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九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6)

1. 治白淫諸藥要品及方六

房勞過度(鹿茸,附子,官桂,紫菀,地黃,黃耆,杞子,牛膝,杜仲,川斷,山萸,天冬,麥冬,山藥,丹皮,知母,黃柏,車前,菟絲子,蛇床子,刺蒺藜,沙苑子,桑螵蛸,肉蓯蓉,陽起石,五味子,地骨皮)

白話文:

房勞過度的情況下,建議使用以下中藥進行調理:

  1. 鹿茸:滋補腎氣。
  2. 附子:溫裡散寒,補火助陽。
  3. 官桂:溫腎壯陽,散寒止痛。
  4. 紫菀:潤肺止咳。
  5. 地黃:滋陰補腎。
  6. 黃耆:補中益氣,固表止汗。
  7. 杞子:滋補肝腎,明目。
  8. 牛膝:活血通經,利尿消腫。
  9. 杜仲:補肝腎,強筋骨。
  10. 川斷:舒筋活絡,止痛。
  11. 山萸:滋補肝腎,固精養血。
  12. 天冬:滋陰潤燥,清熱生津。
  13. 麥冬:滋陰潤肺,清熱養胃。
  14. 山藥:健脾益氣,滋陰養血。
  15. 丹皮:涼血止血,活血化瘀。
  16. 知母:清熱潤燥,滋陰降火。
  17. 黃柏:清熱燥濕,利水消腫。
  18. 車前:利尿消腫,清熱解毒。
  19. 菟絲子:滋補肝腎,固精養血。
  20. 蛇牀子:溫腎壯陽,祛風除濕。
  21. 刺蒺藜:平肝息風,散瘀止痛。
  22. 沙苑子:滋補肝腎,固精養血。
  23. 桑螵蛸:固精止遺,安神定志。
  24. 肉蓯蓉:補腎壯陽,強筋骨。
  25. 陽起石:補腎壯陽,固精止遺。
  26. 五味子:益氣生津,固腎止遺。
  27. 地骨皮:清熱涼血,退虛熱。

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以上藥物。

思想無窮(黃連,麥冬,茯苓,遠志,石蓮,當歸,龍骨,棗仁,龍齒,天冬,乳香,茯神,菟絲子,柏子仁,紫石英)

肉蓯蓉丸,〔蠱淫〕蓯蓉,茯苓,黃耆,澤瀉,牡蠣,龍骨,當歸,五味子(等分),蜜丸,酒下。

白話文:

思想無窮以黃連、麥冬、茯苓、遠志、石蓮、當歸、龍骨、棗仁、龍齒、天冬、乳香、茯神、菟絲子、柏子仁、紫石英等藥材組成。肉蓯蓉丸用於治療蠱淫,以蓯蓉、茯苓、黃耆、澤瀉、牡蠣、龍骨、當歸、五味子等藥材等量混合,製成蜜丸,以酒送服。

半苓丸,〔腎傷〕半夏一兩,破如豆大,豬苓末二兩,先將一半炒半夏,令色黃,不令焦,出火毒,只取半夏為末糊丸,候乾,更用前豬苓末一半同炒微裂,入砂瓶養之,空心,酒、鹽湯任下三五十丸。

清心蓮子飲,〔精傷〕黃耆,麥冬,甘草,車前子,地骨皮,蓮肉,茯苓,黃芩,人參,遠志肉,菖蒲

白話文:

半苓丸用於腎虛,取半夏一兩,研磨成豆粒大小,豬苓末二兩。先將半夏的一半炒至微黃,去除火毒,再研磨成粉,加入適量水製成丸狀,陰乾。將另一半豬苓末與炒過的半夏末混合,一起炒至微裂,放入砂瓶中保存。空腹服用,每次三五十丸,可用酒或鹽湯送服。

清心蓮子飲用於精虧,配方包括黃耆、麥冬、甘草、車前子、地骨皮、蓮肉、茯苓、黃芩、人參、遠志肉、菖蒲。

白濁流出髓條方,〔髓條〕棗仁,白朮,人參,茯苓,茴香,補骨脂,益智仁(煅牡蠣),等分,青鹽酒糊丸,空心,酒或米湯下三十丸。

金箔丸,〔總治〕晚蠶蛾炒,補骨脂,韭子,酒浸菟絲子,山萸,龍骨(各一兩),蜜丸,空心酒下三十丸。此方亦治夢泄。

白龍丸,〔又〕鹿角霜,牡蠣(各二兩),生龍骨(一兩),酒糊丸,空心,酒或鹽湯下三十丸。此方不但白淫,且能固精壯陽。

白話文:

【白濁流出髓條方】,配方包含:棗仁、白朮、人參、茯苓、茴香、補骨脂、益智仁(煅牡蠣),所有成分等量,用青鹽和酒製成糊狀,空腹時,可用酒或米湯吞服三十顆。

【金箔丸】,總治方法使用:晚蠶蛾炒、補骨脂、韭子、酒浸菟絲子、山萸、龍骨(各一份兩),用蜂蜜製成丸狀,空腹時,用酒服用三十顆。此方也適用於治療夢洩。

【白龍丸】,配方包括:鹿角霜、牡蠣(各二份兩)、生龍骨(一份兩),用酒糊製成丸狀,空腹時,可用酒或鹽水吞服三十顆。此方不僅可以治療白濁,還能固精壯陽。

2. 諸厥源流

諸厥,真元虛病也,手足逆冷為厥。經曰: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,四肢逆冷,身冷麵青,蜷臥,手指甲青暗,腹痛,不渴,小便自利,大便溏,完穀不化,不省人事,脈微遲。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,四肢厥逆,身熱,面赤,唇燥,口乾,舌苦,目閉或不閉,煩渴,小便短澀,大便燥結,不省人事,脈滑數。夫寒厥者,即陰厥,宜急補陽(宜理中湯,或附、桂、干、薑、吳萸,俱可酌用)。

