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(1)
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(1)
1. 衝脈病源流
衝脈起於會陰,夾臍而行,直衝於上,為諸脈之衝要,故曰十二經脈之海。此與任脈主身前之陰。
經曰:衝脈為病,氣逆而裡急。又曰:上衝作躁熱。又曰:咳唾,手足厥逆,氣從少腹上衝胸咽,面翕然熱如醉,下流陰股,小便難持。又曰:暑月病甚,則傳腎肝為痿厥,四肢如火,或如冰,心煩。仲景曰:寒氣客脈不通,氣因鳴動應手,起關元,隨腹直上,疝瘕遺溺,脅支滿煩。
女子絕孕,動氣在上下左右,不可發汗與下。合此數條觀之,衝脈既為十二經之海,而下為血海,又與督脈為十二經之道路,及與任脈、陽明脈會於氣街,則督任二脈皆可謂之沖,故古人不分衝任督,而總名曰太衝。如經云:廣明之後,即為太衝是也。蓋太衝云者,以一身為精氣上升言之,不止為血海言之也。
白話文:
衝脈的解說:
衝脈起始於會陰,沿著腹部的中線向上,直達胸部,是所有經脈的匯集中心,因此稱為「十二經脈之海」。 衝脈與任脈的關係是:衝脈主管身體正面陰經,而任脈則主管身體正面陽經。
經書記載:衝脈發生病變時,會出現以下症狀:
- 氣逆而裡急: 氣逆上衝,導致腹部絞痛。
- 上衝作躁熱: 氣上衝胸部,感到煩躁、發熱。
- 咳唾、手足厥逆、氣從少腹上衝胸咽,面翕然熱如醉,下流陰股,小便難持: 咳嗽、手腳冰冷、氣從小腹上衝喉嚨,臉部發紅發熱像喝醉酒一樣,並伴隨陰部流汗、小便失禁。
- 暑月病甚,則傳腎肝為痿厥,四肢如火,或如冰,心煩: 夏季病重時,會傳到腎經、肝經,導致四肢麻痺、无力,四肢像火一樣熱或像冰一樣冷,心煩意亂。
- 寒氣客脈不通,氣因鳴動應手,起關元,隨腹直上,疝瘕遺溺,脅支滿煩: 寒氣阻滯經脈,氣血運行不畅,腹部發出響聲,並伴隨疝氣、腹塊、小便失禁、脅肋脹滿疼痛等症狀。
女子絕經後,氣血運行異常,容易出現上下左右的氣逆現象,此時不可發汗或服用泻藥。
綜合以上論述,衝脈不僅是十二經脈的匯集中心,也是血海的源頭,同時也是連接十二經脈的通道。 衝脈與任脈、督脈在氣街相交匯,因此任脈和督脈也可以被稱為「沖」。古代醫家並不區分衝脈、任脈、督脈,而統稱為「太衝」。經書中記載「廣明之後,即為太衝」,說明太衝指的是精氣上沖的現象,不僅僅是指血海。
總之,太衝是指精氣上沖的現象,不僅限於血海,也包含了衝脈、任脈、督脈的共同功能。
然衝任督雖同起下極,畢竟三脈分行。故沖則獨主血海,而其所以主血海,以其為先天精氣之主,能上灌諸陽,下滲諸陰,以至足跗,故其治常在血海也。若陰陽和而精氣足,則陽和之精,升運於一身之間,自然無病;稍有不調,必逆而上僣。
而其為病,一曰寒逆,陽不足也,脈來中央實堅,徑至關,黃柏俱牢,直上直下,症見胸中寒,少腹痛,中滿暴脹,疝瘕,遺溺,脅支滿煩,女子絕孕(宜理中湯去白朮,或加肉桂)。一曰火逆,陰不足也,脈來陰陽俱盛,兩手脈浮之俱有陽,沉之俱有陰,症見咳唾,躁熱上搶心,眩僕,四肢如火,心煩,恍惚癡狂(宜加味補陰丸)。此等脈症,皆沖之病。
白話文:
雖然衝任督三脈都起源於下極,但實際上它們是分開運行的。衝脈專管血海,它能主導血海的原因是它掌管著先天精氣,可以向上灌注陽經,向下滲入陰經,直至足部。因此,治療衝脈的病症常在血海穴。如果陰陽調和,精氣充足,陽氣就能順暢運作於全身,自然不會生病。但如果稍有不調,陽氣就會逆行而上。
衝脈的病症主要有兩種:一是寒逆,陽氣不足,脈象沉實,直抵關脈,症狀表現為胸部寒涼、少腹疼痛、腹脹、疝氣、遺尿、脅肋脹滿、女子不孕。二是火逆,陰氣不足,脈象陰陽俱盛,症狀表現為咳嗽、口渴、躁熱上衝、頭昏眼花、四肢發熱、心煩意亂、神志恍惚。這兩種脈象都是衝脈病變所致。
仲景以動氣在上下左右,俱不可發汗與下者,凡以沖氣逆,則陰精虛,陰精虛,則陽氣竭,故不可汗下也。況乎發汗與下,必右犯肺,左犯肝,上犯心,下犯腎,諸經皆受害矣。犯肺則奈何?汗之氣躁而逆,故衄渴,苦煩,氣隔,飲水即吐。下之津液內渴而不下,故咽燥鼻乾,頭眩心悸。
