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四 (9)
卷四 (9)
1. 治噎塞反胃方二十二
香砂寬中丸,〔初起〕木香,白朮,香附,陳皮,蔻仁,砂仁,青皮,檳榔,茯苓,半夏,厚朴,甘草,加姜,煉蜜丸。
補氣運脾丸,〔脾虛〕人參,白朮,茯苓,橘紅,黃耆,砂仁,半夏,甘草,薑棗
滋血潤腸丸,〔血枯〕當歸,白芍,生地,紅花,桃仁,枳殼,大黃,沖韭汁。
四生丸,〔火逆〕大黃,黑醜,皂角(各一兩),芒硝(五錢),每服二三十丸
來復丹,〔痰飲〕硝石、硫黃(各一兩),為末,同入磁器內微火炒,柳條攪,火盛恐傷藥力。再研極細,名曰二氣末。再用水飛元精石一兩,五靈脂去砂,青皮去白,陳皮去白各二兩,醋糊丸,豌豆大,每三十丸空心米飲下。此又名養正丹,又名黑錫丹,又名二和丹。
大半夏湯,〔痰滯〕半夏,人參,白蜜
開關利膈丸,〔慄糞〕人參,大黃,當歸,枳殼,木香,檳榔
吳萸湯,〔閉藏〕吳萸,陳皮,人參,草蔻,升麻,黃耆,薑黃,姜蠶,當歸,澤瀉,甘草,木香,青皮,半夏,麥芽
四君子湯,〔陰盛〕人參,茯苓,白朮,炙草
利膈丸,〔又〕木香,檳榔(各七錢半),大黃,厚朴(各二兩),人參,當歸,藿香,甘草,枳實(各一兩),水丸。
理中湯,〔反胃〕人參,白朮,甘草,生薑
異功散,〔火熱〕人參,茯苓,白朮,甘草,陳皮
滌痰丸,〔痰壅〕南星,半夏,枳殼,橘紅,菖蒲,人參,茯苓,竹茹,甘草
代抵當湯,〔瘀血〕
牽牛丸,〔蟲聚〕牽生,大黃,檳榔,雄黃
八味丸,〔火衰〕熟地,山藥,山萸,丹皮,茯苓,澤瀉,附子,肉桂
豬脂丸,〔血耗〕杏仁,松仁,白蜜,橘餅(各四兩),豬油(熬淨一杯),同搗,時時食之。
小青龍丸,〔開關〕
人參利膈丸,〔總治〕木香,檳榔(各七錢),人參,當歸,藿香,甘草,枳實(各一兩),大黃,厚朴(各二兩),砂仁(五錢)
清熱二陳湯,〔翻胃〕半夏,陳皮,赤苓,甘草,人參,白朮,砂仁,竹茹,山梔,麥冬(各一錢),姜(三片),棗(二枚),烏梅(一個)
和中桔梗湯,〔又〕半夏曲(二錢),桔梗,白朮(各錢半),陳皮,厚朴,枳實,赤苓(各一錢),姜(三片),水煎,取清調木香、檳榔末各一錢,空心服。三服後吐漸止。又除木香、檳榔末,再加白芍二錢,黃耆錢半煎服。
三一承氣湯,〔泄利〕
白話文:
【治噎塞反胃方二十二】
香砂寬中丸:初期使用,成分有木香、白朮、香附、陳皮、蔻仁、砂仁、青皮、檳榔、茯苓、半夏、厚朴、甘草,加入姜,用煉蜜製成丸狀。
補氣運脾丸:適用於脾虛者,成分有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橘紅、黃芪、砂仁、半夏、甘草,配以姜棗。
滋血潤腸丸:適用於血枯者,成分有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紅花、桃仁、枳殼、大黃,混合韭菜汁服用。
四生丸:適用於火逆者,成分有大黃、黑醜、皁角(各一兩)、芒硝(五錢),每次服用二三十丸。
