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治痞氣方二

痞氣丸,〔痞氣〕黃連(八錢),厚朴(五錢),吳萸(三錢),黃芩,白朮(各二錢),茵陳草,砂仁,乾薑(各錢半),茯苓,人參,澤瀉(各一錢),川烏,川椒(各五分),桂心,巴霜(各四分),丸法、服法同息賁丸。

增損五積丸,〔又〕黃連肝積(五錢脾腎積七錢心肺積一兩半),厚朴肝心肺積(五錢脾腎積八錢),川烏肝肺積(一錢心腎脾積五分),乾薑肝心積(五分肺脾腎積一錢半),人參肝心脾肺積(二錢腎積五分),茯苓(錢半),巴霜(五分),蜜丸,梧子大,初服二丸,漸加,以微溏為度。治積塊,不拘臍上下左右,通用。

肝積加柴胡一兩,川椒四錢,莪朮三錢,皂角、昆布各二錢半。

心積加黃芩三錢,肉桂、茯神、丹參各一錢,菖蒲五分。

肺積加桔梗三錢,天冬、陳皮、青皮、白豆蔻各一錢,紫菀、川椒各一錢半。

脾積加吳萸、黃芩、砂仁各二錢,澤瀉、茵陳各一錢,川椒五分。

腎積加元胡索三錢,苦楝肉、全蠍、附子、獨活各一錢,澤瀉、菖蒲各二錢,肉桂三分,丁香五分。

白話文:

【治痞氣方二】

第一個藥方是「痞氣丸」,配方如下:黃連用八錢,厚朴五錢,吳茱萸三錢,黃芩和白朮各用二錢,茵陳蒿、砂仁和乾薑各用一錢半,茯苓、人參和澤瀉各用一錢,川烏和川椒各用五分,桂心和巴豆霜各用四分。製丸和服用方法跟息賁丸一樣。

第二個藥方是「增損五積丸」,這個藥方根據不同的臟器積聚情況調整藥物份量。黃連用於肝積時用五錢,脾腎積時用七錢,心肺積時用一兩半;厚朴用於肝心肺積時用五錢,脾腎積時用八錢;川烏用於肝肺積時用一錢,心腎脾積時用五分;乾薑用於肝心積時用五分,肺脾腎積時用一錢半;人參用於肝心脾肺積時用二錢,腎積時用五分。另外加入茯苓一錢半,巴豆霜五分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。初次服用二丸,逐漸增加,直到有輕微拉肚子的程度即可。此藥可用於治療各部位的積塊,不限於肚臍上下左右。

對於肝積,除了上述配方,還需加柴胡一兩,川椒四錢,莪朮三錢,皁角和昆布各二錢半。

對於心積,則需加黃芩三錢,肉桂、茯神、丹參各一錢,菖蒲五分。

對於肺積,則需加桔梗三錢,天冬、陳皮、青皮、白豆蔻各一錢,紫菀、川椒各一錢半。

對於脾積,則需加吳茱萸、黃芩、砂仁各二錢,澤瀉、茵陳各一錢,川椒五分。

對於腎積,則需加元胡索三錢,苦楝肉、全蠍、附子、獨活各一錢,澤瀉、菖蒲各二錢,肉桂三分,丁香五分。

2. 嘔吐噦源流

嘔、吐、噦,脾胃虛弱病也。以氣血之多少而分,東垣云:嘔屬陽明,其腑多血多氣,氣血俱病,故有聲有物而為嘔,氣逆者散之,故以生薑為主藥;吐屬太陽,其腑多血少氣,血病,故有物無聲而為吐,以橘紅為主藥;噦屬少陽,其腑多氣少血,氣病,故有聲無物而為噦,以半夏為主藥。

是三者皆本於脾虛,或為寒氣所客,或為飲食所傷,或為痰涎所聚,皆當分其經絡,察其虛實以治之(宜丁香、半夏、藿香、陳皮、茯苓、生薑)。又有無物無聲者,曰噁心乾嘔,乃胃家氣血兩虛所致也(宜橘紅湯入薑汁、蔗漿細呷之)。雖潔古從三焦分治三因,然三焦皆胃之地分,故或胃口有熱而乾嘔(宜梔子竹茹湯),或胃口有痰而乾嘔(宜二陳湯),或乾嘔而手足厥冷,總皆不離乎胃病者是。

試進究之,邪在上脘之陽,必氣停而水積,故湯水之清濁混亂,則為痰為飲,為涎為唾,變而為嘔;邪在下脘之陰,必血滯而食不消,故食物之清濁不分,則為噎塞,為痞滿,為痛為脹,變而為吐;邪在中脘之氣交者,盡有二脘之病。

