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五 (4)
卷五 (4)
1. 腫脹源流(痞滿)
但腹腫,四肢竟不腫,為脹病;臍腹四肢悉腫,是水也。皮厚色蒼,或一身皆腫,或自上而下,為脹病,皮薄色白,或自下而上,是水也。至若脹病有腫有不腫,腫病有脹有不脹,皆當分辨。
茲更即腫病而條分之,腫不一,而為害莫有大於水腫者。經曰: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起之狀,其頸脈動,時咳,陰股間寒,足脛腫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,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,此其候也。頸脈者,足陽明人迎,陽明胃脈自人迎下循腹裡,水邪乘之,故頸脈動。
水之標在肺,故時咳。陰邪結陰分,故陰股間寒也。又曰:三陰結,謂之水。三陰者,太陰脾也,太陰為六經之主。三陰邪結,則坤土不能運精,如是而二陰腎獨主裡,而氣更盛,反來侮土,故氣盛陽不得入。陽不得入,則肺氣不得通調,斯寒水不行而壅,故成水腫之病。
蓋中州結則氣壅,而關門不利,不利,則水聚而從其類,類者,本在腎,標在肺也,此言腎與肺之水,因脾虛而類聚者。又曰:肺移寒於腎,謂之湧水。湧水者,水氣客於大腸,如囊裹漿者,形寒飲冷,肺氣不足,則肺寒。母病傳子,則寒可移於腎,腎本寒水,以寒濟寒,故水氣不升而為湧。
湧不於腎而於大腸,大腸為肺下流,故如囊裹不能散也。此言肺腎之寒之水相移,而由臟歸腑者。以上皆致水之原也。由是觀之,水之為病,有不由脾土虛弱,不能制水,水逆上行,干及於肺,滲透經絡,流注溪谷,灌入隧道,血亦因而化水,精亦因而化水者乎。顧嘗反復究之,水雖制於脾,實主於腎。
腎,水臟也,元氣寓焉。若土陽虛則命門火衰,既不能自制陰寒,又不能溫養脾土,陰陽不得其正,則化而為邪。蓋氣即火,陰即水,陽旺則化,而精能為氣,陽衰則不能化,而水即為邪也。夫火盛水虧則病燥,水盛火虧則病濕,故火不能化,則陰不從陽,而精氣亦皆化為水,所以水腫又未有不由於陽虛。
腎為胃關,不惟腎氣不化而閉,即胃亦能令關閉,故水之聚,不待腎水後成,即所飲湯水,亦聚而為患。蓋胃主中焦,為水穀之海,胃和,則升降出納之氣行,水穀從其道而輸泄;胃不和,則出納之關滯,水穀之液皆積而成水。故經言:胃所生病,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。又言:五穀精液,因陰陽不和,則並於腸胃中,留於下焦,不得沁入膀胱,則下焦水溢而為水脹。
又言:腎者牝臟,勇而勞甚,則腎汗出,遇於風,內不得入臟腑,外不得越皮膚,客於元府,行於皮里,傳於跗踵,本之於腎,名曰風水,所以水腫又未有不由於胃虛。經又曰:肝腎脈並浮,為風水。
蓋肝腎同居下焦,腎為陰,主靜,脈常沉,肝為陽,主動,脈常浮,二臟俱有相火,動於腎者猶龍火出於海,動於肝者猶雷火出於澤,龍起而火隨,風發而水隨,今水從風,是以腎與肝並浮,猶言腎脈本沉,因從肝化而與之俱浮也,所以水腫又未有不由於肝盛。經又曰三焦為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者,氣化也,氣即是火,三焦病,氣滿,小腹光堅,不得小便,溢則水流作脹,以火衰則水勝也,所以水腫又未有不由於三焦病。
白話文:
如果只有肚子腫,四肢卻不腫,這叫做「脹病」;如果肚臍、腹部和四肢都腫,那就是「水腫」。皮膚厚、顏色發青,或者全身都腫,又或者腫脹從上往下發展,這些都屬於脹病;皮膚薄、顏色發白,或者腫脹從下往上發展,這些屬於水腫。至於脹病有時會腫,有時不腫,腫病有時會脹,有時不脹,這些都需要仔細分辨。
