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卷五

2. 腫脹源流(痞滿)

腫脹,脾肺腎三經病也。考《內經》,五臟六腑,五運六氣,司天在泉,勝復淫郁,無不成腫脹之病。而張介賓以為未有不幹於脾肺腎三臟者,其意以脾主運化精微,肺主氣行治節,腎主五液而行水,凡五氣所化之液,悉屬於腎,五液所行之氣,悉屬於肺,輸轉二臟,利水生金,悉屬於脾,所以腫脹之生,無不由三者失職,旨哉,洞本之論也。然又必先腎氣不足,下氣厥上,三合而成。

經曰:厥氣在下,營衛留止,寒氣逆上,真邪相攻,兩氣相搏,乃合為脹。又曰:五臟陽已竭。又曰:合之於真,三合乃得,夫厥氣在下,此病根也。人身上下,陽布陰生,則肺行而腎納,於何有厥,厥氣在下,則肺不行而腎失納矣。至氣已厥,必營衛之流行經絡者留止,無根之陰氣,於是逆上,與真氣相搏,寒留而不行,乃合為脹也。

況臟陽即元運之氣,臟陽竭,諸停而不行可知,其曰合之於真,三合乃得者,人之脹,雖由衛逆於營,而既在血脈,則合經絡、合臟、合腑,陰陽俱有,故曰三合乃得。特厥氣在下,究為脹之本耳,故經又以診之而其脈大堅以澀者為脹。蓋大者,邪氣盛也。堅者,邪氣實也,兩氣相攻,脹勢已成,故其脈大堅,以厥於陽而實也。

澀者,氣血虛而不流利也,是為陰氣衰,陰氣衰即真氣衰,此厥於陰而虛也。陰虛陽堅,中氣已損,能勿脹乎。是以澀而堅者,其病在陰,即脹在臟,經故曰陰為臟,大而堅者,其病在陽,則脹在腑。經故曰陽為腑,於是有脈脹、有膚脹、有五臟脹、有六腑脹,而又有水脹、有鼓脹、有蠱脹、有單腹脹、有石水,種種之症。

而其為症,又虛實不倫,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,行實當顧虛,補虛無忘實,而其要惟大補脾腎,以培根本,則得之矣。至於辨驗虛實,莫善於士材,其說云:陽症必熱,熱者多實,陰症必寒,寒者多虛;先脹於內而後腫於外者為實,先腫於外而後脹於內者為虛;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者為實,小便清白,大便溏泄者為虛;脈滑數有力者為實,脈浮弦細澀者為虛;色紅氣粗者為實,色瘁聲短者為虛。凡實,或六淫外客,或飲食內傷,陽邪急速,其至必暴,每成於數日之間。

凡虛,或情志多勞,或酒色過度,日積月累,其來有漸,每成於經月之後。故治實易,治虛難。士材之言,當奉以為則,而於虛實疑似之間,復能察脈審形,辨別毫釐,庶無實實虛虛之害。

試先即脹病條分之,經曰:五臟六腑,各有畔界,病各有形狀,營氣循脈,衛氣逆之,為脈脹,蓋清者為營,營行脈中,其氣專精,未即致脹,濁者為衛,衛行脈外,其氣慓疾滑利,而行肉分,此必由衛氣之逆,而後病及營而為脈脹也,是知凡病脹皆發於衛。

白話文:

腫脹源流(痞滿)

腫脹是脾、肺、腎三經的疾病。根據《內經》的記載,五臟六腑、五運六氣的運行變化,若司天之氣在泉(指水氣)而過盛,又加上氣機鬱滯不通,就會導致腫脹。張介賓認為,腫脹都與脾、肺、腎三臟的失調有關,因為脾主運化水谷精微,肺主氣的運行和調節,腎主水液的代謝和排泄。人體水液的代謝都歸屬於腎,水液輸布的氣機都歸屬於肺,而水液的輸布和轉運,以及水液代謝生成精微物質,則都歸屬於脾。所以,腫脹的產生,都是因為這三臟的功能失調造成的,這是一個精闢的論點。但是,腫脹的發生,必須先有腎氣不足,導致下焦之氣不能上達,三者合在一起才形成腫脹。