皆沖氣犯肺,肺受其害所見之症也(宜五苓散)。犯肝則奈何?汗之傷血而引肝上逆,故頭眩,汗不出,筋惕肉瞤。下之傷氣,故腹內拘急,食下動氣反劇,身雖有熱,臥則欲蜷。皆沖氣犯肝,肝受其害所見之症也(宜防風白朮牡蠣湯)。犯心則奈何?汗之氣逆上衝,正在心端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認為,當人體氣機在上下左右都處於不平衡的狀態時,不應該發汗或瀉下。因為沖氣逆上,會導致陰精虛弱,陰精虛弱就會導致陽氣衰竭,所以不可發汗或瀉下。
更何況,發汗或瀉下,會分別傷害肺、肝、心、腎等臟腑。
傷害肺臟會導致什麼呢?
發汗會使體內氣機躁動逆上,因此會出現鼻出血、口渴、煩躁、氣悶、喝水就吐的症狀。瀉下則會消耗津液,導致口渴卻無法排泄,進而出現咽乾鼻燥、頭暈心悸的症狀。
這些都是沖氣犯肺,肺臟受到損害所表現出的症狀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傷害肝臟會導致什麼呢?
發汗會損傷血液,導致肝氣上逆,因此會出現頭暈、汗出不來、筋惕肉瞤的症狀。瀉下則會傷氣,導致腹部拘急、吃東西後氣機逆上加重,雖然身體有熱,但躺著時卻想蜷縮起來。
這些都是沖氣犯肝,肝臟受到損害所表現出的症狀,可以用防風、白朮、牡蠣湯來治療。
傷害心臟會導致什麼呢?
發汗會使氣機逆上衝擊心臟,因此會出現氣逆上衝至心臟部位的症狀。
下之掌握熱煩,身上浮冷,熱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皆沖氣犯心,心受其害。且汗下則心液泄,故見如是等症也(宜甘李根湯)。犯腎則奈何?汗之必寒起,無汗,心中大煩,骨節苦疼,目暈惡寒,食則反吐,谷不能進。下之腹脹滿,卒起頭暈,食則清穀不化,心下痞。皆沖氣犯腎,腎受其害。
腎主五液,汗下則五液耗,故見如是等症也(宜大橘皮湯)。以是知沖不治則血海治,臍之上下左右皆無犯,而病自愈也。此則仲景之微旨,仲景之良法也。然其氣實起於少陰,發於厥陰,若三陰之開合失職,則本原之真水真火兩虛,而為患種種,必犯於沖。經言沖病傳肝腎而為痿厥者,三陰之患犯沖,則又不止於痿厥二症,為沖之自致矣。
白話文:
當體內熱氣下沉,造成心煩意亂,身體表面卻感到寒冷,且伴隨自發性大量出汗,想要大量喝水。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沖氣犯心,導致心臟受到損害。由於出汗會導致心液流失,因此出現上述症狀。
若沖氣犯腎,則會出現汗出寒涼、無汗心煩、骨節疼痛、頭暈惡寒、食慾不振、嘔吐、腹部脹滿、突然頭暈、進食後食物無法消化、心下痞等症狀。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沖氣犯腎,導致腎臟受到損害。
腎臟主司五液,出汗則五液耗損,因此出現上述症狀。由此可知,若不治療沖氣,則可通過治療血海來緩解。只要臍周圍上下左右均不受犯,疾病自然會痊癒。這是仲景的精妙旨意,也是仲景的良方。然而,沖氣實則源於少陰,並發於厥陰。若三陰開合失職,則本源的真水真火兩虛,就會導致各種疾病,最終犯於沖氣。經書中提到沖病傳至肝腎而導致痿厥,這是三陰之患犯沖,不僅僅是痿厥兩種症狀,而是沖氣自致的結果。
【奇經八脈總說】瀕湖曰:凡人身有經脈絡脈,直行曰經,旁支曰絡。經凡十二,手三陽、三陰,足三陽、三陰是也。絡凡十五,十二經各有別絡,而脾又有大絡,並任督二絡為十五也。共二十七氣。相隨上下,如泉之流,不得休息,故陽脈營於五臟,陰脈營於六腑,陰陽相貫,莫知其紀,終而復始。其流溢之氣,入於奇經,轉相灌輸,內溫臟腑,外濡腠理。
奇經凡八脈,不拘制於十二正經,無表裡配合,故謂之奇。蓋正經猶溝渠,奇經猶湖澤,正經之脈隆盛,則溢於奇經。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,溝渠溢,流湖澤。此發《靈素》未發之秘也。八脈散在群書者,可考而悉也。
