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(2)

1. 治沖病諸藥要品及方十三

沖逆宜降氣泄熱(陳皮當歸沉香木香吳茱萸黃耆,地黃,檳榔白朮,川黃連黃芩黃柏知母

理中湯,〔寒逆〕

加味補陰丸,〔火逆〕黃柏,知母(各四兩),牛膝,杜仲,巴戟,熟地,山萸(各三兩),蓯蓉,茯苓,杞子,遠志山藥鹿茸龜板(各二兩),蜜丸,鹽湯下八九十丸。此方補陰虛瀉陰火。

五苓散,〔右動〕

防風白朮牡蠣湯,〔左動〕防風,白朮,牡蠣粉,等分,每末二錢,酒或米飲下,日二三服。

此方專治動氣誤發汗,筋惕肉瞤者。

李根湯,〔上動〕李根皮(五錢),桂枝(錢半),當歸,白芍,茯苓,黃芩(各一錢),半夏甘草(各五分),姜(三片)

大橘皮湯,〔下動〕陳皮(三錢),竹茹(二錢)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,姜(五片),棗(三枚)

調中益氣湯,〔厥逆〕黃耆(二錢),人參,蒼朮,炙甘草(各一錢),陳皮,升麻柴胡(各四分),木香(二分),水煎服。

補中益氣湯,〔內傷〕黃耆,人參,當歸,白朮,陳皮,甘草,升麻,柴胡

升陽瀉熱湯,〔氣衝〕柴胡,陳皮,升麻,赤苓,枳殼香附,甘草,白芍

神功丸,〔又〕

生脈散〔燥熱〕人參,麥冬,五味子

四苓散,〔又〕茯苓,豬苓,白朮,澤瀉

茯苓五味子湯,〔氣逆〕茯苓,五味子(各二錢),肉桂,甘草(各一錢)

2. 任脈病源流

任脈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至咽喉,上頤,循面,入目。此與衝脈主身前之陰。

古人以任脈為陰沉之海,以其起於中極之下會陰也。按其脈之所到,既上中極,即與足厥陰、太陰、小陰之脈並行,循關元,歷石門、氣海,又會足少陽衝脈於陰交,歷建里,再會手太陽、少陽、足陽明之脈於中脘,以上喉嚨,再會陰維之脈於天突、廉泉,至目下之中央承泣而終。

是任脈固起於真陰,而陰無陽不生,猶地之統於天,而地氣之上通,必由天氣之下降,兩相濟而後能通。不然,竅陰冱寒,必至成痞閉也。人身之有天癸,乃天之元氣,降則為精氣以充於地,則真陰自生,既生而漸至於充,然後地氣通,太衝脈由是始旺,月事以時下,而易於有子。若無子者,必其任脈虛,以致沖衰血竭地氣不通故也。

然而真陰最難充滿,非年歲既至,穀氣充實,天元必不堅定,故天癸亦不至,然則真陰之盛,有不由於真陰之實者乎。經曰:年四十而陰氣自半。言乎陽極而衰,為陰所襲,故曰陰半。蓋此陰已為竅陰,非真陰也。此雖真陰衰,實真陽衰也。故任脈為病,非陰之自病,實由於陰中無陽。

如經云: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,皆原結陰之故耳。若經又云:脈來丸丸橫於寸口者,為任脈。此脈已為陰氣所襲,故動苦少腹繞臍下,引橫骨,陰中切痛(宜奪命丹一捏金散)。又苦腹中有氣如指,上搶心,拘急不得俯仰也(宜木香順氣散和氣湯)。則此雖為無陰之症,何莫非無陽之症乎。

所謂真陰之盛,必由於真陽之實,益可見矣。

【任脈經行諸穴】《脈經》曰:任為陰脈之海,其脈起於中極之下,少腹之內,會陰之分(在兩陰之間),上行而外出循曲骨(橫骨上毛際陷中),上毛際至中極(臍下四寸,膀胱之募),同足厥陰、太陰、少陰並行腹裡,循關元(臍下三寸,小腸之募,三陰為任脈之會),歷石門(即丹田,一名命門,在臍下二寸,三焦之募)、氣海(臍下一寸半宛宛中,男子生氣之海),會足少陽、衝脈於陰交(臍下一寸,當膀胱上口,三焦之募),循神闕(臍中央)、水分(臍上一寸,當小腸下口),會足太陰於下脘(臍上二寸,當胃下口),歷建里(臍上三寸),會手太陰、少陽、足陽明於中脘(臍上四寸,胃之募也),上上脘(臍上五寸),巨闕(鳩尾下一寸,心之募也)、鳩尾(蔽骨下五分)、中庭(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)、膻中(玉堂下一寸六分)、玉堂(紫宮下一寸六分)、紫宮(華蓋下一寸六分)、華蓋(璇璣下一寸)、璇璣(天突下一寸),上喉嚨,會陰維於天突、廉泉(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宛宛中,廉泉在結喉上,舌下中央),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、督脈會(唇下陷中),環唇,上至下齦交復出,分行,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,至承泣而終(目下七分,直瞳子陷中二穴)。凡二十七穴。

(按《難經》、《甲乙經》卻無循曲以下之說。)

【脈法】《脈經》曰:寸口脈來,緊細實長至關者,任脈也。又曰:橫寸口邊脈丸丸者,任脈也。

【任病源由症治】楊氏曰:任者,妊也。此是人生養之本,故曰任脈起中極之下。《內經》曰: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七七任脈虛,太衝脈衰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。又曰:上氣有音者,治其缺盆中。(鰲按:此言治,謂針灸之也,與《脈經》言動苦少腹繞臍下,引橫骨,陰中切痛,取關元穴冶之之治同)。《靈樞》曰:缺盆之中,任脈也,名曰天突。

其側動脈人迎,足陽明也。瀕湖曰:任沖之別絡,名曰尾翳,下鳩尾,散於腹,實則腹皮痛,虛則癢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