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四 (8)
卷四 (8)
1. 噎塞反胃關格源流
但為熱秘而無便,病止曰關,以上不為寒遏也。若寒既在上,熱又在下,病則曰關格,以上下俱病也。此症危急,法難緩治,宜先投辛香通竅下降之藥以治其上(宜沉香、丁香、藿香、蘇合香、蔻仁、蘇子、冰片、生薑、陳皮),次用苦寒利氣下泄之藥以通二便(宜大黃、黃柏、知母、牛膝、木通、滑石、車前子)。蓋症既危急,縱有裡虛,亦須通後再補也。
而潔古、云岐、士材輩,則又單以不得小便為關。夫不得小便且為關,大小便俱不得,非關病之尤甚者乎(宜調中益氣湯加檳榔以升降之)。宜丹溪兢兢於此,而以為此症多死也。然而古人竟用盪滌下行之法,誠為盡善(宜芒硝湯、大承氣湯)。其或元氣素虛,當於補益中以升降之(宜調中益氣湯加檳榔)。
其有痰涎壅塞者,又當於滲利中開散之(宜枳縮二陳湯)。此皆當細察而酌治之者也。
【脈法】《內經》曰:人迎脈大於氣口四倍,名曰格。氣口脈大於人迎四倍,名曰關。又曰:關格宜吐瀉。
【關格原由】《靈樞》曰: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,則氣留之而陽脈盛矣。邪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,則血留之而陰脈盛矣。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得相營,故曰格。陽氣太盛,則陰氣不得相營,故曰關。陰陽俱盛,不得相營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其命而死矣。
白話文:
這種情況是因為熱邪導致便秘,沒有排便,這種情況稱為「關」,這不是因為寒邪阻礙所導致的。如果寒邪在上,熱邪在下,這種情況就稱為「關格」,表示上下都出現問題。這種病症非常危急,不能慢慢治療,應該先使用辛香、能開通阻塞、使氣下降的藥物來治療上部的問題(可以使用沉香、丁香、藿香、蘇合香、蔻仁、蘇子、冰片、生薑、陳皮),接著使用苦寒、能疏通氣機、使大小便順暢的藥物來打通二便(可以使用大黃、黃柏、知母、牛膝、木通、滑石、車前子)。因為病情危急,即使患者體內虛弱,也要先將堵塞疏通,之後再進行補養。
而潔古、云岐、士材這些醫家,則認為無法小便就是「關」。如果無法小便已經是「關」,那麼大小便都無法排出,不就是更嚴重的「關」嗎?(可以使用調中益氣湯加上檳榔來調理升降)。丹溪非常重視這種情況,認為這種病症大多會導致死亡。然而,古人直接使用強烈的瀉下方法,確實是盡善盡美的治療方式(可以使用芒硝湯、大承氣湯)。如果患者本身元氣虛弱,則應該在補養的同時調理升降(可以使用調中益氣湯加上檳榔)。
如果患者有痰涎阻塞的情況,則應該在滲濕利尿的同時將其疏散(可以使用枳縮二陳湯)。這些情況都需要仔細觀察,並酌情治療。
【脈法】《內經》說:人迎脈比氣口脈大四倍,稱為「格」。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四倍,稱為「關」。又說:「關格」宜使用嘔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【關格的原因】《靈樞》說:邪氣在六腑,會使陽脈不協調,陽脈不協調,氣就會停滯,使陽脈盛大。邪氣在五臟,會使陰脈不協調,陰脈不協調,血就會停滯,使陰脈盛大。陰氣太盛,陽氣就無法相互協調,所以稱為「格」。陽氣太盛,陰氣就無法相互協調,所以稱為「關」。陰陽都過盛,無法相互協調,就稱為「關格」。患上「關格」的人,無法享盡天年就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