白話文:
人體有經脈和絡脈,直行的叫經脈,旁支的叫絡脈。經脈有十二條,分別是手三陽、三陰,足三陽、三陰。絡脈有十五條,十二經各有自己的絡脈,脾經還有一條大絡,再加上任脈和督脈,共十五條。總共二十七條經脈,氣血在其中流動,就像泉水一樣不停地流淌。陽脈流注於五臟,陰脈流注於六腑,陰陽相互貫通,沒有停止之時。它們溢出的氣血會進入奇經八脈,互相灌注,滋養內臟,濡潤肌膚。
奇經八脈不受十二正經的制約,沒有表裡配對,所以稱為奇經。就像正經是溝渠,奇經是湖泊一樣,正經的氣血旺盛,就會溢出到奇經。秦越人比喻說,就像天降大雨,溝渠滿溢,水就會流入湖泊。這揭示了《靈樞》沒有闡述的秘密。八脈的詳細描述散見於各書,可以查閱了解。
【衝脈經行諸穴】《內經》曰:沖為經脈之海,又名血海。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之內胞中,其浮而外者起於氣衝(一名氣街,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,橫骨兩端動脈宛宛中,足陽明穴也),並足陽明、少陰二經之間,循腹上行,到橫骨(足陽明去中行二寸,少陰去腹中行五分,衝脈行於二經間,橫骨在陰上橫骨中,宛如半月,去腹中行一寸半),夾臍左右,各五分,上行歷太赫(橫骨上一寸)、氣穴(即胞門,太赫上一寸,少陰衝脈之會)、四滿(氣穴上一寸)、中注(四滿上一寸)、盲俞(中註上一寸)、商曲(肓俞上一寸)、石關(商曲上一寸)、陰都(石關上一寸)、通谷(陰都上一寸)、幽門(通谷上一寸),凡二十四穴。
白話文:
衝脈經行諸穴
《內經》說:衝脈是經脈之海,又名血海。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少腹內部的胞中,其浮出體表的部位,起始於氣衝穴(又名氣街,位於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,橫骨兩端動脈搏動處,是足陽明經的穴位),沿著足陽明經和少陰經之間,向上循行,到達橫骨(足陽明經在中線旁開二寸,少陰經在腹中線旁開五分,衝脈行於兩經之間,橫骨位於陰上橫骨處,形狀如半月,距離腹中線旁開一寸半),左右兩側各偏離臍中五分,繼續向上,經過太赫穴(橫骨上方一寸)、氣穴(即胞門,太赫穴上方一寸,少陰經與衝脈交會處)、四滿穴(氣穴上方一寸)、中注穴(四滿穴上方一寸)、盲俞穴(中注穴上方一寸)、商曲穴(肓俞穴上方一寸)、石關穴(商曲穴上方一寸)、陰都穴(石關穴上方一寸)、通谷穴(陰都穴上方一寸)、幽門穴(通谷穴上方一寸),共計二十四穴。
【脈法】《脈經》曰:兩手脈浮之俱有陽,沉之俱有陰,陰陽皆盛,此沖督之脈也。沖督之脈為十二經之道路也,沖督用事,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,其人苦恍惚狂癡。又曰:脈來中央堅實,徑至關者,衝脈也。又曰:尺寸俱牢,直上直下,此乃衝脈,胸中有寒疝也。
【衝脈經行原委】《靈樞》曰:衝任皆起胞中,上循背裡,為經絡之海。其浮而外者,循腹右上行,會於咽喉,別而絡唇口。血氣盛則充膚熱肉,血獨盛則滲灌皮膚,生毫毛。婦人有餘於氣,不足於血月下,數脫血,任沖並傷,脈不榮其唇口,故髭鬚不生。宦者去其宗筋,傷其衝脈,血寫不復,皮膚內結,唇口不榮,故須亦不生。
白話文:
【脈法】《脈經》提到:兩隻手脈搏浮動時都顯示有陽氣,沈降時都顯示有陰氣,如果陽氣和陰氣都旺盛,那麼這就是沖脈和督脈的脈象。沖脈和督脈是十二條經脈的運行通道,當沖脈和督脈主導身體時,十二條經脈就不會在寸口(手腕部脈搏所在)出現,這時人們可能會感到恍惚、狂亂或癡呆。又說:脈搏中央堅實,直徑到關節處的,是沖脈。再說:寸口和尺口都緊實,脈象直上直下,這是沖脈的特徵。如果有這種脈象,可能胸部有寒疝病。
