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二 六淫門 (1)
卷十二 六淫門 (1)
1. 風病源流(毒風論)
經曰:諸暴強直,支痛緛戾,裡急筋縮,皆屬於風。此厥陰風木,為肝膽之氣,乃臟氣所主之風也。若八方之風不正,則為邪氣,故中於人而為病,而其中人,有四時之勝氣而襲之者。如春勝長夏為木剋土,長夏勝冬為土剋水,以所勝入也。有隨時隨臟而為病者,以內氣不守,外邪得入也。
故春病在頭。善鼽衄;夏病在臟,善病胸脅;長夏病在脾,積風為寒,善洞泄寒中;秋病在肩背,暑汗不出,風襲腠膚,善風瘧;冬病在四肢,善脾厥。原其然者,人之精為真陰,為元氣之本。惟冬藏精則內實,雖夏之暑邪亦汗出而不得入。若冬不藏,又暑汗不出,閉藏疏泄之道俱失,則春溫、夏熱、秋瘧,隨時隨臟而病矣,此風邪所化之由也。然風入五臟,其症狀固各不同。
白話文:
經書上說:各種暴烈強直、肢體疼痛僵硬、腹痛急迫、筋脈收縮,這些都屬於風的病症。這是厥陰風木,是肝膽之氣,也就是臟腑之氣所導致的風。
如果八方之風不正,就會變成邪氣,因此侵入人體造成疾病。而這些邪氣侵入人體的方式,有的是因為季節的勝氣而侵襲,例如春天勝過長夏,因為木剋土,長夏勝過冬天,因為土剋水,以勝者之氣入侵。有的則是在特定季節入侵特定的臟腑,這是因為內氣不足,無法守住體內,導致外邪趁虛而入。
所以,春天容易患頭部疾病,容易流鼻血;夏天容易患臟腑疾病,容易感到胸脅疼痛;長夏容易患脾胃疾病,由於風寒積聚,容易出現腹瀉和寒氣;秋天容易患肩背疾病,因為暑氣無法排出,風邪侵襲肌膚,容易患風寒瘧疾;冬天容易患四肢疾病,容易出現脾虛厥逆。
究其原因,人體的精氣是真陰,是元氣的根本。只有冬天儲藏精氣,才能內部充實,即使夏天暑氣入侵,也能通過出汗將其排出,不會侵入體內。如果冬天不儲藏精氣,夏天又不能出汗,導致閉藏和疏泄之道皆失,就會在春天、夏天、秋天依次患病,這是風邪轉化的原因。
然而,風邪進入五臟,其症狀各有不同。
肺受風,多汗惡風,色皏然白,善咳短氣,晝猶與衛氣和而少差,暮則與陰入內而劇。診在眉上,白色。心受風,多汗惡風,善怒赫,色赤,風火相搏,木火交熾,神志昏亂故也。心病則舌本強,必言不快,其診在口。肝受風,多汗惡風,色微蒼。肝本為風,風反勝之,則內氣不勝,故多悲本氣動,又多怒,陰器病則妒陰。
妒陰者,時憎女子也。其診在目下。脾受風,多汗惡風,色微黃。土為風木所克,必身體怠惰,四肢不欲動。風勝土疏,必不化食。其診在鼻。腎受風,自汗惡風,面厖然浮腫,以邪入腎,挾水氣上升,故腫也。脊痛不能正立,以腎在其部也。炲氣見,以腎枯也。隱曲不利,以腎氣傷也。
白話文:
肺受到風邪,會有多汗且怕風的情況,臉色會偏白,容易咳嗽、喘息,白天可能與衛氣相調和而略好,但到了晚上則會因陰氣進入而症狀加重。診斷可以從眉頭看出,顏色呈現白色。
心受到風邪,會有多汗且怕風的情況,容易發怒、臉色紅潤,風與火互相激發,導致神智混亂。心有病時,舌頭會變硬,說話不會順暢,診斷可以在嘴部進行。
肝受到風邪,會有多汗且怕風的情況,臉色偏蒼白。原本肝是屬風的,但風邪反而侵襲肝,使得內部氣血失衡,所以會感到悲傷、易怒,生殖器有病時,可能會出現嫉妒女性的情況。診斷可以在眼睛下方進行。
脾受到風邪,會有多汗且怕風的情況,臉色偏黃。脾被風木剋制,導致身體疲憊,四肢不想動。風邪使脾氣運行緩慢,無法消化食物。診斷可以在鼻子進行。