熱厥者,即陽厥宜急補陰(宜芩、連、山梔、石膏、知母、童便,甚者可用硝黃下之)。蓋以人之陰陽元氣,皆起於下,故少陰之上,名為太陽,以真陽之主,本於陰也。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,以真陰之歸根在腎也。夫陽氣自上而下,今衰於下,是不下矣,是寒獨勝也。陰氣自下而上,今衰於下者,足五指之表,為三陽之所起,而足下足心,又為三陰之所聚,足心又少陰腎之湧泉,陰氣既衰而陽勝,陽乘陰位,故熱厥必從足下也。故凡人病陰虛者,足心必熱也。

白話文:

各種厥症,是因為真元虛弱所導致的疾病,主要特徵是手腳逆冷。經典中說,如果陽氣在下部衰弱,就會產生寒厥,表現為四肢逆冷,身體發冷,臉色蒼白,蜷縮臥牀,手指和甲牀呈青紫色,腹痛,沒有口渴感,小便順暢,大便稀軟,食物不能消化,失去意識,脈搏微弱且緩慢。如果陰氣在下部衰弱,則會產生熱厥,表現為四肢逆冷,身體發熱,臉色紅潤,嘴脣乾燥,口渴,小便頻繁但量少,大便乾硬,失去意識,脈搏快速且滑動。

對於寒厥,也就是陰厥,應該急於補充陽氣(可以使用理中湯,或者附子、肉桂、幹姜、吳茱萸等藥物,根據情況酌情使用)。

對於熱厥,也就是陽厥,應該急於補充陰氣(可以使用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石膏、知母、童便等藥物,嚴重的情況可以使用芒硝和大黃進行下法)。因為人的陰陽元氣都起源於下部,所以少陰之上稱為太陽,因為真正的陽氣主導,來自陰性。太衝的位置稱為少陰,因為真正的陰性歸根在腎。如果陽氣從上向下流動,現在在下部衰弱,那麼就是無法下行,代表寒冷佔據了上風。如果陰氣從下向上流動,現在在下部衰弱,那麼足部五指外側,是三陽開始的地方,而足底,又是三陰的聚集地,足底又是少陰腎的湧泉。陰氣一旦衰弱,陽氣勝出,陽氣佔據了陰性的位置,所以熱厥一定會從腳底開始。因此,凡是有陰虛的人,腳心一定會感到熱。

寒厥起於足下,又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,以陰氣起於五指之裡,集於膝下,而聚於膝上,陽氣衰則陰氣勝,陽不勝陰,其厥反從陽分而上,故必起於五指而上寒至膝,然寒非外入,而由內生,故凡病陽虛者,手足必多寒,皆自指端始。故二厥之成,皆以陰虛。

溯寒厥之由,必其人壯,秋冬奪於所用,既於陰盛時多欲不休,以奪腎中精氣,則精虛於下,其氣取足於上,是以下氣上爭,下而不上,故不能復陽氣,於是氣去則陽虛,寒氣因而上逆,又以精虛無火,不能固脾元而氣衰於中,中氣不能滲榮其經絡,於是陽氣日損,陰氣獨存,手足為之寒也。

溯熱厥之由,必酒入胃而傷脾陰,至陽氣入而精氣竭,不能榮其四肢,又數醉飽入房,使氣聚脾中不得散,酒氣穀氣相搏,熱盛於中,故熱偏於身,內熱而溺赤也。要此二厥,惟傷真元,乃有是病,後人不明,但以手足寒,或以腳氣為厥,反以此二症謬為中風。夫風病多經絡受傷,厥病由真精內奪,如指厥為風,因以風治厥,亦大謬矣。

白話文:

寒厥的起始位置在腳底,然後會沿著五個手指上升到膝蓋,這是因為陰氣在五個手指的內部開始,聚集在膝蓋下方,然後在膝蓋上方匯聚。當陽氣減弱,陰氣就會勝出,陽氣無法克服陰氣,所以寒厥會從陽氣所在的部位上升,因此一定會從五個手指開始,一直冷到膝蓋。然而,這種寒冷並不是外界進入,而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,所以任何陽氣虛弱的疾病,手腳都經常會感到寒冷,這些症狀通常都是從指尖開始的。所以這兩種厥病的形成,都是因為陰氣不足。

追溯寒厥的成因,必須是這個人在壯年時期,在秋冬季節消耗過多,當他在陰氣旺盛的時期,慾望不停止,導致腎中的精氣被消耗,使得下部的精氣不足,上部的氣體卻很充裕,因此下部的氣體與上部的氣體發生衝突,氣體無法上行,因此無法再產生陽氣,於是氣體離開後,就出現了陽氣不足的情況,寒氣隨即向上逆流,再加上精氣不足沒有火源,不能穩定脾臟的運作,導致中間的氣體衰弱,中間的氣體無法滋養經絡,因此陽氣逐漸減少,陰氣獨自存在,手腳也因此感到寒冷。

追溯熱厥的成因,一定是酒進入胃部傷害了脾臟的陰氣,直到陽氣進入,精氣耗盡,無法滋養四肢,又多次醉酒飽食後進入房事,使得氣體在脾臟中聚積,無法散開,酒氣和穀氣相互作用,熱氣在體內積聚,因此熱感集中在身體的某一部位,內部發熱且尿液呈紅色。要知道這兩種厥病,都是由於真元受到損傷,才會產生這樣的疾病,後世的人不瞭解這些,只是認為手腳寒冷,或者將腳氣誤認為厥病,反而把這兩種症狀錯誤地認為是中風。中風通常是由經絡受到傷害引起的,而厥病是因為真正的精氣內部被奪取,如同手指的厥病是中風,如果以風病的方法治療厥病,也是大錯特錯的。

