天冬、麥冬等藥物。

如果病後絳舌像鏡子一樣發亮,或者舌底咽喉乾燥而不喜喝冷飲,這是腎水虧損極度嚴重,應該服用大量六味地黃湯,用它來補充津液,才不會枯竭。

3. 望聞問切論

望者,看形色也。聞者,聽聲音也。問者,訪病情也。切者,診六脈也。四事本不可缺一,而唯望與問為最要。何也?蓋聞聲一道,不過審其音之低響以定虛實,嗽之悶爽以定升降,其他則無可聞也。切脈一道,不過辨其浮沉以定表裡,遲數以定寒熱,強弱以定虛實,其他則胸中了了,指下難明,且時大時小,忽浮忽沉,六脈亦難定準,故醫家謂據脈定症,是欺人之論也。

惟細問情由則先知病之來歷,細問近狀則又知病之淺深,而望其部位之色,望其唇舌之色,望其大小便之色,病情已得八九矣。而再切其脈,合諸所問所望,果相符否?稍有疑義,則默思其故,兩兩相形。虛與實相形,寒與熱相形,表與里相形,其中自有把握之處,即可定斷。

慎斯術也,以往其無所失矣。

白話文:

觀察患者的外貌和顏色、聆聽他們的聲音、詢問病情,以及診脈,是中医诊病的四大基本方法,缺一不可。其中,观察和询问最为重要。因为仅仅依靠听声音,只能判断患者的虚实和气机升降,其他方面则无法判断。而脉诊虽然可以辨别表里、寒热、虚实等,但脉象变化无常,难以准确判断,因此,仅仅依靠脉诊来确诊病情,是不可靠的。

反之,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现状,可以了解病情的起因和轻重程度。观察患者的局部颜色、唇舌颜色和大小便颜色,也能掌握大部分病情。再结合脉象,与询问和观察的结果互相印证,如果有疑问,就反复思考,将虚实、寒热、表里等方面相互比较,就能得到准确的判断。

掌握这些诊病方法,才能避免诊治失误。

4. 表裡虛實寒熱辨

凡人之病,不外乎陰陽,而陰陽之分,總不離乎表裡虛實寒熱六字盡之。夫里為陰,表為陽,虛為陰,實為陽,寒為陰,熱為陽。良醫之救人,不過能辨此陰陽而已。庸醫之殺人,不過錯認此陰陽而已。假如發熱,惡寒,鼻塞,咳嗽,頭痛,脈浮,舌無苔,口不渴,此病之在表者也。

如或潮熱,惡熱,口燥,舌黃,腹痛、便澀,脈沉,此病之在裡者也。假如氣短體弱,多汗驚悸,手按心腹,四肢畏冷,脈來無力,此病之本虛者也。若病中無汗,或狂躁不臥,腹脹拒按,脈實有力,此病之又實者也。假如唇舌俱白,口不渴,喜飲熱湯,鼻流清涕,小便清,大便溏,手足冷,脈遲,此病之犯寒者也。若舌赤目紅,口渴喜冷,煩躁,溺短便秘,或唇燥舌乾,此病之患熱者也。

白話文:

人的病症,不外乎是陰陽失調,而陰陽的區分,總歸離不開表裡虛實寒熱六個字。內在屬陰,外在屬陽;虛弱屬陰,充實屬陽;寒冷屬陰,溫熱屬陽。精通醫術的醫生救人,不過是善於辨別這些陰陽而已。庸醫殺人的原因,不過是錯認了這些陰陽而已。比如說,如果出現發熱、惡寒、鼻塞、咳嗽、頭痛,脈象浮弱,舌苔薄白,口不渴,這就是病症在表面的表現。

如果出現潮熱、惡熱、口乾舌燥、舌苔黃厚、腹痛便秘,脈象沉細,這就是病症在裡面的表現。比如說,如果出現氣短體弱、容易出汗、心悸不安、按壓心腹疼痛、四肢畏寒、脈象無力,這就是身體虛弱的表現。如果出現無汗、狂躁不安、腹脹拒按、脈象有力,這就是身體實證的表現。比如說,如果出現嘴唇和舌頭發白、口不渴、喜歡喝熱湯、鼻涕清稀、小便清澈、大便稀軟、手腳冰冷、脈象遲緩,這就是寒邪侵襲的表現。如果出現舌頭紅腫、眼睛發紅、口渴喜冷、心煩意燥、小便量少、大便乾燥,或者嘴唇乾裂、舌頭乾燥,這就是熱邪入侵的表現。

凡此皆陰陽之分也。至於邪盛正衰,陰虛火亢等,則又陰中之陽,陽中之陰,其間毫釐千里,命在反掌,辨之者安得而不慎?

