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醫偶錄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內傷外感雜治說

前言表裡虛實寒熱六字,病已盡在其中矣。而表裡之中,又有內傷外感之治焉。內傷者,里症也。而有氣血痰鬱四字之分。外感者,表症也。而有風寒暑濕燥火六字之別。再詳其治法,醫無餘蘊矣。

內傷:一曰氣。氣虛者四君子湯,若風實而滯者,宜香蘇散、平胃散。二曰血。血虛者四物湯,若血實而凝者宜手拈散。三曰痰。痰輕者二陳湯、六君子,若頑痰膠固,變生怪症,或停飲膈間,宜滾痰丸、小半夏加茯苓湯之類。四曰郁。凡喜怒憂思悲恐驚皆能致郁,郁小者越鞠丸、逍遙散,若五郁互結,腹膨腫滿,二便不通,宜神佑丸、承氣湯之類。此內傷之治也。

白話文:

前言

「表裡虛實寒熱」六個字,就包含了疾病的全部信息。

表裡

在表裡之中,又分為內傷和外感兩種治療方法。

內傷

內傷屬於里症,可以分為「氣血痰郁」四個方面。

  • :氣虛者可用四君子湯,若有風寒阻滯,則宜香蘇散、平胃散。
  • :血虛者可用四物湯,若血實凝滯,則宜手拈散。
  • :痰輕者可用二陳湯、六君子湯,若痰黏稠凝固,造成怪異病症,或痰停留在胸膈之間,則宜滾痰丸、小半夏加茯苓湯等。
  • :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都能導致郁症。郁氣輕微者,可用越鞠丸、逍遙散,若五郁交織,導致腹部膨脹腫滿,大小便不通,則宜神佑丸、承氣湯等。

外感

外感屬於表症,可以分為「風寒暑濕燥火」六種。

總結

詳細了解內傷和外感的治療方法,就能掌握醫術的精髓,無所遺漏。

外感:一曰風。真中風是也,非表治中之偶感風寒也。風有中腑,中臟,中血脈之殊。中腑者與傷寒同,太陽用加味香蘇散,陽明用葛根湯,少陽用小柴胡湯。中臟者眩僕昏冒,痰聲如鋸,內有熱風寒風二種,熱閉則先用搐鼻散,次以牛黃丸灌之,便結脹用三花湯。冷脫則汗珠頭搖,以附子理中湯急救之,或三生飲。

白話文:

外感:一曰風。

外感風邪,又稱中風,此乃真中風,非表證治中偶感風寒。風邪可以中腑、中臟、中血脈,各有不同。

中腑者,與傷寒相似。

  • 若屬太陽經,宜用加味香蘇散。
  • 若屬陽明經,宜用葛根湯。
  • 若屬少陽經,宜用小柴胡湯。

中臟者,表現為眩暈昏迷,痰聲如鋸木。 內有熱風和寒風兩種。

  • 熱閉者, 首先應使用搐鼻散,然後用牛黃丸灌服。若出現便秘腹脹,則可用三花湯。
  • 冷脫者, 則會出現汗出如珠、頭部搖晃,應立即使用附子理中湯急救,或用三生飲。

中血脈者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,大秦艽湯加竹瀝、薑汁、鉤藤。二曰寒。傷寒是也。寒在表則與風之中腑治同。寒入里用附子理中湯,法洋《傷寒論》。三曰暑。暑輕者但煩渴,益元散足矣。暑重者汗喘昏悶,消暑丸灌之。寒包暑者,頭痛惡寒而煩渴,四味香薷飲加荊芥、秦艽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對於血脈受阻、寒證和暑證的辨證論治。

  • 血脈受阻:患者可能出現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等症狀,可以用大秦艽湯加竹瀝、薑汁、鉤藤來治療。
  • 寒證:如果寒邪在表,治療方法與風寒中腑相同。如果寒邪入里,則可以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,參考《傷寒論》。
  • 暑證:暑邪較輕時,僅需服用益元散即可。暑邪較重時,可以用消暑丸灌服。寒包暑時,可以用四味香薷飲加荊芥、秦艽來治療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這段文字僅供參考,患者應及時就醫,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專業診斷和治療。

若暑天受濕而霍亂,藿香正氣散主之。更有乾霍亂症,吐瀉不得,俗名絞腸痧,粥飲入口即敗,危症也。陳香圓煎湯救之。四曰濕。或受潮,或食冷,面黃身重,平胃散治之。若黃疸則目溺色黃,茵陳大黃湯、茵陳五苓散、茵陳姜附湯。若發腫,五苓散、五皮飲。若滲入筋絡,肩背臂痛,用秦艽天麻湯、蠲痹湯。

白話文:

若是在夏天受了濕氣而患上霍亂,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。此外,還有乾霍亂症,患者會嘔吐腹瀉,無法進食,俗稱絞腸痧,喝進去的粥水馬上就變質,屬於危症。可用陳香圓煎湯急救。

第四種是濕邪。可能是受潮或吃冷食,導致面色發黃,身體沉重,可以用平胃散治療。若出現黃疸,眼白發黃,則可用茵陳大黃湯、茵陳五苓散或茵陳姜附湯治療。如果出現腫脹,可以用五苓散或五皮飲治療。若濕邪滲入筋絡,導致肩背手臂疼痛,可以用秦艽天麻湯或蠲痹湯治療。