【衝脈經行原委】《靈樞》指出:沖脈和任脈都起自胞宮,上行背部肌肉,是血液流通的海灣。沖脈的部分向上沿腹部右側上行,會合於咽喉,分支連接嘴脣和口腔。當血氣旺盛時,能充盈皮膚,使肌肉溫暖;當血液單獨旺盛時,能滲入皮膚,生成毫毛。女性多氣少血,月經期間經常失血,任脈和沖脈受損,脈搏不能滋養嘴脣和口腔,因此不會生長胡鬚。太監割除了宗筋,傷害了沖脈,血液不能重新迴流,皮膚內部結硬,嘴脣和口腔得不到養分,所以胡鬚也不會生長。
天宦不脫於血,而任沖不盛,宗筋不強,有氣無血,唇口不榮,故須亦不生。又曰:衝脈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。其上者出於頏顙,滲諸陽,灌諸精。其下者,注於少陰之大絡,起於腎下,出於氣街,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,伏行骭骨內廉,並少陰之經,下入內踝之後,入足下。
其別者,並於少陰,滲三陰,斜入踝,伏行出屬跗,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間,滲諸絡而溫足脛肌肉,故其脈常動。別絡結,則跗上不動,不動則厥,厥則寒矣。《內經》曰: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,踝上各一行者,此腎脈之下行也,名曰太衝。王啟玄曰:腎脈與衝脈並下行,循足行而盛大,故曰太衝。
白話文:
男子精氣不足,無法滋養腎臟,導致宗筋無力,氣血虛弱,面色蒼白,因此無法生育。衝脈是五臟六腑的總匯,它向上從頭部出發,滋養陽氣,灌注精華;向下則與少陰經相連,從腎臟下方出發,經過氣街,沿著大腿內側,穿過膝蓋,沿著小腿內側,與少陰經並行,最終到達腳踝內側,進入腳底。
此外,衝脈還有一條分支,與少陰經匯合,滋養三陰經脈,斜穿腳踝,沿著腳背,經過足趾,連接各個經絡,溫暖腳部和腿部肌肉,因此衝脈始終活躍。若分支經絡阻塞,腳背就會失去活動能力,導致厥冷,最終會感到寒冷。《內經》中記載,三陰經脈在腳部交匯,腳踝上各有一條經脈,這是腎脈向下延伸的路線,名為太衝。王啟玄指出,腎脈與衝脈並行向下,沿著腳部運行,氣血旺盛,因此稱為太衝。
一云:衝脈起於氣街,街直而通,故謂之沖。又曰:心臟在南,故前曰廣明。衝脈在北,故後曰太衝。足少陰腎與衝脈合而盛大,故曰太衝。兩脈相合為表裡也。衝脈在脾之下,故曰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。
【衝脈相通諸經】王海藏曰:手少陰三焦相火為一腑,右腎命門為相火,心包主亦名相火,其脈同診,腎為生氣之門,出而治臍下,分三歧,上衝夾臍過天樞,上至膻中兩乳間,元氣所繫焉。又足三焦太陽之別,並足太陽正路入絡膀胱約下焉。三焦者,從頭至心,心至臍,臍至足,為上中下三焦,其實真元一氣也,故曰,有臟無腑。
《脈訣》云:三焦無狀空有名,寄在胸中膈相應。一云:其腑在氣街中,上焦在胃上口,治在膻中;中焦在胃管,治在臍旁: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,治在臍。經曰:原氣者,三焦之別使也。腎間動氣者,真原一氣,分為三路,人之生命也,十二經之根本也。(瀕湖曰:三焦即命門之用,與衝任督相通者。
白話文:
相傳,衝脈起於氣街,氣街筆直貫通,所以稱為衝。又說,心臟在南方,所以前面稱為廣明。衝脈在北方,所以後面稱為太衝。足少陰腎經與衝脈相合而氣勢雄厚,所以稱為太衝。兩條經脈相合,互為表裡。衝脈在脾之下,所以說衝脈在下,稱為太陰。
王海藏認為,手少陰三焦相火為單獨的一個腑,右腎命門為相火,心包主亦名為相火,三者經脈可同時診察。腎為生氣之門,從腎而出,治於臍下,分為三支,向上衝過天樞,夾住臍,上至膻中兩乳之間,元氣在此連結。足三焦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別支,與足太陽膀胱經正路相合,入絡膀胱,向下延伸。三焦從頭至心,心至臍,臍至足,分別為上中下三焦,其實都是真元一氣,所以說,有臟無腑。