腎受到風邪,會有多汗且怕風的情況,臉色浮腫,這是因為邪氣進入腎臟,並帶有水分上升所致。背部疼痛,無法直立,因為腎位於此部位。腎氣衰竭,可以看到炲氣(腎氣的表現)。生殖器功能受損,是因為腎氣受傷。
其診在肌上。五臟受風不同,病由以異如此。然風之中人,治必當早,遲則五臟相傳,以至於死。如人初感風,毫毛直,皮膚閉而為熱,是時當汗,發之即已。即或痹不仁,腫痛,可湯熨火灸之。惟弗治,病遂入舍於肺,以自表入里,必先於肺,風寒閉於此而不行,故為肺痹,發咳而喘急也。
然此猶在可發之時,又弗治,即從所克而傳於肝,為肝痹,脅痛而出食也,猶可治也,又弗治,再從所克而傳於脾。風熱相乘而為脾痹,內則中熱煩心,外則肌體出黃。然此猶可藥之浴之,以解表裡之風熱也,又弗治,再從所克而傳於腎,為疝瘕。疝瘕者,聚氣而痛之名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而煩熱也。
白話文:
其診斷方法主要在肌表。五臟各自受到風邪的影響不同,所以病狀也會有所差異。然而,風邪侵入人體後,治療必須要及時,否則風邪會導致五臟相繼受損,最終可能危及生命。當人剛開始感受風邪時,毫毛會變得直立,皮膚會閉合產生熱感,這時應當發汗,及時發散風邪即可痊癒。如果風邪未能得到處理,導致肌肉麻木、腫痛,可以使用湯藥、熱敷或艾灸進行治療。但若仍未及時治療,風邪會進一步進入肺部,從表面深入內部,通常最先影響肺部,使風寒阻塞肺部,引起咳嗽和呼吸急促。
如果風邪未能得到妥善處理,會從肺部傳至肝部,形成肝病,表現為肋骨疼痛和消化不良。這時仍然有機會進行治療。若繼續忽略,風邪會再傳至脾部,形成脾病,脾熱會使人內心煩躁,體表出現黃色斑點。此時,仍然可以通過藥物和沐浴的方式來消除體內的風熱。但如果風邪仍未得到適當處理,會再傳至腎部,形成疝病。疝病是一種因氣體聚集而引起的疼痛,表現為下腹部發熱疼痛,以及白色分泌物和煩熱的症狀。
邪聚下焦,溲出白濁,以熱結不散,虧蝕真陰,如蠱之吸血,故名曰蠱(此濁病名,非蠱脹病名,非蠱脹病也)。然此猶可治也,又弗治,再從所克而傳於心,筋脈相引而急,病名曰瘈。以心主血脈,心病則血燥,筋脈相引,則手足攣掣,是以名瘈也。夫邪氣至心,其病已極,五臟氣皆息,能無死乎?此五臟相傳之次也。
有內傷而適與風邪會,因加而發者,此必嘗有所傷。或傷濕而留於分肉血脈;或墜跌打撲,惡血留而不去;或卒然喜怒不節,氣有所逆;或飲食失宜,內有所傷;或寒溫不時,腠理閉而衛氣不通。其開而冒露於風寒,則邪在前,風寒繼之。二者相值,則血氣凝結而為寒痹。其或因熱而汗出受風,雖非外感之邪風,邪氣因加而發,所謂合邪也。
白話文:
邪氣聚集在下焦,尿液呈現白色混濁,這是因為熱毒聚集不散,耗損了真正的陰液,如同蠱蟲吸取血液,因此稱為「蠱」(這指的是混濁的病症名稱,並非蠱脹病名,也不是蠱脹病)。然而,即使如此,仍有治療的可能。若不加以治療,邪氣會轉而影響心臟,引起筋脈緊張,病症被稱為「瘈」。由於心主管血液和脈絡,心有病則血液乾燥,筋脈緊張,因此手腳會抽搐,所以稱為「瘈」。邪氣進入心臟,病情已經非常嚴重,五臟的氣機都停止運轉,怎會不死呢?這是五臟相傳的過程。
