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噎塞反胃關格源流

噎塞,脾虛病也。反胃,胃虛病也。經云:三陽結謂之膈。三陽者,大腸、小腸、膀胱也。結者熱結也。小腸結則血脈燥,大腸結則後不便,膀胱結則津液涸,三陽俱結,前後秘澀,下既不通,必反而上行。所以噎食不下,即下而復出,乃陽火上行而不下降。據此,則噎塞、反胃,二者皆在膈間受病,故通名為膈也。

潔古分吐症為三,云上焦吐者,皆從於氣,食則暴吐,此即噎塞病也;中焦吐者,皆從於積,或先吐而痛,或先痛而吐,此病在中脘者,另詳嘔吐條內;下焦吐者,皆從於寒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此即反胃病也。王太僕亦以噎塞為食不得入,是有火,屬熱;反胃為食入反出,是無火,屬寒。

然其屬寒屬熱,不可盡拘。士材云:脈大有力,當作熱治;脈小無力,當作寒治。色黃而枯者為虛寒;色紅赤而澤者為實熱。以色合脈,以脈合症,庶乎無負,斯為通論。蓋二症由於脾胃,均有寒熱,各異陰陽。或陰傷火旺,法宜養血;或脾傷陰盛,法當溫補;或健脾理痰,不得偏任辛燥,有妨津液;或滋陰養血,不得偏任清潤,有害中州。此臨症權衡之要也。

茲試為分列之,噎塞原於脾家氣血兩虛,而多半由血液枯乾,蓋人臟腑之津液流行,灌溉百脈,皆賴脾胃運行,稍不運行,即津液壅滯,而陰血不榮,故患噎塞。推其原,或起憂鬱,至氣結胸中而生痰,痰久成塊,膠於上焦,道路窄狹,飲可下,食難入,病之初起有如此者(宜香砂寬中丸);又或有脾氣虧敗,血液俱耗,胃脘乾枯,小便閉,大便如羊糞,隧道澀而成病(宜參用補氣運脾丸、滋血潤腸丸)。此皆病之所由來也。

至有由火熱之氣衝逆者(宜酌用四生丸),脈必數大;有由痰飲阻滯者,脈必結澀(宜先用來復丹控其痰,再用大半夏湯加茯苓,枳殼、竹瀝等);有由七情鬱結者,脈必沉澀(宜香砂寬中丸);有由瘀血積滯,陽無陰不能施化,陰失位,陽伏其中,傳化不變,反行上者,脈必芤澀(宜滋血潤腸丸);有因噎而聲不出者(宜竹茹、五味、生薑);有挾寒者,脈必沉遲(宜加用附、桂);有挾熱者,脈必洪數(宜黃連、木通);有飲食才下,痰涎聚住不得入,或雖入而涎沫隨出者(二症皆宜先用來復丹控去痰涎,再用大半夏湯加茯苓、枳殼、竹瀝、皂角、枯礬,以薑汁為丸);有大便燥結,糞如慄塊者(宜開關利膈丸)。惟噎而白沫大出,糞如羊屎,為不治之症。

總之,因氣從氣治,因血從血治,因痰導之,因火壯水制之,不可專投辛香燥熱之品,以火濟火,至津液愈耗,大便愈結,甚而幽門不通,上衝吸門,便不可救矣。惟有一種胃陽火衰,不能運化者,可暫以辛溫開其結滯,繼仍以益陰養胃為主。

白話文:

噎塞反胃的病因病機探討

噎塞是脾虛的病症,反胃是胃虛的病症。經書記載:三陽(大腸、小腸、膀胱)阻塞稱為膈。阻塞是指熱邪阻塞。小腸阻塞則血脈乾燥,大腸阻塞則大便不通,膀胱阻塞則津液枯竭。三陽都阻塞的話,前後都阻塞不通,下焦不通,就會逆行向上,所以食物咽下不去,或者咽下去又吐出來,都是因為陽火上逆而不下降。因此,噎塞和反胃這兩種病症,都在膈間(橫膈膜附近)發生病變,所以統稱為膈病。