夫厥逆分陰陽,皆《內經》之精旨,余即詳論之如上。而陰陽不從,則氣逆而上,凡十二經寒熱之厥,亦可據經以析其義也。經曰:太陽之厥,腫首頭重,足不能行,發為眴僕。蓋以太陽根起少陰,其氣得陰故下行於足,虛則逆上而上盛,故腫首頭重;逆上則不能下行,故不能行而眴僕也。又曰:陽明之厥,癲疾欲走呼,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妄言妄見。

蓋以陽明本氣盛血多,今氣勝其血,則陽邪實而神明亂,故癲欲走呼;氣盛不行在腹,故腹滿胃逆,故不得臥;陽明脈在面,故赤熱;神明亂極,故妄言見也。又曰:少陽之厥,暴聾頰赤脅痛,胻不可以運。蓋以少陽與厥陰並行而起於下,故經和而無病,今相火上炎而無陰,其脈入耳下頰車,故聾而腫,為火壅也,脅痛;其部氣逆不和,胻不運,少陽氣不能及下也。又曰:太陰之厥,腹滿䐜脹,後不利,不欲食,食則嘔不得臥。

白話文:

厥逆與陰陽

「厥逆」和「陰陽」的關係,是《內經》中的精髓,我已如上詳細論述。

當陰陽失調,氣逆上行時,就會出現各種經脈寒熱的「厥」。我們可以根據經文來分析其道理。

經文說:

太陽經的厥,表現為腫頭、頭重、足不能行,並會出現昏迷不醒的情況。

這是因為太陽經的根源在於少陰經,其氣受陰氣的影響,往下行於足部。當太陽經虛弱時,氣逆上行,導致頭部充血,因此腫頭、頭重;由於氣逆上行,無法下行至足部,所以不能行走,甚至昏迷不醒。

陽明經的厥,表現為癲狂、躁動、欲行走呼喊,腹部脹滿無法平臥,面部發紅發熱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出現幻覺。

這是因為陽明經本氣盛而血多,現在氣勝於血,陽邪實而神志迷亂,所以癲狂躁動,想行走呼喊;氣盛而無法下行,停留在腹部,所以腹部脹滿,胃氣逆上,無法平臥;陽明經脈循行於面部,所以面部發紅發熱;神志極度迷亂,所以胡言亂語,出現幻覺。

少陽經的厥,表現為突然耳聾、面頰發紅、脅肋疼痛,肢體不能運動。

這是因為少陽經與厥陰經並行而起於下部,經氣調和則無病。現在少陽經的相火上炎,而無陰氣來制約,其經脈經過耳下頰車穴,所以耳聾且面頰腫脹,這是由於火氣壅塞所致;脅肋疼痛是因為少陽經的氣逆不和,導致肢體不能運動,少陽經氣無法下行。

太陰經的厥,表現為腹部脹滿、腹痛、大便不利,不願進食,即使進食也會嘔吐,無法平臥。

蓋以陰為陽根,陽為陰使,三陰不副陽則三陽厥,三陽不為陰使則三陰亦厥。太陰雖陰盛,常秉少陽之氣以為和,故無病,今太陰獨陰無陽,不能下行,且逆上,脾既不運,胃氣亦阻,故滿而脹;不能行氣於三陰,則腎氣亦不效用,故不利不食,中氣壅也;食則嘔,氣壅愈逆也;不得臥,胃不和也。又曰:少陰之厥,口乾溺赤,腹滿心痛。

蓋以少陰兼水火陰陽二氣,若失所涵蓄,其氣必偏發而上,故少陰恆兼寒熱二厥,且又為十二經厥逆之主也,今此厥,陰虛火厥也;本脈循喉嚨絡膀胱,故口乾溺赤;不為胃關而上行,故腹痛;不貢精於心而反上乘心,故心痛。經又言:少陰不至者,厥不至,亦兼水火也。又曰:厥陰之厥,少腹腫痛,腹脹,涇溲不利,好臥,屈膝,陰縮腫,胻內熱。

白話文:

因為陰氣是陽氣的根源,陽氣是陰氣的使者,三陰氣不足以配合陽氣,就會導致三陽氣虛衰;三陽氣不足以輔助陰氣,三陰氣也會虛衰。太陰雖然陰氣盛,但常帶有少陽之氣,維持著平衡,所以不會生病。現在太陰只存陰氣,沒有陽氣,無法向下運行,反而逆流向上,脾臟無法運化,胃氣也受阻,所以腹滿脹痛;無法將氣血運行到三陰經,腎氣也失去功效,所以食慾不振,消化不良,中氣壅滯;吃東西就嘔吐,氣血更逆流;不能平躺,胃氣不和。

另外,少陰氣虛衰時,會出現口乾舌燥、小便赤黃、腹滿心痛的症狀。因為少陰經包含水火陰陽二氣,如果失去調和,氣血就會偏向一方而向上逆流,所以少陰經常常兼具寒熱二種虛衰,而且還是十二經脈虛衰的根源。現在這種虛衰,屬於陰虛火旺的狀態;少陰經循行於喉嚨,連接膀胱,所以口乾舌燥、小便赤黃;不循行於胃部,而是向上逆流,所以腹痛;不將精氣輸送到心臟,反而逆流向上,所以心痛。經書上還說:少陰經氣虛衰不到一定程度,就不會出現虛衰的症狀,而少陰經同時包含水火二氣。

再者,厥陰氣虛衰時,會出現少腹腫痛、腹脹、小便不利、喜歡躺臥、屈膝、陰部縮小腫脹、小腿內側發熱的症狀。

蓋以厥陰本陰絕,不絕者,為陽生也。今虛而為純陰,則無氣,是以當其部位,腫痛而脹;純陰結而不舒,則下焦氣不化,故涇溲不利;肝主筋,筋無氣,故好臥而屈膝;脈環陰器,故陰縮腫;當所過脈不行,故胻內熱,鬱則熱也。又曰:手太陰厥逆,虛滿而咳,善嘔沫。

