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 (4)
卷十 (4)
1. 附載仲景分別標本方藥
標(柴胡)
標之本(柴胡葛根湯)
本(花粉)
本之本(大柴胡湯)
白話文:
這段古文中,“柴胡”是指一種草藥;“柴胡葛根湯”是用柴胡和葛根熬製而成的一種方劑;“花粉”指的是一種植物的花粉;而“大柴胡湯”則是由多種草藥混合熬煮而成的一種方劑。
2. 肝病源流(肥氣,胠脅肋痛,腋臭、漏腋)
足厥陰肝經脈,起於大指叢毛之際,上循足趺上廉,去內踝一寸,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,上膕內廉,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小腹,挾胃到肝絡膽,上貫膈,布脅,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。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,環唇內。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,上注肺,次仍還注手太陰肺經。
每日丑時,周身氣血俱注於肝。足厥陰肝經,少氣而多血。
肝於五臟為獨使,為將軍之官,合少陽膽為遊部,居脾之下,腎之前,微偏左。其位在少腹。其地在血海。其部在兩脅兩胠。其經起於足指,通於巔頂。其臟為太少二陰之交盡處。其表為少陽膽,故一陽發生之氣,起於厥陰,而一身上下,其氣無所不乘。肝和則生氣,發育萬物,為諸臟之生化;若衰與亢,則能為諸臟之殘賊。
白話文:
足厥陰肝經從大腳趾毛髮生長的地方開始,向上沿著腳背內側邊緣,經過內踝骨一寸,往上八寸與足太陰脾經交匯後,繼續沿著膝窩內側邊緣,上行大腿內側,進入陰部,經過生殖器,到達小腹,與胃經相連,並連接到肝臟和膽囊,向上穿過橫膈膜,分布在兩肋,沿著喉嚨後方,向上進入面頰,連接到眼睛,再向上延伸到額頭,與督脈在頭頂交匯。其中一支經脈從眼睛下方經頰部,繞著嘴唇內側。另一支經脈則從肝臟分出,穿過橫膈膜,向上連接到肺臟,然後再回到手太陰肺經。
每天凌晨一點到三點,全身氣血都集中在肝臟。足厥陰肝經氣少血多。
肝臟在五臟中獨自主導,是將軍之官,與少陽膽經共同組成遊部,位於脾臟下方,腎臟前方,略微偏左。其位置在小腹,其血海位於腹股溝內側,其部位在兩脅和兩臀。其經脈從腳趾開始,通到頭頂。其臟器位於兩陰交匯的深處。其外在表現為少陽膽經,因此陽氣的產生始於厥陰肝經,全身上下,肝氣無處不到。肝臟和諧則生氣勃勃,萬物生長,為各臟器的生化之源;如果肝臟衰弱或亢盛,則會損害其他臟器。
故又與膽同為少陽。而厥陰兼乎少陽之肝,與少陽根乎厥陰之膽,相為表裡,是以其臟主春,其德屬木,惟其地為血海,故其臟為血臟,其部為血部,而其職主藏血而攝血,其主又在筋,能任筋骨勞役之事,為罷極之本,其精上榮於目,而兼通於耳。惟其德屬木,故其體本柔而剛,直而升,以應乎春。
其性條達而不可郁,其氣偏於急而激暴易怒,故其為病也多逆,逆則頭痛耳聾,頰腫目瞑,兩脅下痛引少腹,養怒善瘛,四肢滿悶;虛則目無見,耳不聰,善恐,如人將捕之。經病則腰痛不可俯仰,丈夫疝㿉,婦人少腹腫,甚則嗌乾,面塵,色脫,遺溺癃閉。其鬱與勝,必侵及乎脾,脾受木邪,則胸滿,嘔逆,飧泄。