表治宜發散也。如初感風寒,發熱頭痛,但用蘇梗(一錢五分),荊芥(一錢五分),防風(一錢),川芍(一錢),甘草(五分),生薑(三片),以散之。頭痛甚,加羌活(六分)。如鼻塞或流清涕,加半夏(一錢五分),茯苓,陳皮(各一錢)。如咳嗽,則加桔梗(七分),杏仁(一錢),前胡(一錢)之類。

白話文:

第一段

所有這些都是陰陽的區分。至於邪氣盛而正氣衰、陰虛火旺等等,這些又是陰中有陽、陽中有陰,其中差異細微如毫釐卻相差千里,生死只在旦夕之間,辨別這些病症,怎麼能不謹慎呢?

第二段

表證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。例如初感風寒,發熱頭痛,只要用蘇梗(一錢五分)、荊芥(一錢五分)、防風(一錢)、川芍藥(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、生薑(三片)來散寒解表。頭痛嚴重者,可以加羌活(六分)。如果鼻塞或流清鼻涕,可以加半夏(一錢五分)、茯苓、陳皮(各一錢)。如果咳嗽,則可以加桔梗(七分)、杏仁(一錢)、前胡(一錢)等等。

  • 括號內的數字代表藥物的分量,單位是錢或分。
  • 此處的藥物名稱均為中藥名,現代人可能不太熟悉,可以參考中藥百科或相關資料了解。

一劑得汗而熱即退,不必再服。但避風寒,忌油膩。未得汗則再劑而止。若寒熱往來,欲作瘧狀,宜用柴胡(八分)),酒芩((八分),赤芍(一錢),製半夏(二錢五分),甘草(五分),大棗(三枚),生薑(三片)以和之。虛者,加防、黨(二錢)。此其症在表,切勿妄用枳殼、神麯、麥芽消導之藥,引邪入內。

里治宜歸經也。有虛實,有寒熱,宜辨其病在何臟腑而治之,法詳臟腑門。惟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謂之七情,此里症之最難治者,但寬其心而藥始效,否則無益也。然症在於里,大忌發散,散之則虛者汗脫,熱者煽熾,醫動輒用表,可懼哉?

白話文:

第一段

服用一劑藥後,如果能出汗並且發熱退去,就不需要再服藥了。但要注意避風寒,忌食油膩的食物。如果沒有出汗,則可以再服用一劑藥,直到出汗為止。

如果出現寒熱交替,像是要發瘧疾的症狀,可以使用柴胡(八分)、酒芩(八分)、赤芍(一錢)、製半夏(二錢五分)、甘草(五分)、大棗(三枚)、生薑(三片)一起煎服。體虛者,可以加防風、黨參(各二錢)。

這種病症屬於表證,絕對不能隨便使用枳殼、神麴、麥芽等消導藥物,以免將邪氣引入內部。

第二段

治療內在病症,應該依照經絡來進行。內在病症有虛實之分,也有寒熱之別,應該辨別清楚病症在何種臟腑,再針對性地進行治療。具體的治療方法,請參閱臟腑篇。

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稱為七情,這是內在病症中最難治的。只有寬解患者的心,藥物才能奏效,否則無濟於事。

內在病症,最忌諱發散。發散會導致虛者汗出過多,熱者火勢更加旺盛。很多醫生一遇到病症就用發散的方法,實在令人擔憂!

虛治宜補也。然有陰虛,有陽虛。血虛者為陰虛,宜補其血,輕者用生地(四錢),首烏(二錢),歸身(一錢五分),酒芍(一錢五分),炙鱉甲(二錢),穭豆皮(三錢),海參(三錢),北沙參(三錢)之類,重者用熟地(五錢),枸杞(三錢),五味(七分),萸肉(一錢),菟絲(一錢)以填之。

氣虛者為陽虛,宜補其氣,輕者用黨參(三錢),白朮(一錢),山藥(二錢),茯苓(一錢五分),炙草(六分),紅棗(六枚),生薑(一片)之類,重者用人參(一錢),黃耆(一錢五分)以振之。氣欲脫則並加附子(二錢),乾薑(二錢)以回陽。若氣血兼虛,則陰陽並補,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皆聖藥也。

白話文:

虛症應該用補法來治療。但虛症又分為陰虛和陽虛。血虛屬於陰虛,應該補血。輕症可以用生地(四錢)、首烏(二錢)、歸身(一錢五分)、酒芍(一錢五分)、炙鱉甲(二錢)、穭豆皮(三錢)、海參(三錢)、北沙參(三錢)等藥材。重症則可以用熟地(五錢)、枸杞(三錢)、五味子(七分)、萸肉(一錢)、菟絲子(一錢)等藥材來填補。

