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噎塞反胃關格源流
又有一等酒徒,日日狂飲,以致酒發熱,熱生痰,痰因火煎,膠結不開,阻塞道路,水飲下咽,亦覺痛澀,此便不得如液槁津枯之病,投以當歸地黃濡潤之品,恐血未必潤,反助痰而難愈也。其餘無論血液耗,胃脘枯,遂道閉,津液結為痰,臟腑不得津液之潤而成噎症者,治法始終以養血潤燥為主,而辛香燥熱之品,概勿輕下,且噎必兼塞。東垣云:堵塞咽喉,陽氣不得上出者名曰塞。
五藏之所生,陰也、血也,陰氣不得下降者名曰噎。六府之所生陽也、氣也,夫咽塞於胸膈之間,令諸經不行,口開目瞪,氣悶欲絕,當先用辛甘氣味升陽之品(宜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柴胡、當歸、益智仁、草豆蔻),引胃氣以治其本,加通塞之藥以治其標(宜木香、麥芽,青皮、陳皮)。
寒月盛陰當瀉陰寒之氣(宜乾薑、吳萸),暑月盛陽當散寒氣,泄陰火之上逆(宜益智仁、川柏、青皮、陳皮)。冬三月,陽氣內藏,外助陽氣,不得發汗,內消陰火,勿令泄瀉,此閉藏固密之大要也(宜以吳萸湯)。夏三月,陽氣在外,陰氣在內,噎病值此時,天助正氣而挫其邪氣,不治自愈,或不愈者,陰氣太盛。正氣不伸耳(宜以四君子湯送利膈丸)。
凡飲食入胃,便吐涎沫如雞子白,蓋脾主涎,脾虛不能約束津液,故涎沫自出,非參朮益智不能攝也。有梅核膈音,喉中如有物,膈間痛死,血居多(宜昆布、當歸、桃仁、韭汁、童便,甚加大黃),亦或因痰結(宜滌痰丸)。《醫鑑》謂或結於咽喉,時覺有所妨凝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,由氣鬱痰結而然者,正指此也。然此症總屬有形之物,故非血即痰,若氣則無形,其非梅核膈可知矣。
反胃原於真火衰微,胃寒脾弱,不能納穀,故早食晚吐,晚食早吐,日日如此,以飲食入胃,既抵胃之下脘,復返而出也(宜理中湯,甚加附子)。若脈數為邪熱不殺穀,乃火性上炎,多升少降也(宜異功散加連、沉、歸、地)。若口吐白沫。糞如羊屎則危,必須養氣扶陽,滋血益陰,則肺無畏火,腎漸生水,津液自能榮潤腸胃,而上亦能納,下亦能通矣。
如咽喉閉,胸膈滿,暫宜開疏結滯,然亦忌破氣過多,中氣至不能運(宜異功散加香、砂、枳、樸)。痰涎壅滿胸膈急先控之(宜來復丹),然後從中治之(宜滌痰丸)。亦有瘀血阻滯者(宜代抵當湯作丸,如芥子大,每三錢,去枕仰臥,細嚥之)。亦有蟲聚而反出者(宜牽牛丸)。
亦有火衰不能生土,其脈沉遲者(宜八味丸加沉香、砂仁)。李絳治反胃久閉不通,攻補兼施,每用小青龍丸,漸次加之,關局自透,再用人參利膈丸,然或服通劑過多,血液耗竭,轉加閉結,宜另治之(宜豬脂丸)。此外又有翻胃,或痰或熱壅阻隔間,故食入即翻而出,非如反胃之早食必晚吐,晚食必早吐也(宜清熱二陳湯)。
白話文:
有一種嗜酒的人,每天都狂飲,導致體內產生酒熱,熱氣又產生痰,痰因為熱的煎熬而變得黏稠凝結,阻塞了通道,使得水喝下去也感覺疼痛難以下嚥。這種情況和身體水分枯竭的病症不同,不能使用當歸、地黃等滋潤的藥物,因為這樣恐怕無法滋潤血液,反而會助長痰的生成,導致更難治癒。其他像是血液耗損、胃部乾枯、管道閉塞、津液凝結成痰、臟腑因為缺乏津液滋潤而形成的噎症,治療方法始終要以養血潤燥為主,而辛辣燥熱的藥物絕對不要輕易使用,而且噎症通常伴隨有阻塞的現象。