白話文:
因此肝臟和膽囊都屬於少陽。而厥陰肝又兼具少陽的特性,少陽則根植於厥陰膽,兩者互為表裡。所以肝臟主宰春天,其性屬木,因其地為血海,故肝臟為血臟,其所管轄的部位也屬於血的範圍,負責儲藏血液和調節血液,並主管筋脈,負責筋骨勞動的重任,是人體勞動的根本。肝精上達眼睛,並與耳朵相通。由於肝性屬木,所以肝臟的特性柔中有剛,直而向上,與春天相應。
肝性條達,不可鬱結,肝氣偏急躁易怒,所以肝病多逆上,逆上則頭痛耳聾,面頰腫脹,眼睛昏暗,兩肋下疼痛牽引至小腹,易怒善於發狂,四肢沉重;虛則視力模糊,聽力下降,容易恐懼,像是被人追捕一樣。經絡病變則腰痛難以彎腰,男性易患疝氣,女性則小腹腫脹,嚴重者則咽喉乾燥,面容憔悴,面色蒼白,小便不利或閉塞。肝氣鬱結或過盛,必然侵犯脾臟,脾臟受木邪影響,則胸悶、嘔吐、腹瀉。
總而計之,其為寒熱虛實,邪氣侵克,本經自病,與經氣相加,種種諸症。其由肝之不足者,固可勿論,即屬有餘,亦由肝之陰不足,故有郁勝所生病也。夫肝氣之逆,因肝志之郁,然雖郁,不可用攻伐,經故曰:以辛散之,以辛補之也。肝火之實,因肝血之虛,然既虛,則不得廢滋養,經故曰:以酸收之,以甘緩之也。
然則肝無補法一語,不且遺千古之禍哉。至若陰邪犯入,必陰厥,陰厥宜溫,是補肝之氣也;陰虛不榮,必陽厥,陽厥宜清,是涼肝之血也。氣則溫補,血則清涼,尚何有肝木之病哉。薛耆清肝火,補肝血兩言,洵足為醫林炯鑑。
【肝病原由症治】《靈樞》曰:有所附墮,惡血留內,有所大怒,氣上不下,積於脅下則傷肝。又曰:邪在肝,則兩腋中痛;寒中,惡血在內。又曰:肝藏血,血舍魂,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。《內經》曰:肝病者,兩腋下痛引少腹,令人善怒。又曰:肺傳之肝,病名肝痹。一名厥,脅痛,出食,肝熱者,色蒼而爪枯。
白話文:
總而言之,肝病的病因可以歸納為寒熱虛實、邪氣侵犯、本經自病、經氣相加等,導致各種症狀。雖然肝臟不足的原因很多,但即使肝臟功能過剩,也是因為肝陰不足,才導致肝氣鬱結而生病。肝氣逆上是因為肝志鬱結,但即使鬱結,也不宜使用攻伐之法,經書中說要用辛散的方法來疏解,用辛補的方法來滋養。肝火旺盛是因為肝血不足,但既然已經虛弱,就不能停止滋養,經書中說要用酸收的方法來收斂,用甘緩的方法來緩解。
因此,說肝臟沒有補救方法,豈不是遺禍千古嗎?如果陰邪侵入,就會導致陰厥,陰厥應該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,這就是補肝氣的方法;如果陰虛不榮,就會導致陽厥,陽厥應該用清涼的方法來治療,這就是涼肝血的方法。氣應該溫補,血應該清涼,肝木的病症还有什么难治的呢?薛耆說清肝火、補肝血,這兩句話確實是醫學界的明燈。
《靈樞》中說:如果跌倒而導致惡血留在體內,或者大怒導致氣上不下降,積聚在脅下就會傷肝。書中還說:邪氣在肝臟,就會導致兩腋疼痛;如果體內有寒氣,就會有惡血。書中還說:肝臟藏血,血藏魂魄,肝氣虛弱就會恐懼,肝氣旺盛就會容易生氣。《內經》中說:肝臟有病,就會導致兩腋疼痛,疼痛會牽引到少腹,並且容易生氣。書中還說:肺氣傳導到肝臟,就會導致肝痹,也叫做厥,症狀是脅痛、食慾不振、肝熱,面容蒼白,指甲枯槁。
