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偶錄》~ 卷一 (1)
卷一 (1)
1. 識一字便可為醫說
客有問於余曰:「醫之為道,乃古聖人泄天地之秘,奪造化之權,起死回生,非讀破萬卷書,參透事事物物之理者不能?今非通儒而業此,亦能療人病者。何也?」余曰:「天地間有理有數。理可勝數,則有學問之醫,遠近崇之,遂得其以盡活人之道。然仲景為醫中之聖,尚未見許於當時,觀傷寒之序文可知。
猶宣聖以素王老其身,天人意在萬世,不在一時也。仲景之後,名賢輩出,人皆不得志於時,閉門著書,以為傳道之計,而喻嘉言、柯韻伯二先生書,尤感憤而為不平之鳴。此理數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。今之業醫者,無論不儒為通儒,而求其識字者。則為良醫矣。無論其識多字也,只求其識一字者,可以為良醫矣。
白話文:
有位客人問我說:「醫術之道,是古代聖人揭露天地奧秘,奪取造化的權柄,能夠起死回生,難道不是要讀破萬卷書,參透天地萬物道理的人才能做到嗎?現在有許多不是通儒的人也從事醫術,並且也能治病。這是怎麼回事呢?」
我回答說:「天地間有道理也有定數。道理可以勝過定數,所以有學問的醫生,遠近都敬重他,於是就能盡其所能來救治病人。然而,張仲景是醫學界的聖人,卻沒有得到當時人的認可,從《傷寒雜病論》的序文就能看出來。
就像孔子被當時的君王所排斥,但他的思想和教誨影響了後世無數人,天地之道是長遠的,不在一時顯現。仲景之後,許多名醫輩出,但他們大多都不得志於當時,只能閉門著書,以傳授醫術為己任。而喻嘉言、柯韻伯兩位先生的著作,更是充滿了對當時醫學界的憤慨和不平。這就是道理和定數可言又不可言的地方。
現在學習醫術的人,不論是通儒還是不學無術,只要識字,就能成為良醫。不論他識字多少,只要識得一個字,就可以成為良醫。」
」客曰:「此何字也。得毋所謂丁字乎?」余曰:「亦其類耳。不必他求,即人字是也。人乃陰精陽氣合而成之者也。左為陽,左邊一丿,陽之位也。右為陰,右邊一乀,為陰之位也。作書者遇丿處自然輕手揮之,陽主乎氣,輕清之象也。遇乀處自然重手頓之,陰主乎精,重濁之象也。
兩畫不相立,陰陽互根之道也。兩晝各自位置,陰陽對待之道也。丿在左者不可使之右,乀在右者不可之左,陰陽不離之道也。左丿由重而輕,萬物生於水,即男女構精,萬物化生之義,由陰而陽也。右乀由輕而重,形生於氣。即大哉乾元,乃統天,至哉坤元,乃順承。人之氣,陽統乎陰也。
白話文:
客人問道:「這個字是什麼?莫非是『丁』字嗎?」我說:「也是那一類的字。不必向別處尋找,就是『人』字。人是由陰精陽氣結合而成的。左邊為陽,左邊的一撇,是陽的方位。右邊為陰,右邊的一捺,是陰的方位。寫字的人遇到撇的地方,自然會輕手揮之,陽主氣,是輕清的象徵。遇到捺的地方,自然會重手頓之,陰主精,是重濁的象徵。
兩筆不相立,是陰陽互根之道。兩筆各自佔據位置,是陰陽對待之道。撇在左邊的,不可讓它移到右邊,捺在右邊的,不可讓它移到左邊,是陰陽不離之道。左邊的撇,由重而輕,萬物生於水,就像男女結合生精,萬物化生一樣,由陰而陽。右邊的捺,由輕而重,形生於氣。就像天之道,乾元統御萬物,地之道,坤元順承天意。人的氣,陽統御著陰。」
二者合之則成人,合之之義,醫書謂之自抱,《周易》名之曰交,交則為泰矣。試以形景淺言之。人之鼻下口上水溝穴一名人中,取人身居乎天地中之義也。天氣通於鼻,地氣通於口。天食人以五氣,鼻受之。地食人以五味,口受之。穴居其中,故曰人中。自人中而上,目鼻耳皆兩竅,(偶畫。
)自人中而下,口與二便皆單竅,(奇畫。)上三畫偶而為陰,下三畫奇而為陽,取地天之義,合成泰卦也。形景主外,猶必合陰陽之象而成人,況人之所以生之理乎。人之為義大矣哉!子若遇醫者問此一字,恐高車駟馬,詡詡以名醫自負者,亦一字不識也。」客聞予言,大笑而去。