有內傷的情況,恰好與風邪相遇,導致發病的,這一定是曾經受過傷。可能是因濕氣侵入肌肉和脈絡;或是跌倒、摔打,留下瘀血無法排出;或者是情緒突然大起大落,導致氣機逆亂;或者是飲食失常,對身體造成傷害;或者是寒熱交替,皮膚閉塞,衛氣無法流通。一旦開放受風寒,那麼邪氣就在前面,接著風寒跟進來。兩者相遇,血液和氣機凝結成為寒性關節炎。或者因熱而出汗後受風,即使不是外部入侵的風邪,邪氣仍會趁機發作,這就是所謂的「合邪」。
夫邪之中人,雖各有所入,要歸於三部。喜怒不節則傷臟,臟傷病起於陰,一也;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,二也;風雨襲虛,則病起於上,三也。至於淫佚不可勝數,然受病之始,只在此三部。故風雨寒濕,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。總之,風善行而數變,其傷人為病,變態不一。
如風藏皮膚之間,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,又善行數變,腠理開則衛失守而灑然寒,玄府閉,則陽內壅而熱煩悶,其病則為寒熱矣。至寒能衰飲食,熱能消肌肉,又寒熱交作之劇者矣。又如風襲陽明入胃,胃居中焦,其脈上至目內眥,其人肥,邪不得正,則目黃而留為熱中(宜三黃元加連翹、梔子、薄荷)。其人瘦。
白話文:
人體受到外邪入侵,雖然入侵的方式不同,但最終都會歸結於三個部位:一是情緒失調,喜怒無常,會傷及臟腑,臟腑受損,疾病就會從陰氣開始;二是濕氣入侵虛弱之體,疾病就會從下焦開始;三是風雨侵襲虛弱之體,疾病就會從上焦開始。至於其他種種不良生活習慣,雖然導致疾病的原因很多,但疾病的起源都離不開這三個部位。所以說,風雨寒濕等外邪,只有在人體虛弱的情況下,才能獨自侵害人體。總而言之,風氣善於流動變化,它導致的疾病形態各不相同。
例如風邪藏在皮膚之間,既不能向內流通,也不能向外排出,又善於變化,毛孔開泄時,衛氣失守就會感到寒冷,毛孔閉塞時,陽氣鬱積就會感到煩躁,因此導致寒熱交替的病症。再比如寒邪會減弱飲食消化能力,熱邪會消耗肌肉,嚴重的情況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。又比如風邪入侵陽明經脈,進入胃部,胃位於中焦,其經脈向上連接到眼內眥,如果體型肥胖,邪氣不能順利排出,就會出現眼睛發黃的熱症,需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。如果體型消瘦,則會出現其他症狀。
外泄而寒,則變為寒中矣(宜加減白通湯)。又如風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,散行分肉之間,與衛相犯,能使肌肉䐜而生瘍。氣凝不行,能使肌肉不仁,或胕熱。其氣不清,能使鼻柱壞而色敗。皮膚瘍潰,客於脈而不去,其病則為癘風矣。夫病至癘風,風之入也深矣(宜消風散、追風散、靡風丸,換肌散,毒瘡說附後)。
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,則亦各入其門戶,隨俞左右而偏中,其病則為偏風矣(宜全生虎骨散、舒筋保安散)以至循風府而上入腦戶,其病則為腦風矣(宜太陽丹、神聖散)。飲酒後玄府易開而中之,其病則為漏風矣(宜白朮散、葛花解酲湯)。入房汗出,內耗其精而中之,其病則為內風矣(宜加味大補湯)。
白話文:
如果陽氣外泄又遇寒邪,就會變成寒邪入侵身體。風邪和太陽熱邪一起侵入經脈和穴位,散佈在肌肉之間,與衛氣相沖,容易造成肌肉疼痛、生瘡。氣血凝滯不通,會導致肌肉麻木或肢體發熱。如果風邪的氣機不清,容易造成鼻樑壞死、面容憔悴。皮膚潰爛,風邪停留經脈而不去,就會發展成癘風。癘風是風邪深入體內的結果。
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穴位,就會從不同的門戶進入,依附著穴位左右而偏入某個臟腑,導致偏風。風邪沿著風府穴向上侵入腦部,就會導致腦風。喝酒後,頭部的玄府容易打開,容易被風邪入侵,導致漏風。房事後出汗,耗損精氣,容易被風邪入侵,導致內風。
新沐後毛孔開而中之,其病則為首風矣(宜白芷丸)。風不散,傳變而入大腸,其病則為腸風,而熱則下血(宜清臟湯、加減四物湯),寒則食泄矣(宜附子理中湯、八仙糕)。且在腠理,汗泄不止,其病則為泄風矣(宜玉屏散、小建中湯)。病雖異名,皆風之變。然首風、漏風、泄風三症,狀尤奇特。
白話文:
剛洗完澡,毛孔張開,若此時受風寒,就會引起頭痛,稱為「首風」(可以用白芷丸治療)。如果風寒不散,進一步侵入大腸,就會引起腸風,熱證會導致便血(可以用清臟湯、加減四物湯治療),寒證則會造成腹瀉(可以用附子理中湯、八仙糕治療)。而且風寒若停留在肌膚腠理之間,汗液無法正常排出,就會引起盜汗,稱為「泄風」(可以用玉屏散、小建中湯治療)。
雖然這些病症名稱不同,但都是風寒引起的變化。其中,首風、漏風、泄風三種症狀,表現得尤為特殊。
首風則因沐而風中頭面,故多汗惡風,止作無時。凡於風氣所發,必先一日而甚,頭極痛,以陽性先而速也。先至必先衰。故次日少愈。漏風則常多汗,不可單衣,食則汗出。以風邪挾酒,則陽氣散越,故多汗也。陽勝則身熱不惡寒,故不可單衣也。食長陽氣,故食則汗出也。
甚或陽獨盛於上而喘息,汗出不止而衣濡,陽盛陰虛而口乾善渴,身不能勞,皆患漏風者所必見之狀。泄風則表既不固,而汗出如漬。津涸,故口乾液涸。血虛,故不能勞而身盡痛。且汗多亡陽,故令人寒也。此風所部,而受病之狀有不同也。要之,風為百病長,凡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五者,皆從風而入。
白話文:
首風與漏風之辨
首風是因為沐浴時被風吹到頭面而引起的,所以患者常會多汗、怕風,且症狀時有時無。一般來說,風邪發作前一天就會有先兆,頭部劇烈疼痛,因為陽氣先發作且速度快,先盛則先衰,所以第二天症狀就會減輕。
漏風則是指患者經常多汗,不能穿單衣,一吃飯就出汗。這是因為風邪夾雜著酒氣,導致陽氣散發,所以多汗。陽氣旺盛則身體發熱不怕冷,所以不能穿單衣。食物滋長陽氣,因此吃飯就會出汗。
更嚴重的情況是,陽氣只盛於上半身,導致喘不過氣、汗出不止、衣服濕透,以及陽氣盛而陰氣虛,導致口乾舌燥、口渴難耐、身體乏力等症狀。這些都是漏風患者常見的表現。
泄風則是指表層抵抗力下降,汗出如雨,津液不足導致口乾、體液減少,血氣虛弱導致乏力、全身疼痛。而且汗出過多會損耗陽氣,導致患者畏寒。
總而言之,雖然都是風邪所致,但患者表現出的症狀卻不盡相同。重要的是要記住,風是百病之源,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五種病邪都依附著風而入侵人體。
而風之為邪,又有寒熱剛柔之不一,則治之豈易事哉?然古人云: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固為治風疾者一定之法也。