又曰:大骨枯,大肉陷,胸中氣滿,腹內痛,心中不快,肩聳身熱肉脫,目眶陷,真臟見,目不見人,立死;其見人者,至其所不勝之時死。注云:不勝之時,庚辛月也。又曰:肝藏血,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。又曰:肝病者,平旦慧,下哺甚,夜半靜。又曰: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
注云:肝苦急,是其氣有餘也。又曰: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。又曰:肝病忌當風。《難經》曰:外症面紫而青,善怒;內症臍左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症四肢滿閉,脈澀,便難,轉筋。有是者肝也,無是者非也。《入門》曰:人動則血運於諸經,靜則血歸於肝臟,肝主血海故也。
白話文:
古人曾言:若大骨乾涸,大肉凹陷,胸部氣息飽滿,腹部疼痛,心中不舒暢,肩膀高聳、身體發熱、皮膚鬆脫,眼窩凹陷,內臟現形,眼睛看不清人,則立時死亡;若能見人,則會在無法承受的時刻死去。註解說明:無法承受的時刻,指的是庚辛月(即秋季)。又說:肝藏血,血過多則易怒,血不足則易恐懼。再說:肝病的人,在清晨時分病情稍好,下午時分病情加重,夜晚時分病情安靜。再說:肝病時,容易感到急躁,應急食甘味食物以緩和。又說:肝病時,應避免直面風吹。《難經》中提到:外表面色紫青,易怒;內在腹部左側有跳動之氣,按壓時感覺堅硬如痛,病症表現為四肢滿閉,脈象澀滯,排便困難,肌肉抽搐。具有這些症狀的是肝病,沒有這些症狀的則不是肝病。《入門》中提到:人活動時,血液運行於各條經脈之中,靜止時血液回歸肝臟,這是因為肝臟主司血液匯聚之所。
【肝絕候】《靈樞》曰:足厥陰氣絕則筋絕。厥陰者,肝脈也。肝者,筋之合也。筋者,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也。故脈不榮則筋急,筋急則引舌與卵,故唇青舌卷卵縮,則筋先死,庚日篤,辛日死。又曰:厥陰絕者,中熱嗌乾,心煩善尿,甚則舌卷卵縮而終矣。仲景曰:唇吻反青,四肢伸縮,汗出者,肝絕也。
脈經曰:脈絕八日死:何以知之?面青,但欲伏眠,目不見,汗如水不止。
【肝氣滯澀保養法】《保生秘要》曰:凡人氣旺則血榮而潤澤,氣絕則血枯而滅形,故氣虛弱滯澀而成病。如滯於肝,則肝氣不順,或搠脅而疼,或成疸症,或傳目疾,或成瘋患,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也。春月木旺,宜常噓吸為補瀉之法,和其肝氣,勿食諸肝,以免死氣入肝,傷其魂也。
白話文:
肝氣絕症狀包括筋絡斷裂、嘴唇青紫、舌頭捲縮、陰囊收縮、口乾舌燥、心煩意亂、頻尿、四肢抽搐、出汗等,通常在第八天就會死亡。肝氣滯澀則會導致肝氣不順,出現脅痛、黃疸、眼疾、精神失常、風眩等症狀。春天是木氣旺盛的季節,應當通過呼吸吐納來調和肝氣,避免食用肝臟,以免死氣入肝傷神。
宜燒蒼朮香,清晨飲屠蘇酒、馬齒莧,以祛一年不正之氣。大抵陽春初升,景物融和,當眺覽園林,尋春郊外,以暢春生之氣。