來複丹:適用於痰飲者,成分有硝石、硫磺(各一兩),將這些粉末一起放入瓷器內用微火炒,用柳條攪拌,避免火太大損傷藥效。再研磨成極細粉末,名爲二氣末。再用水飛元精石一兩,五靈脂去砂,青皮去白,陳皮去白各二兩,用醋糊製成豌豆大的丸子,空腹時用米飲送服三十丸。這藥又名養正丹,又名黑錫丹,又名二和丹。
大半夏湯:適用於痰滯者,成分有半夏、人參、白蜜。
開關利膈丸:適用於糞便硬結者,成分有人參、大黃、當歸、枳殼、木香、檳榔。
吳萸湯:適用於閉藏者,成分有吳萸、陳皮、人參、草蔻、升麻、黃芪、薑黃、姜蠶、當歸、澤瀉、甘草、木香、青皮、半夏、麥芽。
四君子湯:適用於陰盛者,成分有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炙草。
利膈丸:成分有木香、檳榔(各七錢半)、大黃、厚朴(各二兩)、人參、當歸、藿香、甘草、枳實(各一兩),用水製成丸子。
理中湯:適用於反胃者,成分有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生薑。
異功散:適用於火熱者,成分有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陳皮。
滌痰丸:適用於痰壅者,成分有南星、半夏、枳殼、橘紅、菖蒲、人參、茯苓、竹茹、甘草。
代抵當湯:適用於瘀血者。
牽牛丸:適用於蟲聚者,成分有牽生、大黃、檳榔、雄黃。
八味丸:適用於火衰者,成分有熟地、山藥、山萸、丹皮、茯苓、澤瀉、附子、肉桂。
豬脂丸:適用於血耗者,成分有杏仁、松仁、白蜜、橘餅(各四兩),豬油(熬淨一杯),一同搗碎,隨時食用。
小青龍丸:適用於開關者。
人參利膈丸:總治療用,成分有木香、檳榔(各七錢)、人參、當歸、藿香、甘草、枳實(各一兩)、大黃、厚朴(各二兩)、砂仁(五錢)。
清熱二陳湯:適用於翻胃者,成分有半夏、陳皮、赤苓、甘草、人參、白朮、砂仁、竹茹、山梔、麥冬(各一錢)、姜(三片)、棗(二枚)、烏梅(一個)。
和中桔梗湯:適用於又者,成分有半夏曲(二錢)、桔梗、白朮(各錢半)、陳皮、厚朴、枳實、赤苓(各一錢)、姜(三片),用水煎煮,取清調木香、檳榔末各一錢,空腹服用。三服後嘔吐逐漸停止。然後除去木香、檳榔末,再加白芍二錢,黃芪錢半煎服。
三一承氣湯:適用於泄利者。
2. 泄瀉源流
泄瀉,脾病也。脾受濕不能滲泄,致傷闌門元氣,不能分別水穀,併入大腸而成瀉,故口渴,腸鳴,腹痛,小便赤澀,大便反快,是泄固由於濕矣。然經曰: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,泄不有由於風者乎。又曰: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,泄不有由於熱者乎。又曰: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,泄不有由於寒者乎。
