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四 (7)
卷四 (7)
1. 噎塞反胃關格源流
【脈法】《脈經》曰: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為虛,澀則傷脾,脾傷則不磨食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完穀不化,名曰胃反。《醫鑑》曰:噎膈反胃脈,浮緩者生,沉澀者死,沉澀而小血不足,脈大而弱氣不足。《入門》曰:大小腸膀胱三陽結熱,脈必洪數有力。
【噎膈反胃症治】丹溪曰:血液俱耗,胃脘乾槁。其槁在上,近咽之下,水飲可行,食物難入,間或可入,入亦不多,名之曰噎。其槁在下,與胃相近,食雖可入,難盡入胃,良久復出,名之曰膈,亦曰反胃。大便秘少,若羊屎然,名雖不同,病出一體,其槁在賁門。食入則胃脘當心而痛,須臾吐出,食出痛乃止,此上焦之噎膈也。
或食物可下,難盡入胃,良久復出,其槁在幽門,此中焦之噎膈也。其或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其槁在闌門,此下焦之噎膈也。又曰:張雞峰云,噎當是神思間病,惟內觀有養可以治之,此言深中病情。《醫林》曰:噎膈之症,不屬虛,不屬實,不屬冷,不屬熱,乃神氣中一點病耳。
《綱目》曰:噎病皆生於血枯,血枯則燥矣,得病情,合經旨者,丹溪一人而已。《醫鑑》曰:噎膈俱有五,五膈者,憂、恚、寒、食、氣也,在心脾之間,上下不通或結咽喉,時覺有所妨礙,吐不出,咽不下。五噎者,憂、食、勞、氣、思也,飲食卒然阻滯而不下。丹溪又曰:胃脘乾枯,古方用人參以補肺,御米以解毒,竹瀝以消痰,乾薑以養血,粟米以實胃,蜜以潤燥,姜以去穢,正是此意。
又曰:噎膈反胃藥,必和以童便竹瀝薑汁韭汁,多飲牛羊乳為上策,但不可用人乳,以有七情烹飪之火也,切不可用香燥藥,宜薄滋味,飲酒人加砂糖驢屎入內服,以防生蟲。
鰲按:噎塞反胃病,雖服藥痊愈,一年內切禁房欲,若犯之,必復發舊症而死,此所屢見者,非虛言也。
【噎膈反胃宜通大便】丹溪曰:嘔吐而大小便不秘,利藥所當忌也。若大小腸膀胱熱結不通,上為嘔吐膈食,若不用利藥,開通發泄,則嘔吐何由止乎。古人用三一承氣湯正是此意。
【噎膈反胃不治症】丹溪曰:噎膈反胃,年高者不治;下如羊屎者不治;不淡飲食,不斷房室者不治;氣血俱虛者,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多出者,必死。
鰲按:反胃病但吐白沫猶可治也,若吐黃沫必不可治矣。
【噎膈導引】《保生秘要》曰:行功宜帶飢,以雙手系梁,將身下墜,微納氣數口,使氣衝膈盈滿,兩腳踏步二九一度之數,郁膈氣逆,胃口虛弱,不藥而愈。
【運功】《保生秘要》曰:此症始行調息而坐,按周天計籌,咽神水一斤,意墜丹田,次守艮背,斡運絛胸,或捘或散,坐臥可行,有動有靜百日成功。
關格,即內經三焦約病也。約者不行之謂,謂三焦之氣不得通行也。惟三焦之氣不行故上而吐逆曰格,下而不得大小便曰關。其所以然者,由寒氣遏絕胸中,水漿不得入,格因以成,熱氣閉結丹田,二便不得出關,因以成也。若但為寒遏而吐逆,病止曰格,以下不為熱秘也。
白話文:
噎塞反胃關格的由來
【脈象】《脈經》說:腳背上的脈搏浮而澀,浮代表虛弱,澀代表脾臟受損。脾臟受損就會消化不良,早上吃的晚上吐,晚上吃的早上吐,食物原封不動地吐出來,這種情況稱為胃反。《醫鑑》說:噎膈反胃的脈象,如果是浮緩的就表示病情還可以治療,如果是沉澀的就表示病情嚴重。脈象沉澀又細小表示血不足,脈象大而無力表示氣不足。《入門》說:大小腸和膀胱這三個陽經有熱結的情況,脈象一定是洪大而有力。