蓋以肺為元氣之主,虛則不能治節而氣上逆,故咳;虛滿者,上焦之滿虛而無實也,滿則咳矣;本脈循中焦胃口,逆則精不能散,故嘔沫也。又曰:手少陰、厥陰厥逆,心痛引喉,身熱,死不可治。二經屬火,皆神明之治也,其主血脈,而俱厥,則陰精無以承陽矣,陽獨亢則自焚,故心痛;其繫上挾喉,故引喉、身熱者,血脈膹張也;心為臟腑之大主,逆之,故死也。又曰:手太陽厥逆,耳聾泣出,項不可以顧,腰不可以俯仰。

白話文:

蓋以厥陰為純陰,無陽氣生長,因此在特定部位出現腫痛和脹滿。純陰氣凝結無法舒展,導致下焦氣流通受阻,排尿困難。肝主筋,若無陽氣,人會嗜睡且膝關節彎曲。脈絡圍繞著生殖器,因此生殖器收縮腫脹。如果脈絡不通,腳內部會感到熱,是因氣血鬱滯所致。又說,手太陰經脈逆流,虛弱導致呼吸困難並咳嗽,易嘔吐泡沫。

蓋以肺為生命之源,若虛弱則無法調節氣息,導致上逆咳嗽。虛滿是指上焦空虛無實,滿則必咳嗽。手太陰脈循行於中焦胃部,逆流使精氣無法散發,因而嘔吐泡沫。手少陰、厥陰經脈逆流,導致心痛連帶喉嚨痛,身體發熱,此病無法治癒。這兩條經脈屬火,主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,若同時出現逆流,表示陰液無法承載陽氣,陽氣過盛則自我焚燒,導致心痛。連接喉嚨,導致喉嚨痛和身體發熱,是因血液循環過度緊張。心是身體的主要控制中心,逆流則預示死亡。又說,手太陽經脈逆流,導致耳鳴,哭泣,難以轉頭,腰部活動受限。

蓋以小腸為心之下流,屬帶脈之間,其氣逆,必使其經俱逆。本脈人耳,至目內外眥,故耳聾泣出;從缺盆循頸,故項強;小腸連嗌屬脊,故腰病也。又曰:手陽明、少陽厥逆,發喉痹,嗌腫,痙。蓋以手陽明大腸為胃下流,手少陽三焦為胃孔道,其氣皆逆,必從其經上逆。

大腸脈上頸貫頰,三焦脈出缺盆上項,故皆發喉痹嗌腫;曰痙者,手臂肩背強直也。以上十二經之厥,亦《內經》之要旨也。

然而《內經》言厥,更豈止是哉。又曰:有厥逆而病在太陰,盛在胃,頗在肺者,太陰脈細如髮,而身熱如炭,頸膺如格,人迎躁盛,喘息氣逆,一日數十溲,其為病死不治。蓋以脈如發,又多溲,必臟氣不足,中氣不攝,故溲為之變也;乃熱留在胃,陽明方盛,見於人迎,身膺則如炭如格,此陽不入陰,故盛在胃;陽不入陰,故太陰細微,喘息氣逆頗在肺也,欲瀉邪則陰虛於裡,欲補虛又陽實於外,所謂不表不里,陽症陰脈之類也,安得不死。又曰:厥有腹滿,暴不知人者。

白話文:

因為小腸位於心臟下方,屬於帶脈之間,如果小腸的氣逆流,必然會導致經脈也逆流。小腸經脈連接耳朵,經過眼睛內外眥,所以會出現耳聾流淚;小腸經脈從鎖骨上窩沿著脖子走,所以會導致脖子僵硬;小腸連接咽喉,與脊柱相連,所以會導致腰痛。

另外,手陽明經脈和手少陽經脈逆流,會導致喉嚨阻塞、咽喉腫脹、抽筋。這是因為手陽明大腸經脈位於胃下方,手少陽三焦經脈是胃的通道,它們的氣逆流,必然會逆著經脈向上走。

大腸經脈從脖子貫穿臉頰,三焦經脈從鎖骨上窩經過脖子,所以它們逆流都會導致喉嚨阻塞、咽喉腫脹;抽筋是指手臂、肩膀、背部僵直。以上這些十二經脈的逆流,也是《內經》的重要內容。

然而,《內經》提到逆流,不僅僅是這些。還有說:有些人逆流,病症在太陰經脈,盛在胃,影響到肺,太陰經脈細如髮絲,身體卻熱得像炭火,脖子和胸部像被卡住一樣,人迎脈搏躁動強盛,呼吸急促氣逆,一天要小便很多次,這種病症是無法治癒的。因為經脈細如髮絲,而且小便頻繁,說明臟腑氣血不足,中氣不足以收攝,所以小便異常;而且熱氣滯留在胃裡,陽明經脈氣盛,表現在人迎脈搏上,身體和胸部就像炭火一樣,這是陽氣不能進入陰氣,所以盛在胃裡;陽氣不能進入陰氣,所以太陰經脈細微,呼吸急促氣逆,影響到肺部。想要瀉掉邪氣,卻又陰虛於內,想要補虛,卻又陽實於外,這就是表裡不分,陽症陰脈的症狀,怎麼可能治得好呢?