經書上說:下焦的厥氣阻塞,營氣和衛氣運行停滯,寒氣逆流上衝,真氣和邪氣互相搏鬥,兩種氣機相爭,就形成了腫脹。又說:五臟的陽氣已經衰竭。又說:真氣、營衛氣、厥氣三者相合才能形成腫脹。下焦的厥氣阻塞是疾病的根本原因。人體上下,陽氣布散,陰氣內藏,肺氣宣發,腎氣收納,如果沒有厥氣,又怎麼會有厥氣在下呢?厥氣在下,就是肺氣宣發不利,腎氣收納失常。當氣機已經厥逆,營衛氣的運行就會在經絡中停滯,沒有根基的陰氣就逆流上行,與真氣相搏,寒邪停滯而不能運行,於是就形成了腫脹。

況且,臟腑的陽氣就是元氣的運化之氣,臟腑陽氣衰竭,氣機停滯不通是可以理解的。經書上說「合之於真,三合乃得」是指,雖然腫脹是由於衛氣逆於營氣所致,但是它已經存在於血脈之中,於是就與經絡、臟腑相合,陰陽之氣兼具,所以說三合才能成脹。然而,究其根本,厥氣在下才是腫脹的本源,所以經書中用脈象診斷腫脹,脈大堅澀者為腫脹。脈大,是因為邪氣盛;脈堅,是因為邪氣實;兩種氣機相搏,腫脹已經形成,所以脈大而堅,這是陽氣受損而邪氣實證。

脈澀,是因為氣血虛弱而不通暢,這是陰氣衰弱,陰氣衰弱也就是真氣衰弱,這是陰氣受損而虛證。陰虛陽實,中氣受損,怎麼能不腫脹呢?所以脈澀而堅,疾病在於陰,腫脹在於臟腑;脈大而堅,疾病在於陽,腫脹在於腑臟。經書上說陰屬臟,陽屬腑,因此有脈脹、膚脹、五臟脹、六腑脹,還有水脹、鼓脹、蠱脹、單腹脹、石水等各種症狀。

而這些症狀,虛實又錯綜複雜,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,治療實證時要考慮虛證,治療虛證時不能忽略實證,其關鍵在於大補脾腎,以培補根本,就能治癒。至於辨別虛實,沒有比士材的論述更好的了,他說:陽證必定發熱,熱證大多屬實;陰證必定怕冷,寒證大多屬虛;先從內部脹滿,然後腫脹於外的是實證;先從外部腫脹,然後內部脹滿的是虛證;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的是實證;小便清白,大便溏瀉的是虛證;脈滑數有力的是實證;脈浮弦細澀的是虛證;面色紅潤氣粗的是實證;面色萎黃氣短的是虛證。凡是實證,可能是外邪入侵,也可能是飲食內傷,陽邪迅速發展,發病迅速,往往在幾天之內就形成。

凡是虛證,可能是情志勞損,也可能是房勞過度,日積月累,發病緩慢,往往在一個月之後才形成。所以,治療實證容易,治療虛證難。士材的論述,應該作為準則,在虛實難辨的情況下,更要仔細察看脈象和體徵,細緻辨別,才能避免誤診。

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腫脹病的具體情況,經書上說:五臟六腑各有界限,疾病各有表現,營氣循行於脈中,衛氣逆行於脈外,則形成脈脹。清氣為營,營氣運行於脈中,氣機平和,不會馬上形成腫脹;濁氣為衛,衛氣運行於脈外,氣機強盛,運行迅速,遍佈於肌肉組織,這是由於衛氣逆行,然後病及營氣而形成脈脹。由此可知,所有的腫脹都發源於衛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