【肝臟修養法】《養生書》曰:常以正二三月朔旦,東面平坐,叩齒三通,吸震宮青氣入口,九吞之,閉氣九十息
【導引法】臞仙曰:可正坐,以兩手相重按䏶下,徐緩身左右各三五度,又可正坐,兩手拽相叉,翻覆向胸三五度,此能去肝家積聚風邪毒氣。
肝之積,曰肥氣。在左脅下,狀如覆杯,有足,似龜形,久則發咳嘔逆,脈必弦而細,宜肥氣丸、增損五積丸,皆肝家氣血兩虛,肝氣不和,逆氣與瘀血相併而成,治法宜和肝散結。
白話文:
宜焚燒蒼朮香,清晨飲用屠蘇酒及馬齒莧,以清除一年內不順的邪氣。大抵上,在春日初升、景色溫馨和暖時,應欣賞園林、探索郊外,以暢通春天的生氣。
【肝臟修養法】《養生書》記載:經常在每年的正月、二月或三月的第一天早晨,面向東方坐下,叩齒三次,吸入震宮青色的氣息進入口中,九次吞嚥,然後閉氣九十次。
【導引法】臞仙提到:可以正坐,雙手交疊按壓臀部下方,緩慢地身體向左右各做三到五次動作。又可以正坐,雙手交叉拉伸,反覆朝胸部三到五次。這能消除肝臟積聚的風邪和毒素。
肝臟的病態,稱為「肥氣」。表現於左側脅下,狀如覆蓋的杯子,有腳,類似龜形,時間長了會出現咳嗽、嘔吐反胃的情況,脈象必定是弦而細。適合使用「肥氣丸」、「增損五積丸」,這些藥物都是為了肝臟的氣血兩虛、肝氣不調和,逆氣與瘀血相併而形成的病症,治療方法應該要調和肝臟,疏散結節。
【脈法】《綱目》曰:肝有積,其脈弦長。
胠脅肋痛,肝經病也。蓋肝與膽二經之脈,布脅脅,肝火盛,木氣實,故流於胠脅肋間而作痛。凡人肩下曰膊。膊下曰臑。臑對腋,腋下為胠。胠下為脅。脅後為肋。肋下為季肋,俗名肋梢。季肋之下為腰。部分如此。今胠脅肋痛,固由於肝邪之實。而所謂肝邪者,不越氣、血、食、痰、風寒五端,試先言五者之由,再詳症之所屬。一曰氣鬱,由大怒氣逆,或謀慮不決,皆令肝火動甚,以致胠脅肋痛(宜沉香降氣散、枳殼煮散、枳殼散、桂枝、小龍薈丸)。一曰死血,由惡血停留於肝,居於脅下,以致胠脅肋痛,按之則痛益甚(宜小柴胡湯合四物湯,加桃仁、紅花、乳香、沒藥,或桃仁承氣湯、復元活血湯)。一曰痰飲,由痰飲流注於厥陰之經,以致胠脅肋痛,痛則咳嗽氣急(宜控涎丹加南星、川芎、蒼朮,再用二陳湯煎水吞下,又芎夏湯、調中順氣丸)。一曰食積,由食停脅下,有一條扛起,以致胠脅肋痛(宜神保元,以枳實湯吞下,又當歸龍薈丸)。一曰風寒,由外感風寒之邪,留著脅下,以致脅肋痛(宜芎葛湯、小柴胡湯加枳殼、桔梗)。此五者,皆足致痛,而惟怒氣瘀血居多也。治法,先分左右,再審虛實。大約左痛多留血,或大怒傷陰,或跌撲鬥毆傷血,致死血阻滯,或肋下有塊,皆作痛。右痛為肝邪入肺,惱怒鬱結不伸,是為氣痛。痰痛亦在右,走注痛而有聲。食痛亦在右,即前所云一條扛起者是。此以左右分氣血也。故左屬血,痰氣亦有流於左者,然必與血相搏而痛,不似右脅之痛,無關於血也。右屬氣,亦有血適瘀於右而痛者,然必與氣相阻而後痛,不似左脅之痛,無關於氣也。如是,則左痛不專屬血,右痛不專屬氣,氣血將安辨哉。蓋瘀血按之痛,不按亦痛,痛無時息而不膨;氣痛時止而膨,暖即寬,旋覆痛。以此辨驗氣血更快。至胠脅肋地分,本近一處,故其為痛,亦不必細分何部,只以脅痛概之。而脅之痛,要即俗名肝氣痛,由肝家邪實所致,非胠脅肋之自生痛而自作痛也,故不入於身形門中,與腰腹等並列,而特附於肝也。