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附載仲景分別標本方藥
標(不渴脈浮桂枝湯,濕勝濡泄理中湯)
本(渴欲引飲四逆湯,亡液燥渴理中湯)
實有餘為濕(氣,茯苓、乾薑、人參、陳皮、青皮、甘草;氣,白朮、肉桂、吳萸)
虛不足為燥(血,沙參、益智、麻仁、郁李仁,參、耆;氣,木瓜、烏藥、白芍、棗、鹽)
腹脹滿(虛,芍藥;實,厚朴)
心腹痛(虛寒,人參、芍藥;實熱,大黃、黃芩)
臍腹痛(白朮)
少腹痛(男,四物湯加阿膠、茯苓;寒,小茴、延胡索。女,四物湯加延胡、川楝子;熱,大黃、黃芩)
飧泄胃泄(承氣湯,白朮調中湯)
洞泄脾泄(建中湯,理中湯)
寒中大腸泄(乾薑,附子)
寒小腸泄(承氣湯)
臟毒下血(有鮮血不可下宜解化)
溏泄鶩泄(天麻,吳萸,附子,乾薑)
一法,土鬱則奪之,謂下之使無壅礙也。
脾之積曰痞氣。經云:在胃脘,腹如盆大,久則令人四肢不收,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,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脈必浮大而長(宜痞氣丸、增損五積丸),皆由脾氣虛及氣鬱所致,治法宜健脾,兼散結滯。
白話文:
標題:[載有張仲景分辨病情主次的藥方]
內容:
-
如果病徵表現為不口渴且脈象浮動,應使用桂枝湯。若濕氣過盛導致軟弱泄瀉,則應服用理中湯。
-
若病人極度口渴想喝水,適合使用四逆湯。若因體液流失導致乾燥口渴,則應服用理中湯。
-
實證多餘的濕氣,可以使用茯苓、乾薑、人參、陳皮、青皮、甘草等藥材;若是氣虛,則使用白朮、肉桂、吳茱萸。
-
虛證不足的燥氣,如果是血燥,可使用沙參、益智、麻仁、郁李仁、人參、黃耆;若是氣燥,則使用木瓜、烏藥、白芍、大棗、鹽。
-
腹部脹滿,如果是虛證,使用芍藥;實證則使用厚朴。
-
心腹部疼痛,虛寒證使用人參和芍藥;實熱證使用大黃和黃芩。
-
緊鄰肚臍的腹部疼痛,使用白朮。
-
小腹部疼痛,男性使用四物湯加阿膠和茯苓,寒證加小茴香和延胡索;女性使用四物湯加延胡和川楝子,熱證使用大黃和黃芩。
-
食後即瀉或胃瀉,使用承氣湯或白朮調中湯。
-
水瀉或脾瀉,使用建中湯或理中湯。
-
大腸寒證的瀉症,使用乾薑和附子。
-
小腸寒證的瀉症,使用承氣湯。
-
便血,若血色鮮紅不宜用下法,應以解毒化瘀為主。
-
泄瀉稀水,使用天麻、吳茱萸、附子、乾薑。
-
根據一種療法,若脾胃功能受阻,應使用下法,讓腸道無阻。
-
脾臟積聚的病稱為痞氣,常見於胃脘部,腹部膨大如盆,久而久之會導致四肢無力,黃疸,飲食不能滋養皮膚,心痛連到背,背痛連到心,脈象浮大而長。治療可用痞氣丸、增損五積丸,都是由脾氣虛和氣鬱引起,治療方法應以健脾和疏解結滯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