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脾病源流(痞氣)

《難經》曰:飲食勞倦則傷牌。又曰:外症面黃,善嘻,善思,善味;內症當臍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病腹脹滿,食不消,體重節痛,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。有是者脾也,無是者非也。

【脾絕候】《靈樞》曰:是太陰氣絕,則脈不榮肌肉。唇舌者,肌肉之本也,脈不榮則肌肉軟,肌肉軟則舌痿人中滿,人中滿則唇反,唇反者肉先死,甲日篤,乙日死。又曰:太陰終者,腹脹閉不得息,善噫善嘔,嘔則逆,逆則面赤,不逆則上下不通,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。仲景曰:環口黧黑,柔汗發黃者,此乃為脾絕。

【脾氣滯澀保養法】《保生秘要》曰:凡人氣旺則血榮而潤澤,氣絕則血枯而滅形,故氣虛弱則滯澀而成病。如澀於脾,則胃口凝滯,不克飲食,而多瀉泄。久不疏通,則成中滿之症。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,四季脾居土,輕呼稍寬胸,大病須服氣,能伏養穀神。蓋脾為一身之主,氣滯於內,卻內五藏之患;滯於外,防癤疥之憂。

皮里隔膜有積熱,而內外相感,尤防疽毒。所感者,七情六慾而生也。

【導引】臞仙曰:可大坐,伸一腳,屈一腳,以兩手向後反掣各三五度,亦可跪坐,以兩手拒地,回顧,用力虎視各三五度,能去脾藏積聚風邪,喜食。

【修養】《養生書》曰:常以季夏之月朔旦,並四季之末十八日旭旦,正坐中宮,禁氣五息,鳴天鼓十二通,吸坤宮之黃氣入口,十二咽之,閉氣五十息。

白話文:

脾病源流(痞氣)

《難經》說:飲食不節制、過度勞累就會損傷脾臟。又說:外在表現為臉色發黃、容易嘆氣、容易思慮、味覺異常;內在表現為肚臍周圍有氣在跳動,按壓時感覺僵硬且疼痛,這種情況會導致腹部脹滿、消化不良、身體沉重關節疼痛、疲倦嗜睡、四肢無力。有這些症狀的就是脾臟出了問題,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脾臟的問題。

脾臟衰竭的徵兆

《靈樞》說:這是太陰經的氣息衰竭的表現,導致脈搏無法濡養肌肉。嘴唇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本,脈搏無法濡養就會使肌肉變得鬆軟,肌肉鬆軟就會導致舌頭萎縮、人中隆起飽滿,人中飽滿就會導致嘴唇外翻。嘴唇外翻代表肌肉開始壞死,在甲日病情加重,乙日就會死亡。又說:太陰經氣息衰竭的最終表現是腹部脹滿、呼吸不暢、經常打嗝、噁心嘔吐。嘔吐時會使氣逆行向上,氣逆行向上臉色會發紅;如果沒有逆行,就會導致上下氣機不通,上下氣機不通就會臉色發黑、皮膚乾燥焦枯而死亡。張仲景說:嘴唇周圍出現灰黑色,並且流黃色汗液,這也是脾臟衰竭的表現。

脾氣阻滯的保養方法

《保生秘要》說:人體氣血旺盛則身體潤澤健康,氣血衰竭則身體枯槁衰敗。所以氣虛弱就會導致氣機阻滯而生病。如果脾臟氣機阻滯,就會導致胃口呆滯、無法進食,而且容易腹瀉。如果長期不疏通,就會形成腹部脹滿的症狀。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,都與脾臟有關。脾臟在四季中屬於土,輕輕地呼氣可以稍微放鬆胸口,重病需要服用補氣的藥物,才能滋養脾胃。因為脾臟是一身之主,氣機阻滯在內,會引發內臟的疾病;阻滯在外,會引發疔瘡疥癬等皮膚問題。

皮膚下的膈膜有積熱,會內外相互影響,尤其要注意毒瘡。這些疾病的誘因,多半是由於情緒波動和慾望過多所引起的。

導引方法

臞仙說:可以盤腿坐下,伸直一條腿,彎曲另一條腿,用兩手向後拉扯三到五次;也可以跪坐,用兩手撐地,回頭觀望,眼睛用力像老虎一樣看著遠方,做三到五次,可以去除脾臟的積聚和風邪,增進食慾。

修養方法

《養生書》說:經常在季夏之月的月初第一天,以及四季末尾的十八天的早上,端正地坐在中心位置,停止呼吸五次,叩齒十二次,吸入坤位(西南方)的黃色氣息入口,分十二次慢慢吞咽,閉氣五十次。

2. 治脾病諸藥要品及方二

脾實宜除濕清熱(白朮,山梔,豬苓,澤瀉,車前子,茯苓,滑石,防風,葛根,白豆蔻,枳實,黃連)

脾虛宜甘溫辛酸(大棗,黃耆,山藥,扁豆子,建蓮,砂仁,茯苓,橘紅,白豆蔻,藿香,木瓜,白芍,棗仁,炙甘草)

益黃散,〔脾虛腹痛泄利〕陳皮(一兩),訶子(肉煨),青皮,炙甘草(各五錢),丁香(二錢),共為末,每用二錢或三錢,煎服。一名補脾散。

瀉黃散,〔脾熱口瘡口臭〕黑山梔(錢半),藿香,甘草(各一錢),石膏(八分),防風(六分),共用蜜、酒拌,微炒,水煎。一名瀉脾散

白話文:

對於脾臟功能過盛的情況,應選擇有助於去除濕氣和清除熱毒的藥物,如白朮、山梔、豬苓、澤瀉、車前子、茯苓、滑石、防風、葛根、白豆蔻、枳實、黃連。

若脾臟機能虛弱,則應選擇具有甘甜、溫和、辛辣或酸味的藥物來調理,如大棗、黃耆、山藥、扁豆子、建蓮、砂仁、茯苓、橘紅、白豆蔻、藿香、木瓜、白芍、棗仁、炙甘草。

有一種名為「益黃散」的藥方,適用於脾虛引起的腹部疼痛和腹瀉。所需藥材包括陳皮(一兩)、訶子(去核,五錢,炒制)、青皮(五錢)、炙甘草(五錢)、丁香(二錢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,每次使用二錢或三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此藥方又名為「補脾散」。

另一種名為「瀉黃散」的藥方,可用於治療因脾熱導致的口腔潰瘍和口臭。所需藥材有黑山梔(錢半)、藿香(一錢)、甘草(一錢)、石膏(八分)、防風(六分)。先將藥材與蜂蜜和酒混合,稍微炒一下,再用水煎煮。此藥方又稱為「瀉脾散」。