【脈法】仲景曰:脈浮而大者曰風。又曰:脈浮而數,中風使然。《脈訣》曰:浮脈主表,府病所居。有力為風無力血虛。浮遲表冷,浮數風熱。浮緊風寒,浮緩風濕。
【風病原由症治】《內經》曰: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。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臟。治五臟者,半死半生也。又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留而不去,其病則實。《入門》曰:傷風則涕流鼻塞聲重。又曰:傷風症,入肺者居多,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,宜參蘇飲、沖和散、防風沖和湯。
白話文:
風邪的特性多變,既有寒冷的,也有熱烈的,剛硬的,柔軟的,治理起來並不容易。然而,古人曾說:治療風邪,必須先調理血液,因為當血液流通順暢時,風邪自然就會消失。這確實是治療風邪疾病的一個固定原則。
【脈象診斷法】張仲景指出:脈搏浮大是風邪的表現。他又說:脈搏浮而快速,是中風的特徵。《脈象解說》提到:浮脈表示有表症,是身體某部位有病的跡象。如果脈搏有力,表示可能是風邪;若脈搏無力,則可能表示血氣不足。浮脈慢是表症有冷感,浮脈快則是風熱,浮脈緊則是風寒,浮脈緩則是風濕。
【風病的原因、症狀與治療】《內經》中提到:邪風來臨時,速度快如風雨。所以,好的治療方式是從皮膚開始,接著是皮膚下層,然後是筋脈,再後是六腑,最後是五臟。治療五臟的疾病,往往難度較高,患者有可能會半死半生。它又說:邪氣入侵的地方,往往伴隨氣血不足,如果邪氣停留不去,那麼病症就會變得更嚴重。《醫學入門》提到:受到風邪影響時,可能會出現流鼻涕、鼻塞、聲音沙啞的情況。又說:受到風邪侵襲的病症,大多會進入肺部,此時適合使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來散除風邪,可以考慮使用參蘇飲、沖和散、防風沖和湯等藥方。
又曰:有汗而惡風此真感風症也。《醫說》曰:邪之中人,或中於陰,或中於陽,上下左右,無有恆常。人方虛時及新用力飲食,汗出腠理開,而中於邪。中於面則下陽明,中於項則下太陽,中於頰則下少陽,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。(鰲按:以上言外感之風病)。河間曰:風病多因熱盛。
熱者,風之體也。風生於熱,以熱為本而風為標也。凡有風者,即風熱病也。《內經》曰: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至其變化,乃為他病。丹溪曰:凡濕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。(鰲按:以上言本氣之風病。)
【諸風病名】《醫說》曰,頭風多白屑。毒風面上生瘡。刺風狀如針刺,腰痛如錐。癇風急倒作聲,發搐急緩。頑風不識痛癢。癧風頸項斑剝。暗風頭旋眼黑,不辨東西。㾴風面生米點。肝風鼻悶眼瞤,兩瞼赤爛。偏風口眼喎斜。節風肢節續斷,指甲脫落。脾風心多嘔逆。酒風行步不前。
白話文:
有時候會流汗又怕風,這就真的是感染了風寒。疾病入侵人體,可能是從陰面或陽面,上下左右,沒有固定的位置。當人體虛弱或剛做完激烈運動、吃飽飯時,毛孔張開,就會容易受到邪氣入侵。入侵面部就影響陽明經,入侵頸部就影響太陽經,入侵臉頰就影響少陽經,入侵胸背兩側也影響經絡。這些都是外感風病。
河間醫家說,風病大多是因為體內熱盛造成的。熱是風的根本,風由熱而生,熱是本,風是標。凡是有風的病症,都是風熱病。內經說,風是百病之源。它會變化成各種疾病。丹溪醫家說,濕氣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。這些都是內生風病。
常見的風病類型包括:頭風會伴隨頭皮屑;毒風會在臉上長瘡;刺風感覺像針刺,腰痛像被錐子扎一樣;癇風會突然倒地發出聲音,肢體抽搐;頑風沒有痛覺;癧風會讓頸項皮膚斑剝;暗風會頭昏眼花,分不清方向;㾴風會在臉上長出米粒大小的疹子;肝風會鼻子不通氣,眼皮跳動,眼瞼發紅;偏風會導致嘴歪眼斜;節風會讓肢體關節疼痛,指甲脫落;脾風會容易嘔吐;酒風會走路不穩。
肺風鼻塞項疼。膽風令人不睡。氣風肉如蟲行。腎風耳內蟬鳴,陰間濕癢,寒濕腳氣。癱風半身不遂。瘓風手足拳攣。胃風不伏水土。虛風風寒濕癢。腸風脫肛瀉血。腦風頭旋偏痛。賊風發聲不響。產風四肢疼痛。骨風膝腫如槌。膝風腿骨痛。心風健忘多驚。盛風言語蹇塞。
髓風臂膊痠疼。藏風夜多盜汗。血風陰囊濕癢。烏風頭面腫塊。皮風赤白瘢癬。肌風遍體瘙癢。體風身生腫毒。閉風大便燥澀。軟風四肢不舉。綠風瞳人開大。青風吐極青盲。虎風發吼羊叫。大風成片爛瘡。
白話文:
肺風鼻塞項疼:肺部風邪導致鼻塞、頸部疼痛。 膽風令人不睡:膽氣受風邪影響,使人難以入睡。 氣風肉如蟲行:氣血受風邪影響,肌肉活動似有蟲子在爬行。 腎風耳內蟬鳴,陰間濕癢,寒濕腳氣:腎受風邪影響,耳內出現蟬鳴聲,私處感到瘙癢,並伴有寒濕引致的腳氣。 癱風半身不遂:風邪影響,導致身體半邊活動失常。 瘓風手足拳攣:風邪使手腳肌肉收縮,無法伸展。 胃風不伏水土:胃部受風邪影響,消化系統對不同食物不適應。 虛風風寒濕癢:風寒濕邪引起全身性皮膚瘙癢。 腸風脫肛瀉血:腸道受風邪影響,導致肛門脫垂,伴隨便血。 腦風頭旋偏痛:風邪影響,頭部出現旋轉感及局部疼痛。 賊風發聲不響:風邪使聲音傳播受阻,說話不清。 產風四肢疼痛:產後風邪侵襲,四肢感到疼痛。 骨風膝腫如槌:風邪導致膝蓋腫脹,形狀如槌。 膝風腿骨痛:膝蓋受風邪影響,引起腿部骨頭疼痛。 心風健忘多驚:心臟受風邪影響,出現記憶力減退及驚恐症狀。 盛風言語蹇塞:風邪影響,說話困難,語言流暢度降低。 髓風臂膊痠疼:風邪侵入骨髓,手臂及肩膀感到痠痛。 藏風夜多盜汗:藏氣受風邪影響,夜晚頻繁出汗。 血風陰囊濕癢:血脈受風邪影響,陰囊部位出現瘙癢。 烏風頭面腫塊:風邪使頭面部出現腫塊。 皮風赤白瘢癬:皮膚受風邪影響,出現紅斑或白色斑點。 肌風遍體瘙癢:風邪引起全身皮膚瘙癢。 體風身生腫毒:風邪使身體出現腫脹及毒性反應。 閉風大便燥澀:風邪導致大便乾燥、排便困難。 軟風四肢不舉:風邪使四肢無力,無法舉起。 綠風瞳人開大:風邪影響眼睛,瞳孔擴大。 青風吐極青盲:風邪導致嚴重嘔吐,眼見力下降至視網膜損傷。 虎風發吼羊叫:風邪影響,發出類似動物的吼叫聲。 大風成片爛瘡:強烈風邪導致皮膚大片潰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