還說:逆流還會有腹部脹滿,突然神志不清的症狀。

蓋以陰氣盛於上,則不守於下,而脾腎肝三經之氣不化,故腹滿脹;陽氣盛於上,則陽氣上而邪氣逆,逆則陽氣亂而神明失守,故不知人也。又曰:有厥逆而為頭痛,數歲不已者。蓋以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,髓以腦為主,故寒逆而至於腦,今頭痛齒亦痛,是邪之逆於上,亦名厥逆也。又曰: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者,此厥逆也,治之須其氣並而治之。

蓋以腫痛脹滿,皆在上中二焦,此以陰並於陽,下逆於上,正所謂厥逆也,故治之不可灸,灸必為喑,不可石,石必為狂,惟以其氣並者,以既逆之後,必漸通,然後隨其盛衰而調之,可無偏絕之患也。此四條,經皆以發明厥逆之餘疾,故複列而論之。

白話文:

陰氣過盛,無法向下沉降,導致脾、腎、肝三經氣血不流通,所以腹部脹滿。陽氣過盛,則陽氣上衝,邪氣逆流,導致陽氣失控,神志不清。有些人患有厥逆,頭疼多年不癒,這是因為體內寒氣過重,深入骨髓,而骨髓以腦為根本,因此寒氣逆行至腦部,導致頭痛。現在牙齒也痛,是邪氣上逆所致,也屬於厥逆。有些人患病,胸部腫脹,頸部疼痛,胸悶腹脹,也是厥逆。治療此病,需要等到氣血逐漸恢復正常後再治療。

腫脹、疼痛、脹滿等症状都屬於上焦和中焦的病症,這是陰氣與陽氣交錯,由下向上逆行,屬於厥逆。因此治療時不可灸灼,灸灼會導致失聲;也不可使用石藥,石藥會導致精神錯亂。只有等到氣血恢復正常後,再根據病情輕重進行治療,才能避免病情偏廢。以上四條都是針對厥逆病症的衍生疾病,因此再次列舉並加以說明。

乃後人復標寒、熱、屍、痰、氣、食、暴七厥之名,雖其為病,不外乎《內經》之所及,然其症狀療治,有不可不備者。大約手足寒者為寒厥(宜附子理中湯)。而寒厥又有因氣虛者(宜參耆益氣湯)。又有手足冷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,食入即吐,脈沉者(宜四逆湯)。又有獨指尖冷者,則名清厥(宜理中湯)。

以上寒厥所統。手足獨熱者為熱厥(宜火鬱湯)。而熱厥又有兼遊赤者(宜升陽散火湯)。又有便秘者(宜大柴胡湯)。又有譫語身冷,遺溺自汗者(宜白虎湯)。又有煩渴躁妄,失下而手足冷甚,但不過時,或身冷而反見陰象者,正為熱極似寒,俗工妄謂變成陰症,急用熱藥助陽,十無一生矣(宜白虎湯)。又有婦人熱入血室因而發厥者(宜以童便為君,加赤芍、生地、牛膝、丹皮、桃仁)。

白話文:

古人再提出「寒」、「熱」、「屍」、「痰」、「氣」、「食」、「暴」七種厥病的名稱,雖然他們所患的疾病,並不出於《內經》之外,但是對於這些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,是不能忽視的。大致來說,如果手腳感到寒冷,那就是寒厥(應使用附子理中湯)。而寒厥又有可能是由於氣虛所引起(應使用參耆益氣湯)。還有一些情況是手腳感到冷,外表看似熱而實際內部是寒,出現下利清穀、飲食後即嘔吐、脈象沈弱的情況(應使用四逆湯)。又有一種是隻有指尖感到寒冷,被稱為清厥(應使用理中湯)。

以上是對於寒厥的總述。如果手腳獨自發熱,那就是熱厥(應使用火鬱湯)。熱厥又可能伴有臉部紅腫的情況(應使用升陽散火湯)。還有一些情況是便祕(應使用大柴胡湯)。又有一些人會出現神智混亂、身體冰冷、尿頻、自汗的情況(應使用白虎湯)。又有些人在煩渴、焦躁、大便不通而導致手腳更加寒冷,只是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,或者身體感覺冰冷卻又出現陰性徵象,這實際上是熱到極點而產生的假寒症狀,常見的醫生誤判為陰症,急忙使用溫熱藥物來輔助陽氣,結果往往十無一活(應使用白虎湯)。此外,對於婦女因為熱邪進入血室而引發的厥病,應使用童便作為主藥,並加入赤芍、生地、牛膝、丹皮、桃仁等草藥來治療。

以上熱厥所統。屍厥者,由胃犯不正之氣,或因吊死登塚,飛屍鬼擊,致陰氣上盛,下部空虛,手足冷,肌膚起粟,頭面青黑,錯言妄語,不省人事(宜蘇合丸、藿香正氣散)。或有身脈不動,形體無知,狀如死屍者,須先用藥令其蘇蘇(宜返魂丹灌之),然後隨其臟氣以治,寒則熱之,熱則寒之,閉則通之。以上屍厥所統。

若夫痰厥,則由寒痰迷心,隊道不行,故四肢厥冷,僵仆卒倒,咽作聲,口吐沫,不省人事,氣喘脈弦也(宜導痰湯)。容有暴不知人,類於卒中,但未卒僕如一切中狀,喉中痰如曳鋸者,必先用藥探吐其痰(宜栝蔞散),然後治之(宜清氣化痰丸、導痰湯)。以上痰厥所統。

白話文:

以上所述的熱厥和屍厥,以及痰厥的診斷與治療法。

屍厥:這是由於胃部受到不正之氣的影響,或是因喪禮、登墳、被飛屍鬼攻擊等事,導致陰氣上昇,下部空虛,出現手腳冰冷、肌膚發麻、臉色青黑、語言失常、失去意識的情況。對於這種情況,應使用蘇合丸和藿香正氣散進行治療。也有可能出現全身無力、看似已死的狀態,此時首先需要用藥使他們恢復清醒(使用返魂丹灌服),接著根據不同的臟器功能進行對症治療,若是寒則用熱藥,熱則用涼藥,閉塞則需疏通。

屍厥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如下。

至於痰厥:這是由於寒痰堵塞心臟,導致四肢冰冷、突然倒地、咽喉發出聲音、口吐泡沫、失去意識、呼吸急促、脈搏緊繃的現象。可能會突然間失去意識,類似中風的情況,但並非完全失去意識,喉嚨中會有像是鋸子拖過的痰聲,必須先用藥引吐出痰(使用栝蔞散),然後再進行治療(使用清氣化痰丸、導痰湯)。