又曰: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,泄不有由於虛陷者乎。惟曰,濕盛則飧泄,乃獨由於濕耳,不知風寒熱虛,雖皆能為病,苟脾強無濕,四者均不得而干之,何自成泄。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,要未有不原於濕者也,故為列論之:其濕兼風者,飧泄也,肝受風邪,煽而賊土,至夏濕氣蒸郁,故脈弦腹鳴,下利清穀(宜平胃散加羌、獨、升、柴);其濕兼熱者,下腸垢也,腸胃有熱,傳化失常,而火性急速,熏動濕邪,故脈數溲赤澀,所下皆稠黏垢穢(宜六一散,或胃苓湯加黃連);其濕兼寒者,鴨溏也,濕為水氣,又感寒邪,則寒水之氣合從而化,故脈沉遲,溲清白,所下澄澈清冷,如鴨屎(宜附子理中湯加肉果,或以二朮、陳皮、乾薑、吳萸、砂仁、紫蘇主之,挾風者亦可參用),但寒泄必早暮服藥,蓋早服暖藥,至暮藥力已盡,無以敵一宿陰氣,故不效,故夜必再服;其濕兼虛者,虛泄也,人之清氣本上升,虛則陷下,又為濕所侵遏,濕勝氣脫,故脈細而濡,困倦少力,遇飲食即瀉,或腹不痛,所下不禁,多完穀不化(宜四君子湯加升柴,升陽除濕湯);惟濡泄一症,又名洞泄,乃為濕自甚,即脾虛泄也,由土虛不能制濕,腸胃不固,濕反勝而成病,故脈遲而緩,小便不利,身重,腹不痛,腸鳴漉漉,所下多水(宜四芩湯加二朮、胃苓湯加草蔻)。士材云:水液去多,甚而轉筋,血傷筋急也,據此又濡泄之變症(宜升陽除濕湯)。
以上《內經》所言諸泄,可得而審者也。《難經》又有五泄,實與《內經》之症約略相似,蓋曰胃泄者,飲食不化色黃,即風乘濕也(宜胃風湯);曰脾泄者,腹脹滿,肢體重著,中脘有妨,面色萎黃,泄注,食即嘔逆,即暑乘濕也(宜香茹湯對桂苓甘露飲,大加生薑治之);曰大腸泄者,食已窘迫,大便色白,腸鳴切痛,即燥乘濕也(宜五苓散);曰小腸泄者,溲而便膿血,小腹痛,即火乘濕也(宜大承氣湯下之,再以黃連解毒湯加歸、芍治之,次以芍藥柏皮丸止之);曰大瘕泄者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,即寒濕而變為熱泄也(宜八正散加木香、檳榔通之,次以天水散頓服之)。是《難經》所言,雖定屬六氣,而其以濕為主,不與《內經》相合乎。
此外又有風泄,惡風自汗,或帶清血,由春傷風,夏感濕,故其瀉暴(宜胃風湯),或瀉而風邪內縮,必汗之(宜桂枝麻黃湯)。又有食泄,脈弦緊,腹痛則泄,泄後痛減(宜治中湯酌加木香、砂仁、枳殼、白朮、山楂、麥芽、穀芽,陳皮等味,仍燒所傷之物服)。
白話文:
泄瀉源流
泄瀉是脾臟的病變。脾臟受濕邪影響,不能正常運化水液,損傷了闌門的元氣,無法區分水穀精微,導致水穀一起進入大腸而引起腹瀉,所以患者會出現口渴、腸鳴、腹痛、小便赤澀、大便次數頻繁等症狀,這是由於濕邪引起的泄瀉。然而,《內經》中記載:春天受風邪侵害,夏天就會產生飧泄(一種腹瀉),泄瀉不都是由於風邪嗎?又說:暴瀉下痢,都屬於熱邪,泄瀉不都是由於熱邪嗎?還說:所有疾病中,如果水液清澈冰冷,都屬於寒邪,泄瀉不都是由於寒邪嗎?