試更論之,脅痛多半是實,不得輕於補肝,能令肝脹也。治實大忌柴胡,若川芎則必用。暴怒傷血,必和血(宜當歸、香附、山梔、甘草)。死血阻滯,必日輕夜重,午後發熱,脈短澀,當去瘀(宜桃仁、紅花、沒藥、香附、赤芍、苡仁根),有塊必消塊(宜牡蠣)。以上左病。氣痛須調氣(宜和脅飲),有痰須導痰(宜蒼朮、半夏、白芥子、陳皮),食積當消導(宜砂仁、枳實、黃連、吳萸)。以上右病。此氣血食痰分見於左右者也。若風寒,則不論左右皆有,稔知外感之邪,必表散(宜川芎、葛根、桂枝、防風)。有兩邊俱痛者,則於前藥加減參用。痛甚,加醋少許。此皆治實之法也。亦有痛時目䀮䀮無見,耳無聞,善恐,如人將捕之者,其脈必虛,切不可作實治,須看大便。大便通和,咳嗽,肝火侮肺金也(宜小柴胡湯加山萸、橘葉)。若連胸腹脹痛,大便不通,為瘀血停滯,須先通之(宜歸尾、紅花、香附、延胡索、蘇木、橘葉、大黃),隨即用補益(宜參用歸脾湯、加味逍遙散)。又或酒色過度,當脅一點痛不止,名干脅痛,甚危,惟大補氣血而已(宜補肝散)。此皆治虛之法也。而又有左痛由肝實火盛者(宜枳殼疏肝散)。左痛不移處,由死血菀結者(宜桃仁承氣湯)。右痛由痰積氣滯兼有者(宜推氣湯)。右痛而氣喘者(宜分氣紫蘇飲)。右痛由怒氣所傷者(宜香附湯)。右痛由痞塞者(宜沉香導氣散)。跌撲肋痛,由氣血凝滯者(宜復元活血湯)。右痛由悲傷肺氣者(宜推氣湯)。脅痛由受暑,皮黃髮泡者(宜大栝蔞散,或兼清肝破氣之品)。脅痛由傷寒者(宜小柴胡湯,不便加枳殼)。或不由傷寒,身體微熱者(宜枳殼散,枳殼為脅痛的藥,故諸方皆用之也)。此皆挾有五邪,分見左右,一切零星之病之治法也。至於肋梢之部,在肝下膽之位,若甚痛牽連小腹,亦是死血,不外胠脅肋痛治瘀血方藥。痛不甚,止於一處,痰也,亦不外胠脅肋痛治痰方藥(宜二陳湯加柴胡、青皮、白芥子、烏藥)。
白話文: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肝臟積聚病變,脈象就會呈現弦長狀態。
肋骨兩側疼痛是肝經病變,因為肝經和膽經的經脈都分布在肋骨兩側,肝火旺盛,木氣過盛,就會流注到肋骨兩側而引起疼痛。肩部下方稱作膊,膊下方稱作臑,臑與腋窩相對,腋窩下方稱為胠,胠下方為脅,脅後為肋,肋下方為季肋,俗稱肋梢,季肋下方為腰。
肋骨兩側疼痛,是由於肝臟病邪所致。肝臟病邪不外乎氣、血、食、痰、風寒五種。
氣鬱:因大怒氣逆,或憂慮不決,皆令肝火動甚,導致肋骨兩側疼痛。
死血:因惡血停留在肝臟,位於脅下,導致肋骨兩側疼痛,按壓則疼痛加劇。
痰飲:因痰飲流注於厥陰經,導致肋骨兩側疼痛,疼痛時伴隨咳嗽氣急。
食積:因食物停留在脅下,如同有一條東西橫在胸腔,導致肋骨兩側疼痛。
風寒:因外感風寒之邪,停留在脅下,導致肋骨兩側疼痛。
這五種情況都能導致肋骨兩側疼痛,其中怒氣鬱結和瘀血較為常見。
治療方法,首先要分左右,再審虛實。左邊疼痛多為留血,或是大怒傷陰,或是跌撲鬥毆傷血,導致瘀血阻滯,或肋下有腫塊,皆會造成疼痛。右邊疼痛則為肝邪入肺,惱怒鬱結不舒,是為氣痛。痰痛也多在右側,疼痛會沿著經脈走行,並且伴有聲音。食痛也多在右側,即前述的“一條東西橫在胸腔”。
左側屬於血,痰氣也有流注到左側的,但必須與血相搏才會疼痛,不像右側的疼痛,與血無關。右側屬於氣,也有瘀血停留在右側而疼痛的,但必須與氣相阻才會疼痛,不像左側的疼痛,與氣無關。