現在更進一步針對腫病來仔細分類,腫的狀況有很多種,但其中危害最大的莫過於水腫。醫書上說:水腫剛開始時,眼睛下方會微微腫起,像剛睡醒的樣子,脖子的脈搏跳動明顯,有時會咳嗽,大腿內側感覺寒冷,小腿腫脹,肚子才開始變大,這時水腫就已經形成了。用手按壓腹部,鬆開後皮膚會立刻彈回,像包著水一樣,這就是水腫的徵兆。脖子的脈搏跳動,是因為足陽明胃經經過這裡,水邪侵襲,導致脈搏跳動明顯。
水邪最初侵犯的是肺,所以會咳嗽。陰邪結聚在身體的陰分,所以大腿內側會感到寒冷。醫書又說:「三陰經結聚,就稱為水腫。」這裡的「三陰」指的是太陰脾經,太陰脾經是六經的主導。三陰經邪氣結聚,使得脾臟無法運化水液,這樣一來,二陰經的腎臟就會獨自掌管身體內部,而腎氣更加旺盛,反而會來欺負脾土,因此腎氣旺盛,陽氣就無法進入。陽氣無法進入,肺氣就不能正常運行,寒水就會停留在體內,無法排出,因此形成水腫。
總之,中焦脾胃功能失調,導致氣機阻塞,關門閉塞,水液就無法正常排出,反而聚在一起,而這些水液的源頭在腎,表現在肺,這是指腎和肺的水液,因為脾虛而聚在一起的情況。醫書又說:「肺將寒氣傳給腎,就稱為湧水。」湧水指的是水氣停留在腸道,像裝在袋子裡的水漿一樣。體內怕冷、愛喝冷飲,肺氣不足,就會導致肺寒。母親生病會傳給孩子,寒氣也可以傳到腎臟,腎臟本來就是寒水,再用寒氣去加強它,所以水氣無法上升,形成湧水。
湧水不是在腎臟而是在大腸,因為大腸是肺的下流出口,所以水氣就像被袋子包住一樣無法散開。這是指肺腎的寒水互相影響,由內臟傳到腑的情況。以上這些都是導致水腫的原因。由此可見,水腫的發生,不只是因為脾土虛弱,無法控制水液,導致水液逆流而上,侵犯肺臟,滲透到經絡,流到各個組織縫隙,灌注到各個通道,使得血液和精液也跟著變成水液嗎?仔細想想,水雖然受到脾的制約,但實際上主導的還是腎。
腎是主管水液的臟器,元氣也寄居在這裡。如果脾土陽氣虛弱,導致命門火衰弱,這樣不僅不能自己控制陰寒,也不能溫養脾土,陰陽無法平衡,就會形成邪氣。氣就是火,陰就是水,陽氣旺盛就能正常運化,精液就能化為氣;陽氣衰弱就無法運化,水液就會變成邪氣。火旺盛而水液不足,就會生燥病;水液旺盛而火氣不足,就會生濕病。所以火不能正常運化,陰液就不會順應陽氣,精氣也都會化為水液,因此水腫的發生,都與陽虛脫不了關係。
腎是胃的關口,不僅腎氣無法正常運化而閉塞,就連胃也會使其關閉,所以水液的聚集,不只是因為腎水後來形成,就連喝下的湯水,也會聚集成為禍患。胃主管中焦,是水穀之海,胃氣調和,就能使升降出納的氣機正常運行,水穀就能按照正常的途徑輸送到身體各處;胃氣不調和,就會導致出納的關口停滯,水穀的液體就會積聚而成水。所以醫書說:「胃所生的病,會導致腹部水腫、膝蓋腫痛。」又說:「五穀精液,因為陰陽不調和,就會積聚在腸胃中,停留在下焦,無法滲入膀胱,導致下焦水液溢出,形成水脹。」
醫書又說:「腎是陰性的臟器,如果過度勞累,就會導致腎臟出汗,遇到風寒,寒氣無法進入內臟,也無法排出體外,就會停留在元府,在皮膚下遊走,傳到腳踝,其根源在於腎,這就叫做風水。」所以水腫的發生,也與胃虛脫不了關係。醫書又說:「肝腎脈搏同時呈現浮脈,就是風水。」
肝腎都位於下焦,腎屬陰,主靜,脈搏通常是沉的;肝屬陽,主動,脈搏通常是浮的。兩個臟腑都具有相火,在腎中活動就像龍火從海裡冒出,在肝中活動就像雷火在沼澤中爆發。龍一動,火就隨之而起;風一來,水就隨之而動。現在水跟著風走,所以腎與肝的脈搏都呈現浮象,也就是說腎脈本來是沉的,因為受到肝氣的影響而跟著浮起來。所以水腫的發生,也與肝氣過盛脫不了關係。醫書又說:「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,水液的排泄是氣化的結果,氣就是火。三焦生病,氣機阻塞,小腹脹滿僵硬,小便不通暢,水液溢出就會形成水脹,這是因為火衰弱,水就勝過火。」所以水腫的發生,也與三焦病脫不了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