又說:清氣下陷,就會產生飧泄,泄瀉不都是由於氣虛下陷嗎?只說濕邪盛則會引起飧泄,認為泄瀉僅僅是濕邪引起的,卻不知道風、寒、熱、虛邪,雖然都能致病,但如果脾臟強健,沒有濕邪,這四種邪氣都不能導致泄瀉。所以,泄瀉雖然有風、寒、熱、虛的不同,但最終都源於濕邪。因此,我們要分別論述:濕邪兼夾風邪的,是飧泄,肝臟受風邪影響,風邪乘虛而犯脾土,到了夏天濕氣蒸鬱,所以脈象弦細,腹部鳴響,大便稀溏,排出未消化的食物(治療方法:平胃散加羌活、獨活、升麻、柴胡);濕邪兼夾熱邪的,是下痢粘稠的糞便,腸胃有熱邪,消化功能失常,而火邪的性質急躁,熏動濕邪,所以脈象數而有力,小便赤澀,大便稠黏,排出的是粘稠的糞便(治療方法:六一散,或胃苓湯加黃連);濕邪兼夾寒邪的,是像鴨子糞便一樣的稀溏便,濕邪屬水氣,又感受寒邪,寒水之氣相合而化,所以脈象沉遲,小便清白,大便稀薄清冷,像鴨糞一樣(治療方法:附子理中湯加肉桂,或用二朮(白朮、蒼朮)、陳皮、乾薑、吳茱萸、砂仁、紫蘇為主,夾帶風邪的也可以加用);寒邪引起的泄瀉一定要在清晨和傍晚服用藥物,因為早晨服用溫熱的藥物,到了晚上藥力已經消失,無法抵禦夜晚的陰寒之氣,所以效果不好,所以晚上必須再服用一次;濕邪兼夾虛邪的,是虛瀉,人體的清氣本應上升,虛則下陷,又受濕邪的侵襲阻遏,濕邪勝過正氣,導致氣虛下陷,所以脈象細弱而濡緩,感到疲倦乏力,一吃東西就腹瀉,或者腹部不痛,大便失禁,排出許多未消化的食物(治療方法:四君子湯加升麻、柴胡,升陽除濕湯);單純的濕邪引起的泄瀉,又名洞泄,就是脾虛引起的泄瀉,由於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濕邪,腸胃功能不固,濕邪反而佔據上風而致病,所以脈象遲緩,小便不利,身體沉重,腹部不痛,腸鳴漉漉作響,大便稀溏如水(治療方法:四苓湯加白朮、蒼朮,胃苓湯加草蔻)。士材說:水液大量流失,嚴重時會導致轉筋,這是血液損傷筋脈所致,這是濡泄的變證(治療方法:升陽除濕湯)。
以上是《內經》中所記載的各種泄瀉,都可以得到印證。《難經》中又記載了五種泄瀉,與《內經》中的症狀大致相似,即:胃泄,飲食消化不良,大便顏色發黃,是風邪乘虛犯脾土引起的(治療方法:胃風湯);脾泄,腹部脹滿,肢體沉重,胃脘部不適,面色萎黃,腹瀉,一吃東西就嘔吐,是暑邪乘虛犯脾土引起的(治療方法:香薷湯合桂枝甘露飲,大量增加生薑);大腸泄,吃完東西後腹部窘迫,大便顏色發白,腸鳴腹痛,是燥邪乘虛犯脾土引起的(治療方法:五苓散);小腸泄,小便混濁並伴有膿血,小腹部疼痛,是火邪乘虛犯脾土引起的(治療方法:大承氣湯瀉下,然後用黃連解毒湯加當歸、芍藥治療,再用芍藥柏皮丸止瀉);大瘕泄,裡急後重,多次想大便但排不出來,會陰部疼痛,是寒濕之邪化熱引起的泄瀉(治療方法:八正散加木香、檳榔通便,然後用天水散一次服用)。《難經》中雖然把這五種泄瀉歸屬於六氣,但都以濕邪為主,與《內經》的觀點基本一致。
此外還有風邪引起的泄瀉,怕風,自汗,可能伴有清稀的血便,是春天受風邪侵害,夏天感受濕邪引起的泄瀉,瀉下急迫(治療方法:胃風湯),或者瀉下後風邪內縮,必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(治療方法:桂枝麻黃湯)。還有飲食引起的泄瀉,脈象弦緊,腹痛則瀉,瀉後疼痛減輕(治療方法:理中湯酌加木香、砂仁、枳殼、白朮、山楂、麥芽、穀芽、陳皮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