因此,左側疼痛並不專屬於血,右側疼痛並不專屬於氣,氣血如何辨別呢?瘀血按壓時疼痛,不按壓也疼痛,疼痛無時無刻不停息,而且不伴有腫脹;氣痛則間歇性疼痛,並且伴有腫脹,溫暖之後就會緩解,疼痛會反覆出現。藉此可以更快地辨別氣血。
至於胠、脅、肋,位置相近,所以疼痛不必細分部位,只需概括為脅痛即可。脅痛,即俗稱的肝氣痛,是由肝臟病邪實證所致,並不是胠、脅、肋自身疼痛而自作疼痛,所以不列入身形門中,與腰腹等部位並列,而特地附屬於肝臟。
進一步論述,脅痛多半是實證,不可輕易補肝,否則會導致肝臟腫脹。治療實證忌用柴胡,川芎則必須使用。暴怒傷血,必須和血。死血阻滯,必然是白天輕,晚上重,午後發熱,脈象短澀,需祛瘀。有腫塊,就必須消塊。以上是左側的病症。
氣痛需調氣,有痰需導痰,食積則需消導。以上是右側的病症。
風寒則不論左右皆有,這是外感之邪,必須表散。
兩側皆疼痛,則在前述藥物中加減參用。疼痛劇烈,可加醋少許。以上都是治療實證的方法。
也有疼痛時,眼花看不清,耳鳴聽不見,並且伴有恐懼,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,這種情況脈象必然虛弱,不可作實證治療,需查看大便。大便通暢,並且伴有咳嗽,這是肝火侮肺金。如果連胸腹脹痛,大便不通,是瘀血停滯,必須先通便,隨即補益。
酒色過度,也會導致脅下疼痛不止,稱為干脅痛,非常危險,只能大補氣血。
以上都是治療虛證的方法。
左側疼痛,可能是因肝實火旺盛。
左側疼痛固定不移,可能是因死血瘀結。
右側疼痛,可能是因痰積氣滯兼有。
右側疼痛,並且伴有氣喘,可能是因氣分不調。
右側疼痛,可能是因怒氣所傷。
右側疼痛,可能是因痞塞不通。
跌撲傷導致肋骨疼痛,可能是因氣血凝滯。
右側疼痛,可能是因悲傷傷及肺氣。
脅痛是由於受暑,皮膚發黃起泡。
脅痛是由於傷寒。
或是身體微熱,並非因傷寒。
以上都是挾有五種病邪,分見左右,都是一些零星病症的治療方法。
肋梢部位,位於肝臟下方,膽臟位置,如果疼痛劇烈,牽連小腹,也是死血,治療方法同肋骨兩側疼痛的瘀血方藥。疼痛不劇烈,只局限於一個部位,可能是痰,治療方法也同肋骨兩側疼痛的化痰方藥。
【脈法】《內經》曰:肝脈搏堅而長,色不青,當病墜若搏,因血在脅下,令人喘逆。仲景曰:寸口脈弦者,即脅下拘急而痛,其人嗇嗇惡寒也。《正傳》曰:脈雙弦者,肝氣有餘,兩脅作痛。又曰:肝脈沉之而急,浮之亦然。若脅下痛,有氣支滿,引小腹而痛,時小便難,若目眩頭痛,腰背痛,得之少時有所墜墮。
丹溪曰:氣鬱,胸脅痛,看其沉澀,當作郁治也。
【腎邪上搏脅痛】《入門》曰:一人患脅痛,眾以為癰,陽脈弦,陰脈澀,投諸香薑桂之屬益甚,項昕見之曰:弦者痛也,澀者腎邪有餘也,腎上搏於脅,不能下,且腎惡燥,今服燥藥過多,非瀉不愈。先用神保元下黑溲,痛止,更服神芎丸。或疑其太過,昕曰:向用神保元者,腎邪透膜,非全蠍不能引導,然巴豆性熱,非得硝黃盪滌,後遇熱必再作,乃大泄數次,遂愈。
白話文:
肝脈搏動堅實而有力,脈色不青,如果患者感到墜落感或跳動,可能是因為血氣鬱積在脅下,導致喘逆。寸口脈弦緊,代表脅下拘緊疼痛,患者畏寒怕冷。兩側脈搏都弦緊,說明肝氣過盛,兩側脅肋疼痛。如果肝脈沉而緊,浮而緊,且脅下疼痛,胸部脹滿,牽引小腹疼痛,時常小便困難,還有頭昏眼花、腰背疼痛,這些都是由於肝氣鬱結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