痰厥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如下。

氣厥則緣暴怒傷陰,四肢冰冷,卒然而僕,口出冷氣,其脈必浮(宜蘇子降氣湯)。且有暴怒氣逆,昏暈痰塞,牙緊似中風者(宜順氣散)。以上氣厥所統。至如暴厥者,由於傷血,其脈芤,先用藥灌醒(宜薑汁調蘇合丸),然後察脈治之。如冷過臂膝,唇與指甲青黑者,皆不治。

或遇暴厥,可用急治之法(宜蒲黃酒)。以上暴厥所統。又如食厥者,醉飽後感風寒,或著惱,而飲食填塞,胃氣不行,變為異常急猝之症(宜和保丸)。或因酒而得,亦名酒厥(宜二陳湯加青皮、葛根)。以上食厥所統。總之,凡治氣、食、屍、痰四厥,皆以降痰順氣溫中為要,今擬加減之法,四厥可治矣。

白話文:

氣厥的情況通常是因為突然的怒氣傷害了陰氣,導致四肢冰涼,突然倒下,口中呼出冷氣,脈搏會表現為浮現(適合使用蘇子降氣湯)。另外,如果出現突然的怒氣上衝,頭暈、痰多,牙齒緊閉,類似中風的情況(適合使用順氣散)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氣厥的範疇。

對於突然失去意識的情況,通常是由於血液受損,脈搏會表現為芤(需要使用藥物灌腸來使意識恢復,適合使用薑汁調蘇合丸),然後再根據脈象來進行治療。如果病情已經蔓延到手臂和膝蓋,嘴脣和指甲呈現青黑色,這種情況通常無法治療。

在遇到突然失去意識的情況時,可以使用急診治療的方法(適合使用蒲黃酒)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突然失去意識的範疇。

還有一種是因進食引起的昏厥,通常是在醉酒飽餐後受到風寒,或是因煩惱而導致飲食堵塞,胃部功能失常,引起非常急遽的病症(適合使用和保丸)。也有可能是因飲酒引起的昏厥,也被稱為酒厥(適合使用二陳湯加入青皮和葛根)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食厥的範疇。

總的來說,對氣厥、食厥、屍厥、痰厥四種情況的治療,關鍵都在於降痰順氣,溫暖中焦。現在我們將根據這些原則調整治療方法,四種昏厥的情況就可以得到治療了。

其法以茯苓、甘草、枳殼、半夏、桔梗、陳皮六味為主藥,如遇屍厥,宜加蒼朮、雄黃、遠志、菖蒲、檀香、沉香、乳香、木香等。古人以忍冬藤葉一味煎膏治屍厥,大妙,可採用。遇痰厥,宜加南星、薑汁、栝蔞霜等。遇氣厥,宜加烏藥、木香、香附、青皮、砂仁等。遇食厥,本宜吐,宜加厚朴、枳實、山楂、麥芽、蒼朮等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以茯苓、甘草、枳殼、半夏、桔梗、陳皮六味藥為主要成分。如果遇到屍厥,應該加蒼朮、雄黃、遠志、菖蒲、檀香、沉香、乳香、木香等。古代人用忍冬藤葉單味煎膏治療屍厥,效果非常顯著,可以參考使用。

如果遇到痰厥,應該加南星、薑汁、栝蔞霜等。如果遇到氣厥,應該加烏藥、木香、香附、青皮、砂仁等。如果遇到食厥,本應該催吐,應該加厚朴、枳實、山楂、麥芽、蒼朮等。

依此治之,自無不效。然此寒、熱、屍、痰、氣、食、暴七厥之外,更有氣虛厥,有所勞傷,氣弱不能運行之故也(宜補中益氣湯)。更有血虛厥,或吐溺崩漏,產後所致也(宜芎歸養榮湯)。更有風厥,手足搐搦是也(宜小續命湯)。更有骨厥,骨枯爪痛者是也(宜四七湯)。

更有骭厥,身立如椽者是也(宜四七湯)。更有痹厥,即腳氣頑麻腫痛是也,初發時,必身痛,肢節腫痛(宜羌活導滯湯,後用當歸拈痛湯)。更有蛔厥,由於胃寒,蛔蟲攻胃,故手足厥冷而必吐蛔也(宜安蛔散),互詳諸蟲門。厥之為類,不一如是,獨熱厥一症,竟變成痿者,或由腎肝虛,陰血失養,而又房欲不絕,以致自踝以下,常覺熱痛(宜五獸三匱丸、養血壯筋健步丸)。

白話文:

按照這些方法治療,自然都能奏效。不過除了寒、熱、屍、痰、氣、食、暴七種厥症之外,還有氣虛厥,這是由於勞損傷氣,導致氣弱不能運行的緣故(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)。還包括血虛厥,可能是因為吐瀉、崩漏、產後所致(適合服用芎歸養榮湯)。另外還有風厥,表現為手足抽搐(適合服用小續命湯)。以及骨厥,症狀是骨頭枯萎,指甲疼痛(適合服用四七湯)。

還有骭厥,患者站立時身體像一根柱子一樣僵硬(適合服用四七湯)。以及痹厥,就是腳氣導致的麻木腫痛,初期會全身疼痛,四肢關節腫痛(適合先服用羌活導滯湯,之後用當歸拈痛湯)。還有蛔厥,由於胃寒,蛔蟲侵襲胃部,所以手腳冰冷,並且會吐出蛔蟲(適合服用安蛔散),具體詳見諸蟲門。厥症的類型很多,並非只有上述這些,其中熱厥一種,可能演變成痿症,這可能是由於腎肝虛弱,陰血不足,又加上房事過度,導致腳踝以下經常感到熱痛(適合服用五獸三匱丸、養血壯筋健步丸)。

或由醇酒膏梁,滋火於內,逼陰於外,致相火熾而乘陰位,兩腳痿弱,甚且臍膝尻陰皆冷,精滑不固,法當瀉相火而復真陰,使陰復其位,則病自痊矣(宜滋腎丸、神龜滋陰丸)。若誤投熱劑,反瀉其陰,而助其陽,立斃之道也,此則厥症之變出者。