白話文:
兩個事物合在一起就會形成完整的人。這種合在一起的道理,醫書稱之為「自抱」,《周易》則稱之為「交」,交則為泰。試著以形象比喻說明:人鼻下口上的水溝穴,叫做人中,取人身居於天地之中之意。天氣通於鼻,地氣通於口。天以五氣滋養人,鼻接受它。地以五味滋養人,口接受它。穴居於其間,故稱人中。從人中向上,目鼻耳皆為雙竅,從人中向下,口與二便皆為單竅,上三畫雙數為陰,下三畫單數為陽,取天地之義,合成泰卦。形象比喻主要說明外在,而人體之所以能形成,必然也符合陰陽之象,何況人之所以能夠生存的道理呢?人之為義實在重大啊!你若遇到醫者問起這個道理,恐怕那些坐著高車,駕著四匹馬,夸夸其談自詡為名醫的人,也未必能識得這個道理。
2. 張飛疇運氣不足憑說
諺云:「不讀五運六氣,檢遍方書何濟?」所以稍涉醫理者,動以氣運為務,曷知《天元紀》等篇,本非《素問》原文,王氏取《陰陽大論》,補入經中,後世為古聖格言,孰敢非之?其實無關於醫道也。況論中明言,時有當位而氣無,必猶然諄諄詳論者,不過窮究其理而已。
縱使勝復有當,而政分南北,四方有高下之殊,四序有非時之化,百步之內,晴雨不同,千里之外,寒暄各異,豈可以一定之法而測非常之變耶?若熟之則資顧問則可,苟奉之法,則一執不通矣。
白話文:
俗話說:「不學習五運六氣,就算讀遍醫書又有什麼用?」因此,稍微懂點醫理的人,都會重視氣運。然而,大家知道《天元紀》等篇章,其實不是《素問》原本的內容嗎?王氏從《陰陽大論》中摘取一些內容,補入經文裡,後世把它當成古聖先賢的格言,誰敢反駁?其實這跟醫學本身沒有關係。況且書中明明說,有時氣運應該存在卻沒有,但仍然要詳細論述,不過是為了探究道理而已。
就算氣運真的有影響,但各地政局不同,南北有差異,東西南北有高低之分,四季有異常變化,百步之內,晴雨不同,千里之外,寒暑各異,怎麼可能用一種固定的方法來測量這些不確定的變化呢?如果熟練這些理論,可以當成參考,但如果一味地遵守這些方法,就會固執不通,一成不變了。
3. 望色
春夏秋冬長夏時,青黃赤白黑隨宜,左肝右肺形成頰,心額腎頤鼻主脾,察位須知生者吉,審時若遇克堪悲,更於黯澤分新舊,隱隱微黃是愈期。
又有辨舌之法:舌上無胎為在表,鮮紅為火,淡白為寒,生無胎言非謂胎之淡白也。若有白胎為半表半裡,黃胎為在表,黑胎病入少陰多死,胎潤有液為寒,胎燥無液為火,胎上無胎如去油腰子為亡液不治。
白話文:
一年四季和長夏季節,分別對應著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五種顏色,這些顏色與臟器相應,左側與肝相連,右側與肺相連,臉部的不同部位則分別對應著心、額、腎、頤、鼻,這些部位與脾相連。觀察這些部位的位置非常重要,因為它們能預示著生命的健康狀態。審視時辰,如果發現這些部位受到剋制,則可能預示著不幸或悲傷的事情。此外,還需分辨顏色的新舊,隱隱發黃的顏色則代表病情開始好轉的時期。
對於舌頭的診斷方法:舌頭表面沒有舌苔表示疾病在皮膚表面,舌頭鮮紅色表示熱症,舌頭淡白色表示寒症。如果舌頭表面沒有舌苔,這並不是說舌苔淡白色。如果有白色的舌苔表示病情在表層和內層之間,黃色的舌苔表示疾病在皮膚表面。黑色的舌苔通常表示病情嚴重,進入少陰經,預示著較高的死亡風險。舌苔潤滑且有液體表示寒症,舌苔乾燥且無液體表示火症。如果舌頭表面沒有舌苔,類似去除油脂的腰子,表示體液流失,病情無法治療。
4. 聞聲(僧自性傳)
肝怒聲呼心喜笑,脾為思念發為歌,肺金憂慮形為哭,腎主呻吟恐亦多。
又法:氣衰言微者為虛,氣盛言厲者為實,語言首尾自相顧者神昏,狂言怒罵者實熱,痰聲漉漉者死,久病聞呃為胃絕。大抵語言聲音以不異於平時者吉,反者為凶。