如果胸脅疼痛,脈象沉澀,應當以疏肝解鬱的方法治療。
有些人患脅痛,被誤認為是癰疽,脈象陽脈弦緊,陰脈澀滯,服用溫熱辛辣的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。因為弦緊代表疼痛,澀滯代表腎邪過盛,腎邪上搏於脅,無法向下運行。腎臟忌燥,服用燥熱藥物過多,無法根治,必須瀉下才能痊癒。因此先用神保元方劑瀉下黑便,疼痛減輕後再服用神芎丸。有人懷疑藥性太過,但腎邪已經透入肌膚,必須用全蠍引導腎邪排出,巴豆性熱,必須用硝黃盪滌,否則遇到熱就會再次發病。所以必須大量瀉下數次,才能痊癒。
【胠脅肋痛症治】丹溪曰:肝苦急,是其氣有餘,急食辛以散之,宜用川芎、蒼朮、青皮。又曰:肝火盛,兩脅痛,不得伸舒,先以琥珀膏貼患處,卻以生薑湯吞下蜜丸當歸龍薈丸最妙,此藥丸乃治脅痛。又曰:龍薈丸亦治飲食大飽,勞力行房脅痛,乃瀉肝火之要藥也。又曰:咳引脅痛,宜疏肝氣,用青皮、枳殼、香附、白芥子之類;兩脅走痛,可用控涎丹。
《正傳》曰:凡脅痛,皆肝木有餘,小柴胡湯加青皮、川芎、芍藥、龍膽草,甚者入青黛、麝香調服。又曰:性急多怒之人,時常腹脅作痛,小柴胡湯加川芎、芍藥、青皮吞下龍薈丸甚捷。《入門》曰:肝熱鬱,則脅必痛。又曰:發寒熱,脅痛,似有積塊,必是飲食太飽,勞力所致,須用當歸龍薈丸治之。
白話文:
胠脅肋痛症治
丹溪說:肝臟氣血過盛,就會感到急躁、肋骨疼痛。此時應該吃辛辣的食物來散發肝氣,可用川芎、蒼朮、青皮等藥物。
又說:肝火旺盛,兩側肋骨疼痛,難以伸展,可以先用琥珀膏貼在疼痛處,然後用生薑湯送服蜜丸當歸龍薈丸,效果最好。此藥丸專門用於治療肋骨疼痛。
又說:龍薈丸也可以治療暴飲暴食、勞累行房導致的肋骨疼痛,是瀉肝火的重要藥物。
又說:咳嗽引發的肋骨疼痛,應該疏解肝氣,可以用青皮、枳殼、香附、白芥子等藥物。如果肋骨疼痛沿著兩側蔓延,可以用控涎丹治療。
**《正傳》**說:凡是肋骨疼痛,都是肝氣過盛所致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青皮、川芎、芍藥、龍膽草,嚴重者可以加入青黛、麝香調服。
又說:性格急躁易怒的人,經常腹肋疼痛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川芎、芍藥、青皮,然後服用龍薈丸,效果非常快。
**《入門》**說:肝熱鬱結,就會導致肋骨疼痛。
又說:出現發寒發熱、肋骨疼痛、感覺有腫塊,一定是飲食過飽、勞累所致,需要用當歸龍薈丸來治療。
又曰:肝氣實脅痛者,手足煩躁,不得安臥,小柴胡湯加川芎、白芍、當歸、蒼朮、青皮、龍膽草;肝氣虛脅痛者,悠悠不止,耳目䀮䀮,善恐,四物湯加柴胡、青皮;兩脅下痛引小腹,善怒,是肝氣實也,當歸龍薈丸以薑汁吞下;氣弱之人,脅下痛,脈弦細,多從勞役怒氣得之,八物湯加木香、青皮、肉桂煎服,或用枳實。
《醫鑑》曰:凡脅痛者,必用青皮,而青皮必須醋炒,煎服末服並佳,蓋青皮乃肝膽二經之藥。人多怒,脅下有鬱積,固宜用此以解之。若二經氣血不足,則當先補血,少用青皮可也。
白話文:
有些人因為肝氣實而感到脅痛,會伴隨手足煩躁、難以入睡等症狀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川芎、白芍、當歸、蒼朮、青皮、龍膽草來治療。如果肝氣虛導致脅痛,則會感到持續不斷的疼痛,並且伴隨耳目不清、容易恐懼等症狀,可以用四物湯加柴胡、青皮來治療。如果兩脅下疼痛並牽連小腹,而且容易發怒,這屬於肝氣實,可以用當歸龍薈丸加薑汁服用。對於體弱者,如果出現脅下疼痛、脈象弦細,多半是因勞累或怒氣所致,可以用八物湯加木香、青皮、肉桂煎服,或用枳實來治療。
醫鑑中提到,凡是脅痛,都應該使用青皮,而且最好用醋炒後煎服或研末服用,因為青皮是肝膽兩經的藥物。如果經常生氣,導致脅下鬱積,就應該用青皮來疏解。但如果肝膽兩經氣血不足,則應該先補血,再適量使用青皮。
腋臭、漏腋,皆先天濕鬱病也。腋臭者,穢氣從腋下出,如狐貍膻臊,令人不可相近,俗因名狐臭。患此疾者,腋下必有毛空如針細,即出穢處,耳內必有油濕。治法,於五更時,先取精豬肉兩大片,以甘遂末一兩盡數拌之,挾腋下,天明以甘草一兩煎湯飲之,良久,瀉出穢物。但此穢氣,恐或傳人,須於荒僻處出大便。如此三五次即當愈。其他密陀僧、胡粉之類,皆塞竅以治其未耳(宜蜘蛛散)。漏腋者,腋下或手掌足心,陰下股里,常如汗濕之衣也(宜六物散)。二症因腋與胠脅肋相連,故附詳於此。
白話文:
腋臭和漏腋都是天生體內濕氣鬱結的病症。腋臭的人,會從腋下散發出難聞的臭味,像狐狸的膻味一樣,讓人難以靠近,所以俗稱狐臭。患有這種病的人,腋下一定會有像針一樣細小的毛孔,就是臭味散發的地方,耳內也會容易有油脂。治療方法是,在凌晨五點左右,取兩片肥豬肉,用一兩甘遂粉末拌勻,夾在腋下,等到天亮後,再用一兩甘草煎湯喝下,過一會兒就會排泄出污穢之物。但要注意,這些臭氣可能會傳染給別人,所以必須在荒涼的地方排泄。如此反覆三到五次,病症就會痊癒。其他像密陀僧、胡粉之類的藥物,只是暫時堵塞毛孔,治標不治本(建議使用蜘蛛散)。漏腋是指腋下、手掌、腳心、陰部和大腿內側經常像汗濕的衣服一樣,潮濕不堪(建議使用六物散)。這兩種病症因為腋下與胸脅肋骨相連,所以放在一起說明。
【腋臭治法】丹溪曰:治腋臭法,用大田螺一個,水中養之,候靨開,以巴豆肉一粒針挑放在螺內,仰頓盞內,夏月一宿,冬則五七宿,自然成水,取搽腋下,絕根。一方,先用胭脂塗腋下,其出狐臭之處,黃色,就將前巴豆田螺去靨掩於狐臭之上,絹帛紮緊,其狐臭從大便出則絕根矣。
《回春》曰:以自己小便洗一次,米泔洗二次,生薑自然汁每日擦十次,日日如此,一月之後,可斷矣。
白話文:
腋臭治法
丹溪先生說: 治療腋臭的方法,用一個大的田螺,放在水中養著,等到螺口張開,用針挑取一粒巴豆肉放在螺內,將螺口朝上放進碗裡,夏天一夜,冬天則要五到七天,就會自然形成水,取水塗抹腋下,可以根治。
另一種方法,先用胭脂塗抹腋下,找出狐臭發出的地方,呈現黃色,然後將之前巴豆田螺去殼,將螺肉覆蓋在狐臭處,用絲綢布條綁緊,狐臭就會從大便排出,從而根治。
《回春》一書中記載: 用自己的小便洗一次,米泔水洗兩次,然後用生薑的汁液每天擦拭腋下十次,每天如此,一個月後,狐臭就會斷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