業師孫慶曾論厥之說曰:厥症有數種,總在肝風痰火,龍雷之火上衝作厥;相火上衝,陽明氣塞作厥:膽怯心虛,痰火氣閉作厥;元虛氣逆作厥;風邪寒閉作厥。古人又有屍厥、痰厥、風厥、寒厥、痙痓、癇、角弓反張皆似厥,極驚人,極難辨識得真,勿驚忙,候脈息面色,看清動作厥狀而治之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因為過度飲酒吃肉,導致內火旺盛,逼迫體內陰氣外泄,造成相火熾盛,乘虛而入,導致雙腿無力,甚至腹部、膝蓋、臀部、陰部都冰冷,精液滑脫不固。應該瀉去相火,恢復真陰,使陰氣歸位,病自然就會痊癒。可以用滋腎丸、神龜滋陰丸來治療。如果誤服溫熱藥物,反而會耗損陰氣,助長陽火,就會導致病人立即死亡,這是厥症的變化。

老師孫慶曾說,厥症有很多種,總歸是肝風痰火、龍雷之火上衝導致;相火上衝、陽明氣滯導致;膽怯心虛、痰火氣閉導致;元氣虛弱、氣逆導致;風邪寒邪閉塞導致。古人還提到了屍厥、痰厥、風厥、寒厥、痙痓、癇、角弓反張等症狀,都類似厥症,非常可怕,很難辨別真假,不要驚慌失措,應該觀察脈象、呼吸、面色,仔細觀察厥症的表現,再進行治療。

大指掐拳內凶,掐拳外輕,脈大浮洪有力易醒,脈細沉伏數急不連貫凶,面青、環口青、唇白、鼻青孔黑、人中吊危。此論極為秘要,故書於此。

【脈法】《內經》曰:脾脈緩甚為痿厥。又曰:脈至如喘,名曰暴厥,暴厥者,不知與人言。又曰:厥逆連臟則死,連經則生。注云:連髒死者,神去故也。丹溪曰:痰病得澀脈,必費調理,蓋痰膠固,脈道阻塞,必至卒厥也。仲景曰:寸口脈沉大而滑,沉則為實,滑則為氣,實氣相搏,血氣入臟即死,人腑即愈,此為卒厥不知人,何謂也?師曰:唇青身冷為入臟即死;身溫和,汗自出,為入腑即愈。《脈經》曰:屍厥呼之不應,脈伏者死;脈大反小者死。

白話文:

拇指按壓拳頭內側,如果感到僵硬,就表示凶兆;按壓拳頭外側,如果感到柔軟,就表示輕微。脈搏如果大而浮,有力且容易醒來,則吉;脈搏細而沉,速度急促而不連貫,則凶。如果面色青白,嘴唇蒼白,鼻樑青黑,人中凹陷,則情況危急。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診斷信息,所以記錄在這裡。

又曰:卒厥腹大,四肢滿,脈大而緩者生,緊而浮者死,緊細而微者亦生。

熬按:諸厥之脈,大約沉微不數是寒,沉伏而數是熱,細是氣虛,芤大是血虛,浮是風浮,數而滑是痰,脈至如喘是氣,沉滑緊疾是食,浮澀而緊是痹,洪大而滑是蛔,察其脈,合其症,厥病雖繁,寧有遁形乎。

【諸厥原由症治】《內經》曰:腎虛則清厥,意不樂。又曰:下虛則厥。又曰:邪客於手足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之絡,此五絡皆會於耳中,上絡左角,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動,而形無知也,其狀若屍,名曰屍厥,以竹管吹其兩耳即蘇。《綱目》曰:厥論寒熱,皆由腎之精氣內竭而然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,如果突然昏厥,肚子腫大,四肢發脹,脈搏強大而緩慢,就會活下來;脈搏緊縮而浮動,就會死亡;脈搏緊縮細微而微弱,也會活下來。

此外,各種昏厥的脈象,大致可以這樣判斷:脈搏沉而微弱,脈數不規則,是寒證;脈搏沉而伏,脈數很快,是熱證;脈搏細小,是氣虛;脈搏空虛而大,是血虛;脈搏浮動,是風邪;脈搏數而滑,是痰證;脈搏有力而呼吸急促,是氣虛;脈搏沉而滑、緊而急,是食積;脈搏浮而澀、緊而硬,是痹證;脈搏洪大而滑,是蛔蟲。觀察脈象,結合病症,即使昏厥的病因複雜多樣,也無處可逃。

《內經》中說:腎虛就會導致清厥,心情不舒暢。又說:下焦虛弱也會導致昏厥。還說:邪氣入侵手少陰、足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經絡,這五條經絡都匯聚到耳朵,向上連結左耳角。五條經絡都枯竭,就會讓人全身脈搏跳動,卻沒有知覺,就像屍體一樣,叫做屍厥。可以用竹管吹兩邊耳朵,就能讓病人甦醒。《本草綱目》中說:昏厥的寒熱證狀,都是因為腎精氣內虛而導致的。

又曰:王太僕云:厥者,氣上逆也,世謬傳為腳氣。《內經》謂寒厥者,手足寒也,熱厥者,手足熱也。蓋陽衰於下則為寒厥,陰衰於下則為熱厥,陰陽之氣不相接續則為厥。仲景曰:屍厥者,脈動而無氣,氣閉不通,故靜如死也,還魂湯主之。又曰:卒然不省人事,全如死屍,但氣不絕,脈動如故,或脈無倫次,乍大乍小,或微細不見而心胸暖者是也。