**【噎膈反胃的症狀和治療】**朱丹溪說:這是由於血液耗損,導致胃部乾枯。如果乾枯的部位在上,靠近喉嚨下方,那麼水可以喝下去,但是食物很難進入,有時候可以進入一點點,但也吃不了多少,這種情況稱為噎。如果乾枯的部位在下,靠近胃部,那麼食物雖然可以進入,但是很難全部進入胃裡,過一段時間又會吐出來,這種情況稱為膈,也叫反胃。大便會很乾硬,像羊糞一樣。雖然名稱不同,但是病因是一樣的,都是賁門乾枯所致。如果食物進入胃裡,就會感到胃部靠近心臟的地方疼痛,過一會兒吐出來,吐出來後疼痛才會停止,這是上焦的噎膈。
有的情況是食物可以下去,但是很難全部進入胃裡,過一會兒又會吐出來,這是由於幽門乾枯所致,這是中焦的噎膈。還有的情況是早上吃的晚上吐,晚上吃的早上吐,這是由於闌門乾枯所致,這是下焦的噎膈。張雞峰說,噎病應該是精神方面的疾病,只有專注內在的修養才能治好。這個觀點很深刻。《醫林》說:噎膈這個病,不是虛症,也不是實症,不是寒症,也不是熱症,而是神氣方面的一點小問題。
《綱目》說:噎病都是因為血枯造成的,血枯就會乾燥,能真正了解病因的,就只有朱丹溪一人而已。《醫鑑》說:噎膈病有五種原因,五膈指的是憂愁、憤怒、寒冷、飲食和氣滯,這些原因會導致心脾之間上下不通暢,或者堵在咽喉,時常感覺有東西阻礙,吐不出來,也咽不下去。五噎指的是憂愁、飲食、勞累、氣滯和思慮,這些原因會導致飲食突然阻塞而無法下嚥。朱丹溪又說:胃部乾枯,古人用人參來補肺,用御米來解毒,用竹瀝來化痰,用乾薑來養血,用粟米來強健胃部,用蜂蜜來滋潤乾燥,用生薑來去除污穢,都是這個道理。
朱丹溪又說:治療噎膈反胃的藥,必須用童子尿、竹瀝、薑汁、韭菜汁來調和,多喝牛奶羊奶是最好的方法,但是不能用人奶,因為人奶有七情和烹飪的火氣。千萬不能用香燥的藥物,飲食要清淡,喝酒的人可以加點砂糖和驢糞到藥裡一起服用,以防止生蟲。
我認為:噎塞反胃病,即使吃了藥治好了,一年內都要禁止性生活,如果犯了禁忌,一定會復發而死,這是屢見不鮮的事,不是虛假的說法。
**【噎膈反胃宜通大便】**朱丹溪說:嘔吐而且大小便沒有秘結的情況,是不可以使用瀉藥的。如果大小腸膀胱有熱結而不通,導致上面出現嘔吐、膈食的症狀,如果不用瀉藥來疏通發泄,那麼嘔吐怎麼可能停止呢?古人使用三一承氣湯,就是這個道理。
**【噎膈反胃的不治之症】**朱丹溪說:噎膈反胃,年紀大的人很難治好;大便像羊糞的人很難治好;不吃清淡的飲食,不節制性生活的人很難治好;氣血虛弱的人,口中會有很多泡沫,只要看到泡沫很多的人,一定會死。
我認為:反胃病如果只是吐白沫還可以治療,如果吐黃沫就一定不能治好了。
【噎膈的導引方法】《保生秘要》說:做導引功法時要保持一點飢餓感,用雙手抓住房梁,讓身體向下垂,微微吸幾口氣,讓氣充滿胸膈,兩腳踩踏地面,重複十八次,可以疏通阻塞的氣,虛弱的胃口也可以不藥而癒。
【運氣功法】《保生秘要》說:這個病剛開始要先調息靜坐,按照周天運行的規律來計算,吞下一斤神水,用意念引導到丹田,然後守住背部的脊椎,轉動胸部,可以按揉也可以放鬆,坐著或躺著都可以做,有動有靜,堅持一百天就可以成功。
關格,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三焦約病。約指的是不通行的意思,是指三焦的氣不能夠正常運行。三焦的氣不運行,所以上面會嘔吐稱為格,下面大小便不通稱為關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由於寒氣阻礙了胸部,水液食物無法進入,格的病症就形成了;熱氣閉塞在丹田,大小便無法排出,關的病症就形成了。如果只是因為寒氣阻礙而導致嘔吐,病情就只是格,而不會有大小便不通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