然上脘非不吐食也,設陽中之陰亦病,則食入即吐,非若中脘之食已而為吐,下脘之食久而吐耳(宜生薑半夏湯);下脘非不嘔也,設陰中之陽亦病,則吐嘔齊作,然嘔少於吐,非若上脘之嘔多於吐耳(脈沉無力宜理中湯,脈滑而實宜半夏生薑大黃湯下之);中脘則當食畢之時,亦嘔亦吐,謂之嘔吐(宜橘紅半夏湯)。則上中下脘三因雖各有別,何嘗有外於胃乎。

而尤所宜辨者,中脘之嘔吐,固均屬胃虛,而必分寒熱。其虛而挾寒者,喜熱惡冷,肢冷,脈必細而滑(宜理中湯冷服,如服而仍吐,去朮、草之壅,加丁、沉立止);其虛而挾熱者,喜冷惡熱,煩渴,小便赤澀,脈必洪而數(宜二陳湯加山梔、黃連、竹茹、枇杷葉、葛根、薑汁、蘆根)。

其中脘素有痰積,遇寒即發者,脈必沉而滑(宜丁香、白蔻、砂仁、乾薑、陳皮、半夏,加薑汁、白芥汁至盞許),如痰滿胸喉,湯藥到口即吐,必先控其痰涎(宜來復丹),俟藥可進,然後治之(宜二陳湯加枳實、砂仁、桔梗、厚朴、薑汁,虛加人參)。或素本中寒,用熱藥太過,亦至嘔逆(宜二陳湯加沉香、白蔻仁)。

此皆嘔吐噦之大概也。其所由正自多端,有由七情得者(宜理中湯加烏藥、木香、沉香);有由陰虛火逆者(宜薑汁炒熟地加檳榔、黃柏、沉香,導之使下);有由上焦氣壅而表實者(宜半夏、生薑);有由怒中飲食嘔吐,胸滿膈脹,關格不通者(宜二陳湯加木香、青皮,如不效,加丁香、沉香、砂仁、蔻仁、厚朴、藿香、神麯、薑、棗);有由氣滯者,身熱臂痛,食久則先嘔後瀉,此上焦傷風,開其腠理,經氣失道,邪氣內著也(宜麥冬湯);有食已暴吐,脈浮而洪者,此上焦火逆也,氣降則火自消,吐漸止(宜桔枳湯加人參、白芍);有下閉上嘔者,亦因火在上焦(宜桔梗、陳皮、厚朴、木香、大黃以下之);有由下焦實熱,二便閉,氣逆嘔吐者,名曰走哺(宜人參湯);有由脾胃久傷而虛者(宜焦米、神麯、陳皮、人參、姜,棗以和之);有噁心,心下怏怏,欲吐不吐者,多由胃虛(宜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白朮、生薑);有由客寒犯胃者(宜理中湯);有由肝火出胃者(宜左金丸);有由胃本經火盛者,必面赤,小便短赤或澀,大便燥,口苦,或乾渴(宜大黃、葛根、枳實、石膏、麥冬,竹茹、木瓜、蘆根、陳皮、通草、枇杷葉);有由病久胃虛嘔吐者(宜比和飲、藿香安胃散);有由大病後胃熱虛煩而嘔者(宜竹葉石膏湯加薑汁服,即止);有由痰飲嘔吐者(宜茯苓半夏湯),有由水停心下而嘔者,必心下怔忡,若先渴後嘔(宜赤茯苓湯),若先嘔後渴(宜豬苓散)。所當分別。

白話文:

嘔吐噦源流

嘔吐噦都是脾胃虛弱的病症。根據氣血盛衰的不同而有所區分,東垣(指李東垣)說:嘔屬陽明,陽明腑氣血充盛,氣血都生病了,所以嘔吐時有聲音也有嘔吐物,因為氣逆要散掉它,所以主要用生薑;吐屬太陽,太陽腑氣血多而氣少,是血生病了,所以有嘔吐物但沒有聲音,主要用橘紅;噦屬少陽,少陽腑氣多而血少,是氣生病了,所以有聲音但沒有嘔吐物,主要用半夏。

這三種症狀都源於脾虛,可能是寒氣入侵,也可能是飲食不當,或是痰涎積聚,都要根據經絡循行,判斷虛實來治療(宜用丁香、半夏、藿香、陳皮、茯苓、生薑)。還有一種沒有嘔吐物也沒有聲音的,稱為噁心乾嘔,這是胃部氣血兩虛造成的(宜用橘紅湯加入薑汁、蔗漿,少量多次服用)。雖然古人根據三焦來區分三種病因,但三焦都屬於胃的範圍,所以可能是胃口有熱而乾嘔(宜用梔子竹茹湯),也可能是胃口有痰而乾嘔(宜用二陳湯),或是乾嘔伴隨手足厥冷,總之都離不開胃病。