《入門》曰:厥症多以不勝乘其所勝,如腎移寒於脾則為寒厥,心移熱於腎則為熱厥,寒厥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或當歸四逆湯,熱厥宜升陽散火湯、火鬱湯。又曰:屍厥之症,卒死,脈猶動,四肢逆冷,腹中氣走如雷鳴,聽其耳中如微語聲者是也,急用硫黃散、朱犀散,如無,用薑汁半盞,酒一盞,煎百沸灌下。又曰:凡屍厥、鬱冒、卒死、卒中之類,皆當發表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,王太僕認為厥症是氣逆上衝,但世人誤傳為腳氣。其實《內經》中提到寒厥是手腳冰冷,熱厥是手腳發熱。這是因為陽氣衰弱於下才會出現寒厥,陰氣衰弱於下才會出現熱厥,陰陽之氣不能相互接續就會形成厥症。仲景說,屍厥是指脈搏還在跳動但沒有呼吸,氣息閉塞不通,所以看起來像死了一樣,可以用還魂湯來治療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突然失去意識,就像死了一樣,但是氣息沒有斷絕,脈搏仍在跳動,可能是脈象不規則,時大時小,或者脈搏微弱幾乎感覺不到,但心胸還是溫暖的。

《入門》中提到厥症大多是由於被克制的元素反過來克制了克制它的元素,比如腎臟的寒氣侵入脾臟就會導致寒厥,心臟的熱氣侵入腎臟就會導致熱厥。寒厥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入附子或當歸四逆湯來治療,熱厥可以用升陽散火湯、火鬱湯來治療。書中還說,屍厥的症狀是突然死亡,脈搏還在跳動,四肢冰冷,腹部有氣體流動像雷聲一樣,耳朵裡好像聽到微弱的說話聲。這種情況要趕快用硫黃散、朱犀散來治療,如果沒有,可以用薑汁半杯,酒一杯,煮沸後灌下去。書中還說,凡是屍厥、鬱冒、突然死亡、中風之類的病症,都應該要先用藥物來疏散表邪。

仲景所謂鬱冒欲解,必大汗出是也。又曰:凡卒厥者,口張目開手撒遺尿為虛,宜補氣;目閉口噤手拳為實,宜發表。《遺錄》曰:凡暴厥,不出一時可救之,雖氣閉絕,四肢冷,若心腹溫,鼻微溫,目中神彩不轉,口中無涎沫,卵不縮者,皆可活也,備急丸治之。《靈樞》曰: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,榮氣順脈,衛氣逆行,清濁相干,亂於臂脛,則為四厥;亂於頭,則為厥逆,頭重眩僕。丹溪曰:氣上厥逆,屬陽,無寒之理,覺惡寒者,乃火極似水也,急與退熱清氣湯。

《醫旨》曰:痰厥者,皆因內虛受寒,痰氣阻塞,手足厥冷,麻痹,暈倒,脈沉細,宜服加味二陳湯、鶴頂丹。又曰:蛔厥者,胃寒所生,胃中冷則吐蛔,不可用冷藥,宜理中湯加炒川椒、檳榔煎水,吞下烏梅丸。《得效》曰:經云:蟲貫心則殺人,欲驗之,心腹大痛不可忍,或吐青汁黃水,出涎沫,或吐蟲,發有休止,宜蕪荑散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所謂的鬱冒欲解,一定會有大汗出現。他又說:所有突然昏厥的人,如果口張開、眼睛打開、手鬆弛、小便失禁,這代表他們的情況是虛弱的,應該補充氣血;如果眼睛閉合、嘴巴緊閉、手握拳,這表示他們的情況是實質的,應該發汗解表。《遺錄》提到:所有突然昏厥的人,如果不超過一個小時就能被救回來,即使他們的呼吸停止、四肢冰冷,只要心腹部位仍然溫暖、鼻子微微有溫度、眼睛中的靈光不變、口中沒有口水、睪丸沒有收縮,他們都有可能被救活,使用備急丸來治療。《靈樞》說:清新的氣息在陰面,混雜的氣息在陽面,榮氣順著脈搏流動,衛氣逆向流動,清與濁相互衝突,在四肢出現,這就是四厥;在頭部出現,就是厥逆,頭部會感到沈重、眩暈、失去知覺。丹溪說:氣上逆而產生的厥逆,屬於陽性的現象,不可能有畏寒的情況,當感覺到畏寒時,這是因為火氣過旺,徬彿山水一樣,必須急切地服用退熱清氣湯。

《醫旨》說:痰厥,都是因為內部虛弱受到寒冷的影響,痰氣阻塞,導致手腳冰冷、麻木、暈倒,脈搏沈細,應當服用加味二陳湯、鶴頂丹。又說:蛔厥,是由胃寒引起的,胃中寒冷就會產生蟲子,不能使用冷藥,應該服用理中湯加上炒川椒、檳榔,再將烏梅丸吞下。《得效》提到:經典中說:蟲子穿過心臟會致命,想要驗證這一點,就是心腹部位會劇烈疼痛無法忍受,或者吐出青色和黃色的液體,流出口水,或者吐出蟲子,發病會有間歇,應當使用蕪荑散。

《類聚》曰:風厥者,四肢漐習也,四肢漐習者,四肢動而不止也,似瘛瘲而無力,不得伸縮者也。《回春》曰:凡人卒然暈倒,口噤不能言,目不識人,四肢不舉等症,多因飲食過度,變為異常之疾,必須審問,若果飲食之後,或著氣惱,用姜鹽湯多灌,探吐之,後服加味六君子湯即愈。

白話文:

《類聚》中記載:風厥,指的是四肢抽搐,而四肢抽搐,就是四肢不停地顫動,看起來像是癲癇發作,但患者卻無力,無法伸展或收縮肢體。

《回春》中記載:如果一個人突然昏倒,嘴巴緊閉不能說話,眼睛無法辨識人,四肢無力等症狀,大多是因為飲食過度,導致身體出現異常狀況。必須仔細詢問患者,如果確實是飲食過度或生氣惱怒所致,可以使用薑鹽湯大量灌入,引發嘔吐,之後再服用加味六君子湯,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