五曰燥。此症惟秋冬時久晴有之,而吃鴉片者更易犯,其症鼻乾口渴,咽痛舌燥,目火便秘乾熱,不宜發表,宜用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花粉、沙參、元參、歸身、梨藕蔗汁之類以潤之。六曰火。治法詳於前熱治中,更審其臟腑,投涼則得矣。然中寒則暴痛,中暑則猝悶,中濕則痰塞,中火則竅閉,皆能猝然昏倒,非中風而似中風,謂之類中,勿概作中風治,此外感之治也。

白話文:

五曰燥。

這症狀只在秋冬季節晴朗天氣持續很久才會出現,而服用鴉片的人更容易犯此症。症狀包括鼻乾口渴、咽喉疼痛舌頭乾燥、眼睛發熱便秘,身體乾燥發熱。這種情況不宜使用發散的藥物,應該用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花粉、沙參、元參、歸身、梨藕蔗汁等滋陰潤燥的藥物來治療。

六曰火。

治療方法詳見前文熱病的治療方法,更要仔細辨別患者的臟腑,投用寒涼的藥物就能治癒。但若體內有寒氣,則會突然疼痛;若體內有暑氣,則會突然昏悶;若體內有濕氣,則會痰塞氣管;若體內有火氣,則會竅道閉塞。這些情況都可能突然昏倒,雖然不像中風,但卻像中風,稱為類似中風,不要誤以為是中風而使用中風的治療方法。此外,這也屬於感邪的治療範圍。

2. 傷寒論治

傷寒之症,與春溫夏熱不同。溫熱症頭痛發熱,必不惡寒而口渴。若傷寒則異是,其症由表而入里,初起時邪在太陽膀胱經,則頭痛惡寒,發熱脈浮,宜加味香蘇散,或桂枝湯、麻黃湯、柴葛解肌湯。繼傳陽明胃經,則目痛鼻乾,唇焦不渴,宜葛根湯。再傳少陽膽經,則目眩耳聾,胸滿脅痛,口苦,寒熱往來,頭汗,脈弦,宜小柴胡湯。

此三陽傳經之表症也。失治則傳入三陰矣。其傳入太陰脾經者,則腸滿痛下利,脈沉,宜大柴胡湯。其傳入少陰腎經者,口燥咽乾,痛利清水,目不明,危矣,宜小承氣湯、大承氣湯。至傳入厥陰肝經者,小腹滿,舌卷囊縮,厥逆。用大承氣湯,或有得生者。亦有不傳三陰而傳入太陰脾腑者,則口渴溺赤,宜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傷寒之症,與春溫夏熱不同。溫熱症頭痛發熱,必不惡寒而口渴。若傷寒則異是,其症由表而入里,初起時邪在太陽膀胱經,則頭痛惡寒,發熱脈浮,宜加味香蘇散,或桂枝湯、麻黃湯、柴葛解肌湯。

繼傳陽明胃經,則目痛鼻乾,唇焦不渴,宜葛根湯。

再傳少陽膽經,則目眩耳聾,胸滿脅痛,口苦,寒熱往來,頭汗,脈弦,宜小柴胡湯。

此三陽傳經之表症也。失治則傳入三陰矣。其傳入太陰脾經者,則腸滿痛下利,脈沉,宜大柴胡湯。

其傳入少陰腎經者,口燥咽乾,痛利清水,目不明,危矣,宜小承氣湯、大承氣湯。

至傳入厥陰肝經者,小腹滿,舌卷囊縮,厥逆。用大承氣湯,或有得生者。

亦有不傳三陰而傳入太陰脾腑者,則口渴溺赤,宜五苓散。

傳入陽明胃腑者,則譫語狂亂,燥渴便閉,轉失氣,自汗不得眠,宜白虎湯、調胃承氣湯。以上為傳經傷寒,因寒化火也。其有初起寒邪直中三陰者,其症腹冷痛,吐清沫,利清穀,蜷臥肢冷,囊縮吐蛔,舌黑而潤,脈沉細,此寒症也。中太陰脾理中湯,中少陰腎四逆湯,中厥陰肝白通加豬膽汁湯,急投勿緩。

此係醫中第一要症,故專論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寒邪傳入陽明胃腑,就會出現譫語、狂亂、口乾舌燥、便秘、虛脫無力、自汗、失眠等症狀。這時應該使用白虎湯或調胃承氣湯治療。以上情況屬於傳經傷寒,因為寒邪化熱所致。

如果寒邪一開始就直中三陰,會出現腹痛、冷感、吐白沫、腹瀉、蜷縮臥床、肢體冰冷、腹脹、吐蛔蟲、舌頭黑而濕潤、脈象沉細等症狀。這屬於寒症,應該根據病位分別使用理中湯(中太陰脾)、四逆湯(中少陰腎)、白通加豬膽汁湯(中厥陰肝),要及時服用,不可延誤。

這些都是醫學中最重要的症狀,因此需要專門論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