東垣說過,阻塞在咽喉,導致陽氣無法向上宣洩的情況叫做「塞」。五臟所產生的屬於陰,像是血,陰氣無法下降的情況叫做「噎」。六腑所產生的屬於陽,像是氣,如果咽喉阻塞在胸膈之間,導致經絡運行不暢,出現口開目瞪、氣悶欲絕的症狀,應先使用辛甘氣味的藥物來升提陽氣(例如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柴胡、當歸、益智仁、草豆蔻),引導胃氣以治療根本,再使用通塞的藥物來治療表面的症狀(例如木香、麥芽、青皮、陳皮)。
寒冷的月份,陰氣旺盛,應當洩掉陰寒之氣(例如乾薑、吳茱萸),炎熱的月份,陽氣旺盛,應當散寒氣,洩掉陰火的上逆(例如益智仁、川柏、青皮、陳皮)。冬季三個月,陽氣潛藏於內,要從外助長陽氣,不能發汗,從內消除陰火,不要造成腹瀉,這是閉藏固密的重要原則(例如使用吳茱萸湯)。夏季三個月,陽氣在外,陰氣在內,噎病在這個時候,上天會幫助正氣而挫敗邪氣,不治療也有可能自癒,如果沒有自癒,則是因為陰氣太盛,正氣無法伸展(例如使用四君子湯搭配利膈丸)。
凡是飲食進入胃部,就吐出像雞蛋清一樣的涎沫,這是因為脾臟主導涎液,脾虛不能約束津液,所以涎沫自然流出,必須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益智仁等藥物才能收攝。有梅核氣的症狀,感覺喉嚨裡好像有東西,胸膈之間疼痛難忍,多半是血液瘀滯(例如使用昆布、當歸、桃仁、韭菜汁、童便,嚴重時可加大黃),也可能是因為痰結(例如使用滌痰丸)。《醫鑑》說,有時病邪結在咽喉,時常感覺有東西阻礙凝滯,吐也吐不出,嚥也嚥不下,是由於氣鬱痰結所導致,指的就是這種情況。然而這種症狀總歸是有形的物質所引起,所以不是血瘀就是痰結,如果只是氣滯則沒有具體的形狀,就不是梅核氣了。
反胃的根本原因是真火衰微,胃寒脾虛,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早上吃的晚上吐,晚上吃的早上吐,每天都這樣,食物進入胃部,剛到胃的下口,就又返回吐出來(例如使用理中湯,嚴重時可加附子)。如果脈搏跳動快,是因為邪熱不能消化食物,這是因為火性上炎,向上升的多,向下降的少(例如使用異功散加黃連、沉香、當歸、地黃)。如果吐出白沫,大便像羊屎,情況就危險了,必須養氣扶陽,滋養血液、增益陰液,這樣肺部就不會畏懼火邪,腎臟就能逐漸產生水液,津液就能夠榮養潤澤腸胃,食物就能夠上能納入,下能排通。
如果出現咽喉閉塞、胸膈脹滿的情況,暫時應該開通疏散淤滯,但也要避免過度耗損中氣,導致中氣無法運作(例如使用異功散加木香、砂仁、枳實、厚朴)。痰涎堆積在胸膈,應先控制住(例如使用來復丹),然後再從根本治療(例如使用滌痰丸)。也有因為瘀血阻滯而導致的(例如使用代抵當湯製成藥丸,如芥子般大小,每次三錢,去掉枕頭仰臥,慢慢吞服)。也有因為蟲聚而反吐的(例如使用牽牛丸)。
也有因為火衰不能生土,脈象沉遲的(例如使用八味丸加沉香、砂仁)。李絳治療反胃久閉不通,採用攻補兼施的方法,每次使用小青龍丸,逐漸增加劑量,閉塞的關卡自然就打通了,再使用人參利膈丸,但是如果服用通劑過多,導致血液耗竭,反而會加重閉塞,應當另外治療(例如使用豬脂丸)。此外還有翻胃,多半是因為痰或熱壅塞在膈間,所以食物吃進去就立刻翻吐出來,不像反胃那樣,早上吃的必定晚上吐,晚上吃的必定早上吐(例如使用清熱二陳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