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四 (11)
卷四 (11)
1. 泄瀉源流
如燥渴煩熱,悶亂脈實,雖冬亦可酌用硝黃。此又當權衡於臨時者也。若老人諸泄,則又不得拘滲泄分利之法,以人生五十後,升氣少,降氣多,滲泄分利,是降而益降,益其陰而重竭其陰也,必用升提陽氣之品(宜升麻、柴胡,獨活、防風、甘草,佐以白朮、附子、補骨脂),所謂濕寒之生,以風平之。又曰,下者舉之是也。
至如飯後即便,乃脾腎交虛之故耳,蓋人惟脾與腎相濟,所以有水穀之分,若脾雖強盛能食,而腎氣不足,真火不能上行,為胃腐熟水穀,故飲食下咽,不能消化,留滯大府,因成飧泄,治之者惟使脾腎之氣交通(宜二神丸空心鹽湯送下),則水穀自然克化,而此患除。
【脈法】《靈樞》曰:病泄脈洪而大者為逆。《素問》曰:泄而脫血脈實者難治。《正傳》曰,泄瀉脈緩,時小結者生,浮大數者死。《醫鑑》曰:泄瀉脈多沉,傷風則浮,傷寒則沉細,傷暑則沉微,傷濕則沉緩。《回春》曰:瀉脈多沉,沉遲寒促,沉數火熱,沉虛滑脫,暑濕緩弱,多在夏月。
【泄瀉症治】經曰: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。食飲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陽受入六府,陰受入五藏。入府則身熱,不時臥,上為喁籲;入藏則填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僻。又曰:大風人中,則為腸風飧泄。又曰: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仲景曰:大腸有寒,則多鶩溏,有熱則便腸垢。
《入門》曰:腸垢,言濕熱滯於腸中,故亦曰滯下。又曰,凡泄皆兼濕,初宜分利中焦,滲利下焦,久則升舉,必滑脫不禁,然後用澀藥止之。又曰:治泄補虛,不可純用甘溫,甘則生濕,清熱亦不可用太苦,苦則傷脾,惟淡滲利竅為妙。濟生曰,治瀉之法,先當分利水穀,車前子煎湯調五苓散,次則理正中焦,理中湯、治中湯治之,二湯不效,然後方可斷下,用固腸丸、石脂餘糧丸。《正傳》曰:治瀉諸藥,多作丸子服之。
《原病》曰:泄症,凡穀肉消化,不論色及他症,便斷為熱。夫寒泄而穀肉消化者,未之有也;或火性急速,傳化失常,完穀不化,而為飧泄者,間亦有之。仲景謂邪熱不殺穀,然熱得濕,則為飧泄也。《醫鑑》曰:暴瀉非陽,久瀉非陰,通治用三白湯及燥濕湯、辰砂益元散。
【泄瀉宜升陽】東垣曰:暑月淋雨,人多泄瀉,乃濕多成五泄也。經云:在下者引而竭之。又曰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,法當以淡滲之劑利之。然客邪寒濕之生,自外入里而甚暴,若用利小便藥,則是降之又降,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也,滋以升陽之藥,是為宜耳,羌活、獨活,升麻各一錢半,防風、炙甘草各一錢,煎服,即愈也。
【瀉與痢不同】丹溪曰:泄瀉之症,水穀或化或不化,並無努責,惟覺困倦,若痢不然,或膿或血,或膿血相雜,或腸垢,或無糟粕,或糟粕相雜,雖有痛不痛之殊,而皆裡急後重,逼迫懍懍,赤白交下為異。
白話文:
如果腹瀉時感到口渴、煩躁發熱、胸悶心煩、脈搏有力,即使在冬天也可以酌情使用芒硝、大黃等藥物來瀉熱。但這需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權衡。如果是老年人的腹瀉,就不能拘泥於使用利水滲濕的方法。因為人到五十歲之後,上升的氣少,下降的氣多,如果再用滲濕利水的方法,就等於是讓下降的氣更下降,更加耗損陰氣。這時必須使用能夠提升陽氣的藥物(適合用升麻、柴胡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,佐以白朮、附子、補骨脂)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濕寒的產生,要用升發陽氣的藥物來平息」。也有人說,「下陷的病症,要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」。