問症(出《景岳全書》,張心在增潤之)
一問寒熱二問汗,三問頭身四問便,五問飲食六問胸,七聾八渴俱當辨,九問舊病十問因,再兼服藥參機變,婦人尤必問經期,遲速閉崩皆可見,再添片語小兒科,天花麻疹虔占驗。
白話文:
肝火旺盛時會發出怒吼,心喜悅時會哈哈大笑;脾主思慮,思慮過度會讓人想要唱歌;肺金主悲傷,憂慮過度會讓人哭泣;腎主恐懼,恐懼過度會讓人發出呻吟,而且恐懼的表現也會很多。
另外,如果說話聲音微弱,說明身體虛弱;如果說話聲音洪亮,說明身體強壯。說話前言不搭後語,說明神志不清;胡言亂語,怒罵咆哮,說明體內有實熱。說話聲音像水流一樣咕嚕咕嚕,說明將要死亡;久病的人如果出現呃逆,說明胃氣衰竭。總之,如果說話聲音和以往沒有什麼不同,就是吉兆;如果說話聲音有異樣,就是凶兆。
診斷疾病時,首先要問病人有沒有寒熱,有沒有出汗,然後要問頭部和身體狀況,再問大小便情況,接着要問飲食情況,還有胸部有沒有異常,以及是否耳聾,口渴。還要問病人以前有沒有患過病,這次生病的原因是什麼,並結合病人服藥的情況,綜合分析病情的變化。如果是女性病人,還要問月經情況,判斷月經是否推遲,提前,閉經,或者月經量過多。此外,還要特別注意兒童的病情,觀察是否有天花,麻疹等疾病。
5. 切脈
微茫指下最難知,條緒尋來悟治絲,《舊訣》以浮芤滑實弦緊洪為七表,以沉微遲緩濡伏弱澀為八里,以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為九道。李瀕湖、李士材加入數革散三脈,共二十七字,實難摸索,必得其頭緒也,治絲者始有條不紊。三部分持成定法,左寸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,右寸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,左關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,右關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,兩尺外以候腎,內以候腹。腹者,大小二腸膀胱,候在其中,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。
上竟上者,胸候中事也。下竟下者,小腹腰股膝脛中事也。此照《內經》分配之法。八綱易見是良規,浮主表,沉主裡,二脈於指下輕重辨之易見也。遲主寒,數主熱,二脈以息之至數分之易見也。大主邪實,細主正虛,二脈以形之闊窄分之易見也。長主素盛,短主素弱,二脈以部之長短分之易見也。
白話文:
在診脈時,手指下方的脈象微妙難辨,必須通過細緻的觀察和思考,就像解紡織線一樣。古籍中提到,浮芤滑實弦緊洪等脈象代表了七種表症,而沈微遲緩濡伏弱澀等脈象則代表了八種裡症,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等脈象則代表了九種病道。李瀠湖和李士材在脈象中加入了數革散三脈,使得脈象總計達到了二十七種,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確實不易掌握,但只要掌握了脈象的頭緒,就能像治理紡織線一樣井然有序地進行診斷。
診脈時,我們通常按照三個部分來進行,左側的脈象主要反映心臟和羶中(胸部的中心),右側的脈象主要反映肺部和胸中,左側的關脈主要反映肝臟和膈肌,右側的關脈主要反映胃和脾,兩側的尺脈主要反映腎臟和腹部。腹部的脈象則反映了大小腸、膀胱等器官的狀態。前面的脈象主要反映前部器官的狀態,後面的脈象主要反映後部器官的狀態。