古籍將嘔吐分為三種:上焦嘔吐,都是由於氣機失調引起,吃東西就嘔吐,這就是噎塞;中焦嘔吐,都是由於積滯引起,可能是先嘔吐後疼痛,也可能是先疼痛後嘔吐,這種病症在中脘(胃的部位),詳見嘔吐篇;下焦嘔吐,都是由於寒邪引起,早上吃東西晚上吐,晚上吃東西早上吐,這就是反胃。王太僕認為,噎塞是食物無法下咽,是因為有火,屬熱證;反胃是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,是因為沒有火,屬寒證。

但是,寒熱的歸屬不能一概而論。士材說:脈象有力洪大,應該按熱證治療;脈象細弱無力,應該按寒證治療。面色黃枯者為虛寒;面色紅赤光澤者為實熱。根據面色結合脈象,再結合症狀,才能做到不失準確,這是一個普遍的論述。噎塞和反胃兩種病症都源於脾胃,都有寒熱之分,各有陰陽的差異。可能是陰虛火旺,就要養血;可能是脾虛陰盛,就要溫補;可能是脾虛痰盛,就不能單用辛燥之品,以免損傷津液;可能是陰虛內熱,就不能單用清潤之品,以免損傷脾胃。這是在臨床上權衡利弊的重要原則。

現在試著把噎塞的病因病機分列如下:噎塞源於脾胃氣血兩虛,大多是由於血液枯竭所致。人體臟腑的津液運行,滋養百脈,都依靠脾胃的運化功能,如果脾胃運化功能稍有不足,就會導致津液停滯,陰血不能滋養,因此患上噎塞。追溯其根源,可能是由於憂鬱情緒,導致氣機鬱結於胸中而生痰,痰久而結成塊,粘附在上焦,阻塞氣道,水可以喝下去,食物卻難以下咽,病的初期有這樣的表現(可用香砂寬中丸);也可能是脾氣虛衰,氣血兩虛,胃脘乾燥,小便不通,大便乾燥如羊糞,腸道阻塞而致病(可用參用補氣運脾丸、滋血潤腸丸)。這些都是疾病的病因。

有的噎塞是因火熱之氣衝逆所致(可用四生丸),脈象必數而有力;有的噎塞是因痰飲阻滯所致,脈象必沉而澀滯(先用來復丹化痰,再用大半夏湯加茯苓、枳殼、竹瀝);有的噎塞是因七情鬱結所致,脈象必沉而澀滯(可用香砂寬中丸);有的噎塞是因瘀血積滯,陽氣不足,陰陽失調,陽氣伏於陰中,運化失常,逆行向上所致,脈象必虛而澀滯(可用滋血潤腸丸);有的因噎塞而發不出聲音(可用竹茹、五味子、生薑);有的噎塞兼夾寒邪,脈象必沉而遲緩(加用附子、桂枝);有的噎塞兼夾熱邪,脈象必洪而數(可用黃連、木通);有的食物剛嚥下去,痰涎就聚集住下不去,或者嚥下去後痰涎又隨之吐出(這兩種情況都先用來復丹化痰,再用大半夏湯加茯苓、枳殼、竹瀝、皂角、枯礬,用薑汁做成丸藥);有的噎塞伴有大便乾燥,糞便如栗子大小的硬塊(可用開關利膈丸)。但是,如果噎塞伴有大量白色泡沫從口中吐出,大便如羊糞,則是不治之症。

總而言之,治療噎塞反胃,要根據氣虛、血虛、痰濁、火熱等不同的病因,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。不能單純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,以免加重病情,耗傷津液,導致大便更加乾燥,甚至幽門閉塞,上逆衝擊食道,那就危及生命了。只有一種情況例外,即胃陽虛衰,不能運化,可以暫時用辛溫的藥物開通阻塞,然後還是以益陰養胃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