至於吃完飯就立刻腹瀉,通常是因為脾腎兩虛的緣故。人之所以能夠消化水穀,是因為脾和腎互相協調。如果脾的功能雖然強盛能吃,但腎氣不足,腎中的陽氣(真火)不能上行,幫助胃腐熟水穀,那麼吃下去的食物就不能消化,停留在腸道裡,就會形成完穀不化的腹瀉(飧泄)。治療的方法就是要使脾腎之氣互相交通(適合用二神丸,用空心淡鹽水送服),這樣水穀自然就能消化,腹瀉的毛病也就消除了。
【關於脈象】《靈樞》說:「腹瀉時,脈搏洪大是逆證。」《素問》說:「腹瀉並且大量失血,脈搏反而很實的,很難治療。」《正傳》說:「腹瀉時,脈搏緩慢,偶爾有停頓的,是好的預兆;脈搏浮大且快的,是危險的預兆。」《醫鑑》說:「腹瀉時,脈象多為沉脈。傷風會使脈變浮,傷寒會使脈變沉細,傷暑會使脈變沉微,傷濕會使脈變沉緩。」《回春》說:「腹瀉時脈象多沉。沉遲的脈是寒症,沉數的脈是熱症,沉虛滑脫的脈是虛弱,暑濕引起的腹瀉,脈象多緩弱,而且多發在夏天。」
【關於腹瀉的病因和治療】經典說:「受到賊風虛邪侵襲的,是陽氣受損導致的;飲食不節制,起居沒有規律的,是陰氣受損導致的。陽氣受損會進入六腑,陰氣受損會進入五臟。進入六腑會導致身體發熱,睡不安穩,產生上逆的嘔吐;進入五臟會導致胸腹脹滿堵塞,向下形成完穀不化的腹瀉(飧泄),久了會變成腸道疾病。」又說:「風邪侵入人體,會導致腸風飧泄。」還說:「貯藏食物的倉庫沒有儲藏功能,是因為門戶沒有關好。」張仲景說:「大腸有寒,就會經常腹瀉稀便,大腸有熱,就會拉出腸垢(黏液便)。」
《入門》說:「腸垢,是指濕熱停留在腸道中,所以也叫做滯下。」又說:「凡是腹瀉都兼有濕邪,剛開始應該先分利中焦的濕邪,再滲利下焦的濕邪,時間久了,則需要升提陽氣。如果腹瀉嚴重到無法控制時,就要使用收澀止瀉的藥物。」又說:「治療腹瀉要補虛,但不能只用甘溫的藥物,因為甘甜容易生濕。清熱也不能用太苦的藥物,因為苦味會傷害脾胃。最好是用淡味的藥物來滲濕利竅。」《濟生》說:「治療腹瀉的方法,首先應分利水穀,可以用車前子煎湯調服五苓散。其次是調理中焦,可以用理中湯、治中湯來治療。如果這兩個方子無效,才可以考慮用收澀止瀉的藥物,如固腸丸、石脂餘糧丸。」《正傳》說:「治療腹瀉的藥物,多做成丸劑服用。」
《原病》說:「腹瀉時,如果食物沒有完全消化,不論大便的顏色或其他症狀,都可以判斷為熱性腹瀉。因為寒性腹瀉是不可能出現食物沒有消化的情況;有時候,火性過於急速,導致消化功能失常,食物沒有消化就排泄出來,形成完穀不化的腹瀉(飧泄),這種情況也偶爾會發生。張仲景說邪熱不能消化食物,但是熱和濕結合在一起,就會造成完穀不化的腹瀉(飧泄)。」《醫鑑》說:「突然發生的腹瀉不是陽虛,久瀉不癒的腹瀉是陰虛。可以通用三白湯、燥濕湯、辰砂益元散來治療。」
【腹瀉時應當升提陽氣】李東垣說:「夏天淋雨後,人大多會腹瀉,這是因為濕氣太重而導致的五種腹瀉。」《內經》說:「處於下方的,要向上引導使之排出。」又說:「治療濕邪,如果不是通過利小便來治療,就不是正確的方法,應該用淡滲的藥物來利濕。」但是,如果外感風寒濕邪,從外侵入體內,而且病勢很急,如果使用利小便的藥物,就會使下降的氣更加下降,更加耗損陽氣。所以應該用升提陽氣的藥物才是正確的方法。可以使用羌活、獨活、升麻各一錢半,防風、炙甘草各一錢,煎服,就可以痊癒。
【腹瀉與痢疾的不同】朱丹溪說:「腹瀉的症狀,食物有的消化,有的不消化,並且沒有排便困難的感覺,只會感到疲倦。而痢疾不同,痢疾會有膿血、或者膿血相混、或者腸垢、或者沒有糞便殘渣、或者與糞便殘渣混合,雖然有疼痛與不痛的區別,但是都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,並且會赤白痢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