「上竟上」指的是胸部反映了中間的事物,「下竟下」指的是小腹、腰部、股、膝、脛等部位反映了下部的事物,這些都是依照《內經》的分配方法。浮脈表示表症,沈脈表示裡症,在手指下方的脈象輕重上可以輕鬆辨別。遲脈表示寒症,數脈表示熱症,在脈象的頻率上可以輕鬆分辨。大脈表示邪氣實在,細脈表示正氣虛弱,在脈象的粗細上可以輕鬆分辨。長脈表示平時強壯,短脈表示平時較弱,在脈象的長度上可以輕鬆分辨。
以此八脈為綱,其餘諸脈辨其兼見可也。置而弗辨亦可也。起四句總提,切脈之大法也。胃資水穀人根本。脈屬肺,而肺受氣於胃。土具沖和脈委蛇,不堅直而和緩也。脈得中上之生氣如此。此以察胃氣為第一要。臟氣全憑生克驗,審察氣之生克為第二要,如脾病畏弦,木剋土也。
肺病畏洪,火剋金也。反是則與臟氣無害。天時且向逆從窺,推天運之順逆為第三要,如春氣屬木,脈宜弦。夏氣屬火,脈宜洪之類。反是則與天氣不應。陽為浮數形偏亢,仲景以浮大動滑數為陽,凡脈之有力者俱是。陰則沉遲勢更早,仲景以微澀弱弦遲為陰,凡脈之無力者皆是。
白話文:
胃依靠水穀滋養,是人體的根本。脈絡屬於肺,而肺從胃中吸取氣息。脾土具有沖和之性,脈象柔軟委婉,不堅硬直挺,呈現和緩的狀態。這是因為脈絡吸收了中上焦的生氣。所以,觀察胃氣是切脈的第一要務。
第三段
臟氣全憑生克驗,審察氣之生克為第二要,如脾病畏弦,木剋土也。肺病畏洪,火剋金也。反是則與臟氣無害。
臟腑的氣息完全依靠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判斷,所以審察氣的生剋是切脈的第二要務。例如,脾病忌諱弦脈,因為木剋土。肺病忌諱洪脈,因為火剋金。反之,則與臟氣無害。
第四段
天時且向逆從窺,推天運之順逆為第三要,如春氣屬木,脈宜弦。夏氣屬火,脈宜洪之類。反是則與天氣不應。
還要觀察天時順逆變化,推測天運的順逆,這是切脈的第三要務。例如,春季屬木,脈象宜弦。夏季屬火,脈象宜洪,等等。反之,則與天時不符。
第五段
陽為浮數形偏亢,仲景以浮大動滑數為陽,凡脈之有力者俱是。陰則沉遲勢更早,仲景以微澀弱弦遲為陰,凡脈之無力者皆是。
陽氣表現為浮、數、形偏亢,仲景將浮、大、動、滑、數列為陽脈,凡是脈象有力者都屬於陽氣。陰氣則表現為沉、遲、勢更早,仲景將微、澀、弱、弦、遲列為陰脈,凡是脈象無力者都屬於陰氣。
此又提出陰陽二字以起下四句,辨脈病之字忌為第四要。外感陰來非吉兆,外感之證,脈宜浮洪而反細弱,則正不勝也。內虛陽現實堪悲,脫血之後,脈宜靜細而反洪大,則氣亦外脫矣。諸凡偏勝皆成病,偏陽而洪大,偏陰而細弱,皆病脈也。忽變非常即弗醫,《舊訣》有雀啄、屋漏、魚翔、蝦游、彈石、解索、登弗七怪之說,總因陰陽臺決忽現出反常之象。只此數言占必應,脈經鋪敘總支離。
一支名有萬,而脈象不過數十種,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,無不可見,可能診脈而即知為何病耶。脈書其人之語最不可聽。
白話文:
外感陰邪並非吉兆。
患者患外感病症,脈象應當浮而洪大,如果反而細弱,則說明正氣不敵邪氣。
內虛陽氣外泄,令人悲傷。
患者失血之後,脈象應當靜而細微,如果反而洪大,則說明氣血也外泄了。
凡事偏勝必成疾病。
脈象偏陽則洪大,偏陰則細弱,這些都是病脈。
脈象忽變異常,不可輕易醫治。
《舊訣》中記載了「雀啄、屋漏、魚翔、蝦游、彈石、解索、登弗」七種怪異的脈象,這些都是由於陰陽失衡,突然出現反常的徵兆。
僅憑這些言論占卜,必然應驗。
脈經中的描述往往支離破碎,難以完整掌握。
脈象名目繁多,但實際上只有數十種。
而且,一個病人可能出現數十種不同的脈象,難道真的可以僅憑診脈就得知病症嗎?脈書中一些人的言論,最不可輕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