氣虛屬於陽虛,應該補氣。輕症可以用黨參(三錢)、白朮(一錢)、山藥(二錢)、茯苓(一錢五分)、炙甘草(六分)、紅棗(六枚)、生薑(一片)等藥材。重症則可以用人參(一錢)、黃耆(一錢五分)等藥材來振奮。如果氣快要虛脫,可以加上附子(二錢)、乾薑(二錢)來回陽。如果氣血都虛,則陰陽都要補,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都是很好的藥方。

實治宜瀉也。心有火邪,肺有風寒,脾有食積、蟲痞、濕熱,肝有鬱怒之氣,膽、胃、胞絡、膀胱、大小腸各能受邪,皆為實症,治法詳各臟腑門。然治實以速為功,苟遷延日久,病未去而元氣虛,則難以消導矣。

寒治宜溫也。寒在表則惡風寒,宜蘇葉(一錢),霍梗(二錢),荊芥、防風(各一錢),前胡(一錢五分),杏仁(三錢),生薑(三片)之屬,以散其邪,甚則桂枝(五分),麻黃(五分),細辛(六分)。

寒在裡則喜熱湯,宜制夏(二錢),藿香(一錢五分),焦術(一錢五分),制樸(一錢),吳茱萸(八分),焦穀芽(三錢),煨姜(二片),砂仁(二粒)之屬,以暖其中,甚則附子(六分),肉桂(六分),乾薑(六分)。凡寒症唇舌必白,脈遲便利,腹或冷痛,一投寒涼,入口立脫,慎之。

白話文:

對於實症,治療應以清瀉為主。心有火熱、肺有風寒、脾有食積、蟲癥、濕熱、肝有鬱怒之氣、以及膽、胃、胞絡、膀胱、大小腸各處受到邪氣影響,這些都屬於實症,治療方法需詳細對應到各個臟器。然而,對於實症的治療,應快速有效,如果拖延日久,病情未除反而元氣虛弱,那麼就更難以進行調理了。

對於寒症,治療應以溫暖為主。寒氣在表層時,會使人畏風畏寒,可用蘇葉(一錢)、霍梗(二錢)、荊芥、防風(各一錢)、前胡(一錢五分)、杏仁(三錢)、生薑(三片)等藥物來疏散邪氣;若寒氣深入內部,則需要使用制夏(二錢)、藿香(一錢五分)、焦術(一錢五分)、制樸(一錢)、吳茱萸(八分)、焦穀芽(三錢)、煨姜(二片)、砂仁(二粒)等藥物來暖和內部;若寒氣嚴重,則可能需要使用附子(六分)、肉桂(六分)、乾薑(六分)等藥物。所有寒症的特徵是脣舌必定呈白色,脈象緩慢,大便溏薄,腹部可能有冷痛感,一旦施用寒涼藥物,會立即產生不良反應,所以要特別小心。

熱治宜涼也。然熱症有實火,有虛火。實火之症,或因外感,或因內郁所致,宜分臟腑治之。火之微者,黑山梔(一錢五分),石斛(三錢),地骨皮(二錢),青蒿(一錢五分),丹皮(三錢),連翹(一錢五分),麥冬(二錢),花粉(一錢五分),銀花(三錢),竹葉(五分),燈心(一握)之屬,甚者加黃連(七分),黃芩(一錢五分),或石膏(四錢),知母(一錢五分),極甚則用大黃(一錢五分),龍膽草(七分)等。虛火之症,或陽虛外熱,口不渴,唇不紅,脈不數,宜四君子湯,以補其陽。

白話文:

治療發燒的時候,要用清涼的方法來降溫。但是發燒的原因有很多,有可能是身體內有過多的熱氣(實火),也可能是身體虛弱,導致抵抗力下降,容易被外界的熱氣影響(虛火)。

對於實火,我們需要根據發燒的原因,以及身體哪個部位出現問題,來選擇不同的藥材來治療。如果只是輕微的發燒,可以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藥材,例如黑山梔子、石斛、地骨皮等等。如果發燒比較嚴重,則需要加入一些更強力的藥材,例如黃連、黃芩、石膏等等。如果病情非常嚴重,則可以用大黃、龍膽草等藥材來瀉火。

對於虛火,則需要補益身體的陽氣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來改善。四君子湯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,可以補益脾胃,提高身體的抵抗力。

  • 文中所列藥材的劑量,需要根據具體的病情和個人體質進行調整,請勿自行服用。

若陰虛內熱,舌或絳,頭或痛,目或干,過午便熱,宜四物湯、六味地黃湯,以補其陰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有陰虛內熱的情況,舌苔可能變紅或者乾燥,可能會出現頭痛、眼睛乾澀等症狀,在下午的時候會感到發燒。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「四物湯」和「六味地黃湯」來滋養陰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