《脈訣》記載,三焦無形無狀,只是一個空名,寄於胸中與膈膜相應。又有人說,三焦位於氣街之中,上焦在胃的上口,治於膻中;中焦在胃管,治於臍旁;下焦在臍下膀胱的上口,治於臍。經書記載,原氣是三焦的別使。腎間動氣就是真元一氣,分為三路,是人的生命之本,也是十二經的根本。(瀕湖說,三焦即命門之用,與衝脈、任脈、督脈相通。)
【人身四海】《內經》曰:海有東西南北,人亦有四海以應之。胃者水穀之海,其輸上在氣街,下至三里。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,其輸上在於大杼,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。膻中者為氣之海,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,前在人迎。腦為髓之海,其輸上在於蓋,下在風府。氣海有餘,氣滿胸中,悗息面赤;氣海不足,則氣少不足以言。
血海有餘,則常想其身大,怫然不知其所病;血海不足,常想其身小,狹然不知其所病。水穀之海有餘,則腹滿;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不受食。髓海有餘,則輕勁多力,自過其度;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酸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
白話文:
人身四海
《內經》說:大海有東西南北,人體也應對著有四海。
胃是水穀之海,它輸向上通氣街,向下到達三里穴。
衝脈是十二經之海,它輸向上通大杼穴,向下出巨虛穴上下廉。
膻中是氣之海,它輸向上通柱骨上下,向前在人迎穴。
腦是髓之海,它輸向上通蓋骨,向下通風府穴。
氣海有餘,則氣滿胸中,呼吸急促,面色發紅;氣海不足,則氣少不足以言語。
血海有餘,則常覺得身體巨大,昏沉不知病因;血海不足,則常覺得身體瘦小,狹窄不知病因。
水穀之海有餘,則腹部飽滿;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餓難耐,無法進食。
髓海有餘,則輕盈有力,常過度勞累;髓海不足,則頭昏眼花,耳鳴,腿酸,頭昏目眩,視力模糊,懶散嗜睡。
【沖病症治】《內經》曰:治痿獨取陽明者,何也?曰:陽明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,主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。衝脈者,經脈之海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,會於氣街。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,絡於督脈,故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,治之當各補其營,而通其俞,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,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(謂肝甲乙,心丙丁,脾戊己,王氣法時月也)。