仔細研究,邪氣在上脘(上腹部)的陽位,必然氣機阻滯而水液積聚,所以湯水清濁混雜,就會變成痰、飲、涎、唾,而導致嘔吐;邪氣在下脘(下腹部)的陰位,必然血脈瘀滯而食物消化不良,所以食物清濁不分,就會造成噎塞、痞滿、疼痛、脹滿,而導致嘔吐;邪氣在中脘(中腹部)氣機交匯處,則兼具上、下兩脘的病症。

然而,上脘並不一定都會吐出食物,如果陽位中的陰位也生病了,那麼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,不像中脘是食物已經進入後才嘔吐,下脘是食物停留很久才嘔吐(宜用生薑半夏湯);下脘並不一定都會乾嘔,如果陰位中的陽位也生病了,那麼嘔吐和乾嘔都會一起發生,但是乾嘔比嘔吐少,不像上脘是乾嘔多於嘔吐(脈沉無力宜用理中湯,脈滑而實宜用半夏生薑大黃湯);中脘則是在吃完飯的時候,既有乾嘔也有嘔吐,稱為嘔吐(宜用橘紅半夏湯)。所以上、中、下三脘的病因雖然各有不同,但都脫離不了胃病。

尤其需要區分的是,中脘的嘔吐,都屬於胃虛,但必須區分寒熱。胃虛夾寒的,喜歡溫暖怕冷,肢體冰冷,脈象一定是細而滑的(宜用理中湯溫服,如果服藥後仍然嘔吐,就去除朮、草等壅滯的藥物,加入丁香、沉香來止吐);胃虛夾熱的,喜歡涼爽怕熱,煩渴,小便短赤澀滯,脈象一定是洪而數的(宜用二陳湯加入山梔、黃連、竹茹、枇杷葉、葛根、薑汁、蘆根)。

如果中脘本來就有痰積,遇到寒冷就發作的,脈象一定是沉而滑的(宜用丁香、白蔻、砂仁、乾薑、陳皮、半夏,加入薑汁、白芥子汁適量),如果痰滿胸喉,湯藥入口就嘔吐,必須先控制痰涎(宜用來復丹),等到藥物可以服用後,再進行治療(宜用二陳湯加入枳實、砂仁、桔梗、厚朴、薑汁,虛寒者加人參)。或者本來就中寒,使用溫熱藥物過度,也會導致嘔逆(宜用二陳湯加入沉香、白蔻仁)。

這些都是嘔吐噦的大致情況。它的病因很多,有因七情所致(宜用理中湯加入烏藥、木香、沉香);有因陰虛火逆所致(宜用薑汁炒熟地黃,再加入檳榔、黃柏、沉香,引導其向下);有因上焦氣機阻滯而表證實證所致(宜用半夏、生薑);有因生氣時飲食而嘔吐,胸悶膈脹,氣機不通所致(宜用二陳湯加入木香、青皮,如果無效,再加入丁香、沉香、砂仁、蔻仁、厚朴、藿香、神麴、薑、棗);有因氣滯所致,身體發熱、手臂疼痛,吃東西時間久了先嘔吐後腹瀉,這是上焦傷風,導致腠理開張,經氣失常,邪氣內侵(宜用麥冬湯);有吃完東西就暴吐,脈象浮而洪的,這是上焦火逆,氣機下降,火邪自然消退,嘔吐會慢慢停止(宜用桔梗枳實湯加入人參、白芍);有下焦閉塞而上焦嘔吐的,也是因為火在上焦(宜用桔梗、陳皮、厚朴、木香、大黃等藥物瀉下);有因下焦實熱,大小便不通,氣逆嘔吐的,稱為走哺(宜用人參湯);有因脾胃久病而虛弱的(宜用焦米、神麴、陳皮、人參、薑、棗調和);有噁心,心下隱隱作痛,想吐卻吐不出來的,大多是胃虛(宜用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白朮、生薑);有因外感寒邪犯胃的(宜用理中湯);有因肝火犯胃的(宜用左金丸);有因胃經火盛的,必然面色紅赤,小便短赤或澀滯,大便乾燥,口苦,或口乾渴(宜用大黃、葛根、枳實、石膏、麥冬、竹茹、木瓜、蘆根、陳皮、通草、枇杷葉);有因久病胃虛而嘔吐的(宜用比和飲、藿香安胃散);有大病後胃熱虛煩而嘔吐的(宜用竹葉石膏湯加薑汁服用,即可止吐);有因痰飲而嘔吐的(宜用茯苓半夏湯);有因水停心下而嘔吐的,必然心下悸動不安,如果先渴後嘔(宜用赤茯苓湯),如果先嘔後渴(宜用豬苓散)。應當仔細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