李東垣曰:秋冬之月,胃脈四道,為衝脈所逆,脅下少陽脈二道,而反上行,名曰厥逆,其症氣上衝咽,不得息,而喘息有音,不得臥,宜調中益氣湯加吳萸五分,隨氣多少用之。夏月有此乃大熱之症,用黃連、黃柏、知母各等分酒洗,炒為末,白湯和丸,每服一二百丸,空心,白湯下,即以美膳壓之,不令停留胃中,直至下元,以瀉衝脈之邪也。蓋此病隨四時寒熱溫涼治之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治療痿病單獨選用陽明經的原理是什麼呢?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氣匯集的地方,主導著宗筋,而宗筋負責束縛骨骼、使關節靈活運作。衝脈是經脈之海,主導著滲灌全身各處,與陽明經在宗筋處相合,又在氣街處匯合。而陽明經是主要的經脈,它們都屬於帶脈,並與督脈相連。所以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宗筋鬆弛,帶脈失去牽引作用,因此足部痿弱無力。治療時應根據不同情況補益氣血,疏通俞穴,調和虛實,平衡逆順,使筋脈、骨骼、肌肉在合適的時間得到滋養,這樣疾病就能痊癒。(這裡指的是肝臟對應甲乙、心臟對應丙丁、脾臟對應戊己,運用五行生克制化法則來判斷疾病與時間的關係)。
李東垣說:秋冬季節,胃經四條通道受到衝脈逆行的影響,而脅下少陽經兩條通道反過來向上行,稱為厥逆,症狀表現為氣上衝咽喉,無法安靜呼吸,喘息有聲音,不能平躺,可用調中益氣湯加入吳茱萸五分,根據氣機強弱調整用量。夏天出現這種症狀,屬於大熱症,可用黃連、黃柏、知母等量,用酒洗淨,炒成粉末,用白湯調成丸劑,每次服用一百到兩百丸,空腹用白湯送服,立即用美味的食物壓下去,不要停留在胃中,直到到達下元,以瀉出衝脈的邪氣。總之,這種疾病要根據四季寒熱溫涼的不同來治療。
又曰:凡逆氣上衝,或兼裡急,或作躁熱,皆衝脈逆也。若內傷病此,宜補中益氣湯加炒黃連、黃柏、知母,以泄衝脈。又曰:凡腎火旺,及任督沖三脈盛者,宜用酒炒黃柏、知母,亦不可久服,恐妨胃也。又曰:或腹中刺痛,或裡急,宜多用甘草。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,皆屬血虛,血虛則裡急,宜用當歸。
又曰:氣逆裡急,膈咽不通,大便不行者,宜升陽瀉熱湯主之。又曰:麻木,厥氣上衝,逆氣上行妄聞妄見者,宜神功丸主之。又曰: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。痿乃四肢痿軟,厥乃四肢如火,或如冰。心煩衝脈氣逆上,甚則火逆,名曰厥。故痿厥二病,多相須也。經曰,下氣不足,則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濕熱之藥,或生脈散合四苓散,加酒洗知、柏,以泄其濕熱。李瀕湖曰:濕熱成痿,乃不足中之不足也,全要峻補之藥。
白話文:
又說,凡是逆氣上衝,或伴隨裡急,或出現躁熱,都是衝脈逆行。若因內傷導致這種情況,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入炒黃連、黃柏、知母,以泄衝脈。又說,凡是腎火旺盛,或任督沖三脈旺盛,應該用酒炒黃柏、知母,但不可長期服用,以免傷胃。又說,如果腹中刺痛,或裡急,應該多用甘草。如果虛坐而大便不得,都是血虛導致,血虛則裡急,應該用當歸。
又說,氣逆裡急,膈咽不通,大便不行,應該服用升陽瀉熱湯。又說,麻木,厥氣上衝,逆氣上行妄聞妄見,應該服用神功丸。又說,暑月病情嚴重,就會傳至腎肝,導致痿厥。痿指的是四肢痿軟,厥指的是四肢像火一樣,或者像冰一樣。心煩衝脈氣逆上,嚴重就會火逆,稱為厥。所以痿厥兩種病,常常是互相依存的。經書上說,下氣不足,就會痿厥心悗,應該用清燥去濕熱的藥物,或者服用生脈散合四苓散,加入酒洗知母、黃柏,以泄其濕熱。李瀕湖說,濕熱導致痿,是虛不足之中的不足,需要用峻補之藥。
《千金方》曰:咳唾手足厥逆,氣從小腹上衝胸咽,其面翕熱如醉,因復下流陰股,小便難,時覆冒者,寸脈沉,尺脈微,宜茯苓五味子湯,以治其氣衝,胸滿者去桂。
白話文:
咳嗽、吐痰、四肢顫抖,氣從腹部上升到胸部和咽喉,面部發燒像喝醉了一樣,然後又向下流到大腿根部,尿液排出困難,有時候會感到寒冷。如果您的手腕脈搏下沈而腳踝脈搏微弱,則應該服用由茯苓和五味子組成的湯藥來治療這種情況。如果您同時出現胸口悶脹的情況,那麼就不要使用含有肉桂的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